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香港最抠门的霸道总裁 活了100多岁 却捐了100多亿
01
他生时清末,去时已是二十一世纪,
白云苍狗,变化之剧有如穿越,
足足横跨一个世纪···
有人说,
他是中国最后一个旧时生意人,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他一生拍了1000多部电影,
造了3万多座大楼,
捐了100多亿港元。
英国女王封他为爵士,
美国旧金山将每年的9月8日定为他的节日,
中国政府用天上的行星为他命名。
他开创的电影公司打造了香港的娱乐王朝,
亲手打造的无线王国TVB至今仍是神话。
他将中国影视从默片带入了有声彩色时代,
周润发、梁朝伟、刘德华、 周星驰···
90%的香港明星是被他捧红的。
他是偶像的偶像,
创立了东方诺贝尔奖,
103岁仍在工作,
是世界上任职时间最长的CEO。
他不仅是霸道总裁、娱乐教父,
更是慈善大家、传奇大亨:
如果你曾漫步校园,一定听过“逸夫楼”;
如果你曾生病求医,或许也踏入过“逸夫医院”。
全国各地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建筑物,
超过3万栋。
他,就是邵逸夫。
总以为他应当是很久远以前的人物,
但当2014年1月7日,
媒体铺天盖地的缅怀哀悼声中,
才发现,原来我们曾和伟人生活在同一个时代。
而今,逸夫先生已经辞世整整4周年了,
斯人已去,白云悠悠。
古人云死者有重于泰山、轻于鸿毛,
他的一生,毫无疑问有泰山之重!
02
1907年11月19日,
邵逸夫出生于浙江宁波镇海。
由于家中有八个兄弟姐妹,他排行第六,
所以后来,人人都称他为“六叔”。
父亲邵宇轩也是当时有名的生意人,
白手起家,支持孙中山革命,
在上海滩颇有名望。
在邵逸夫出生的那一年,
邵宇轩第一次看到电影,立刻决定投资,
而那时中国电影诞生不过两年,
谁也不会觉得,
这种模糊僵硬的放映方式会在后来远远超过皮影戏、大剧院,
开辟中国娱乐产业的鼎盛江山。
做生意的头脑,
大半还是家族遗传啊!
1920年,邵宇轩病逝,
当时很多有头有脸的人物都来吊唁,
譬如康有为、虞洽卿、卢永祥等。
但丧事再办得繁花似锦,
也阻挡不住家道的中落。
父亲留下的遗产,
只剩下一栋老房子和上海剧院“笑舞台”。
迫于生存,邵氏兄弟几人毅然卖掉老房子,
举家搬进剧院居住。
才刚上中学的邵逸夫就是在这里,
接触到了正在蓬勃发展的娱乐圈。
1924年,大哥邵醉翁创办“天一电影公司”,
邵家兄弟4人接连闯入影视圈,
在天一,邵醉翁是制片兼导演,
老二邵囤人擅长编剧,
老三邵仁枚精于发行,
老六邵逸夫则擅长摄影。
一年后,公司的第一部电影《立地成佛》上映,
叫好又卖座,
眼看就要赚到人生的第一桶金,
却遭到其他电影公司的排挤,
不得不南下开拓市场。
1930年,邵氏兄弟在新加坡成立“邵氏兄弟公司”,
并在次年拍摄有声电影《歌场春色》,
这是中国最早的有声影片之一。
当时的电影产业还是默片的天下,
有声电影成本高、难度大,且拍摄手法与观看效果都与默片相差巨大,
几乎没有人看好。
但邵氏兄弟眼光长远,
邵逸夫亲往美国采买有声器材。
途中遭遇风浪,轮船触礁沉没,
邵逸夫抱着一块舢板,在海上足足漂了一夜才被救出。
惊魂未定,邵逸夫却继续前往好莱坞,
买回了“讲话机器”。
不久后,中国第一部粤语有声片《白金龙》横空出世,
创造票房奇迹,
这部投资仅万元的影片,却卖出了百万级的票房。
无数观众都不能相信,
电影居然会说话!
