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月29日 星期六

一群红头盔奔赴中国内蒙,他们为什么要再造一座卢浮宫金字塔?

法国卢浮宫,被誉为“世界四大博物馆”之首,以超40万件绘画雕塑的丰富馆藏闻名于世,展现着人类文明的瑰丽。

卢浮宫正中广场,高耸一座金字塔,突起边长34米的四方形,数百块晶莹的玻璃拼成锥面,棱线明快有力,向上收窄,直指天际。

作为卢浮宫主入口,这座金字塔承上启下,连接着巴黎美丽的光影和卢浮宫内诱人的迷宫,完美融合古典与现代建筑的精髓,如一颗宝石折射着法兰西的过去与未来。

一群红头盔奔赴中国内蒙,他们为什么要再造一座卢浮宫金字塔?

卢浮宫金字塔于1989年完工,它独具创意,把一座古老的宫殿改造成了现代化的美术博物馆,被誉为“飞来的

面向此塔而立,目光上移,于塔尖凌空而起,一路向东。穿透云雾叠嶂大陆逶迤,抵达12000公里外的东亚大陆。

你会有惊奇的发现。

这里地处中国内蒙东南部。在大兴安岭南麓,乌兰布统草原以东,辽河的源头之一西拉木伦河奔流而过,途径赤峰林西时,宛若母亲尽显温柔,河岸开阔,静水流深。这里曾哺育过富有生机的红山文化。

如今,它的北岸,同样矗立着一座线型律动的金字塔。

这座金字塔同为四面体,边长比卢浮宫金字塔略短,高度接近三分之一。玻璃材质,近乎透明。顶部减去几分锐利,以适应猛烈的季风吹打。东西斜边对称点缀三个箭楼,更是增添几分威严。

一群红头盔奔赴中国内蒙,他们为什么要再造一座卢浮宫金字塔?

夜晚的西拉木伦河河畔,金字塔灯火通明,玻璃幕墙上光影斑驳,塔内似乎流动着某种液体 图片来源:天歌

像而不似,和而不同,跨越万里,两座金字塔不仅只在几何构图上相近,它们存在着更为隐秘的联系。

一条安静流淌的大河,一片荒无人烟的河谷,一座突如其来的金字塔,风格迥异的地貌建筑元素交织在草原大地,弥散出时空穿越的错乱。

眼前景观迷离,心头疑惑重重,让人不免发问:这座金字塔何人所建?为何建在如此寂静之地?两座金字塔到底有何关联?

一个深重的误解

站在西拉木伦河畔,举目环顾,不远处的河岸上,一队队竖着红蓝旗帜的机械渐次开进。大地静默,旗帜猎猎作响。

这支队伍身着藏蓝制服,戴红头盔,防风目镜在湛蓝天空下折射出太阳的炫目。

狂风肆虐,沙砾裹挟而起,打在脸上生疼。面对好奇询问,领队人右手指向河床。

4年后,这里将建起一座水库。1400多米长的大坝将调伏洪水,保护下游免遭洪涝侵扰。破解当地用水瓶颈,修复流域生态的关键施力点,就在这里。

这队红头盔,正是这东台子水库的建设者。

一群红头盔奔赴中国内蒙,他们为什么要再造一座卢浮宫金字塔?

2019年5月,正在建设中的东台子水库。4年后,这里将耸立起一座拦河大坝 图片来源:资料图

那么,岸边金字塔是他们修建的吗?修水库为何要先建一座金字塔?

红头盔笑声爽朗,摘下防风面罩。一个长久普遍被大众误解的常识,随着讲解浮现出真相的轮廓。

一提起大坝或发电站,众人脑海中想当然闪现如此景象:江水奔腾势不可挡,大坝巍然挺立,截断巫山云雨。人们把钦佩目光全部集中在大坝身上,就像只顾仰视凯旋的勇士,却从不曾低头,把视线投向赐予勇士力量的大地。

然而,在大坝内部正中,在大坝底部地下,这些看不见的地方,悄然耸立着一座坝中之坝,贯穿着一道墙中之墙。

它长可连接两岸山体,深可触及百米基岩,如同一道坚不可摧的地下长城,死死锁住大坝底部的孔隙丛生,严密防守滴水穿石的侵蚀,赋予大坝寸步不移的力量。

希腊神话里,力大无比的安泰俄斯,一旦离开大地女神盖亚,便失去所有力量。同样,离开这道地下长城的护佑,大坝的力量便荡然无存,在水流的巨大冲击下,溃然崩塌。

它是孤胆侠士,它是无名英雄。从今天起,它的名字——防渗墙,值得增补进我们的知识图谱。

防渗墙的建造技术,起源于卢浮宫所在的欧洲。旧中国战乱丛生,大型水利建设无从谈起。1949年,崭新的中国如旭日东升,中国人开始迎头猛赶。

留给水电建设者学习的时间并不多。

十年后,为了治理海河流域潮白河的洪灾,国家决定在北京密云修建水库,20万人被召集于此。一时间,这里聚集着全中国最热切的期盼。

一群红头盔奔赴中国内蒙,他们为什么要再造一座卢浮宫金字塔?

