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小商品进城,全球商家进门,民营资本进店,武汉商界开放三幕
2019年2月27日,位于江汉路的武汉中心百货大楼 长江日报记者苗剑 摄
3月28日晚,中百集团的一纸公告,将波澜未平的武汉商业资本市场再度搅动。
公告显示,永辉超市拟通过要约收购的方式,将其直接和间接合计持有的公司的股份比例,从目前的29.86%提高至最多不超过40%。若交易完成,永辉超市将成为中百集团第一大股东。
和中百的情形相似,几个月前,居然之家借壳武汉中商,阎志及其卓尔系入主汉商集团,民资密集拿下国有商业上市企业的控股权。
武汉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引入民企股权,激活商业市场。回望改革开放40年来路,这样的城市作为,一脉相承:上世纪80年代初,汉正街石破天惊带头搞起小商品流通改革,“买全国、卖全国”,让各地物资涌入武汉,再辐射周边乃至全国;上世纪90年代,武汉更加敞开胸怀,引入内地第一家外资(港资)百货——新世界百货,不惧“与狼共舞”;这一次,不再拒绝别人控股,不排斥“外人”坐上头把交椅,坦然引入外来资本。
第一幕:全国各地物资涌入汉正街
在“80后”陈乐平的记忆中,汉正街是一条长得望不到头的狭窄巷子,用竹床、板子等撑起的小摊,围满了人,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数钱找钱拿东西的声音,此起彼伏。他那曾经物资匮乏的童年,因汉正街而变得五彩斑斓——变形金刚玩具、时髦的休闲装、能弹跳的自动文具笔盒、家里的糖果零食……全国各地的小商品,蜂拥而入汉正街。他家的上海亲戚来武汉,都要从汉正街带点东西回去。
这源于1979年11月,“盲侠”郑举选等103人成为汉正街第一批申领小百货个体工商户摊位证的群体,最早的万元户、百万元户陆续破土而出。短短几年,仅有103家个体商户的窄小街巷,一跃成为延伸10多个社区、年销售额突破100亿元、辐射全国的小商品集散中心,进而在全国引发了一场小商品流通领域的深层次革命。
上世纪90年代,不愿束缚于“三班倒”的王凤华也是“下海”一员。她落脚在汉正街老童装市场——雅端巷,批零兼营来自全国各地的童装。“从早到晚都在数钱。”王凤华形容当时生意是怎样红火。她边数钱边担心,怕出错,更怕“贼惦记”。到后来,王凤华干脆将钱塞进黑色塑料袋中,一把提到附近的工商银行多福路支行,交给营业员清点。最后,连行长也认识了这个每天提着一袋子人民币来存钱的女老板。2005年,王凤华的童装生意达到顶峰。一次订货会,500多个全国二、三级市场的零售商汇集于此。
从上世纪90年代起,汉正街经历了两轮大的开发改造和规划建设,形成69个专业市场、2.7万余户商家,经营12大类20余万种商品,经营面积260万平方米,年货物吞吐量150万吨,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商品集散地。
第二幕:敞开胸怀接纳全球“洋商家”
武汉一向是全国商业高地,本土商业实力强大,在全市不断开新店。但这座城市并没有画地为牢,搞封闭式市场。
汉正街让武汉率先打开城门,让“货到汉口活”的盛景重现。26年前,武汉引进了中国内地第一家外资(港资)百货,让武汉人乃至国人看到了精致美好的生活真正长什么样。
1993年,汉口西北湖畔,新世界百货以“高端”“精致”的定位,如鲇鱼般搅动了武汉零售市场。那时候,武汉人终于有了一个地板砖亮得可以照见人影,服务员笑得温柔可亲,可以买到“高端进口货”“精品好货”的地方。
武汉引进“洋商家”,从此一发不可收。
早在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前的1998年,汉商率先与法国家乐福合作,首店落户汉阳王家湾,家乐福成为第一家进入武汉的外资超市。
“家乐福在武汉刚开业的那阵子,开门营业前,门口都会排满人。市民尝鲜洋牛奶、洋面包、洋水果,不亦乐乎。”说起21年前的场景,在附近工作的白领黄梓欣依然记忆犹新,“就连大学的营销课老师,都在讲家乐福的模式。”
紧接着,2001年德国麦德龙进汉,一个卖场设置了300多个车位的停车场,与7000多平方米卖场的面积几乎相等,曾引得市民议论纷纷:“这么大的停车场,好浪费空间啊!”但不久,武汉本地的超市、大卖场纷纷效仿。
2004年,沃尔玛挺进武汉,开设了华中第一家门店——江汉路店,再次引发抢购潮。逢年底的狂欢夜、跨年夜,洋超市里灯火通明,人头攒动,收银台全线开通,都难以缓解排长龙的队伍。
来自武汉市商务局的数据显示:2000年以前,武汉3000平方米以上的超市仅14家,营业面积总和11.57万平方米。而10年后,全市3000平方米以上的超市达119家,营业面积总和80.61万平方米。其中,家乐福、沃尔玛、麦德龙等洋超市的部分门店面积达上万平方米。
随后,台湾大润发、泰国卜蜂莲花、瑞典宜家、日本永旺、新加坡凯德等,以各种新型商业体形态陆续登陆武汉,让武汉本土商超同台竞争,提高服务品质,丰富消费内容,提升城市外向度。
第三幕:热情拥抱民营资本
武汉这片商业旺地,武汉的优质商企,对“外来者”而言,始终是挡不住的诱惑。这些年,武汉的几家上市商企,每一家都在二级市场被人频频举牌、增持股份。
5年来,永辉追中百的步子几乎一刻没停。永辉超市于2013年11月开始举牌中百集团。截至2014年4月18日,永辉超市及其全资子公司重庆永辉超市占中百总股本的15%,跃居第二大股东。永辉超市的咄咄逼人,引起了中百集团控股股东武汉商联的警觉和反击,武商联以连续增持应对。经过两次增持后,武商联对中百集团的整体持股比例达到29.99%。
2014年10月10日,永辉超市和中百集团双双发布公告称,两家公司于当天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本着强强联合、互惠共赢的原则,拟在资源、网络、信息、物流等方面进行战略合作,共同做强做大核心主业。这或许意味着永辉超市与中百集团大股东武商联之间围绕中百集团的股权之争暂告一段落。
永辉超市之所以一直对中百集团念念不忘,源于后者在华中地区拥有的区域优势,这对永辉的全国战略具有重要补位作用。中百集团以武汉为中心,深耕湖北市场,连锁超市做成了区域老大。永辉超市人士曾表示,双方已经在生鲜食品超市上展开合作,不少绿标店就是佐证,而探索纯生鲜大卖场经营也在部署中。
类似的举牌、增持,中百不是第一例。
之前不久,居然之家借壳武汉中商,阎志及其卓尔系入主汉商集团。武汉这两家本土商业上市公司,均热情拥抱外来资本,让出了第一大股东的位置,用更开放的心态和姿态,重构产业布局,加快混改步伐。
“武汉国资转向与竞争对手合作,具有革命性意义。”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分析,“这一转变的背后,体现了国资开放包容的态度。”2019年的武汉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推动市属商业集团转型发展,提升本土商贸企业竞争力。
引入民营资本,加速混改,武汉“国”字号商企用前所未有的方式,激发自身活力,重塑商业引领者的风姿。(长江日报记者孙珺)
【编辑:叶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