邵逸夫“拿命换回来”的《白金龙》,
终于打开了整个东南亚有声电影的市场。
03
邵氏兄弟迎来了事业的黄金时代,
从1931到1937年,天一电影公司和邵氏兄弟公司在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等地拥有100多家影院和游乐场,
并建立起一整套影片发行网,
称雄整个东南亚。
然而,1937年,注定是黑暗的一年。
抗日战争爆发,国土沦陷,战火滔天,
和那时的所有民营企业一样
邵氏也遭到了重创。
天一影业整个迁往香港,
更名“南洋电影公司”
但香港也不安稳,局势动荡,
娱乐产业几乎被砸了大半,
整个公司都陷入瘫痪状态。
无情的战火毁灭了邵氏兄弟半生的心血,
那时的邵逸夫正当盛年,
却又被打成白丁。
如果他是庸碌的普通人,也许会从此一蹶不振,
那么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将再不会有邵逸夫的名字。
但成功,不就是一次又一次从失败中崛起?
战争结束后,
二哥邵囤人将南洋影片更名为“邵氏父子”,
但发展依旧不顺,
不但缺少资金,
更遭到“电懋”和“长城”两大电影公司夹击。
1957年,邵逸夫从新加坡回港,
用32万元买下了二哥“父子公司”的地皮,
兴建“邵氏影城”。
这一年,他已经50岁,
而人生的辉煌才刚刚开始!
人生不过百年,倏忽而逝,
唯有恒心、耐心、决心,
是制胜的法门。
山德士上校65岁创办肯德基,
塞万提斯68岁写堂吉诃德,
齐白石83岁还能生孩子,
50岁重新来过,一点也不算晚!
04
邵逸夫堵上全部身家的邵氏影城,
历时7年方告完工,
甫一现世就被称为“东方好莱坞”。
占地523,000平方呎的影城,
从剧本创造到拍摄、后期统统流水化,
一直到今天,
这里依然是香港最大的影视基地。
邵逸夫砸锅卖铁地请来了导演李翰祥,
又以双倍薪酬挖来了电懋的头牌女星林黛。
这对组合随后创作了《貂禅》和《江山美人》,
连创票房纪录。
由邵氏电影开创的辉煌延续了20多年,
每年从这里产出的影片高达百部,
几乎部部精良。
每天都有一百多万观众踏入影院,
看到的是邵氏的名字。
邵氏独霸了整个香港影坛,
并将文化输出到整个东南亚乃至全世界。
金马奖、金像奖、亚洲电影节五项大奖,
邵氏兄弟样样包揽;
周星驰、郑佩佩、尔冬升、郑少秋、李连杰、张国荣、林青霞、钟楚红、王祖贤、梅艳芳、张曼玉、周润发···
你叫得上名字的香港影星,
几乎都是从邵氏出身。
那些年我们崇拜的偶像背后,
都有邵逸夫的金手指。
邵逸夫成了电影界的传说,
但他并不满足于此。
他开始向蓬勃新生的电视圈踏足。
1967年,香港无线电视台(TVB)应运而生。
以免费模式对抗当时香港电视台的“一哥”亚视。
在TVB,他延续了之前的工业模式,
开启了中国最早的“偶像练习生”之路。
从无线五虎到四大天王,
从黄日华、刘德华、苗侨伟、梁朝伟、汤镇业,
到甄子丹、古天乐、刘嘉玲、郭富城···
1973年,TVB又开启选秀模式,
举办了首届香港小姐选举。
时人有句话:
“邵氏明星,多如天上星。”
香港没有回归祖国前,
属于英王的领地。
邵逸夫于1974年获得英女王颁发的CBE勋衔,
并且在三年之后再获英女王赐予爵士头衔,
获此殊荣的人,
在香港一个手都能数过来。
而他的娱乐业唯一的一位。
05
作为娱乐圈大大佬,
邵逸夫的身边当然不乏美女,
他自己也喜欢和女明星一起吃饭逛街,
风流轶事不断,坊间绯闻漫天。
但他却说自己是“风流但不下流”。
他一生有过两任妻子,
发妻黄美珍是新加坡富商之女,
也曾是邵逸夫挚友余东旋女友。
