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2日 星期五

上海节华策致敬电视剧60周年,为永不落幕的中国剧场添砖加瓦

2018年上海电影电视节将于6月11日至25日举行。其中,第24届上海电视节的举办日期为6月11日至15日。

作为影视行业重要的国际性节展,同时今年又赶上改革开放40周年,此次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的活动理念和安排,释放出了影视行业的一些最新信号。电视剧方面,上海电视节期间将举办纪念中国电视剧诞生60周年活动,旨在回顾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和成就,引领人们重温光影记忆。

2018年4月,中宣部副部长、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局长聂辰席在浙江宁波表示,新组建的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更加聚焦广播电视高质量和创新性发展,要做好新时代电视剧工作,加强规划、繁荣创作、推出精品,打造永不落幕的中国剧场。

上海节华策致敬电视剧60周年,为永不落幕的中国剧场添砖加瓦

在此次的上海电视节上,华策将举办致敬中国电视剧60周年剧场活动,为“打造永不落幕的中国剧场”添砖加瓦。

中国影视文化产业探索期,华策初创

1992年的南巡讲话,开启了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进入探索期,此时华策团队也开启创业之旅。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影视业较发达的北京、广东、浙江等地的电视台周边,已经“潜伏”了一批专为电视台制作节目的民营影视公司,华策的创始团队瞅准了这个机会,决定大干一场。

最开始的团队只有5个人,公司也只是莫干山路一家小宾馆里的两个标准间。当时五个人的创始团队,每天都在外面跑业务,脚不沾地,跟风一样吹过来吹过去,唯一的娱乐活动就是中午休息的时候打会儿牌。那些日子虽然苦,但是每个人都甘之如饴。

1995年,一部投资几百万的14集电视剧——《子夜》,在名为“华新影视”的“小作坊”中诞生。这是华策总经理赵依芳,率领5人小团队筹拍的第一部电视剧,也是华策的起点。

上海节华策致敬电视剧60周年,为永不落幕的中国剧场添砖加瓦

2000年,十五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2005年文化产业完成第一个五年发展期。这一年,浙江华策影视有限公司创立。

2008年,华策投资5000万元拍摄电视剧《中国往事》,单集成本超百万元,这在一集电视剧投资仅为三四十万元的当时,业内并不看好,但最终收获好评,获得了2009年韩国首尔国际电视节最高奖。

上海节华策致敬电视剧60周年,为永不落幕的中国剧场添砖加瓦

华策影视在2009年变更为股份制有限公司,于2010年10月上市。华策穿上了资本的“舞鞋”,成就了“电视剧第一股”。

中国影视文化产业探索期,华策搭上了行业发展的列车,开始了自己的发展之旅。

文化产业发展扩张期,华策搭建国内国际平台

2011年至2015年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扩张期。

2011年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2013年,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此时华策并购整合克顿传媒及其他内容企业,一跃成为国内体量最大的电视剧公司。

华策致力于用更成熟的体系来支持内容生产,主动担起文化企业的社会责任,在平台搭建、人才创新方面有诸多实践。

从2012年开始,华策已成功举办5届“香港华策之夜”,华策香港论坛紧扣国际潮流,推动中国影视的国际化拓展。

从2013年至今,华策推动中国影视艺术创新峰会落户杭州,志在让其成为推动中国影视创新、作品内容升级以及文化交易、出口的平台。其中,2014年有400家影视机构参会,交易额达68亿元。

上海节华策致敬电视剧60周年,为永不落幕的中国剧场添砖加瓦

中国(浙江)影视产业国际合作实验区

2015年,由浙江省相关政府部门与华策共同申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设立了中国(浙江)影视产业国际合作实验区。实验区于2015年1月2日奠基,规划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投资15亿元,有望打造成“国际影视小镇”,这是我国迄今为止首个以文化出口为导向的国家级影视产业国际合作实验园区,是中国影视产业国际化的重要基地。

影视人才是行业的第一生产力和源动力。传统的扎根剧组、“师傅带徒弟”的人才产出,周期长而供给不足,远远不能满足行业发展需求,专业化的导演、编剧、演员、摄影、灯光、美术等各方面影视人才的缺乏,是导致行业乱象的根源之一,也成为限制行业发展的瓶颈。

