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白宫真人秀

白宫真人秀

吴晨/文

有一次刚刚下了福克斯新闻台周日的脱口秀节目,特朗普政府第三任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博尔顿(John Bolton)就接到了特朗普总统的电话。特朗普祝贺博尔顿讲得很好,把政府(即特朗普自己)的想法都讲清楚了。通话末尾,特朗普又加了一句:“下次记着,应该多归功于我!因为我所做的一切是前无古人的。”

在博尔顿还没有加入特朗普政府之前,他就是这些脱口秀的常客,可以说,如果没有他在特朗普最喜欢的福克斯新闻台上的“上佳”表现,特朗普不会对他青眼有加,盛邀他加入政府。在新加坡举行的特金会上,特朗普这么介绍这位国家安全顾问:他可是个鹰派,天天在福克斯新闻上叫嚣着今天跟谁开战,明天对谁制裁,加入政府之后,他的态度要缓和多了。

最近,博尔顿出版了自己的白宫回忆录《The Room Where it Happened》(事件发生之屋)。这是继记录特朗普执政第一年的纪实作品《火与怒》以及前联邦调查局长科米的回忆录《更高的忠诚》之后又一部爆料作品。所不同的是,博尔顿是白宫里身居津要的高官,处于决策核心层,又是典型的共和党保守派,在特朗普的核心支持人群中有广泛的号召力,他在辞职(特朗普说是他炒了博尔顿)之后写出爆料的传记,引发一场媒体风暴。

博尔顿在书中从内部人的视角去审视特朗普政权,反思其从一开始到现在一直存在的混乱局面,并把矛头直指特朗普本人,认为恰恰是特朗普本人的公私不分、基于自己有限的认知和自己私利的判断而独断专行、为了追求连任无所不用其极、为了追求媒体曝光而牺牲国家利益,才把美国带入到如此“堕落”的境地。而这本回忆录在距离美国总统大选不到五个月时间内出版,无疑是对特朗普的重大打击。最新的民调显示,特朗普与民主党候选人前副总统拜登的差距拉大到了两位数,且在所有关键州特朗普都明显落后,在处理疫情和种族歧视议题上特朗普的工作屡屡失分,这时被“内部人”背后捅刀子一定很疼。

镜头最重要

特朗普的白宫就是一场真人秀,特朗普核心小圈子成员都是真人秀舞台上的演员。博尔顿用《加州大饭店》的歌词来形容包括自己在内的这群不断粉墨登场又走马灯式下台的演员:“你随时可以退房,但你从未离开。”

特朗普很看重周末各家媒体的脱口秀,经常鼓励自己的核心团队多参加脱口秀。加入政府之后,特朗普仍然鼓励博尔顿“想上多少电视就上多少”。特朗普每周五工作的一大重点就是和一些要出境的阁僚一起准备他们在脱口秀上的发言要点。有很多时候,阁僚们都在相互问:那么周日的脱口秀上你准备怎么说?

博尔顿在书中对特朗普最严重的批评恰在于此,他认为特朗普在重要的外交和国家安全事务上的决策太过情绪化,太看重在媒体上出风头,太看重自己的外交决策是否能吸引到媒体的镁光灯,把在媒体上作秀放在大政方针的第一位。此外,特朗普的刚愎自用还体现在他过度相信自己的判断,以为自己只要和外国政要建立起私人的关系就能谈交易,完全分不清个人的利益和国家利益,把谋求连任——如果需要外国政府帮助也在所不惜,就好像他在被弹劾的乌克兰门事件中的表现那样——放在第一位。

特金会就是特朗普策划的独一无二的真人秀,只是真人秀需要的策划班底和彩排文案比真实世界中的两国外交在工作层级上需要开展的会谈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在领导人会晤之前如果工作级别的谈判根本没有进展,那么会晤就变成了没有剧本的“脱口秀”,不过在这个秀场上,特朗普却显得游刃有余。

特朗普对特金会的期待就是镜头感,占据全球头条的镜头感,他最在意的是媒体到底会如何报道这次会晤。在飞抵新加坡的空中一号上,他就特别关心电视媒体如何报道自己的行程。从他发推的频密程度,再到他对全球媒体对特金会报道的关注度,很明显,他的外交所遵循逻辑仍然是只要有曝光就有加分的“真人秀”逻辑。

第二次河内特金会之前,特朗普问博尔顿哪种结果对媒体而言更具轰动性?一个小的协议还是自己干脆拂袖而去?这算是博尔顿给特朗普会前吹风起到了效果,让特朗普意识到自己可以选择不达成协议就离开。

和博尔顿这样在安全问题上有着“固执”想法的鹰派人士相比,特朗普算是“心派”,或者是“光派”,心派就是随心所欲,朝令夕改,跟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比拼自己的按钮最大;光派则是不断吸引镁光灯,对于灯光之外的东西没有兴趣,真正地活在当下,当光影发生改变了之后,自己的立场也立刻随之改变。特朗普曾经与幕僚分享,处理国际关系跟对待女朋友差不多:他最不喜欢女朋友和他分手,他总是希望自己是那个提出分手的人。他一定要让外界看到自己是占据“主动权”的一方,比如兴致所至他会在大阪的G20会上发推邀约在朝韩无人区第三次特金会。但这种对曝光率的追求,却可能丢失实际的利益,这是现实主义的博尔顿无法忍受的原因。