这段感情虽是一见钟情,说起来却不地道。
两位相爱时,
她还没有跟余东璇分手,
邵逸夫还是在余东璇的引荐下才相识黄美珍的。
爱情来得烈火烹油,
余东璇却只能笑着说原谅她。
1937年,两人成婚,这段婚姻维持了50年。
相濡以沫,最终没有抵过岁月的侵蚀。
1987年黄美珍于美国洛杉矶病逝,
享年85岁。
邵氏公司停产一年为她哀悼。
那时邵逸夫也到了耄耋之年,
垂垂老矣,却终究没有一齐走到尽头。
10年之后,邵逸夫再与方逸华成婚。
邵逸夫与方逸华
他们两人相识于1952年的某个夜总会。
那时的方逸华正值青春,是红极一时的歌星。
而邵逸夫刚刚事业功成,气度雍容。
尽管有着27岁的年龄差,尽管他那时是有妇之夫,
她依然不可控制地沦陷了。
方逸华年轻时
对邵逸夫来说,
方逸华不仅仅是他公司里的红牌明星,
也是人生路上的红颜知己。
但对感情,他一向是缄默的。
外界的谣言满天飞,
媒体甚至直接称方逸华为“六婶”,
邵逸夫依然对外界说:“我太太(黄美珍)非常完美,一切都不用我操心。”
据说当初TVB初办,
邵逸夫招募的第一个员工就是方逸华。
多年后有人问起:
“方逸华最让你感动的地方是什么?”
他说:“她第一天去公司上班,
比别的职员早了一个小时。
我去办公室时,
她已经在替我的秘书打扫房间。”
邵逸夫与方逸华
其实,在当时的香港,
男人纳妾几乎是合法的,
但邵逸夫始终没有纳她为妾,
即便发妻黄美珍去世,
他也没有做任何声明。
从青春靓丽的21岁到无人问津的老女人,
她几乎将一生都献给了邵逸夫,献给了TVB。
别的女明星身边富豪和小鲜肉轮番转,
她却只有一个邵逸夫。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
她只能一辈子做“六婶”时,
1997年,邵逸夫终于向她求婚,
两人在拉斯维加斯注册。
香港娱乐圈最大大佬的婚礼,
办得简单又低调,
方逸华甚至都没有穿婚纱。
那一年,她63岁,而他已90高龄。
她穿着白色的西服套装,像少女般娇羞。
06
不光是婚礼简单,
平时的邵逸夫,也是出了名的“抠”。
李小龙拍电影向他索要一万美金的片酬,
他张大了嘴觉得太高了不合理;
邓萃雯做了五年女主角,
工资却只有6000元,只够交房租;
郑佩佩红极一时,却也只能和别人一起挤公交买东西;
有工作人员向他申请20元餐费买生煎包,
他却拒不批准,因为自己公司食堂的刀切只要一毛钱一个。
那时在邵氏和TVB的艺人都实行工资制,
无论当红与否,
拿到的钱也差不多。
邓萃雯后来回忆:
“幸亏每天都连轴工作,
没有花钱的机会。”
但在生意上精明到压榨员工的邵逸夫,
在另一桩事情上却大方无比——
慈善。
1975年,邵逸夫在香港成立了邵氏基金,
开始系统性的大额捐赠予世界各地的教育、医疗和其他福利事业。
那时候他便说:
一个企业家的最高境界就是慈善家。
1985年起,他的慈善事业做到了内地。
他向中国保护敦煌画展工程和浙江大学分别捐资1000万元。
有关部门特地立碑纪念。
在茫茫的大漠深处,
有无数块这样的捐赠石碑,
却只有一块邵逸夫碑,是炎黄子孙所立。
百度搜索“逸夫”二字,
能看到这样壮观的场面:
而事实上,他所捐赠的、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大楼,
高达3万余处。
那时的中国,百废待兴,
国家没有那么多钱投入教育事业,
很多学校的基础设施都非常差,
他亲往内蒙古考察,
不久之后,一幢幢“逸夫楼”在草原上拔地而起。
为了支援祖国的医疗事业,
他又带头捐款,于是一所所“逸夫医院”横空出世。
在古令中外捐资助学史上,
邵逸夫当之无愧可称为第一人!
