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祖国,我将青春献给你!

祖国,我将青春献给你!祖国,我将青春献给你!

生日快乐,我的国

祖国,我将青春献给你!

今天,祖国迎来69岁华诞。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万千清华学子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国家需要相联系,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的未来相联系,用一生实践“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清华精神。

清华大学2018年毕业生中,就有这样一批学子,他们挥手告别这个熟悉的园子,踏上祖国广袤的土地,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他们在学术道路上坚守,一步一个脚印,把个人的成长与国家民族的发展紧密结合。

他们用行动书写着——祖国,我将青春献给你!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王政:

“既然选择了基层,就要去最艰苦的基层。”

祖国,我将青春献给你!

王政在西藏林芝鲁朗镇参与调研

1981年出生的王政,是从清华园出发的博士毕业生。毕业对于他来说,不仅代表着即将步入社会,也意味着更多。

2004年从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本科毕业的他顺利拿到了外企工作的机会。年薪20万,这在当时不是一个小数目。但是在工作两年后,王政却选择考研继续深造,成为了一名硕士研究生。“每次出差途中,看到我国的水污染问题这么严重,我就告诉自己,如果有深造的机会,我要学习环境专业。”

硕士毕业后,王政便投身到环境保护工作中。在山西参与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的日子让他明白:“好的政策、好的技术只有下得了基层才会有生命力,而基层干部是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因素”,也使他对基层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能够进入清华学习真的是运气。”对于上清华,王政一直很谦虚。事实上为了备考清华的博士招生考试,王政每天下班后,不吃晚饭去老馆背单词,因为怕吃饭后影响备考效率,背到闭馆再去吃饭。“清华让我丰富了知识、拓展了视野。更重要的是还从老师、同学身上感受到了家国情怀,让我有了‘放下小我,成就大我’的志向。”

历经磨砺后,如今的王政已经对生活有了更成熟的认识。启程入藏,他也会考虑自己家庭和孩子的问题。“选择入藏要放弃很多,但总要有人去。既然选择了基层,就要去最艰苦的基层。我会带着母校的关爱,去关心绿水青山,去关心国计民生。”王政如是说。

赵闯:

“清华赋予我精神,让我坚定选择,行胜于言”

祖国,我将青春献给你!

赵闯(中)在宝鸡参加“影子社会实践”

经管学院博士生赵闯也是去基层选调的同学之一。在他看来,去基层只是众多人生选择中的一种,是自己选择的成长方式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

“找到真问题,做一个问题的解决者和价值的创造者。”入学之初,他将导师的话铭记在心。他要做实做细,找到真问题。他还和导师、师弟一起提出了“反贫困创新”,“越是条件艰苦、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越能锻炼人。”他打算毕业后继续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自己在清华的所学贡献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和国家社会发展,踏实干事,奉献价值。

社工一直伴随着他5年博士的“双肩挑”生活。5年中,他的工作岗位从班级、院系、到校研团研会,通过自己的点滴努力让更多的同学从中受益。2017年,赵闯成为“林枫辅导员奖”获得者,这被认为是清华大学学生政治思想工作队伍建设中的最高荣誉。“服务他人也是成长自己,服务不仅是一种责任,从中收获的成就感和获得感也是持久而深刻的。”这是社工给赵闯上的一课。

学习期间,他多次到基层参加社会实践。参加苏世民书院组织的“影子领导力”(shadowing leadership)社会实践活动时,赵闯曾和一位美国同学一起“影子跟随”一位陕西省贫困县的县长,近距离观察他的日常工作。这让赵闯认识到,基层工作并不是大家刻板印象中“一支烟一杯茶,一张报纸看一天”,而是“五加二、白加黑”。基层公务员的辛苦和不易极大地触动了赵闯。在实践总结会上,他动情地说,“中国正是有这样一批甘于俯下身子、默默无闻、扎实奋斗的人,才得以持续发展和不断进步。我希望有一天,也能够成为他们当中的一份子。”而今,他即将如愿以偿。

赵闯也曾对职业发展迷茫过,一位实践的带队老师对他提起过马克思的一句话,“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或许,现在选择去基层公共服务部门恰好满足了这两点准则。

“坚守理想,行胜于言”是赵闯对自己的要求。选择基层并不是无知者无畏,而是即使看清远方困难重重,依然坚守选择,正念精进,不忘初心。

王伟忠:

“接受清华的教育,不为摆脱贫困的家乡,而为家乡摆脱贫困”

祖国,我将青春献给你!

