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岁的邵逸夫,生前对养生秘诀直言不讳:坚持不喝酒、不赌钱
2014年1月7日上午8点,邵逸夫在家中安然逝世。
讣告一出,举世哗然。比起邵逸夫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主席、知名电影制片人以及慈善家的头衔,人们似乎更加关注,这位老人究竟是怎样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仍然维持身体健康,一生无病无灾,活到107岁高龄的?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早在邵逸夫晚年时,就已经有媒体亲自询问过他本人了。
当时的邵逸夫面对媒体,笑着否认了江湖谣传的诸多“保健秘方”,并且对自己的养生秘诀直言不讳,那就是:“一是勤奋工作,二是笑口常开,三是每天练功。”“不喝酒、不赌钱。”
一、秘诀之一:勤奋工作
邵逸夫的一生,可以说是真正的“生命不止,工作不息”。
祖籍浙江的他出生在上海,身为商人的父亲头脑精明,在他小时候就投资了国内崭新的电影领域,创立了“天一影业公司”。
邵逸夫从小就在父亲的摄影棚里长大,不论是摄影、导演还是编剧,他都有所了解,很快便成长为了家族企业中的骨干成员。
成年后,邵逸夫又来到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帮助自己的三哥邵山客发展在东南亚地区的电影事业,在与自己兄长的通力合作下,邵家的“天一影业公司”在东南亚遍地开花,成为了南洋当之无愧的电影大王。
在这之后,邵逸夫又从美国的有声电影中获得灵感,想要将“活电影”引进国内。于是他便又在1931年独自一人跑到美国好莱坞,买到了当时国内的第一台“讲话机器”。
中国的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便是邵逸夫在1932年完成的拍摄作品。
对于自己的工作,邵逸夫可以说是发自内心的热爱。
成年之后的他生意越做越大,也不再只是满足于在父亲的电影厂工作,于是,在1959年,邵逸夫独身一人来到香港开荒,创立了独属于自己的“邵氏兄弟影业公司”。
新公司的第一部影片,便是他自己执导的《貂蝉》。
邵逸夫的《貂蝉》一经上映,便火遍香港,创下了当时香港电影界的票房记录,之后更是冲进第五届亚洲影展,拿下了五项大奖。
这样的好成绩,对于整个中国来说都是绝无仅有的。
六七十年代里,“邵氏兄弟影业公司”一直以国内以及东南亚地区的电影市场作为主要的输出地,基本上每年都能拍出四十多部精彩的作品。
从武术电影到宫廷秘史,从古龙小说到武侠动作,各色题材包罗万象,“邵氏兄弟影业公司”也一度被称作“太平洋银幕”。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邵逸夫背后的精密计划和努力工作。
在电影事业蒸蒸日上的同时,邵逸夫也将目光转到了国内电影人才的培养之上。在1980年,邵逸夫收购TVB,正式开办了培养电影人才的培训班。
这个被后来人誉为“港星摇篮”的培训班里,走出的影视人才数不胜数。
周星驰、梁朝伟、刘德华、刘嘉玲、郭富城、周润发等港片“黄金一代”都曾是其学员。
邵逸夫时期的TVB,可以说是到达了“鼎盛时期”,只要产出,就必定是精品。
《上海滩》、《射雕英雄传》、《鹿鼎记》、《京华春梦》、《万水千山总是情》这些直到今天都依旧精彩的港片,就是在邵逸夫的领导下拍出来的。
邵逸夫一生里,从来都没有放弃过自己的电影事业,就连晚年也不例外。
他曾亲口说过:“(我)只有保持工作才会长寿。”直到90岁,他才正式退休离开公司。
在这之后,他也没有闲着,邵氏兄弟影业公司每两周一次的线上高层会议,他也从不缺席。
就连平日里出行的劳斯莱斯座驾里的酒吧,也被他改成了小型的办公桌,方便自己在赶路的时候还能不耽误时间办公。
“我每天晚上只睡5个小时,中午小睡1个小时,其余时间都会工作。”这是邵逸夫的原话。
从科学的角度来讲,邵逸夫热爱工作确实与其长寿脱不了关系。
电影对于他来说,不仅仅是工作,更是爱好,所以工作时的邵逸夫精神是振奋的,精神不会懈怠,大脑的活动能力也会增强,能够有效预防老年痴呆。
所以,日常多工作以及动脑,可以增强人的思维能力,活跃大脑皮层的细胞,自然能够避免大脑功能衰竭。
二、秘诀之二:笑口常开
根据曾经与邵逸夫合作过的电影明星所说,邵逸夫为人“谦逊有礼”、“宽厚待人”,脸上时刻挂着笑容。
古人常说“仁者寿”,便是说像邵逸夫这样的人,能够做到心怀仁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看得开,所以就能长寿。
邵逸夫手下的员工都说他“脾气好”,尽管每天邵逸夫自己都会九点准时到公司,但是如果员工迟到,邵逸夫知道了也不会动怒。
邵逸夫生前最喜欢的电影就是《憨豆先生》,每次观看,自己就能乐得笑出声来。
1963年,邵氏电影公司名下的“金牌导演”李翰祥在自己的黄金时期离开邵氏跑到台湾单干,不光自己“跳槽”,还把手下和自己合作过的所有电影技工都带走了。
这件大事儿性质恶劣,在当时动摇了邵氏集团的根基,但是邵逸夫却没有过多追究,更是在十几年后李翰祥在台湾事业失意后允许其回到邵氏。
这等胸怀,的确不是一般人所能具有的。
邵逸夫不仅脾气好,心地更好。
