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5日 星期三

放弃德国和美国!博士爸爸最终选择新加坡教育竟然是

文:卢延风

目标狮城

七年前,我在德国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在准备答辩的同时,我也开始了在新加坡的求职准备。我在德国的博士研究,总共不到三年时间。

据导师说,我是他的博士生中,完成论文用时最短的学生之一。

放弃德国和美国!博士爸爸最终选择新加坡教育竟然是

在德国,我和安娜喜欢逛各种展览 我之所以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完成我的博士研究,有多方面的原因。

其中一个就是,我们要在女儿上小学报名前赶到新加坡。结果,我2013年8月开始在新加坡工作。没过多久,女儿正赶上小学的报名活动。

放弃德国和美国!博士爸爸最终选择新加坡教育竟然是

德国幼儿园的亲子活动。 在去德国做博士研究前,我在美国生活了十年时间。根据我的欧美背景,许多朋友以为,我会选择去欧美培养孩子。

这也是目前中国父母的一个“时尚”的选择。许多有能力的父母,都会想办法让自己的孩子到欧美去接受教育。有的甚至在孩子很小时,就把孩子送出国门。

放弃德国和美国!博士爸爸最终选择新加坡教育竟然是

安娜在德国的好朋友。 LIFE IN Germeny

放弃德国和美国!博士爸爸最终选择新加坡教育竟然是放弃德国和美国!博士爸爸最终选择新加坡教育竟然是放弃德国和美国!博士爸爸最终选择新加坡教育竟然是放弃德国和美国!博士爸爸最终选择新加坡教育竟然是放弃德国和美国!博士爸爸最终选择新加坡教育竟然是

从左至右,从上到下:参加爸爸大学的春节联欢晚会,和德国卡鲁中文学校的同学们一起演出,演唱《声律启蒙》;和德国好朋友一起聚餐;参加德国卡鲁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复活节画彩蛋;安娜德国幼儿园的活动。

这种现象与国内教育的过度功利化不无关系。日后,我会详细分析这种功利教育的文化基础。深究父母送孩子出国读书的动机,逃避中国的功利教育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在女儿就读的小学也有一些从中国来的孩子,但是中国父母送孩子出国读书,欧美肯定是首选。

其实,我们选新加坡并不是我博士毕业期间的临时决定。在我去德国之前,我们就基本上选定了新加坡。

放弃德国和美国!博士爸爸最终选择新加坡教育竟然是放弃德国和美国!博士爸爸最终选择新加坡教育竟然是

参加法兰克福书展。当时我们已经决定来新加坡定居,因此特意带着安娜参观了新加坡展台。

随着孩子一天一天长大,中国教育的现实让我们越来越感到担忧,孩子们从很小就开始做无限度的比拼让我们越来越感到惧怕,尤其是身处北京海淀区时。我决定带全家再次出国,逃避功利教育是一个重要原因。

去德国前,我和爱人专程来新加坡做调研,这里的教育体系是调研的主要对象。那次调研之后,我们就基本上做出了决定。

十年后的今天,女儿已经升入中学。我们对十年前做出的决定感到庆幸。在这个选择中都有哪些具体的考量?这种庆幸感的基础又何在?下面我就细细讲给正在关心孩子教育走向的父母们。

放弃德国和美国!博士爸爸最终选择新加坡教育竟然是

今年1月,安娜在新加坡莱佛士女中的迎新会上。

文化定位

如果一直在自己的文化中生活,人们对文化的感知在很大程度上会处于潜意识状态。我们在自己的文化中长大,文化会潜移默化地主宰我们的许多观念和行为,而我们对这种文化影响却没有明确的意识。

我们会把自己文化中的许多元素看作天经地义的东西,因而不会对它们有明确的关注。一旦我们离开自己的文化,到一个异族的文化中去生活,这种原生的状态就会被打破。这时文化这个原先潜藏的事物就会变得凸显。所有曾经侨居海外的人,对此都有切身的体验。

上述现象中不仅包含着文化差异,即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而且同时也包含着文化同化。文化同化是指,一个人在某种文化中成长,这种文化会对此人的观念和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此人被该文化所同化。

文化差异和文化同化使得在中国人把孩子送到海外读书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文化定位的问题。我们希望将来孩子有怎样的文化取向?这是文化定位的核心问题。

放弃德国和美国!博士爸爸最终选择新加坡教育竟然是

左图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了安娜和4位同学一起组成的华文诗社,右图是安娜在新加坡全国诗歌竞赛中的获奖证书。

说起文化差异,它存在于所有的民族之间。我们时常把欧美相提并论,其实在西方不同的民族之间同样存在不小的文化差异。在美国生活了十年之后,再到德国去生活,我可以明确体验到这两个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

