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2日 星期五

“初代网红”厦门的未来在哪里?

文|搜狐城市 陈亚辉

沿海城市、经济特区、副省级城市、面积一千多平方公里、由小渔村发展成现代化大都市……这里说的并不是深圳,而是厦门。

某种意义上讲,当初两城似乎拿到了相似的“剧本”,但目前来看,“剧情走向”大相径庭。2020年厦门GDP 为6384.02亿元,不及深圳的零头。厦门官方也心里有数,早已不提“追赶深圳”。

厦门并非没有亮点,短视频时代到来之前,厦门就已成为“初代网红”,名气远超省会福州和省内经济一哥泉州。闽南三角基础设施最好、优质公共资源最丰富、环境和经济发展平衡最好的区域性重点城市之一,如今的厦门,不争“大而全”,强调“小而美”。

但不容忽视的是,如今的“初代网红”厦门旅游业面临诸多“后浪”城市的冲击,房价长期高企挤走人才,岛内岛外差距巨大,面临长、珠三角的“虹吸”。这样的厦门,真的能“小而美”吗?厦门未来的出路在哪里?

为探究这些问题,搜狐城市邀请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副教授、福建省和厦门市土地和房产协会理事丁长发进行深度访谈,畅聊关于厦门的一切。

以下是访谈实录。

01

厦门可以合并漳州争取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搜狐城市:同为最早的经济特区之一,厦门经常被拿来和深圳比较。但现在二者差距巨大,您怎么看?

丁长发:首先,设立四大特区是有特殊目的的。深圳是背靠着香港,珠海是背靠澳门,汕头是因为潮汕在港澳台、在海外有很多成功的企业家,厦门特区是因台设立的。

深圳确实发展很快,因为它背靠香港、有制度先发优势、承接大量资金和技术、当地的“小产权房”很普遍的状况也对年轻人有很大的包容性。

但同时四大特区里厦门发展也是很成功的,厦门的GDP总量、人口规模等等在国内其实都是不错的,也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初具规模的国际大城市。厦门“小而美”嘛,不求最大。深圳人口1756.47万人,厦门有518万人。我们但求最美、最好、宜居。

搜狐城市:厦门还有没有追赶深圳的可能和必要?

丁长发:厦门市委市政府曾在2010年左右提出来要赶超深圳。2010年以后,厦门市委不提这个目标了。随着各自的发展,它们的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的集聚程度不一样,所以就没有提出要追赶深圳了。但是 “十四五”规划把厦门定位为国际航运、国际物流、国际会展、区域性金融中心,还有最重要的创新中心等等,所以至少我们市委市政府的定位是中国福建东南核心城市。

我是觉得这个定位谦虚了一点。为什么呢?因为上海和广州,国家定的两大国家中心城市,中间距离1400km,缺一个国家中心城市。如果厦门市委市政府在“十四五”规划里面能争取国家中心城市,如果能争取下来,发展成功的话,我觉得大有作为。

搜狐城市:很多城市的目标里都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包括福建的省会福州,您觉得两城谁的可能性更大?

丁长发:如果从各大指标体系看,福州的比较优势在哪里?福州面积大,有将近1.2万平方公里,厦门是1700.61平方公里。第二,福州是省会。第三,产业结构比较齐全,经济总量比较大。

但是厦门在全国甚至国际上有美誉度、品牌度,还是副省级城市,还有城市的创新能力,还有国家级交通枢纽和对外经贸联系。比如厦门的外贸,从2020年往前推五年,在福建省都占了50%以上。商务部评估厦门的外贸竞争力排在全国第五到第七位之间。厦门还有全福建唯一的一所985高校——厦门大学。厦门的优势也比较明显。

我跟厦门市委市政府做课题的时候提出,能不能让厦门跟漳州合并,建立一个新的厦门经济特区,把特区政策覆盖到整个漳州。为什么呢?漳州有厦门梦寐以求的经济腹地、港口资源和土地面积。福建最大的沿海平原——漳州平原有一千八百多平方公里。

厦门有福建最好的政策,最好的营商环境,还有最好的财政收入。比如去年福建三个城市(福州、泉州、厦门)里面,厦门地方财政收入最高,其实经济总量是泉州最大。所以这样的话,如果能合并成新的经济特区,新的厦门市,争取建设成为一个人口超过1000万,GDP超过1万亿,介于长三角、珠三角的一个强大的国家中心城市,我觉得肯定能够超越福州。

02

厦门应该对标新加坡而非深圳

搜狐城市:如果厦门不跟深圳对标的话,那厦门应该对标哪个城市?