1999年台湾大地震,
他捐出2500万港元;
2008年汶川地震,
他又捐款一亿港元。
他还下令将TVB原定的常规节目取消,
换上临时制作的“众志成城抗震救灾”,
大型现场直播募款节目,
号召全香港市民捐款。
江浙洪涝、雅安地震、青海玉树地震···
如果哪里发生灾情,
他总是第一时间慷慨解囊。
好像邵逸夫一生追寻的意义。
就是为了拼命地赚钱,
然后再把赚得钱都捐献出去…
20多年的慈善之路,
谁也数不清他到底捐了多少,
逸夫楼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
整个东南亚、乃至太平洋彼岸,
都能看到他的慈善足迹。
2002年,他还特别创立邵逸夫奖,
每年选出世界上在数学、生命科学与医学及天文学卓有成就的科学家进行奖励。
这个奖项,被人称为东方诺贝尔。
逸夫楼
为了表彰他的功绩,
中国政府将中国发现的2899号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
美国旧金山市将每年的9月8日定为“邵逸夫日”。
面对荣誉和嘉奖,他却淡淡道:
“我只是做了这么一点小事情。”
逾百岁高龄时,他还坚持在工作岗位上,
曾有记者问他什么时候退休,
他说:“要问我什么时候退休,我告诉你,我永不退休。”
当然由于身体原因,
2011年,邵逸夫正式宣布退休,
那时他已104岁。
2014年1月7日6时55分,
邵逸夫在家人陪伴下在家中安详离世,
享年107岁。
07
对于内地的大多数观众来说,
早年的邵氏影业只是一个缥缈的传说,
当年横霸市场的TVB如今也已没落,
但人们永远都不会忘的,
是一栋一栋拔地而起的“逸夫楼”,
是一个又一个在他的资助下成长为国家栋梁的青年人。
1997年香港回归,
历经百年分离,文化与语言都不再通畅,
邵氏影业、TVB却以迅猛之势迅速挤进内地,
霸占了多少录像厅、电视机。
用最娱乐、最轻松的方式,
将两岸三地的文化都串联到了一起。
霍元甲来了,万人空巷;
上海滩上映,人山人海;
射雕英雄传、精武门、边城浪子···
青春里,谁没看过一两部邵氏电影?
谁没喜欢过三五位TVB明星?
而这一切,都应当归功于“六叔”邵逸夫!
他亲身下南洋,
打通整个东南亚的华语电影市场。
之后又高瞻远瞩地早在香港电影的黄金期之前,
淡出影业,亲手打造无线王国TVB。
地图上密密麻麻的红点,
正是他一生做实事、为国家的证明,
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
今天,是逸夫先生逝世4周年,
全国各地逸夫楼的阶梯总和,
足够他登上天堂,
无论天堂有多高。
他生于晚清末世,
成长在血雨腥风的北洋乱局,
参加过兵荒马乱的抗战,
也迎接了新中国的诞生。
改革开放、香港回归,
祖国重振荣耀,而他,
用“娱乐”将香港与大陆人民重新团结在一起,
为祖国的文化教育事业贡献强大力量。
他一生里女人无数,
横跨清末、民国、抗战、新中国几大时期,
青年时候立志做大事,
中年为国堪称栋梁,
老来看家族盛极转衰,一声长叹!
他拍的好电影、
他对香港文化的贡献、
全国各地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教学楼···
他是最抠门的老板,
也是最豪气的慈善家,
更是值得千万人敬仰的传奇大亨!
一代伟人虽已离去,
但千百幢逸夫大楼仍然伫立,
无数位被他资助过的学子正欣欣向上,
人们永远都不会忘记他!
今天是他逝世4周年!
诞辰第111年!
咩咩恳请大家把朋友圈留给他!
让更多的人向这位伟人
致敬!缅怀!
百年观云涛,从此空院无光影。
千楼荫学子,至今石基有公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