他在慈善领域的发展开始于1970年,当时他收到了一封生活贫苦的老人的来信,信中,老人写道自己每天都能看到邵逸夫开着劳斯莱斯豪车经过自己所在的养老院的门口,因此希望他能够发发善心,资助自己500港元维持生活。
邵逸夫当时便被老人言辞恳切的信所打动,写给了老人一张支票,这是邵逸夫第一次接触慈善事业。
1972年,邵逸夫66岁。李迪以犹太人哈同的经历为例,说:“哈同是一个石头缝里都能榨出油来的吝啬鬼,可他做慈善却赢得了极高的口碑。商场如战场,做事业的人和对手讲不得仁慈,但在别的地方,可以大施仁爱。”
邵逸夫被好友一席话点醒,就此投身于慈善事业。
第二年,他就为香港的苏浙公学捐赠了50万港币。
至其去世之前,光是以邵逸夫本人的名义捐赠的义款就已经达到了34亿港元,用于兴建5229个教育以及医疗项目。
直到现在,我国许多高等学府都有为了纪念他的捐助而建立的“逸夫楼”。
除此之外,在2004年开始,邵逸夫又创立了“邵逸夫奖”,专门用以资助那些在科研领域有着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奖金每年高达100万美元,被称作“东方诺贝尔奖”。
就连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都曾说过:“‘邵逸夫奖’的设立,将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体贴他人、多行善事,有了他人真情实感的感激和祝福,邵逸夫晚年脸上的笑容就一直不曾减淡过。
然而除了自己的性格之外,邵逸夫的乐天性格也与他晚年身边的两位红颜知己是分不开的。
邵逸夫的妻子与他,整整有着五十年的完美婚姻。在两人漫长的婚姻过程中,几乎从未发生过争吵与分歧。
两人初次见面便是邵逸夫当年在东南亚打拼之时,当时邵逸夫和哥哥受到新加坡富豪余东璇邀请来到其家中做客,在宴会上便遇到了日后的妻子黄美珍。
黄美珍年轻美貌、气度高雅,在电影爱好上又与邵逸夫有着聊不完的话题。
两个年轻人迅速坠入爱河,1937年在新加坡举行了隆重的婚礼。
此后邵逸夫无论在事业上遇到什么挫折,妻子黄美珍都陪伴其左右为其排忧解难。也正是有了这样的完美妻子做贤内助,邵逸夫才能在自己的事业上更加努力。
邵逸夫晚年的另一位红颜知己,便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南洋歌星方逸华。
两人1952年在邵氏戏院的夜总会上相遇,方逸华的一曲《花月佳期》听得邵逸夫是感慨万千,演出结束后,邵逸夫便邀请方逸华来自己的公司上班,管理业务事宜。
两人一直都是事业上最好的伙伴,方逸华在自己事业最红火的时候选择了邵逸夫,而邵逸夫也是无条件信任着方逸华。
在1987年,邵逸夫的发妻黄美珍病逝之后,方逸华就一直陪伴在邵逸夫左右。
1997年5月6日,两人在美国举行婚礼,两人此时一个90岁,一个62岁,但是为了爱情,他们依旧不顾外界的流言蜚语,断然地选择了在一起。
知音与佳人难觅,然而邵逸夫的两任妻子,对于他来说都是知己般的存在,也正是因为她们的陪伴,邵逸夫才能够在生活中时刻心情大好,笑口常开。
中医中也常说:“怒气伤肝”。由此可见,保持良好的心情对于防治肝气郁结和高血压等疾病的重要性。
三、秘诀之三:每天练功
邵逸夫去世之后,香港的不少研究寿命的相面师都说其手臂纤长,能过腰臀,头尖面长,鼻梁挺直,这种面向被称作“鹤相”,是天生长寿的体现。
这个结论虽然听上去有些封建迷信,但是也不无道理。
长相通常是由父母的基因共同决定的,而现代科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人的寿命长短30%取决于基因,剩下的70%则取决于生活习惯以及周围环境。
而邵逸夫的家族中,虽然没有人能像他一样活到百岁开外,但是也都身体健康,很少有遭受病痛折磨的亲属,由此可见遗传的重要影响。
除此之外,邵逸夫的长寿与其生活习惯绝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早在中年的时候,邵逸夫就开始注重自己的饮食,时常会购买人参进补。
对于日常的事物,他则是百无禁忌,什么都吃。当时的香港不少人都在鼓吹茹素能够让人长命百岁,然而邵逸夫却不信这个,平时吃饭,什么肉他都愿意吃。
只有一点,邵逸夫从来不碰酒。
尽管商场多应酬,但是邵逸夫这一生却从来不吸烟喝酒,他认为,食物能够达到人体所需要的“营养平衡”,但烟和酒绝对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这一点在后来的医学发展中也得到了证实,酒精对于肝脏等内脏器官的毒害是一点点累积的,就像是吸烟对于肺的伤害一样,这也就是为什么酒精性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大都是中老年人的原因。
晚年的邵逸夫除了注重食疗,还修炼起了“功夫”。从70岁开始,他就跟着大师学习少林拳法,还会打一手太极拳。
每年邵逸夫都会出一次远门进行旅游,爬山玩水,以此来锻炼身体、放松心情。
每当人们看他神采奕奕,丝毫不显老态时便询问其秘诀,他就会说:“长寿之道在于运动。我每天早上用45分钟来打拳、练功,这也保证了我的睡眠质量。身体不疲劳,精神自然就很好。”
邵逸夫的长寿虽然有可能是先天原因,但是更多的则是其健康的生活习惯以及对养生的重视才成就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