丁长发:厦门市委市政府提出来的,其实最主要是对标新加坡,不是国内城市。软件方面,对标新加坡打造成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还要打造厦门最重要的品牌之一——9·8投洽会,把9月8号定为厦门改善营商环境日。

新加坡在亚太地区在全球国际公认的,面积不大(七百多平方公里)、人口不多,但它是区域性的国际金融经济中心、航运中心。

厦门确实跟新加坡比较有共性,比如说产业布局方面,新加坡想打造国际金融中心,因为新加坡是亚洲美元的集散中心。厦门也想打造亚洲的区域型金融中心。

第二,厦门有跟新加坡有共性的港口资源。港口两块,一个海一个空。厦门港已经和漳州港合并了,我们有万吨以上船只可以进出的码头一共七十多个,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里面也讲到厦门打造东方大港。厦门去年的集装箱吞吐量全球第14位,全中国排在第7位,前途是非常大的。

第二个项目——航空港,下一步要全面建设翔安国际机场,如果翔安国际机场建成四跑道,4F级,最高级的,客流量可以达到8500万人次,就能够打造成国际交通枢纽。还有新加坡是自贸港,厦门也有自贸区、保税区等。

第三个就是产业,比如厦门很著名的软件信息服务业,厦门是我们国家科技部确定的15个特色软件城之一。这里有大家很熟悉的美图秀秀、美团、美科、美柚等“四美”。

第四个,打造总部经济集聚区。新加坡在跟香港,东京争取亚太总部,我们厦门也在争取海思的核心总部。福建省是海思核心区,厦门是海思核心区域战略支点城市,海思是服务整个粤闽浙沿海城市群的。还有大健康,生物制药产业也发展不错。

厦门在全国而言,半导体集成电路也是名列前十的,这个跟新加坡也是有些方面可以对标的。当然还有像机械制造、旅游会展、文创等等12个千亿产业正在发展。

它的面积就这么大,1700.61平方公里,要尽可能在既定的面积下产生更好的效能、GDP、财政收入,为厦门宜居、宜业的城市服务。

03

厦门离台湾地理上并不近但经济联系密切

搜狐城市: 地图上看厦门靠近台湾,且十几年前提出的“海西经济区”政策被认为是厦门发展的机遇,如今这一政策为何不及预期?

丁长发:在地图上看上去跟台湾很近,其实也蛮远的,隔了差不多四百多公里。如果说近的话也很近,福建省委省政府为什么支持厦门建立对台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呢?我们有个“五缘优势”。

一个就是地缘,厦门小嶝岛离对面的小金门是1200m,是很近,但是金门面积小,人口太少,才六万多人口,除了一个旅游业和金门高粱以外,几乎没什么产业。如果厦门旁边一两公里,或者十几二十公里是台北、新竹科学工业园,那产业、资金、技术的溢出效应就非常大。

还有文缘,法缘,商缘,最重要就是商缘,还有血缘。比如说很多台湾同胞来厦门就说,你们厦门怎么讲的台语?我说你们错了,你们讲的是我们闽南话。台湾80%的祖宗是我们福建人,说闽南话、客家话。这个台湾自己都承认的。

还有比如说这个文缘里面除了语言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宗教。你去台湾看一下台湾大街小巷的地名跟我们闽南是一模一样的,还有宗教,他们信妈祖信佛教等等,全是跟厦门一样的。

最重要就是商缘了,设立海峡西经济区,把厦门作为对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等,就是商缘,涉及产业、资金、技术、人才。

有没有达到预期你看怎么对标,如果横向跟深圳比,深圳背靠香港,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如果是纵向比,从1978年到现在,厦门设立特区窗口之后,吸收了大量的台商、台资,他们在福建投资,60%左右在厦门投资,比如说像永达光电、联发科这些科技工业等很多企业。

厦门是台商、台资、台胞登陆祖国大陆的第一家园,台湾年轻人有几千人在厦门创业、就业,台湾同胞有几万人在厦门生活,还有前面讲的产业转移。这个意义上讲,其实厦门和台湾的联系还是很密切的。

现在如果从经济总量而言是厦门是有点小,但是从经济质量而言,每平方公里产生的GDP,每度电产生的GDP等,厦门用占全福建省1.4%的土地面积,产生了14.5%的GDP,全福建省26.2%的税收,49.3%的外贸进出口,50%的外商外资,应该说厦门还是很成功的。

