• 11月23日 星期六

《回家》:他人生中最好的14个年头,都奔跑在寻找孩子的路上

今天我们的评审书目——《回家:14年又57天》,来自中国作者孙悦。

一个人一辈子能有多少个14年?对父亲孙海洋来说,他人生中最好的14个年头,都奔跑在寻找孩子的路上。

2007年,4岁的儿子孙卓被一辆玩具车拐走。此后14年间,为了寻找孙卓,孙海洋在30多个城市来回奔波,期间,他还成为了电影《亲爱的》人物原型之一。2021年12月,在警方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下,孙海洋终于找回了被拐走的儿子。经孙海洋的口述,孙海洋的女儿孙悦将父亲的寻子经历写成了一本非虚构作品《回家:14年又57天》。

欢迎大家持续关注“评审团”,我们将不间断地为大家送上最新鲜的阅读体验。书评君期待,在这个新栏目下,向所有人提供关于阅读的优质评价,也同新的优秀“书评人”共同成长。

评审团

本期书目

《回家:14年又57天》

《回家》:他人生中最好的14个年头,都奔跑在寻找孩子的路上

作者:孙悦

口述:孙海洋

版本:中信出版集团 2022年9月

作者简介:

孙悦,本书的执笔人,1998年生于湖北,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学时梦想成为作家,开始尝试写作。2007年弟弟孙卓被拐后,父亲的寻子经历从此填满了她的成长过程。她是故事的亲历者、旁观者,2021年一家团聚后,她也成了一名讲述者。

孙海洋,本书口述人,电影《亲爱的》人物原型之一。2007年10月儿子孙卓被拐,2021年一家人终于在警方的帮助下团聚。寻子14年多,他奔走于全国各地,至今仍在坚持参与公益活动,帮助更多的人。

这是一套什么样的书?

2021年这个春节,对于孙海洋一家来说,才算是真正的新年。2007年至2021年,14年又57天的寻找,30多个城市的奔波,5172个日夜的守望,孙海洋终于找到了儿子并带他回家,一家人整整齐齐,圆圆满满,这是真正的小团圆。

孙海洋的半辈子都在奔跑:15岁开始,他陆续在武汉、三峡、永顺和深圳为了生计东奔西跑;33岁,儿子失踪后,他背着一个装满资料的旧书包继续奔跑;47岁,他终于在警方的帮助下找到了孩子,但是他依然在奔跑……

在“结局”之外,希望此书让更多的人关注到仍旧在路上前行的寻找者,关注到国家和社会层面在司法变革之上所不断做出的努力。无穷的远方和无数的人都与我们相关,这个世界也值得我们鼓起勇气坚持对希望的追寻。

它为何吸引人?

孙海洋在寻子路上坚持十四年多,这份父亲对于儿子的爱,诠释着勿失勿忘、带爱回家的执着,这份爱背后,还有社会大爱的帮助与支持。

人生能有几个14年?孙海洋始终在寻子的路上坚持着,他被称为“英雄父亲”,但是实际上,他也是无数仍在坚持寻找的人的缩影。他将自己所遭遇的坎坷、所经历的破碎的人生,也将更多的来自国家和社会、媒体、朋友,以及无数善意的陌生人等给予的帮助和支持记录在书中。

一个普通家庭的命运,牵连起许多相似的小人物的故事,细腻的文笔,娓娓道来的故事,无数次使人潸然泪下。我们关心远方的人,正是要把善意带给陌生人也把积极生活的勇气带给自己。

这细腻的文字,掀开了生活的褶皱,围绕孙海洋的生活,揭开了平凡生活的“一地鸡毛”,也揭开了许多普通人对于家庭与亲情的所有坚守。我们关心无穷的远方和远方之人,也是在摒除这个社会的“冷漠病”,从而希望让这个世界的平凡之人有更多的机会被温柔以待。

《回家:14年又57天》(试读)

后记

写作对我来说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无论是在以写作为梦想的学生时代,还是在今天。