王伟忠在广西村小学上课

从法学院硕士毕业,王伟忠选择去往家乡甘肃基层工作。关于这个选择,王伟忠说,“父母其实不能够完全理解,可他们相信我,也一直支持。父母都是农民,也感谢他们从小培养了我坚毅乐观能吃苦的性格。”

通过学校基层研究会组织的广西基层见习之行,王伟忠内心受到震撼了的同时,也做好了心理准备。来到广西最贫困的大山深处,王伟忠发现这里整个村竟从未出过一个大学生。交通闭塞,经济落后,教育资源匮乏,贫而多子,种种因素导致穷人的孩子还是穷人,脱贫的攻坚战十分难打。

“这些问题,都要去到基层才能够了解到。”王伟忠说道,“基层是最真实、最丰富、最生动的社会,虽然艰苦,但却深深的吸引着我。”

王伟忠还听到了许多清华校友在基层的故事。一位当镇长的师兄,给一座落后的乡镇绘出了一幅蓝图。而后用将近五年的时间,利用距离市区较近的优势,打造小吃、野外烧烤一条街,建立别墅区,一步步实现蓝图,带领乡镇获批“首批全国农村幸福社区建设示范单位”;还有一位在贵州黔东南的师兄,利用航拍技术,拍出了美丽的旅游宣传片,让偏僻的村庄名声大振……这些校友都是他工作的榜样,激励着他不断前行。

王伟忠对农村的情结是深厚的。早在本科,王伟忠就参与创办了润农协会,旨在了解农村,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乡村建设和儿童教育尽一份力。现在这个协会已经日臻成熟,每年会定期在城区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开展支教活动,并在暑期的时候组织同学们下乡。

“可能有些人不太理解,为什么我不选择更能改善生活条件的工作,”王伟忠说道,“若能被所有人理解的选择未免世俗。我觉得,接受了清华这么多年的教育,不是为了摆脱贫困的家乡,而是帮助家乡摆脱贫困。”

把个人的成长与国家民族的发展紧密结合!

杨知方:

做接地气的研究,到需要的地方去

祖国,我将青春献给你!

杨知方和导师夏清教授合影

还没接触杨知方时,我们试图从一堆数字中去了解他:1次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2次北京市优秀毕业生、8门课程满分或全年级第一,5次国家奖学金、参与8项科研课题、10篇SCI论文……而当我们接触杨知方时,他已经提前毕业,成为重庆大学电力系的一名教师4个月了。

杨知方的导师夏清教授曾教诲他,“搞科研要找到行业的痛点,做顶天立地的研究”。所以,杨知方科研的显著特点是:实用、接地气。他试图用简单的话语解释他所做的研究——“找到最省钱的发、输电方案”。专业来说,就是电力系统领域最基础、但仍未得到很好解决的难题之一:最优潮流计算。

他提出了一种内嵌无功和电压的降阶网络模型。在导师夏清教授的支持下,他提出的算法交付广东电网、重庆电网等实际系统测试,实现有功、无功的联合优化。他的这一最优潮流研究成果也获得国外专家的评价。美国工程院院士、美国能源部高级顾问Anjan Bose教授指出“如果该方法能够商业应用,将为电力系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选择到祖国西南去,他的触动首先来自重庆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李文沅。作为清华大学电机系老学长,李院士对杨知方坦诚了西部院校研究的短板和不足,对赴重庆就业的优点和缺点均不遮掩。同时,杨知方也被校方求才的真诚与渴望深深打动。

除了出于自身的考量,杨知方的选择还包含着一份感性情怀——重庆大学电力系统研究需要人才,西部“一带一路”倡议的开发建设需要人才。

“比起清华前人,我的选择真的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一如他喜欢真诚的人,他本身也非常真诚。他说:“建设西部,找到个人职业选择和祖国需要的结合点,我想,这就是最有价值的人生吧。”

赵军:

只是因为一个朴素而有哲理的理由

祖国,我将青春献给你!