2017年9月17号主席在厦门全球第九次金砖国家领导人高峰论坛开幕式上讲,厦门是高素质、高颜值的城市,所以我觉得总体而言厦门应该是实现了党中央、国务院、福建省委省政府对厦门的期待。

厦门并没有像一些媒体所说的没有达到预期。可能没有达到很高的高度,但是它的发展也是挺不错的。

04

厦门发展较晚、地形限制等导致竞争力不及长、珠三角

搜狐城市:根据公开数据,台商在大陆分布,江苏和广东排前两名,夹在长、珠三角的厦门如何应对来自两地的竞争,如何吸引更多外资?

丁长发:广东、江苏是中国两个最活跃的经济体,确实北有长三角,南有珠三角,对福建尤其是厦门资金、技术、产业、人才的虹吸效应非常厉害。所以我们省委省政府才提出海峡西岸发展,怕我们福建省被这两大最活跃的经济体边缘化。

为什么它们对台商、台资、外资吸引力远超过我们福建、厦门?江苏那边,苏锡常、南京、上海都非常发达。上海它有计划经济沉淀下来的科教文卫资源、人才,有985高校四所、211高校有十多所。

昆山在苏州为什么吸收那么多台商投资呢?营商环境好,表现在哪里呢?第一,土地。

昆山那边90年代投资达到1000万美元以上,土地不要钱。第二,它靠近上海,坐动车只要30分钟,坐高铁只要18分钟,自己开车现在只要三四十分钟,上海的工程师去昆山、去苏州上班,晚上就能回来——大量人才的溢出效应。

像华硕、宏碁,当时想去上海浦东投资,昆山领导说你来看一下,看完我请你吃饭,你如果愿意投资的话投,不愿意投资我们做个朋友。还有另一家著名台商,投资高端自行车的,在昆山投完以后没有办公场所,当时县长说,我的办公室给你用。

他们所有县市领导,还有乡镇领导手机公开,每个人包一块工业园区,有问题24小时解决。还建立了完整的政务超市,在一栋楼里面什么都给你搞定。昆山、苏州那边地形也非常平,叫鱼米之乡,土地成本很低廉,再加上整个江苏高校资源全中国第一。人才不缺,土地不缺,还有人口有七八千万人,人口不缺,大量资金就北上去长三角,大规模投资。那边的市场也不缺,人均收入水平在全国名列前茅,港口资源丰富,要么出口,要么本地消费。

广东也是,毗邻香港,制度的先发优势,港澳后面接着台湾接连到广东,台湾的电子产业、制鞋业,还有玩具业转移到东莞。因为东莞毗邻香港、毗邻深圳,营商环境也特别好。大规模“三通”、“五通”,后面的“九通一平”,营商环境和软硬件改善以后涌向东莞、深圳。

“东西南北中,发财在广东”,全国各地的人才都涌那边去了。东莞那么小,2400平方公里,最高人口能够超过一千多万,有市场、有人才,再加上非常好的营商环境,就都涌向那边了。福建还面临地形地貌限制,所谓“八山一水一分田”。

第二,基础设施。以前我们讲,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还有一句:闽道之难,难于蜀道。新中国成立到80年代初,福建的基础设施投资排在全中国倒数第一位,为什么?前线,台海还不稳定。

所以八九十年代福建是全中国最早提出修高速公路的,却是沿海最后一个修成高速公路的。进入新世纪后大规模修建,省委省政府提出海峡西岸战略,还有“十五”规划,粤闽浙沿海城市群基础设施的短板开始改善。但是广东、江苏、上海已经发展起来了,台商想赚钱,所以大量的涌向那边。

搜狐城市:近些年有何变化?

丁长发:进入新世纪,尤其这十多年以来,福建除基础设施以外,还有软件,就是营商环境也在改善。但是除了厦门以外,福建其他地方差一些。台湾一个机电协会每年对祖国大陆城市的营商环境评估,福建只有厦门进入前十,像福州、莆田、泉州、漳州都稍微滞后一点,但是也在奋起直追,像漳州的台商投资区也积聚了大量的台资台企。

所以这十多年来,应该说福建包括厦门已经一定程度上改善或者提升了,比80年代好多了。90年代因为全中国只有厦门、福州是台商投资区,后面党中央政策全面放开了,也面临全国兄弟城市、兄弟经济体竞争,所以厦门还有福建吸收台商、台资还要加一把油,努一把力。

05

厦门的产业、房价等都在向周边溢出

搜狐城市:厦门、漳州和泉州为主要中心的厦漳泉都市圈曾经被称为闽三角或者是闽南三角,但到现在为止同城化、一体化的目标长期不能落实,您觉得关键的障碍点在哪里呢?