写这本书的初始,我对自己充满了怀疑。我怕自己没有能力讲好这个故事,怕自己会消减它本身的意义,或者挖掘不出它应有的内在力量。我怕我“浪费”了它,又怕我“利用”了它。因为在写第一个字之前,我就知道它会有数量可观的读者,这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我但愿自己的工作能给它带来足够的价值,无论是社会价值还是文学意义上的价值。但是对于这个厚重的故事来说,我缺乏社会经验,缺乏写作训练,缺乏法律知识,缺乏成熟的道德思考,缺乏针砭时弊所需的社会洞察力。这让我很痛苦,也成为了我快速进步的动力。我要额外感谢我的编辑老师程利盼,她向我提出了不少有效的、敏锐的意见,且几度不吝于肯定和鼓励我。很快我意识到,我有能力讲述这个故事,更重要的是,我有责任讲述它。

我不是故事的局外人,我是这个悲喜剧世界内部一粒隐隐作痛的沙。

除了母亲,几乎没有人比我更熟悉我笔下的主人公孙海洋。我24岁,父亲寻找弟弟的旅途倾轧过我大半的生命历程,是我成长的纹路。这个故事脱胎于他,是他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是他的双手所造、脚步所及谱写出了这个故事。他用朴实有力的语言将故事讲给我听,不仅仅在成书之前,也在这漫长的14年又57天当中。我必须承认我并没有努力将个人感情隔绝在写作之外,我甚至几度在写作过程中忽然停下来大哭不止。这也导致我没能将故事讲得足够克制,但我想这种感情并非多余。既然我无法从中抽身,就尽全力发出真诚的声音。

《回家》:他人生中最好的14个年头,都奔跑在寻找孩子的路上

孙海洋。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找到弟弟孙卓之前,写下这本书就曾是我的一个小小的梦想。

2020年9月15日,我曾在日记里写下过这样一段话:“打造一个全无希望的心境,相信自己什么都做不到,这就是我面对一切之前首先去做的事。我和他完全相反。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我突然很惊讶,意识到他的脊梁骨也是脆弱的钙质而非某种生猛不可欺的金属。我无法想象有一天那种力量不再像既枯又荣的野草一样野蛮生长,脊骨也在27小时的站立中折断了,我害怕他身边没人能接下他的担子哪怕一天。每一次他跟我讲故事,我从头沉默到尾,但每个细节我都记得。照理说我应该把它们全部写下来,毕竟那也与我有关。可是在那之前我认为自己是做不到的,即使做到了,好像也没有意义。”

那是孙卓被拐的第十三个年头,可见我感到一切何其灰暗,但他从未灰暗,他一直有照亮前路的火把。我万不能想到,就在次年,一切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我的世界乍然放亮。孙卓能够回家,除了父亲的寻子精神,更离不开警方十四年来的不懈努力,也要感谢媒体、社会各界打拐人士及无数热心人的关心和帮助。

在写作过程中,有两种关系是我想要深入探索和传达的。一是真实与虚构的关系,二是人与社会关系。对于第一点,我深知自己必然有立场之局限,但求在写作过程中尽我所能还原既有的事实。我希望能够像书写历史一样客观地记录真实、剖析真实、刺破真实。但这个故事也必须具有文学性,具有细节、想象和象征,这些东西才能带来可读性。我认为可读性并不会减损严肃的意义,反而有能力呈现深藏于真实内部的力量。对于父亲,我也不愿刻意塑造他,我更愿意“还原”他。多年来,许多热心人称他为“打拐英雄”,其实“英雄”这个名号对普通人来说是值得警惕的。我在写作的过程中想到,他所发出的声音不应该是英雄的哀鸣,而是“人”的哀鸣。人走过大地,留下深深浅浅的渺小脚印,这比英雄的呼号更动人。也只有看到具体的人,我们才能直面具体的困境。