赵军和导师雒建斌教授合影

大三那年寒假的一天,大连刚下了一场大雪,赵军望着河面上结着的一层厚厚的冰,思考着自己未来的方向。作为家里的第一个大学生,他还想要到更高的地方去钻研——读博士。

六年多后,他获工学博士学位,从清华机械系毕业。此时他完成了彼时定下的目标,然而对于钻研学术的心态却早已发生了变化。如今他热爱科研,不仅因为自己是个爱挑战的人,更因为投入到科研事业能够为国家的科技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能够更好地实现人生的价值。

赵军说,让他在心态上有这样的转变的原因,大部分来自他导师雒建斌老师的言传身教。雒建斌教授常教导他说,现如今,国际竞争的实质就是经济和科技实力的较量。

“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等国家战略的提出,标志着中国正努力进入新的工业革命大潮。赵军感受到,自己所投身的科研事业,是一项务实的工作,是能为实现科技强国的伟大中国梦尽一己之力的工作。因此博士毕业后,赵军选择前往全国重点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任教,继续从事科研工作,并给学生传授和分享新知识新科技。

赵军主要的研究方向是石墨烯纳米润滑添加剂。经过相关课题研究后,赵军原创提出了石墨烯润滑添加剂的微观结构一系列调控方法和制备工艺、绿色原位合成石墨烯复合纳米润滑添加剂的方法和制备工艺,揭示了石墨烯润滑添加剂在摩擦过程中的微观结构演变机制、石墨烯复合纳米润滑添加剂的协同润滑机理。

此外,赵军还参与了973项目关于大飞机作动器系统的界面润滑部分工作,首次提出采用二维纳米自润滑材料提升其电液动力系统高负荷长寿命运行的技术方案,为大飞机作动系统新体系的自主研发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目前,赵军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6篇,他引50余次,其中一篇被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数据库收录为“Highly Cited Papers”(高被引论文),申请专利5项,参加三次国际学术会议和三次国内学术会议。

说起这些成果带来的成就感,赵军回忆起了新闻报道中,一些有杰出贡献的校友在被问到“你对你的成就有什么感想”时说的话:“很简单,我们一直在做我们份内该做的事情,如果说我们有什么不同之处,那就是我们把个人的目标和使命,与国家的发展结合了起来。”

赵军对这番话印象深刻,因为在他看来,这些话“很朴素,但很有哲理”,也正是他坚持科研的理由。

乔丹丹:

那份自信的名字,叫作“无问西东”

祖国,我将青春献给你!

乔丹丹和导师卫强教授合影

近年来,随着清华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的不断提升,不少优秀博士毕业生在毕业后直接被海外知名高校聘任为教职。来自经济管理学院的乔丹丹便是其中之一。她将前往新加坡国立大学担任助理教授,继续从事科研工作。

乔丹丹最终选择这份海外教职工作,可以说是源于一份“无问西东”式的自信。2015年,乔丹丹前往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奥斯汀分校进行学术交流与访问时,接触了不少关于美国高校学生找教职工作的经历。临回国之际,刚好是自己准备找工作、为自己的未来做规划的时候,因此她开始制作简历,梳理自己的研究成果。

正是这么一个总结的过程,让她萌发了应聘海外教职的想法——在研究成果上,她在本领域的顶级期刊中有不错的发表,在研究问题上,国内外学者开展的工作也都是本着同样的前沿问题展开。

乔丹丹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景。她在作出这个决定后,给她的导师卫强教授发了一个讯息。奥斯汀和国内有着14小时的时差,卫老师在看到她的讯息之后立即跟她通了电话表示支持,和她讨论了接下来应聘的安排与注意事项,特别强调的一个观点就是:“保持你的科研姿态去应对这次求职,暂且不顾事后的应聘结果,当下的重点是跟别人沟通、交流、展示你的研究,把它看成是一次收集意见与反馈的过程。”

“讲述整个求职过程,其实我想跟大家着重强调的一点是,一个个环节的认可与推进其实再次证明了我们自己在科研上与国际的接轨。我的研究工作着重关注的是信息系统领域的相关话题,其实我们国内在信息系统方面的发展可以说是层出不穷。我也希望将自己在清华的学习、在博士期间的积累向更宽、更广的范围传播,恰如我们校歌中所唱那般‘立德立言、无问西东’。”乔丹丹说道。

文 | 张厉 李秀珊 刘献阳 梁连芬

头图设计 | 赵存存

编辑 | 粽

上一篇新闻

《青春有你2》赛果揭晓!刘雨昕第一“THE9”出道

下一篇新闻

那些比影视剧还火的主题曲,你都听过哪些?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