华策集团构建了一套覆盖职业规划、激励与保留、布局与对接的人才培育与激励机制。华策克顿大学面向人才矩阵中的各类人群展开体系化培训,合伙人制度用以激励集团精英人才,设立华策育才基金打造国际化复合型影视人才,2017年成立华策电影学院培养应用型高端人才。

文化自信,“华流出海”十余年

2016年至2017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进入“二次创业”阶段。2016年,华策SIP+X战略升级,头部市场份额超30%。

2017年,十九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写入党章,并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同时提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而在同一年,华策的事业合伙人机制全面落地,进一步推进华语内容“走出去”,担当起中国文化输出的重任。“杭州:鼠标一点,联通世界”,这是《人民日报》(海外版)对华策“华流出海”战略的肯定。

上海节华策致敬电视剧60周年,为永不落幕的中国剧场添砖加瓦

坐落于杭州西溪文化创意园区的华策影视总部,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历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作为中国第一个赴戛纳电视节参展的民营影视公司,华策从多年前“带着中文海报去参加国际节展”的全无经验,到今天塑造华语影视集团海外第一品牌,已经践行文化出海十余载。

2015年5月,《刺客聂隐娘》在第68届法国戛纳电影节上斩获最佳导演奖,成为16年来首次获此国际大奖的中国电影,华策影视是《刺客聂隐娘》在中国大陆唯一的投资出品方和独家发行方。2018年5月,毕赣导演的《地球最后的夜晚》,入围第71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中国的年轻导演受到世界瞩目。

上海节华策致敬电视剧60周年,为永不落幕的中国剧场添砖加瓦

电视剧的海外战绩与电影同样耀眼。

《我的奇妙男友》《亲爱的翻译官》《微微一笑很倾城》等剧在海外平台热播;《传奇大亨》是首部获戛纳电视节官方展映资格的华语电视剧;《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登陆Netflix,是国产青春网剧首次出海;《解密》将在美国GETV播出,是国产主旋律剧第一次登陆美国电视台。

上海节华策致敬电视剧60周年,为永不落幕的中国剧场添砖加瓦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4月,华策集团创始人、总裁赵依芳获得第五届“戛纳电视节荣誉勋章”,成为该奖项自2013年表彰的全球20位行业领袖之一。

“华流出海”十余年,华策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

首先,创新渠道,搭建“华语联播体”,推进“华剧场”建设。

“华语联播体”是2013年华策与10余家海外媒体,共同建设覆盖30个以上国家和地区的华语节目播出平台,目前已经累计将10000余小时的中国影视作品,授权发行至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联播体中的“华剧场”覆盖了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美国,以及中国香港地区。

“华语联播体”受众广泛,仅中国香港地区就已有8万用户,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的观众基数更为庞大。据统计,这些地区观看国产剧的人群,不再像过去那样都是华人,而是非华人的年轻群体占主流,集中在18—44岁这个年龄段,而且男性观众居多,占比61%。

其次,华策在国际发行中有较多“微创新举措”。

与国内电视剧发行一部动辄几千万元相比,海外发行算是投入产出“性价比”很低的生意。当然,工作量也大而庞杂。因各国风俗习惯不同,海外发行团队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保证作品和宣发尽量“本土化”,如重新制作海报、删除某部剧中所有接吻镜头等。

另外,在译制工作方面,要追求契合当地观众的语态。因此,华策在全球各地培养了自己的8支翻译团队,包括哈萨克斯坦语、乌克兰语、西班牙语等小语种。2014年播出的《卫子夫》,就打破了语言的壁垒,把版权卖到了40多个国家。

在新时代大形势下,中国文化走出去势不可挡,华策矢志践行“华流改变世界、华策创造未来”的使命。

目前,华策在影视出海领域的市场占有率接近20%。未来,华策将继续肩负起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使命,做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金名片,用实际行动来致敬中国电视剧60周年和改革开放40周年。

【文/阿诺】

上一篇新闻

从温柔霸总到待业奶爸:“杨幂前夫”刘恺威的清醒令人佩服?

下一篇新闻

厉害!闻名全国的这个翻译组,竟然来自园区地税局!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