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蓉评丨打造“人才枢纽”,聚力建设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决定城市的未来,助力城市拥抱未来。

从科学城出发,成都与未来相约。《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人力资源协同创新行动计划》的12条“干货”剑指人力资源协同创新,助力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伴着这份行动计划,一座创新之城的未来“能见度”已然打开。

蓉评丨打造“人才枢纽”,聚力建设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

理念之变:

从“人才洼地”到“人才枢纽”

海归李进创办的成都先导药物成为西南地区首个科创板上市企业,潘志成所在的海天水务即将登陆上交所主板,苑东生物、极米科技、纵横自动化等越来越多的“蓉漂”人才企业已经或即将上市,他们讲述的是同一个故事:城市成就人才,人才反哺城市。

人如此,城亦然。新时代的城市,必须在服务国家战略,承担复兴使命中,获得更大发展。

2020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作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明确提出支持成渝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描绘了成渝地区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的宏伟蓝图。

自2017年7月“成都人才新政12条”实施以来,已累计吸引超过40万本科及以上学历青年人才来蓉落户。当下,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纷纷上升为国家战略。区域协同发展战略,需要有与之适配的人才协同发展方略,建设人才枢纽即成为成都追求的新目标。

蓉评丨打造“人才枢纽”,聚力建设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

今年4月,成都迎来了第三个“蓉漂人才日”,为“蓉漂”人才们送上了“大礼包”。

“人才洼地”向“人才枢纽”之变,体现了成都对世界城市竞争和人才发展规律的再认识。人才流动是市场规律,谁占据了枢纽地位,就将在人才“大盘”中占有优势。面对国际化人才自由流动、柔性使用的现实需求,成都志在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强市,不仅追求人才存量与增量,也更加重视人才流量。

放眼国际,伦敦、新加坡、波士顿、悉尼等全球城市,已是著名的人才枢纽城市。伦敦视拥有大批全球人才为城市最重要的竞争优势。波士顿知名高校云集,是全球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城市,也是名符其实的人才枢纽。两座城市分别代表、诠释了人才枢纽的两大主要功能——聚集和辐射。

不拒众流,方成江海。人才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流动越快,增值越快,越能发挥更大价值。成都作为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需要在全球人才流动中配置资源,增强人才枢纽功能。要勇于站上“75亿人”选才平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路径之变:

从“要素引才”到“全要素协同开发人才”

理念的升华,带来路径的优化。以《行动计划》发端,成都推动由资源要素吸引人才向全要素协同开发人才转变。从“引才”到“开发人才”,成都搭建多层次人才平台,让人才服务经济主战场,实现人才的聚合、开发、成长。

良禽择木而栖,平台就是人才的良木。筹建中的天府实验室是平台;国家级科研机构、知名高校来蓉建设的大科学装置、新型研发机构是平台;在蓉高校院所、企业创建的国家级研发中心、产学研联合实验室是平台。整个361.6平方公里的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都是让才情恣意挥洒的大平台。多层次人才平台,让更多人才发挥专业之长,让更多创新企业共享平台之利。

人才价值,最能在经济主战场彰显。成都建设的14个产业生态圈,是人才大展拳脚的主阵地。在全域成都对66个产业功能区进行科学规划,对主导产业的上中下游进行全链条布局,让人才按图索骥,找到干事创业的平台和机会。

调查显示,目前在成都产业生态圈中,存在人才学历总体偏低,专业匹配精准度不够等问题。如成都青羊文化金融商务区人才的专业匹配度36.4%,三国创意园为44.8%。知不足而改正,知差距而奋起。成都创建“蓉漂人才发展学院”,着力解决学历教育跟不上产业发展“学用脱节”的问题。实施“产业生态圈人才计划”,5年内在产业生态圈中定向遴选培育1500名左右产业领军人才。

共享经济时代,亟待创新人才配置模式。疫情期间,盒马、沃尔玛等企业采用了“共享员工”模式,解决了部分企业用工荒、招工难的问题。而超过2000多万管理人口的成都,则从城市层面在副省级城市中首个提出建立“共享人才”平台。一方面引导新职业人群通过临时性、季节性、弹性工作方式实现灵活就业;另一方面满足企业灵活用才需求,提升人力资源要素配置效率。

格局之变:

“从0到1”的创新担当

10月16日中央政治局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赋予成渝“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位。

城市推动科技创新,是国家战略和城市自我发展的双重需要。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从未像今天这样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创新能力越强的城市,应有更大格局、更高站位,在科技强国之路中发挥核心作用。

蓉评丨打造“人才枢纽”,聚力建设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当前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的大背景下,特别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因此,诸如上海、北京、深圳、成都这样的创新城市,有责任、有条件深耕原始创新、基础创新,在“从0到1”的科技创新中彰显城市担当。

核心科技求不来、买不来,唯有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才能不被“卡脖子”。今年,在蓉20个项目荣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数量继续保持全国前列。20个获奖项目中,成都主持完成11项、参与完成9项,其中2项主持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接下来,成都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筹建天府实验室。天府实验室拟学习借鉴鹏城实验室、紫金山实验室、之江实验室、姑苏实验室等建设模式,计划建立首席科学家负责制,打造接轨国际、富有活力的“科研特区”。

这是一个责任时代,城市勇于担当,城市勇于作为。

这是一个机遇时代,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皆可闪耀。

一座聚天下英才而用的城市,将拥有无穷的能量。

红星新闻评论员 文阳

编辑 赵瑜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蓉评丨打造“人才枢纽”,聚力建设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

上一篇新闻

风险警告!全球房产泡沫最严重的城市都在哪?

下一篇新闻

大规模人群移动精准量化描述框架发布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