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电影更远还是更近?“伪纪录片”放送大全
今天我们来聊聊“伪纪录片”。它看似和纪录片一样都记录真实生活,但实际上却是虚构的。
导演根据自己的设想,创设一定的环境,设计一定的情节。之所以带个“伪”字,因为它只是模仿纪录片的一些特征来制作,实际上它是属于故事片的范畴。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直播”——它具有极强代入感,观众更能感受电影所营造的氛围。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现在大多伪纪录片的题材都跟悬疑、恐怖或者真实事件相关。这样拍摄出来的电影,大大增加了惊悚恐怖系数。
1999年的《女巫布莱尔》首次采用手持摄影的方式拍摄恐怖题材。影片虽然成本极低,制作粗糙,却大获成功。
纪录片作为噱头,最大限度的调动了观众的猎奇心理。
影片全程采用手持DV拍摄,镜头晃动,画面失焦,让人产生很真实的感觉。
影片纪录了三名大学生为了探寻女巫,走进森林最后死亡的全过程。尤其在森林中遇上“鬼打墙”,三人心态逐渐崩溃,无能为力,直到绝望。
其实片中没有什么血腥镜头,就连女巫的真实面貌也并没有出现,但却给了观众无限的想象空间——
一宗离奇的失踪案用全纪录的手法呈现,它仿佛真的发生了,观众内心的疑问和茫然在影片结束后许久不能消散。
甚至回想后仍有一种毛毛的感觉,被自己吓到。这就是导演想要带给观众的不一样的体验。
《女巫布莱尔》以6万美元的成本,拿下了2.48亿美元的巨额票房。此后伪纪录片手法开始被争相效仿。
除了《女巫布莱尔》外,最知名的伪纪录片一定是2009年上映的《灵动:鬼影实录》。
一对年轻的夫妻终于搬进了他们期待已久的位于郊区的大房子,然而他们却没有半点乔迁新居的喜悦。
因为他们惊恐地发现,这个房子里似乎有什么不干净的东西存在。两个人都因为越来越明显的灵异现象而深感困扰。
一些怪异声响,却总是发生在午夜时分,尤其是当他们睡着或半梦半醒之间。
后来他们决定用摄像机代替熟睡的自己,看一看那些时不时烦扰他们的究竟是一些什么东西。
他们在房子里安装了多台摄像机。但显然,他们对随后出现的可怕事件,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影片所渲染的悬疑气氛,所呈现出的真实恐怖体验,都让人颤抖。
导演把“伪纪录片”的噱头利用得淋漓尽致,他一直号称自己是在拍摄纪录片,甚至连宣传都是如此。而启用非职业演员来演出该片,也让他达到了这一目的。
本片以1.5万美元成本,收回超过2亿美元票房,超过13000倍的回报率令人咋舌。观众再一次看到一个导演利用了同样套路取得了成功。
之后更是连拍四部续作,成为伪纪录片的经典系列。
要说能媲美鬼影实录的电影,西班牙的《死亡录像》系列一定上榜。《死亡录像1》甚至比《鬼影实录1》还早两年诞生。
故事发生在一个公寓楼中,封闭环境增加了恐怖的气氛。女记者和摄影师跟随几名消防队员来到事发地后,发现了一名被感染的老妇。
没想到老妇居然开始疯狂攻击前来的警员和消防员。正当人们要将伤员送去医院时,公寓却被警方封锁......
影片将伪纪录的真实感发挥到了令人窒息的程度,手持拍摄的手法也将一部本来普通的B级血浆片成功升华。
快速的情节发展和凌厉的剪辑,令惊悚效果层层递进,结尾处的夜视拍摄更是将全片的恐怖氛围推向顶峰。
要说缺点的话,实在是晃得让人想吐......
前后几年,亦有《灵异咒》《墓地邂逅》《科洛弗档案》《第九区》《达洛夫事件》《昆池岩》《中邪》等佳作问世。
封闭的公寓、废弃的精神病院、冰天雪地的无人之处、人迹罕至的森林、黑暗的洞穴、甚至外太空都是伪纪录片爱用的场景。
只因这些空间能够带来最紧迫的窒息感。
不过近年来,伪纪录恐怖电影的发展已经遇到了瓶颈。特别在恐怖元素的设置和故事内容的编排上都显老套和乏味。
技术手法被限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如晃动的、或固定的摄像机、又多又杂的台词,一眼看穿的结局等等。
最重要的是,恐怖纪实感也在逐渐失去新鲜性和刺激效果。
下面是附加推荐环节:
《最后一次驱魔》,被低估的一部,足够惊吓
《蒙哥湖》,看似平淡却有暗涌
《尼斯湖事件》,小众,蛇头虎尾
《波基普西录像带》,重口罪案实录
《幽灵樟宜》,新加坡出品,鬼屋模式
《第四类接触》,半伪电影,有段录像让人毛骨悚然
《梅根的失踪》,虐杀,真实得让人压抑
《隔离区》,美国翻拍版《死亡录像》
《超能失控》,最过瘾的科幻伪记录片
《巴黎地下坟场》,埋葬六百万人的地下迷宫,强推
《探访惊魂》,如何正确拍神经病
《失魂记忆》,恐怖的外衣,感人的核心
《解除好友》,在线视频聊天杀人事件
《解除好友2:暗网》,更知名的一部
《深入阴宅》,低配版《昆池岩》
《放送禁止》,日本深夜系列节目。在电视台里存放着许多的拍摄素材带,其中一部分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不能播出,这部分带子就被称为“放送禁止”。
而此系列的节目,就是将这些“放送禁止”的带子公布于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