至于第二点,我想我努力的痕迹是很明显的。我想讲述的并不是关乎一个孩子、一个家庭、一个案件的故事,而是关乎千千万万寻亲者,关乎社会甚至时代的故事。通过一粒灰尘漫长漂流和得以落地的历史,我们能够窥见“60万粒灰尘”的历史。个体的命运是时代的形象,每一笔无论如何微不足道、无人知晓,都应该掷地有声。所以我试图以父亲为中心,像树木的根须寻找水源一样努力去触碰更多故事,也试图将故事的镜头拉远,让父亲偶尔成为画面上一个小点,把余下的景观留给更宏观的哀痛。

《回家》:他人生中最好的14个年头,都奔跑在寻找孩子的路上

电影《亲爱的》里张译饰演的韩德忠,原型为孙海洋。

上世纪90年代,农民进城务工成为热潮,人口流动性剧增,全国各地爆发大量拐卖妇女儿童案。从内部看,重男轻女、养儿防老、传宗接代、多子多福等落后思想观念是酿成悲剧的内因,而从外部看,法律存在漏洞,基层执法不严,户籍管理混乱,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问题。幸运的是,我们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切在进步之中,比如2009年之后立案制度的明确变革。到今天,公众对拐卖儿童问题的广泛关注和深度共情也让我们有理由相信,落后的观念正在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试想,如果有一天,比起村里某户人家没有儿子,人们更乐于议论和痛斥“买孩子”的行为,这对抑制拐卖儿童犯罪会有何等奇效?

然而,将社会进步的希望寄托于道德自律无疑是一种倒退。在中国建设法治社会的进程中,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才更值得我们翘首以盼。

回过头来,犹记得在写作的初始,我打下的第一行字不是故事的开头,也不是大纲,而是对自己的一句总的提示:绝望之下,希望尚存。故事本身我了然于心,但我希望它被讲述的基调如此。时间不停流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万事万物永远在动态变化之中,因而人类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时刻能够拥有彻底的、完全的绝望,永远存在“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机会。有人说活着本身是一种对绝望的抵抗、对命运的抵抗,我看死亡本身也同样是抵抗。自古也不乏以死抵抗者,尤其在中国人的文化里,我们早有哪吒剔骨还父、割肉还母的抵抗,有项羽自刎、屈原投河的抵抗。杨素慧逝世后,连她的墓碑都在无声抵抗。当我们走出命运的囚室,会发现一个黑暗的夜背后始终有黎明在等待。它会从一线天光中挣扎出来,越来越明亮、越来越明亮,让我们双目刺痛,满含泪水。写到这里,我内心激荡。我相信命运绝不是在压垮人的时候才成为命运,而往往是在人奋起抵抗的时候,它才成为命运。

如何参与“评审团”?

我们希望你:

| 是一位认真的阅读者,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对纪实文学、寻亲、拐卖等社会问题感兴趣。

| 期待将自己在阅读中产生的想法用文字表达出来,与更多人交流,甚至引领一种主张。

| 时间观念强,能够遵循我们的约定。

你只需要:

| 在下方留言,告诉我们你为什么想读这一本书,或者分享儿童拐卖、寻亲等话题的看法和观点。

| 等待我们的回复。我们会尽快选取3位评审员,随机选择其中一本,然后确认地址与联系方式,尽快将书寄出。

| 在两周内(从收到书之日起)将书读完,发回1000字左右的评论或读后感,并给这本书打分(满分10分)。

也许有的人会觉得——一本免费寄送的书,换来这么多的要求,不值得呀。

但赠阅并不是“阅读评审团”的核心,我们所期待的,是让有意愿有能力表达自己见解的读者,有一个发表和交流的平台;是让那些原本灵光一闪、只有自己知道的思考,在鼓励和督促之下能够被文字所记录、被他人所阅读;是为了通过认真的讨论,让“热点”的潮水中多一些独立的、真诚的声音;甚至,是为了发现和培养新的书评作者,让我们以这种方式相遇,然后看到你从此不断成长。

你,来吗?记得在评论区留言哦。

上一篇新闻

同为"抗议日记",方方海外出版被质疑,美国陈冲一句话道出国人心

下一篇新闻

一部久享盛誉的规范型词典!一位“无声的老师”,一本传家宝,一种家国情怀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