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月28日 星期五

二战同盟国三巨头之一罗斯福:斡旋召开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

1943年,各条反法西斯战线捷报频传,尤其是苏联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使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实现了根本的转折。

在历时200多天的整个战役中,法西斯军队在顿河、伏尔加河和斯大林格勒地区的总损失大约是150万人,35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12000门大炮和迫击炮,3000架飞机和大量的其他技术兵器。

苏军在斯大林格勒的胜利,最终地粉碎和制止了德军在苏德战场上的战略攻势,迫使它转入战略防御和退却。苏军夺取了战略主动权,开始了战略反攻,希特勒的军队已被赶出了顿巴斯和左岸的乌克兰。

1943年11月6日,红军解放了基辅。苏联战场的胜利,有力地鼓舞了苏联军民和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

斯大林格勒战役刚刚结束,罗斯福就致电斯大林,热烈祝贺苏联红军取得的这一伟大的胜利。

在非洲,在地中海地区,艾森豪威尔和蒙哥马利已经完成了对最后几股轴心国军队的包围;非洲敌军被迫投降,仅突尼斯一役,敌人就损失30万人。

“火炬”战役胜利结束后,美英远征军正向意大利本土进军。

1943年7月25日,当巴顿的新七军和蒙哥马利的老八军席卷西西里时,墨索里尼终于遭废黜,巴多格里奥元帅在国王维克托·伊曼纽尔领导下,出来接管了意大利政府。

罗斯福兴奋地向美国人民宣告:“轴心上已裂开第一道口子。”但是,总统补充说,“我们对意大利提出的条件仍旧跟对德国和日本一样:无条件投降。”

1943年9月8日,在艾森豪威尔军队的强大攻势压力下,意大利政府终于宣布无条件投降。

在太平洋战场,麦克阿瑟和尼米兹也正在把两支进攻的箭头一步步地向不可一世的日本逼进。美军继在瓜岛取胜之后,又击毙珍珠港事件的罪魁祸首、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海军大将。美国太平洋舰队正向所罗门群岛一带进逼。

为了促进胜利形势的发展,研讨盟国协同作战问题,1943年11月22日至11月26日,12月2日至7日,罗斯福、丘吉尔和蒋介石在开罗分两段举行美、英、中三国会议。

罗斯福的本意是召开有斯大林参加的美、英、苏、中四国首脑会议。可是斯大林拒绝参加有蒋介石参加的国际会议,因为苏联对太平洋战争持“中立”态度,他不愿参加讨论对日作战的国际会议。

因此,罗斯福和丘吉尔就决定把一个会分成两个来举行:中国人参加、苏联人不参加的开罗会议,然后是苏联人参加、中国人不参加的德黑兰会议。

两次会议都是在盟国的胜利已成必然的情况下召开的。

开罗会议举行前,罗斯福曾经踌躇满志地对儿子埃利奥特透露他对国际局势的看法。

他说:“世界局势的发展不得不使美国站出来担任领导角色,领导并运用我们的斡旋进行调解,帮助解决其他国家之间必将产生的分歧:俄国和英国在欧洲,英国与中国、中国与俄国在远东。我们有能力做到这一点,因为我们是大国,是强国,而且我们不妄求。

“英国在走下坡路,中国仍在18世纪状态中,俄国猜疑我们,而且使得我们也猜疑它。美国是能在世局中缔造和平的唯一大国。这是一项巨大的职责,我们实现它的唯一办法是面对面地与这样的人会谈。”

在开罗会议上,罗斯福满怀热情,丘吉尔半心半意,蒋介石则是抱着讨价还价的目的要求罗斯福增加军援。整个会议是关于远东战略问题的辩论。

罗斯福、马歇尔、史迪威极力主张把日本驱逐出缅甸,保证中国陆上国际交道线,加强中国军队力量,作为最终打败日本陆上主力的重要战场。

丘吉尔否定缅甸有重要战略价值,他更不希望由中国人和美国人收复缅甸。他认为打败日本靠海上力量就够了。但是他和蒋介石不便过于反对罗斯福的意见、因此有条件地同意进行缅甸战役。

