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3日 星期六

粮食加工成画,身价超40万元!这些乡村职业火了……

粮画《清明上河图》卖出43万元

粮食加工成画,身价超40万元!这些乡村职业火了……

在河北省馆陶县寿东村,师献巧正在书桌前一丝不苟地制作着粮画,她是寿东村第一个学做粮食画的村民。

师献巧曾经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成为一名粮画师后,收入翻了好几倍,如今,整个寿东村依托粮画产业,由一个省级贫困村变成了闻名全国的粮画小镇。

河北省馆陶县寿东村旅游公司经理韩晓雪表示,这幅《清明上河图》当年卖出了6万美元(现约合人民币43万元)的高价。

粮食加工成画,身价超40万元!这些乡村职业火了……

随着粮画小镇的知名度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来到寿东村观光游览,寿东村依托粮画制作和服务业,年收入可达2300多万元。

粮食加工成画,身价超40万元!这些乡村职业火了……


各地打造新型主题小镇

新的消费场景不仅激发了人们的消费兴趣,还助力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一些特色的主题场景成为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月色经济兴起

粮食加工成画,身价超40万元!这些乡村职业火了……

在宁夏中卫广袤无垠的沙海上,一栋栋银白色建筑散发出耀眼的光彩,这种浪漫组合,为游客提供了新的旅游打开方式。晚上他们仰望星空,感受着沙漠赏月的乐趣。

在吉林梅河口的一个露营基地,100多顶帐篷,在圆月的映衬下,像夜空中的点点星光,别有一番韵味。露营赏月是当地新推出的旅游项目,游客们携家人朋友,赏明月、品美食,还可以欣赏到绚烂的烟花表演。

截至9月底,我国月色经济相关企业有159万余家;其中,2022年1-8月新增注册相关企业12.2万余家,月平均增速达44.2%。

一些地方利用天上明月,推出新兴的文化特色产品招揽顾客。另一些地方则通过打造特色小镇,吸引游客。

蜜蜂小镇成网红打卡地

粮食加工成画,身价超40万元!这些乡村职业火了……

在山西省沁水县的蜜蜂小镇,数排新修建的亭子里整齐摆放着一盒盒蜂箱,蜂农赵建明正在向小朋友介绍自家蜜蜂的生产情况,赵建明表示,蜜蜂小镇将养蜂和旅游结合在一起,不仅让小镇成为“网红打卡地”,同时还拓宽了销售渠道,增加了自己的收入。他表示,自己有160箱蜂,20多天就采了四吨多蜂蜜,能获得利润约五六万元,守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

截至2021年底,全国已涌现出约1600个特色小镇,共吸纳就业人数约440万人,近几年累计完成投资约3.5万亿元、年缴纳税收约2800亿元。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朱迪表示,打造集群化IP,形成文化旅游、文创产品等等核心竞争力,有助于推动农村的产业转型发展。另外也能促进农村人口的就近就业,有助于提升本地区的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面貌。


当数字经济遇到乡村人才,会产生怎样的火花?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下,农村悄然兴起了一批新职业——

数字经济“下乡”带来新图景

39.2万亿元,这是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的规模。与此同时,根据《数字经济就业影响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数字化人才缺口接近1100万。伴随全行业的数字化推进,更广泛的人才需求成为数字化进程题中的应有之义。当数字经济遇到乡村人才,会产生怎样的火花?

近日,《工人日报》记者采访了一批在农村悄然兴起的新职业:数据标注员、植保无人机飞手和记录乡愁的短视频创作者,作为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缩影,他们的职业故事呈现着数字经济下乡村的新图景。


他是农民,也是“飞手”

早晨5点半,广东省河源市双华村村民骆斌匆匆起床准备奔赴今天的第一单:为180亩蚕豆进行病虫害防治作业。从早上一直干到下午,任务顺利完成。“平常人工作业的话,一天8小时只能打30亩左右。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完成作业,这都多亏了它。”

骆斌口中的“它”指的是植保无人机,这个拥有四个螺旋桨、长宽各1.5米左右的大家伙,已经成为了他在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好帮手。