特朗普钟爱的“按钮”

特朗普白宫的另一特色是“推特治国”。虽然在执政早期他曾经和别人比过谁的“核按钮”大,他真正喜欢也最擅长的按钮是发推特的按钮。

叙利亚使用化学武器后决定采取什么打击政策的决策流程就凸显了特朗普“推特治国”的逻辑。头一天已经决定了美军对叙利亚打击的方式和范围,第二天早晨特朗普又召开核心幕僚开会,因为他一晚上想了想,认为国防部制定的打击方案不够强硬,没有多少可以在推特上炫耀的打击目标。特朗普更进一步说:我本来想发推特表达自己对国防部方案的不满,后来想想还是算了,先找你们开会再说,但是我的手一直放在“发射按钮”上。这一段颇有戏剧性:作为美国总统,其最大的权力应该是对“核按钮”的控制权,而不是手机上随时准备发推的按钮!

但这个按钮对于特朗普的核心幕僚还真是命门。特朗普的发推变成了整个核心层最关键的工作。通常特朗普会口述让自己的工作秘书打出来推文,然后自己再修改,有时候,他还会让阁僚参与推文的修改。许多重要的事项,或者重要政策的动态都可以从特朗普的推文中看到,阁僚们如果错过了某条推文的编写,后续就可能要花很多时间为总统来圆场子(或者擦屁股)。

博尔顿加入白宫的时候,特朗普的幕僚长凯利就明确告诉他,这一届白宫与同样是共和党的小布什政府完全不同。一帮阁僚围着总统,听他口述推文,由秘书打出,然后提出一点点修改的意见,心里却在嘀咕后续该怎么去圆谎,这样的景象,可能只有在讽刺剧中才有,但确实是白宫的常态。

当然,推特也是一种最好的“朝令夕改”的方式,因为推文表达了特朗普在特定时空中的感受,尤其是当他需要抓住某个时间点来赢得外界关注时。但这种机会稍纵即逝,几个小时或者几天之后,当环境和舆论圈发生变化之后,喜欢“弄潮”的特朗普就可能“与时俱进”,只要能抓住外界的眼球,否定自己的决定,否定阁僚的说法,在他看来都是小事。

不按牌理出牌的大环境,让白宫的氛围整体上“每况愈下”,真正有自己操守准则的人在白宫都干不长,呆下来的人也会染上各种坏习惯。所有人都无法阻止总统不停地发推,特朗普的白宫基本上是最没有秘密可言的漏风的大屋子,每个人都在使尽办法向媒体吹风泄密,诋毁对手,为自己的想法打气。

博尔顿也经历过不少被对手吹风诋毁或者为一些明显“离经叛道”的政策放空气球的做法,很难说是不是上行下效,但是博尔顿和其他高官基本上已经适应了特朗普的推特治国。既然总统可以推特治国,阁僚们也可以推特表述自己的观点。在推特治国的游戏场中,每个人都很清楚,自己的命运也就在总统的一条推文的一念之间,高官被总统发推炒鱿鱼的案例屡见不鲜。

人事倾轧

没有进入政府之前,多次出入白宫的博尔顿的印象是特朗普的白宫好像是一间大学宿舍,房间洞开,高层的阁僚进进出出,勾肩搭背,不急不慢,没有任何日理万机的感觉,和他经历过的其他政府很不同。加入政府之后,博尔顿的感受更深刻:特朗普白宫不仅是像大学宿舍那么散漫,更多充满了人事倾轧的“狗咬狗”。没有仔细制定的决策流程,尤其缺乏中层官僚的充分参与,部门利益之间的争夺白热化,导致大事的讨论常常没有结果,而且还特别容易被谙熟官僚行为的老官僚玩弄于股掌之中。

特朗普的工作习惯也很特别。他的前任都是兢兢业业,比如老布什总统每天8点准时上班,15分钟听取情报简报,30分钟听取国家安全顾问对昨夜今晨以及今天一天大事的分析,30分钟听取白宫幕僚长的汇报,9:15分开始公务活动,日程都是争分夺秒填满的。

特朗普则不同,他正式上班的时间基本上从中午才开始。这并不意味着他早晨在酣睡,上午的大部分时间,他都在打电话,阁僚有重要事项跟他商量,都是从白宫打电话到楼上的官邸汇报讨论,但特朗普也会花上很多时间去和外部人打电话沟通。博尔顿在书中就特别抱怨,华尔街的巨头们(比如黑石的老板苏世民)对特朗普的影响颇深。

苏世民在自传中就提到,特朗普选择的治理方式与前任截然不同。他会通过一个非常严密的内部圈子,而不是经由传统的外交和政府渠道与外界保持联系。苏世民本身作为圈内人,就在新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谈判时帮特朗普向加拿大外长传过话。