在开罗会议期间,罗斯福还同蒋介石秘密讨论了远东战后统治安排问题。罗斯福向蒋介石提出:在国际保证下,使大连成为苏联可以使用的自由港。根据罗斯福在德黑兰会议上向斯大林作出的暗示,蒋介石同意了这一安排。

罗斯福总统认为,要中国继续作战来牵制日本部队是至关重要的。中国的机场对轰炸日本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

罗斯福一再试图说服蒋介石改组他的政府,结果毫无成效。

罗斯福召回了在中国的美国军事指挥官史迪威将军,满足了蒋介石对史迪威的不满,并试图把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来对待,以便提高蒋介石的斗志,使中国继续抗战。

开罗会议最主要的成果是美、英、中三国联合发表的《开罗宣言》。它宣布:

我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三国决不为自己谋求利益,也无意于扩张领土。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的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

此外,日本也将被逐出于其以暴力或贪欲所攫取之所有土地。我三大盟国铃念朝鲜人民所受之奴役待遇,决定在相当期间使朝鲜自由独立。

我三大盟国抱定上述之各项目标并与其他对日作战之联合国家目标一致,将坚持进行为获得日本无条件投降所必要之重大的长期作战。

为商讨加建战争进程和战后世界的安排问题,美、英、苏三国首脑在德黑兰举行会晤。为了开好这次会议,在“三巨头”会谈之前,1943年10月底在莫斯科举行了一次外长预备会议。美国国务卿赫尔在进行他在战争期间唯一的这一次重要外交活动时,以顽强的意志争取说服苏联人发表一项四国宣言,保证成立一个维护战后和平与安全的组织。斯大林向赫尔保证,一打败德国,苏联就将参加对日本的战争。罗斯福心想,这次会议就以上问题能达成协议,就算取得“重大成果”了。

德黑兰会议于11月28日至12月1日召开。当罗斯福一行抵达德黑兰时,斯大林为了罗斯福的安全而友好地建议他移住苏联大使馆。丘吉尔则住在附近的英国使馆。

罗斯福总统的车子驶进使馆大院的绿色大门,在一幢大而无挡的建筑物前面刹住。这幢建筑物很像一所百万富翁的豪华住宅,但已年久失修,不复有昔日的光彩。它那富丽堂皇的门框上的油漆显出裂纹,墙上的灰泥大块大块地剥落,里面的泥草露在外面,活像一个从破洋娃娃肚子里漏出的木屑。纳粹分子离去前在墙上到处乱涂的纳粹标志,给人一种讽刺味儿。

罗斯福的安全由苏联警卫和便衣人员负责。他们个个都是两米以上彪形大汉。斯大林前来拜访罗斯福时,后者故意不让美方翻译在场,只让斯大林的翻译帕夫洛夫担任翻译。

罗斯福对他儿子说:“这是表示我的信任和毫不猜疑的一个姿态。”

罗斯福和斯大林握手时说:“见到你,我很高兴。我早就想同你见面了。”

斯大林说由于军务繁忙,迟迟未能实现,感到抱歉。罗斯福感谢斯大把主要客房让给他住,并向斯大林祝贺苏联红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他们在正式开会之前举行了一个赠剑仪式:丘吉尔从伦敦给斯大林带了一柄“斯大林格勒”之剑。仪式简短而动人。