2016年,28岁的骆斌经过两个多月理论与实践的专业培训,拿到了AOPA无人机驾驶员合格证,成为了一名植保无人机“飞手”。

既当“农民”,又当“飞手”,在农闲时间通过手机上的“信田农服小程序”“接单干活”,骆斌成了拿着双份收入的“斜杠青年”。

据人社部发布的《无人机驾驶员就业景气现状分析报告》显示,目前我国无人机驾驶从业者总量达数十万人。IDC(国际数据公司)数据分析显示,预计到2025年,无人机驾驶员人才需求量近100万人。

在骆斌看来,无人机飞手之所以“吃香”,一方面是利用植保无人机喷洒农药的效率远高于人工,可降低成本,同时也解决了农村农忙时节“请不到人”的尴尬局面。

在无人机领域从业近10年的林叶熊正是骆斌所用小程序的开发者和运营者。他告诉记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户了解到植保无人机的优势所在,对植保无人机的接受程度也越来越高。


她是妈妈,也是数据标注员

在陕西铜川赵家塬村的一家杂货小铺里,目送顾客离开的张黎娜再次将目光收回到柜台前的电脑屏幕上,“选择标签、拉框打点、标注类别、提交”,伴随着干脆利落的鼠标声,一个为全自动泊车辅助系统判断障碍物的标注任务完成。

3年前,在家带孩子、闲时帮家里看店的张黎娜经朋友介绍,参加了一周的数据标注员基础培训,正式上岗的当月她便拿到了工资:2000元。

说是上岗,其实就是在家里的杂货小铺里多放置了一台电脑。用张黎娜的话说,这份工作的基本门槛只有“两样”,一样是闲暇的时间,另一样就是基本的电脑操作技能。

“数据标注行业的人才需求一直处于不饱和的状态。”AI数据服务平台龙猫数据副总经理龙凡告诉记者,对数据标注行业的要求从粗犷逐渐走向精细,对技能熟练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据人社部官网信息显示,预计2022年,人工智能训练师国内外相关从业人员有望达到500万。

随着项目的更迭,张黎娜经手的项目也从简单的2D平面拉框到3D立体标注,她笑着告诉记者,“我没有被时代淘汰,每遇到一个新的项目,我都在不断学习。我身边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份工作让我们这些‘宝妈’与社会接轨,不仅收获了一份收入,也提升了实现自我价值的幸福感。”


她叫沈丹,也叫“乡愁”

她叫沈丹,但她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在抖音平台,她叫“乡愁”,这个记录农家日常生活、乡村风物美景的账号获赞1.8亿,粉丝数量超1900万,连沈丹自己都笑称“稀里糊涂就火了”。

历经离婚、创业失败的挫折,2018年1月22日,沈丹在回乡的路上发布了第一条短视频作品。路上,她只有一个想法:“回家,回到那个有妈妈亲手煮的饭菜,有家人,有乡亲的家乡。”这也是她为何给自己取名“乡愁”的原因。

从回到福建省武夷山市洋庄乡坑口村的那天起,沈丹记录着乡村生活的平凡琐事、女儿的成长以及农村的美食美景,在不断的“催更”声中,许多粉丝留言询问:“你们村里有没有农产品可卖?”直到这时,沈丹才意识到,“噢,原来这里还可以卖东西。”

“我们能不能把自己村里的好东西推介出来?”2021年5月,这个萦绕在沈丹心中多年的疑问终于迎来了肯定的答案:花费两年时间筹备的“丹心可鉴”茶叶终于面世。茶叶一经推出就受到市场的欢迎,不仅销往国内各地,还远销新加坡、美国等地。

随着第一个产品大获成功,越来越多的邻村、省内甚至外省的农户纷纷联系沈丹,希望她能够帮助农户销售农产品。沈丹告诉记者,她希望“授之以渔”,让每一个村落都能推出属于自己的“乡愁”。

抖音发布《乡村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抖音上的万粉乡村创作者同比增长10%,分布在河南、山东、四川、贵州等地。

沈丹坦言,她希望自己的故事能让更多的乡村青年意识到,返乡不是“混得不好才回来”,在家乡也能有一份事业,一份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的事业。


来源:央视财经、工人日报




上一篇新闻

玛琅 | 印尼不止有碧海蓝天,还有精致小城

下一篇新闻

“五一”假日旅游市场持续升温 预订火爆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