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旅游局发布今年首季旅游业表现报告:首季酒店客房收益同比下滑30.9%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今年5月就国际旅游业预测了相当黯淡的前景,估计今年国际旅客量可能比去年下跌多达80%,导致多达1亿2000万旅游从业人员失业。
新冠疫情冲击各行各业,旅游业和航空业无疑是遭受直接冲击最大的行业。尽管包括新加坡在内的许多国家尝试逐步恢复经济活动和放开边境管制,但新冠疫情很容易随着人际交流增加而反弹,所以一些国家不得已又恢复封城锁国措施。新加坡旅游业高度依赖外来游客,有专家预测,旅游寒冬结束之日恐怕遥遥无期。
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国家,这意味着新加坡的旅游业基本上是靠外国游客支撑起来的,旅游业在新加坡的产业地位越来越重要。有了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新加坡的经济更加多元化。新加坡滨海湾金沙酒店和赌场、新加坡环球影城主题公园和新加坡动物园这些景点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去年新加坡旅游业的收入是近277亿新元。
由于疫情原因,新加坡边境限制,外国人无法到新加坡来旅游,酒店和景点没有收入,全都需要“国内度假者”来填补这个财政空白。
新加坡去年吸引了1910万人次旅客,旅游业总收入为277亿元,占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的5.4%,高于建筑业和资讯通信业的占比。不包括餐饮和零售等旅游相关行业,新加坡的酒店、景点和旅行社等核心旅游业者去年共聘用了6万5000名员工。
新加坡旅游局于7月17日发布新加坡旅游业今年首季表现报告。报告指,今年首季酒店客房收益达6亿8730万元,同比下滑30.9%。平均住房率则同比下滑27.2个百分点,达58.6。
疫情期间,成千上万去国外旅行的新加坡人和侨民回新加坡。由于大多数人必须在旅馆隔离14天,香格里拉等酒店都因此获得了小幅收入。
新加坡莱佛士酒店八月的房间预订率仅为15%,酒店将提供入住两晚特惠价,价格约为795新元,包括了免费的新加坡司令鸡尾酒,免费早餐,新加坡城市游和水疗折扣。
一些旅游景点还推出了降价措施来吸引已经在在家里宅了几周的居民。新加坡圣淘沙发展公司(Sentosa Development Corp)首席营销官表示,圣淘沙度假胜地已免收门票费,直到9月底。该胜地有杜莎夫人蜡像馆和环球影城等景点。
Lo&Behold Group经营著Tanjong海滩俱乐部,该俱乐部距离金融区仅15分钟路程,它推出了一个名为Dine In Nature的新概念,其中包括精选的美食野餐篮。营运长安德鲁·英格(Andrew Ing)表示,它希望这种“满足本地居民对精致、周到的就餐体验日益增长的需求”。
所幸,本地新冠疫情解封措施已经到达第三阶段,新加坡环球影城、动物园以及本地两大赌场共13个旅游景点已获准从7月1日起重新开放。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市场营销讲师曾表示,新加坡的旅游业不可能在2022年之前实现全面复苏,而且很大程度上都依靠全球疫情的控制情况和疫苗能不能研制成功。
问题是,这个预估的前提是国际社会在今年12月初逐步放开边境管制和跨境旅行限制,如今这个前景看来越来越难以实现。新加坡圣淘沙名胜世界受全球新冠疫情冲击,于7月15日宣布裁员,被解雇的职员可能达2000人。
圣淘沙名胜世界在公布裁员消息的文告中,点出了几个值得旅游业者省思的关键信号:全球新冠疫情对旅游业起著毁灭性的影响;新冠疫情带来的持久影响将加速旅游业的转变,所有旅游业者都须进行重大调整。的确,鉴于新冠疫情可能长时间扰乱世界经济,新加坡须要重新思考旅游业转型和中短期的生存之路。
除了圣淘沙名胜世界,本地其他旅游景点和业者也面对沉重的经营压力。新加坡旅游景点协会的一项调查显示,旅游景点中小企业反映,即使能在7月重新开业,但若每月营业额只有过去的一半,有45%估计到了11月就会停业或清盘。
同样地,新加坡以旅游业主导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可能也要重新思考。
新加坡内需市场小,单靠本地消费者难以支撑旅游业和文化产业,所以必须依赖国际游客,否则新加坡到今天可能也无法拥有殿堂级的滨海艺术中心。话虽如此,相对于新加坡已经做大的旅游及文化产业,新加坡的内需市场其实很小。
目前,政府资助一些关键行业的雇主支付本地员工工资,只是暂时控制失业情况。由于疫情继续存在的可能性很大,整体需求依然疲弱,政府不可能长时间持续派钱,所以恐怕下来还有更多人会失业,尤其是旅游、航空、酒店等领域。突出例子如美国航空,这家世界最大航空公司前天宣布,由于美国政府给予的薪酬津贴将于今年9月底到期,该公司从10月起可能得裁员25000人。
新加坡的当务之急是解决这些领域从业人员的长期生计问题。其实,只要人们愿意改变心态,学习新技能,对转行及工资降低的可能性抱开放态度,应不至于找不到新的出路。
例如新加坡当地媒体日前报道,有新航空服员暂时转行加入泡泡茶店,将服务乘客的技能转移到泡泡茶业务上。一些雇主要裁退外籍员工,本地人如果愿意转行从事过去不喜欢的工作,一来可以解决三餐温饱问题,二来可以帮助更多雇主打造一个以本地人为核心的工作团队。这也是许多人的想法,如今正好付诸行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