一位年轻的英国上尉高擎着那柄修长笔直的宝剑,丘吉尔作了一席感充沛的简短发言,斯大林用俄语致答词。接着,丘吉尔庄严地双手托剑,把它赠交斯大林。

斯大林接过宝剑,俯首吻了一下精美的剑柄。他缓慢地把剑从鞘中抽出一段来,然后又迅速插入,把它交给伏罗希洛夫。仪式到此结束。

“我想看一下宝剑。”罗斯福说。他右手握住剑柄,试试它是否平衡称手。这把剑的制作实在精美绝伦,拿在手里简直感觉不到它的重量,倒像是自己手臂的延伸。

罗斯福高兴得笑起来:“真是登峰造极的杰作!”他把剑高高举起,从空中猛劈下来,雪亮的钢刃发出一道寒光。

第一次会议于16时举行。出席会议的除“三巨头”外,还有霍普金斯、艾登和莫洛托夫,以及三国的参谋部的负责人。斯大林和丘吉尔共推罗斯福总统主持第一次会议。

罗斯福总统在会议开幕时说,他很高兴把苏联人作为“家庭小圈子里的新成员”来欢迎,并向他们保证说,这次会议将始终像朋友们的聚会那样,在各方面都充满着完全坦率的气氛。他相信三国的代表会紧密协作,不仅在战争的整个期间,而且将继续到子孙后代。

丘吉尔说,这里所体现的是世界上从未见过的权力的最高集中,而人类幸福的未来就掌握在这些与会者手中;他祈望这些人将不致辜负上帝所赐予的时机。

斯大林说,这次兄弟般的集会的确体现了一个伟大的时机的到来,而这个时机极需与会者明智地使用各国人民所赋予他们的权力。

德黑兰会议大部分时间是讨论军事问题。“三巨头”在介绍了各自战场的情况后,便集中开始讨论斯大林所要求的迅速开辟第二战场的问题。

丘吉尔虽然口头上不反对“霸王”行动,但以种种理由为借口极力避免与德军主力正面作战。他要进行地中海战役,在意大利迅速北进的同时进军巴尔干。

丘吉尔称他的主张是“四面包围战略”。

斯大林要求美英军队于1944年5月间在法国北部登陆开辟第二战场。丘吉尔说他不能作此保证。 双方争执十分激烈,以致斯大林愤然站了起来,对莫洛托夫和伏罗森洛夫说:“我们走吧!我们在这里没有事好干了,我们前线还有许多事情呢!”后来在罗斯福的调解和参与下,会议才得以进行下去。

斯大林对丘吉尔说,他想问一个颇为欠妥的问题,就是英国人是不是真正相信“霸王”行动,或者他们仅仅是把这作为一种给苏联人鼓气的手段而才表示同意的?

丘吉尔虽然使尽了辩论家的艺术,辞令动听,委婉得体,这是他拿手的本领,但是斯大林却挥舞大棒,对他老练的对手的躲躲闪闪毫不留情。在此情况下,罗斯福则居中调解,充当公认的会议主持人。

经过反复协商,终于确定在1944年5月开辟欧洲第二战场。这是德黑兰会议关于军事问题的一个重要决定。罗斯福在这个问题上支持斯大林的意见。

斯大林告诉他们,苏联将配合这次战役发动一场攻势。斯大林还重申了向国务卿赫尔作出的保证,打败希特勒之后,苏联将参加对日本的战争。

在斯大林做主人举行的一次宴会上,斯大林“一直取笑丘吉尔”,说他对德国人怀有“某种神秘的喜爱”,不愿对德国采取严厉措施。

据埃利奥特叙述,罗斯福夫妇对丘吉尔的私下评论更为直截了当,说“丘吉尔先生总是赞成不要对德国采取严厉的态度”,而且“他的情绪是随着对俄国人的恐惧感的增加而加剧的”。

斯大林所暗讽的也正是丘吉尔内心的隐秘,那就是他想在战后利用德国来制约苏联。

在忙忙碌碌的德黑兰四天会议里,罗斯福同丘吉尔和斯大林在会议桌上和吃饭时都进行着磋商,又单独同斯大林会谈过几次。

罗斯福发现这位穿着米色军装、戴着元帅的大金质肩章的苏联领导人信心十足,意志坚强,他给人的印象是“端庄,倔强,严肃,没有一丝笑容, 令人难以捉摸”。

德黑兰会议关于政治问题的讨论更为复杂。对战后德国的处置问题,罗斯福主张把德国肢解成五个相互分离的国家,斯大林也明确表示他希望有一个软弱的德国和强大的欧洲。

在会谈中,“三巨头”就战后要控制的战略基地问题进行讨论时,丘吉尔说,英国不想取得任何新领土,但希望保持它原有的领土和重新要回从它手中被拿走的领土,具体是指新加坡和香港。他说,尽管他可能最终要自愿让出帝国的一些疆土,但他不会不经过一场战斗而被迫放弃任何东西。