1959年9月11日的《密云水库报》头版 图片来源:资料图

潮河与白河两大支流汇集于此,40亿立方米库容相当于150个昆明湖,2座主坝长度接近2000米……每一个数字,对应着一个空白,凝结着年轻的水电建设者无数次的方案技术论证。

为了确保这座新中国最大的水库安若磐石,槽孔型防渗墙——这项潜心练剑、打磨已久的技术引弓待发。

红头盔的前辈们,调集近百台钻机,连续冲击切削岩土,穿透大坝基础下的砂砾石层达44米之深,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渗墙,厚度仅0.8米。

直到今天,它仍旧安然无恙。

一群红头盔奔赴中国内蒙,他们为什么要再造一座卢浮宫金字塔?

“燕山明珠”密云水库,亚洲最大的人工湖。红头盔建起新中国第一道槽孔型混凝土防渗墙 图片来源:资料图

这是新中国第一道槽孔型混凝土防渗墙。此后60年,它如繁花盛开,遍布广袤的中国大地,江河湖海。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小说《看不见的城市》里,天才的卡尔维诺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尽情描述着城市的魅力和无限可能性。

置身河畔金字塔旁,仔细观察,一根黑色塑管自塔底延伸而出,续接至河岸上的作业平台。红头盔们操纵着机械,轰鸣作响。

疑问依然存在,在这看不见的地下,在防渗墙的建造过程中,河畔金字塔到底发挥着何种作用?

一项绝妙的技术

钥匙,一定在门锁旁。显然,想要解密,但凡好奇之人,定会循着塔底管道,去探寻防渗墙建造的蛛丝马迹。

这个过程非但不枯燥,恰恰相反,它极其有趣,带给人莫大的智力奖赏。

要知道,地面之上建墙轻而易举,沿地面向下却不太简单。数十亿年地壳变动,地下形态极为复杂,勾连出一个盘根错节的力学世界。

想象一下,从堆满书的书架上抽出一本会怎样?两侧书失去依靠,向中间倾斜。没错,地下掘进时地层受力失衡,虽然垮塌速度不会这么快,但深度加深,垮塌后果却是灾难。

如何应对,聪明的建设者们自有办法。他们把数千米的长墙化整为零,逐段击破,再行拼接,避免大面积整体坍塌。

一群红头盔奔赴中国内蒙,他们为什么要再造一座卢浮宫金字塔?

两侧壁立千仞,如果沿地面向下如此挖掘,一旦两侧坍塌,后果不堪设想 图片来源:John Hughes

更为精彩的是,他们找到了一种完美流体。

机械掘进时,在挖出的凹槽内持续注入这种流体,重新给予两侧支撑。有完美流体保护,凹槽如同“一线天”,可深达数百米,直至坚硬的基岩。

此时向凹槽底部的气管吹气,沉渣泛浮,清除殆尽。混凝土通过浇筑管流入,自下而上徐徐垒起。完美流体则从容上升,两者完全置换。混凝土凝固后筑起地下长城,完美流体则被回收,重复利用。

这种完美流体,被称作膨润土浆液。

膨润土其貌不扬,就像《复仇者联盟》里儒雅的班纳博士,一旦加水搅拌,迅速膨胀,化身为威猛的绿巨人。深不见底的凹槽内,这种胶体态的绿巨人浆液发挥的作用,绝对超出肉眼可见的景象。

它们力大无比,抵抗住槽壁上的土压力和水压力,阻止地下水进入。它们又身段灵活,渗进两壁孔隙内填充堵漏,黏合颗粒,凝成更加致密的泥皮。

凹槽两侧,壁立千仞。

很遗憾,我们无法亲身潜入浆液内部,只能任由想象驰骋,虚拟一场充满知识趣味的脑洞盛宴。

一群红头盔奔赴中国内蒙,他们为什么要再造一座卢浮宫金字塔?