特朗普的这种做事的方式,决定了政府工作完全不按部就班、照章办事,而是比拼谁有直通特朗普的管道。两件小事就颇能体现这种做事方式给官员带来的困扰。

美国驻联合国代表虽然也是内阁级的阁员,但是从汇报关系上仍然应该向国务卿(外交部长)汇报。但事实上,特朗普政府的首任驻联合国代表黑利(NikkiHaley)却是一个标准的政客,谋到这个位子就是为了给自己的政治履历加分。据说,之前特朗普曾经问她是否想做国务卿,她倒是知难而退,觉得自己没有外交方面任何的经验。但这并不妨碍她在联合国抓住各种机会曝光增加知名度。

俄罗斯在克里米亚附近水域与乌克兰舰艇发生冲突之后,白宫讨论应该如何在联合国发言,并向媒体吹风,国务卿蓬佩奥和博尔顿整理好了预案,并与黑利电话沟通布置工作。谁知道电话刚打完,黑利一个电话打到特朗普哪里,向特朗普汇报了一套更强硬的发言要点,得到特朗普首肯后直接按照自己的想法发言,让蓬佩奥和博尔顿很难堪。第二天两人质问特朗普,特朗普的回答很有意思:她的发言的确强硬了一点,但我看来没啥问题呀?特朗普对黑利的偏袒,博尔顿揣测是因为特朗普看中了她为自己的衣钵传人,是2024年共和党总统提名人的有力竞争者,甚至有可能替代副总统彭斯作为下一任特朗普的搭档。

特朗普的女婿库什纳是个无孔不入的存在。在博尔顿的记述中,库什纳基本上什么事务都想沾边。他可能是特朗普的传声筒,或者被特朗普私下任命去解决一些问题,把很多官员蒙在鼓里。

有一次,白宫幕僚长凯利、蓬佩奥和博尔顿在椭圆形办公室与特朗普开会,秘书说库什纳打电话来要汇报他与墨西哥大使讨论边界遣返拉美寻求庇护的难民问题。凯利一听就火了,因为国土安全部是他的地盘,部长是他的亲信,解决墨西哥难民问题是他着手的问题,为什么库什纳会突然插一脚?他质问特朗普,库什纳扮演什么角色?特朗普吼着说,是自己安排库什纳去解决墨西哥问题的,两人在椭圆形办公室怼了一阵之后,凯里摔门而去(这也是最终导致他辞职的压倒性的“稻草”),蓬佩奥和博尔顿只能面面相觑,听完库什纳汇报之后离开。蓬佩奥没有发作,但库什纳与墨西哥大使通话不知会国务卿,本身在流程上就不合规,而且明显不把国务卿放在眼里。博尔顿则去安慰凯利,凯利抱怨说:我好歹也是一名将军,带过兵的人,哪里受过这样的委屈?

蓬佩奥后来也感叹,“整个白宫最终可能就是一场特朗普、伊万卡和库什纳的三人秀!”

回忆录点评

一名刚刚离开政府的高官是否应该这么快地出版回忆录,把高层的矛盾甚至纷争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即使离开了政府,高官是否也应该继续保持对总统的忠诚,对高层的内幕三缄其口?对于这两个问题,2019年9月辞职今年3月新书就打算出版的博尔顿(因为白宫的审查才拖延了三个月)在书的最后做了一番自辩。

回答第一个问题,博尔顿强调高官应忠于宪法并肩负诚实对待历史的责任。历史需要真实的记录,高官刚刚退下来,记忆都十分鲜活,在这种情况下写回忆录(哪怕是一面之词)也是对历史负责任的态度。在一个人人皆媒的时代,关于白宫的小道消息每天都被泄露出来,这时亲历者的记述要更贴近事实,可以掀开舞台幕布的一角,让人一窥白宫的底色。而且回忆录与《火与怒》这样记者拼凑起的描述还是大有不同,记者很难身临其境去了解决策者的想法和思路。

回答第二个问题,他博尔顿则强调忠诚的时效性。虽然有人认为,在总统的核心圈子内,能够鼓励大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一个前提是很多内部的谈话不会被泄露出去,甚至不会被记录。但这只是理想的状态,不适用于特朗普的白宫。既然大家都在陪特朗普玩真人秀,就要做好幕后的一举一动被曝光的准备。

不过,在这本冗长的回忆录中,几乎事无巨细地白描和揭黑之外,博尔顿到底有没有对美国的“堕落”和美国未来深入思考呢?应该说在书中对此没有涉及多少。他只是一个延续冷战思维,在已经成型了的框架——比如美国应该持续扮演国际警察的角色、美国应该承担保护盟国的责任,美国应该强硬打击敌人和潜在的竞争对手——中思考和运作的“老兵”。而且可以说,他在担任国家安全顾问18个月的时间内,所能做的仍只是围着特朗普转,期望能够影响特朗普,却在这种争取总统注意力的游戏中不断入戏,也因此在失宠之后,被很轻易地扫地出门。

上一篇新闻

新加坡14岁自闭儿捅死父亲被判误杀罪拘留五年

下一篇新闻

拜登政府否决特朗普提出的“空军一号”配色方案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