丁长发:最重要的就是体制机制问题,GDP考核机制。

一体化无非就是软硬件一体化嘛。比如说硬件,交通基础设施,漳州那边房价是一平米1万块还不到,满大街都是房子,厦门这边一平米贵的10万块,去年厦门光出让土地基金性收入就821亿。厦门在狂修地铁、机场还有桥梁隧道。这个需要大规模投资。

有人开玩笑说如果一体化完成没人买厦门的房子。对面漳州很便宜,我修个隧道谁还买厦门的房子?

今年上半年厦门GDP增长速度是全中国副省级城市仅次于武汉的,武汉是因为疫情的原因,它增长特别快,有反弹效应。厦门是15%,排在全中国第二位,非常耀眼。去年全年厦门GDP增长率5.7%,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也是第一位,那最重要在哪里?就是大规模基建投资,是推动厦门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

厦门的医疗资源、教育措施在全闽南金三角也是最好的,最好的大学、最好的中学、最好的医院、最好的信息资源。泉州、漳州也想,比如说泉州跟漳州的医保能不能在厦门看病,能不能一体化?厦门说这个可以有,厦门赚钱了,但其它地方可能有自己的想法,三地难免一定程度上会有“一亩三分地”的思维。

其实喊了二三十年一体化,从党中央1984、1985年把厦门的闽南金三角跟长三角、珠三角、胶东半岛四个并列,但现在厦门、泉州、漳州加起来GDP还不如一个深圳,我觉得和考核机制有一定关系。

搜狐城市:您对未来三城一体化发展以及您之前提到的厦漳合并的预期是怎样的?

丁长发:也不要太悲观了。其实深圳、东莞、惠州一体化之前也喊了很多年却进展缓慢,但为什么现在深圳有这么大动力呢?因为深圳本身没有多少地了,据我所知能拉出来发展的就剩几十平方公里了。所以厦门发展到一定程度,其实已经有溢出。比如说产业溢出,厦门这边土地大幅度升值,制造业大规模向哪里转移?

漳州的角美台商投资区那边有将近200平方公里,像厦门金融、汽车、造船等等都往那边走,还有部分已经向泉州转移。第二,水头镇是全世界最大的石材加工集散中心,通过厦门港运输。厦门有非常好的港口资源,而且港口已经在一体化了。

第三个,营商环境。厦门是全中国外贸进出口排在前七位的城市。泉州、漳州很多集装箱通过厦门运输,一定程度上也有在一体化。下一步厦门要做大、做强,产业溢出没问题了。

还有个就是喜忧参半的房价溢出,厦门自身房价高居全中国第四位。我经常接到电话,问要不要买房子,我问在哪里?厦门东,厦门西。就是漳州、泉州嘛。漳州、泉州不止在产业布局方面,在房地产方面也承接厦门的溢出。另外,基础设施。像漳州角美那边,厦门六号地铁线已经延伸过去了,当然这和老百姓期待相比,解决的时间可能有点长。

06

厦门高房价致人才外流、物价上升

搜狐城市:对于高房价,有人认为它“帮助城市完成了原始积累”,您怎么看?

丁长发:首先厦门房价是高,有利有弊。讲原始积累,首先这个提法我觉得肯定不对。厦门房地产是贡献大,但是厦门有12个千亿产业链,比如旅游会展业,这个将近2000亿的产业链,这个是高房价带来的吗?肯定不是。

所以有利在哪里,如何起作用?高房价确实给厦门带来收入,然后市委市政府用土地出让金把厦门打造成更高素质、更高颜值的城市,营造更好的营商环境。

比如说厦门建那么好的学校、医院。2008年到现在,厦门是全中国所有城市小学生数量增长最多的。这几年每年增加5万个中小学生,大规模修小学、修中学就是投资未来。

搜狐城市:那厦门高房价的弊端是什么?