向地下掘进百米深度防渗墙最常用的三种设备,从左向右,依次为冲击钻机、抓斗、双轮铣 图片来源:资料图

至此,答案呼之欲出。

毫无疑问,河畔金字塔内就是绿巨人的栖息之地。

探身而入,塔内四个15米见方的池子映入眼帘,它们相互隔离,泛着莹莹绿光。其中一个池子里,浆液表面正冒着气泡,以防止沉淀。搅拌好的新鲜浆液源源不断流入此处。经过24小时完全溶胀,再送去掘进中的凹槽里。

之所以对浆液如此重视,源于航天工程领域的惨痛教训。

1986年,“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射失利。事后调查发现,仅因气温太低,助推火箭上一个小小的O形橡胶圈被冻坏,引发机毁人亡。

经济学家克雷默据此提出“经济发展O型环”模型。他认为,在复杂的现代生产中,每个环节对整体而言是乘数效应。也许其他环节都很完美,但只要出现一个小失误,整个复杂体系就可能失灵。

一群红头盔奔赴中国内蒙,他们为什么要再造一座卢浮宫金字塔?

现代航空航天工程,涉及数万人共同协作,是最典型的“O型环”复杂系统 图片来源:SpaceX

防渗墙建造也是如此。从造孔到浇筑,构成环环相扣的“O型环”。正所谓,建坝先筑墙,筑墙先造孔,钻孔先配浆。

虽然这60年里,红头盔们修筑过数千道防渗墙,见识过大江南北的复杂地层。但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一次都是过去,也是未来。

这一次,他们在东台子水库遇到了更大的挑战。

这里的防渗墙全长1300多米,三分之二深度超80米,最深128米。80米已是业内公认的难度分界线。更艰难的是,700多米长的墙段,地下密布最厚达30米的粉细砂。粉细砂颗粒微小,流动性像水一样灵活。

在这极易坍塌处造孔,犹如针尖上绣花,对浆液性能要求更高。

在红头盔眼里,没有一个难题不可逾越。

他们选用昂贵的钠基膨润土,添加显著提升性能的正电胶,在实验室调试出最佳配合比。又结合现场状况,反复微调,终于得到了黏度提升一倍,完全满足要求的超级緑巨人浆液。

一群红头盔奔赴中国内蒙,他们为什么要再造一座卢浮宫金字塔?

护壁泥浆看似其貌不扬,其实大有玄机。不是所有的浆液,都叫绿巨人 图片来源:资料图

西拉木伦河畔风大。当地人戏称,一年只刮两次风,一次刮半年。

狂风一起,黄沙漫天。为了保证浆液纯洁,他们在浆池上创意般架设起密不透风的金字塔,尽管,成本是修建浆池的3倍。

迷题解开,兴奋冷却时,难免会疑问:

河畔金字塔不过存着区区浆液,凭什么跟坐拥整座博物馆的卢浮宫金字塔相提并论?云泥之别一望而知,它们之间又怎么可能有关联?

一种紧密的联系

提及这种差距,红头盔倒也坦诚。

在他们看来,防渗墙没有秘密。他们编写的十多项技术规范,早已是行业标准。理论上,只要遵循规范,任何人都能修建防渗墙。

如果非要说优势,无非是红头盔投身于数千项地基处理工程,积累的经验搭建起一座隐性知识库。

知识库的总开关,则是涵盖项目组织、资源调配、工序统筹、优化协调的系统性思维。

这个答案倒是不出意料,符合他们一以贯之的冷静,也能窥见红头盔俯瞰全局的清醒。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1920年代,生物学家贝塔朗菲提出“系统科学”,人类开始正式研究复杂系统。可以这么说,近现代所有大型工程,从发明电话,到发射卫星,到规划城市,都依托在系统科学的基础上。

一群红头盔奔赴中国内蒙,他们为什么要再造一座卢浮宫金字塔?

人工智能正在深刻改变世界,而它的基础,仍然是系统科学 图片来源:Andy Kelly

《系统之美》的作者德内拉·梅多斯指出,一个系统之内,只要它的内在结构和功能不变,即使替换所有元素,系统也会保持不变或缓慢变化。

自我进化,不断适应——这既是系统独特的美感,也是它巨大威力的来源。

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正如同大医士“治未病”,大棋士“无妙手”,看似平淡,实际上,所有的惊心动魄,都潜藏在那些看不见里。

而这一切,河畔金字塔下的浆液知道。

60年里,它跟随红头盔,跨越山川湖海,穿越人山人海,却囿于责任与爱。因为肩负传承自大禹李冰的责任,自当别无选择,唯有勇猛精进。

一群红头盔奔赴中国内蒙,他们为什么要再造一座卢浮宫金字塔?