罗斯福多次主张英国应把香港归还中国,印度应当独立,但丘吉尔的回答是:“我不愿葬送大英帝国。”

罗斯福看到在战后要维持旧殖民帝国是不可能的,他希望在太平洋上建立美国领导下的新格局。

1943年11月30日,“三巨头”午餐会谈。当三方就苏联取得欧洲不冻港的问题在原则上达成协议后,斯大林问罗斯福和丘吉尔,“在远东能够为俄国做些什么?”

丘吉尔立即反问斯大林对前不久签订的《开罗宣言》有什么看法,并且表示有兴趣弄清楚苏联对远东和那里的不冻港问题的看法。

斯大林表示苏联在远东没有一个完全的不冻港口。罗斯福说,自由港的主张也可以适用于远东,而且大连就有这种可能性。斯大林立即发表意见说,中国人会反对这个提议的。

但罗斯福说,他认为他们会同意在国际保证下把大连作为一个自由港的。

接着,斯大林在远东方面作了两个口头承诺:第一,赞成《开罗宣言》的全部内容;第二,打败德国后,苏联红军将增援东部,协同盟军共同对日作战。后面这一点,对美国军方和罗斯福的战略布局都有很大影响。

会上,罗斯福对战后国际组织的构成作了很具体的设计。他在一张纸上画了三个圈:当中的一个圈标明“执委会”,右边一个圈标上“四个警察”,左边圈上写着“四十个联合国家”。这一构思,就是以后联合国的安全理事会、四个常任理事国和联合国大会。

斯大林对罗斯福提出的监视和平的“四个警察”概念表示感兴趣。斯大林还赞成他提出的不准法国人重返印度支那和他们的殖民帝国的其他地区的建议。这些地区将成为联合国托管地。

在星期二的晚餐会上,丘吉尔把罗斯福描绘成一个“把毕生贡献给弱者和无援者的事业的人”,这个人凭借他的勇气和在1933年的预见性行动,“坚定地引导着他的国家在激烈的民主自由气氛中,顺着国内政治和党派倾轧的惊涛骇浪前进”。

在向斯大林祝酒时,丘吉尔说斯大林堪与俄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并驾齐驱,堪称“斯大林大帝”。

根据记录,在答话时,斯大林元帅说,授予他的荣誉其实是属于苏联人民的,要成为一名英雄或伟大的领导人并不太难,如果你不怕同苏联人这样的人民相处的话。他说,红军的确是在英勇作战,因为苏联人民不许可他们的军队里有别的品格。

德黑兰会议标志着苏联和西方合作的高峰。尤其是丘吉尔69岁寿辰之夜,会上的气氛更出现了一番新的景象。在英国使馆的大餐桌边,苏联人、英国人和美国人亲密无间地坐在一起,生日宴会使大家显得无忧无虑。

和其他任何生日宴会一样,这里也有一块蛋糕以及蜡烛、礼物、祝酒和赤诚的感情。罗斯福还亲自配制了马丁尼酒,更增添了随意的气氛。所不同的是,客人是三个大国的首脑,而他们的诚意则对世界的和平与人类的前途有重大影响。

正如“三巨头”签发的《德黑兰宣言》所说的:

我们充分认识到我们以及所有国家负有创造和平的无上责任,这种和平将获得全世界绝大多数人民大众的拥护,并在未来的许多世代中排除战争的祸患和恐怖。

我们将寻求所有致力于消灭暴政的人民的国家之合作和积极参加……我们随时欢迎它们自愿加入到这个民主国家的世界大家庭中来。

上一篇新闻

丘吉尔没有给予新加坡足够的防御是最大的败笔

下一篇新闻

世界期盼中国虎年带来繁荣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