丁长发:我给它总结为四大负外部性。

第一个就是消费的挤出效应。厦门GDP全中国第34位。第七次普查,人口在全中国城市里面第87位,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占第37位,稍微滞后于GDP。

第二个就是赚钱的置换效应。如果在这里炒房子可以赚钱,比如我如果20年在厦大或者我在家边旁边多买一套到两套,我这边房子一平米四十多万,多一套不就一两千万了。所以大家不喜欢、不愿意去搞实体,这样子就恶化了。所以中央讲“房住不炒”,脱虚入实。

第三个,成本传导。如果你来厦门,厦门物价有点贵,为什么?房价那么贵,店租那么贵,员工要工资高一点,不然留不住人,价格就传导过去了,什么都贵了一些。

特别是第四个,人才。老板不给员工开高工资,留不住员工,但厦门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人才,这样企业成本就上升了。

厦门房价那么贵,租售比居全中国第一位,就是说你要把房子买来出租,租金要82.3年才能把成本捞回来。所以说对人才的吸引确实还是有影响,以我们厦大为例,2019年招生就业处公布,厦大本科、硕士、博士留在厦门的共有22.5%,博士硕士低于20%,为什么?这个就是跟高房价、薪水相对低有关。

为什么厦门的高房价跟深圳不一样?因为深圳市经济增长到一定程度,各行业有钱,比如一个公司上市,大家分几千万、上亿,盆满钵满的。厦门没办法,因为经济瓶颈,所以我们必须出让土地。

厦门还存在一个小问题——饥渴供地,比如说厦门某一年要供15块地,假设要卖600亿人民币,刚卖完十块地就赚到了预期的600亿,剩下五块地就不供了。其实厦门有地,所以这两年厦门响应中央号召,增加土地供给。

厦门市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了,尽可能把厦门高房价的负外部性,降到一定程度,促进厦门经济发展。现在12个全域产业链其实还是发展不错的。生物制药、大健康、半导体集成电路、光电,发展都不错。尽可能把负外部性降到一定程度,然后把土地出让的钱尽可能用来改善民生、改善基础设施,促进厦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07

厦门短期内“去房地产化”不现实

搜狐城市:那厦门的经济发展是否应该逐步“去房地产化”?

丁长发:首先全中国除了深圳以外,没有一个城市敢提出来去房地产化。因为房地产涉及到上游、中游、下游的产业,在短期内不能太激进。比如房地产税喊了很多年,但执行起来上面临很多实际的困难,得慢慢来。

第二,房地产的税收对厦门的经济发展是有一定程度上的正外部性的。厦门的房子差不多六成是外地人买。你看厦门旁边有个中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泉州,泉州在晋江实施品牌制度,像安踏、361、特步、七匹狼等大量民营企业,还有我们对面的漳州,还有莆田,都相当有钱。

厦门的房价不是厦门人炒高的,但厦门人开心,为什么?房价高了,拆迁就赔很多,厦门拆迁有比较人性化的补偿。所以全福建省的富豪绝大部分都在厦门买房子,“爱拼才会赢”的闽商在中国很有名的。这样厦门虹吸了周边最优秀的资金、技术跟人才,所以厦门才有资金改善自己的教育跟医疗。

厦门很舍得投资教育,在“十四五”规划里,厦门要解决25万人在厦门读书的问题,每年要增加5万个学位,需要钱建学校。这是正外部性。

但是高房价确实对实体经济有伤害。厦门只能发展“轻薄短小”产业,像信息与软件服务业,这个厦门发展很好。还有文创产业,厦门已经吸引了金鸡百花奖,厦门是全中国最好的天然摄影棚了。很多影视,像《流星花园》还有黄渤在厦门拍的《疯狂的赛车》等等,有四五十部电影都在厦门拍。

还有第三个,总部经济。高房价下,不可能对土地要求较多的,原来宁德时代也想在厦门投资,但是要求免费的土地太多,市委市政府因为种种原因就没答应。

厦门要趋利避害,发展比较优势,前面讲了文创软件,还有生物制药与大健康产业、新材料,依托厦大、华侨大学、集美大学等等。厦门正在大规模发展新材料。还有一个就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金融、证券、保险。吸收台资,比如说富邦金控,还有台湾的统一集团,成立金圆统一、统一证券,这是总部经济。

观音山那边建立了全福建最好的总部经济集聚区,还有庐江CBD,还有滨北超级总部经济区,还有五缘湾运营中心,中低端制造业不太可能入驻。

教育好、医疗好、公共服务完善,厦门这几年靠近地铁建十万套人才房,在尽可能把负外部性降下来。

不只是厦门,今年上半年土地出让金最多的不是厦门,是上海、杭州、广州,这些城市去房地产化,短期内还很难,所以我们没有找到更好的替代品的时候,暂时在可预见的这几年,没有新的房地产税制度安排出来,去房地产还是不能实现。

08

未来十多年厦门岛外发展会超过岛内

搜狐城市:厦门岛内岛外的经济发展差距巨大,您怎么看这种现象呢?