2002年,三峡水利枢纽建设即将转入三期工程。注意大坝左端的围堰防渗墙 图片来源:资料图

金字塔下的浆液,从1959年的密云水库流出,流经1994年的长江三峡,驻足8年,见证了红头盔修筑国内规模难度最大的三峡工程围堰防渗墙的日日夜夜。自此,从四川冶勒,到云南红石岩,他们不断挑战着“中国难度”。

金字塔下的浆液,去过海拔4100米的高原,目睹了红头盔忍受高寒缺氧,在西藏旁多筑起最深201米的大坝防渗墙,一举打破3项世界纪录。

自此,向东到大渡河黄金坪,向北至吐鲁番大河沿,他们始终定义着“世界深度”。

一群红头盔奔赴中国内蒙,他们为什么要再造一座卢浮宫金字塔?

2009年,西藏旁多,红头盔创造世界纪录。201米深,相当于地下建起70层的高楼 图片来源:资料图

金字塔下的浆液自然也浏览过红头盔向能源电力、基础设施、水资源环境治理等领域全方位迁移,在拓展能力圈的征途上闪过的动人风景。

它看见过倾盆大雨后,大亚湾核电站上空,虹光潋滟。它看见过夕阳滑落黄浦江畔,上海中心大厦的玻璃幕墙上丹霞似锦。它看见过春天里“复兴号”列车风驰电掣,暖风轻抚,京沪高铁沿途姹紫嫣红。它看见过风起粤港澳大湾区,吹过港珠澳大桥,两岸焕发出勃勃生机。

它看见过江南三月,它看见过塞外寒冬。它看见过整个中国。

当然,它还踏上过更为辽远的土地,见识过更为宏壮的景象。中东地区的苍茫大漠,南美大陆的旖旎河川,非洲高原的秀丽奇绝,“一带一路”的水阔山高,它都一一看遍,尽收眼底。

它心怀中国,看见世界。

一群红头盔奔赴中国内蒙,他们为什么要再造一座卢浮宫金字塔?

从上到下顺次为:正在建设中的上海中心大厦、港珠澳大桥、新加坡地铁、巴基斯坦电站 图片来源:资料图

历史如同罗马神话里的双面神雅努斯,一面回望过去,一面注视未来。

回首来路,支撑红头盔强劲步履的,是他赖以兴盛的核心科技与创造力。

红头盔在三峡的技术实践,获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8年,超深与复杂地质的防渗墙核心技术,再次位列二等奖。

除此外,数百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鲁班奖”“大禹奖”“詹天佑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国家专利……无不定格着红头盔喷薄创造力动须相应的精彩。

一群红头盔奔赴中国内蒙,他们为什么要再造一座卢浮宫金字塔?

这些性能优异的护壁灌浆材料里,隐藏着红头盔不断迭代、一直精进的科技能力 图片来源;资料图

科技创造,生命之基。

凭借于此,红头盔把烂漫的想象,把绚丽的热爱,把忠诚的担当,赋形为有形的各类建筑,赋形为科技的人文关怀,赋形为价值链上的行业枢纽。

如果给岁月更长久的尺度,我们有理由相信,穹顶的灿烂星河,必有一颗属于这座枢纽,属于红头盔——中国水电基础局,隶属于世界500强“中国电建”。

红头盔的红,是电建红,是梦想红,是中国红。

一群红头盔奔赴中国内蒙,他们为什么要再造一座卢浮宫金字塔?

在几千年的中国文化里,红色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它代表热烈,更象征着生生不息 图片来源:天歌

“最美的建筑,应该是建筑在时间之上的,时间会给出一切答案。”卢浮宫金字塔的设计师贝聿铭说。

沿着金字塔进入,卢浮宫里藏品如汪洋大海,人们徜徉其中,观察时光的痕迹,想象着人类这个古老物种,如何自非洲大陆迁徙,遍布大洋大洲,创造出璀璨的人类文明。

站在河畔金字塔前,绿巨人浆液60年的足迹如同画轴闪现,世界版图上的地标依次点亮。

我们不禁感慨,借助科技之翼,人类不断跃迁。而红头盔们锤炼核心科技的初衷从未改变,我们才能以此为参考系,观测到时代的剧变。

一群红头盔奔赴中国内蒙,他们为什么要再造一座卢浮宫金字塔?

晨光熹微,河畔金字塔彻夜未眠。塔内的绿巨人浆液,源源不断输送到正在掘进的防渗墙槽段 图片来源:高洁

如果说,卢浮宫金字塔代表人类艺术之冠,河畔金字塔就是人类科技之光的一缕。

左手艺术,右手科技,犹如存储生命密码的DNA螺旋双链,互相缠绕,指引着人类在蔚蓝色的星球上,开创出更辉煌的文明。

无比有幸,我们都是这新时代壮丽征程的亲历者。

作者:陈静 天歌 高洁

上一篇新闻

直飞5小时,就能见到真实的潘多拉星球

下一篇新闻

今年国家杰青、优青项目评审出炉,已有11所高校披露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