丁长发:首先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就全国而言,中国东部、中部、西部、东北的几大板块,还有北京也一样,深圳也有,内部差异很大。你看罗湖区、福田区和光明新区差距非常大,都很正常,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基础设施。

厦门岛内拥有全厦门最好的基础设施、教育、医疗,还有地铁、高铁,还有机场、港口,非常完善。原来经济特区政策最早在岛内湖里2.15平方公里的地方开始,1984年小平同志视察厦门经济特区以后,才扩大到全岛,包括鼓浪屿。

所以最初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地铁全布局在岛内,工厂、产业、总部经济也在岛内。2002年时任福建省省长来厦门视察,提出跨岛发展战略,岛内大提升,岛外大发展。

所以我们现在开始大规模向岛外延伸地铁、高铁站,机场都要外迁,最好的中小学都在向岛外布局。过去岛内这两个区经济总量占比超过50%,如果往前推更不得了,20年前岛内占70%-80%,但土地面积占整个厦门的10%左右。这是个渐进的过程。

搜狐城市:未来岛内岛外实现同等水平发展需要多久

丁长发: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到去年年底,岛外人口大幅度增加了。翔安增加了几十万,集美增加了,海沧也在增加。最重要的就是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好的医院向岛外布局,像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厦大翔安校区和厦大翔安附属医院,已经投入使用了。岛内的部分产业因为地价、人才问题向岛外转移,比如说集美新城、翔安新城、翔安南部会展中心,还有黄东海域、马拉湾新城,吸收了大规模投资。

地铁都通了、学校建起来了,很多人就愿意去岛外,省内外吸引来的大量人才跟产业也愿意去那边,差距其实在慢慢的缩小。如果岛内外差距缩小,就说明厦门实现完全的现代化了。

十多年以后,按这个发展速度,基本上岛外更好。像上海,80年代有一句话: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但现在完全不一样了。这就看每个微观主体有没有投资眼光了。我觉得十多年以后,岛内外一体化一定会实现。

09

厦门应该发展深度旅游

搜狐城市:旅游是厦门的支柱产业之一,但近些年其它网红城市对厦门造成冲击,在疫情不断散发,不确定性增强的背景下,厦门的旅游产业怎么办?

丁长发:首先厦门确实被周边兄弟城市挑战,但是这些城市跟厦门的内涵不一样。像重庆有美食、美女,厦门这边有全中国最好的水资源、空气资源,也有美食、有海鲜、有山珍海味、有鼓浪屿。有中国最美大学——厦门大学、芙蓉隧道、情人谷、芙蓉湖。中国最美丽的马路——黄岛路,还有鼓浪屿等等,这些都是不可替代。只不过由于疫情短期影响,旅游业确实有一定的挑战。

旅游不应该缩小,旅游是大产业,有深度,建议加大力度开发旅游产业的深度、广度。厦门有多重叠加政策,一个对台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比如医疗旅游,这方面亚洲做的最好是我国台湾地区,但是厦门也可以走这条路。

比如说中国有四亿多近视患者,台湾的激光技术五秒搞定,你还可以来厦门。厦门很多医院可以做整形美容,去年整形美容市场6000亿,利润非常大。还有中国很多人想去韩国首尔整形。不要去韩国,来厦门,还有补牙、心脏搭桥、特色高端体检等等,厦门都可以吸收技术然后发展医疗旅游。

岛内有19.37平方公里的自贸区,现在发展面临瓶颈,能不能像阿联酋迪拜,把贸易转移到海沧港区,岛内建大楼,引进台湾的医疗资金、技术,背靠祖国大陆庞大市场。

闽商资本加上厦门的政策优势再加台湾的医疗技术、人才还有资金,背靠祖国大陆进行医疗旅游深度开发,很赚钱。可以把医疗旅游做成未来的朝阳产业,把比较优势转化成竞争优势,不是一味加大规模,而是做深度旅游。

实习生胡一伟对本文亦有贡献。

上一篇新闻

这颜值,比他爹也差太多太多了吧

下一篇新闻

争食400亿格力电器:PE豪门出动 华为也要来?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