然而,西方国家却分享著共同的文化传统,主要是古希腊罗马的文化和希伯来的基督教文化,因而它们分享著共同的基本世界观念和人生观念。从这方面来看,欧美文化又有许多共性。与欧美的西方文化相比,中华文化则有天壤之别。在世界观念和人生观念方面,中华文化都与西方文化迥异。由一神教主导的西方文化和非宗教的中华文化,可以说代表着人类文明的两个极端。

文化差异有不同的程度,文化同化在个人成长的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童年时期,文化对个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非观念的方面,例如饮食口味、说话口音,甚至性格取向等。但是,进入青春期,个人开始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念和人生观念。这时文化的世界观念和人生观念无疑会对个人产生强大的塑造作用。这也是文化同化的关键时期。童年期大致对应小学阶段,而青春期大致对应中学阶段。此外,文化同化显然与时间长短也有很大关系。

放弃德国和美国!博士爸爸最终选择新加坡教育竟然是

女儿在德国幼儿园里可以无障碍地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可现在得从头学德语。

在文化同化方面,女儿和我自己是两个很好的例子。我在德国做博士研究期间,女儿在德国生活了一年多时间。她当时在幼儿园里可以与老师和同学毫无障碍地交流。但是由于年龄小、时间短,德国文化对她几乎没产生影响。而我去美国时已经研究生毕业。

十年的旅美生活使我对美国文化有了切身的体验,但是在这期间我不仅没有被美国文化同化,反而对中华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最终找到了对自己文化的明确认同。

放弃德国和美国!博士爸爸最终选择新加坡教育竟然是放弃德国和美国!博士爸爸最终选择新加坡教育竟然是

上图为安娜在德国图书馆做手工。下图为安娜在德国幼儿园做科学实验。

父母是否有权力有意识地影响自己孩子的文化取向?这在西方文化的人生观念中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但在中华文化的人生观念中却是一个很自然的事情。

在西方文化中,人是上帝的羔羊,个人在上帝面前是平等的关系,所以才有所谓的天赋人权。但是在中华文化中,个人的源头在于父母。个人在能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自然和社会中生存之前,对父母有根本的依赖。

只要社会不是像斯巴达那样,在孩子出生不久就把他们带到军营中去集体培养,这是一个基本的事实。因此,父母不仅给了个人生命和遗传基因,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人的人格和命运。

影响自己孩子的文化取向,不只是父母的自然权力,同时也是父母的自然责任。父母影响孩子的文化取向,一定是基于自己的文化取向。如果父母认为中华文化在本性上就落后于西方文化,他们也一定会努力让自己的孩子向西方文化看齐。这种文化取向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居于主导地位。我去美国留学时,自己的文化取向就离此不远。

十年后离开美国时,我已经完成了重定向,走出了那个时代的蒙蔽。如今我离开美国近十五年了。在此期间,我一直没有停止对美国的关注。目前的世界局势更加巩固了我的文化重定向。

放弃德国和美国!博士爸爸最终选择新加坡教育竟然是

在新加坡过华人的传统节日比中国的许多城市更有气氛。春节和中秋节期间会举办大型的灯展,其中中华文化的元素非常明显,如这里的中秋节彩灯所示。

詹姆斯·罗杰斯是量子基金的创始人之一。量子基金在十年间升值了三十几倍,他因此声名大振。为了让自己的女儿有一个学习汉语和中华文化的好环境,2007年罗杰斯举家从美国移居到新加坡。他把女儿带到新加坡,是出于对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

放弃德国和美国!博士爸爸最终选择新加坡教育竟然是

罗杰斯一家移居新加坡。 我们把孩子带到新加坡来,语言和文化环境同样是重要的考虑因素。但是,我们的基本考量不只是在经济层面上,而主要是在文化层面上。

根据我在欧美十几年的生活经验,如果让孩子在那里长大,他们最后就会变成所谓的“香蕉人”。香蕉外面的皮是黄色的,但是里面的心子全是白色的。道理很简单,如果想让孩子受到中华文化的同化,就必须把他们浸泡在中华文化中。

中西合璧

新加坡虽小,但却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城市国家。它原先是英国的殖民地,所以继承了许多西方文化的元素。但另一方面,华人又是新加坡人口的主体,所以中华文化在其中又占有显著的地位。 严格说来,“中西合璧”并不能完全表达新加坡社会文化的特性。由于新加坡自由港的历史地位,来自世界各地的人都曾到这里来做贸易,所以,这里的文化异常的多元。在华人之外,马来人和印度人在人口中也占有相当的比例。西方人在这里也是随处可见。

放弃德国和美国!博士爸爸最终选择新加坡教育竟然是放弃德国和美国!博士爸爸最终选择新加坡教育竟然是放弃德国和美国!博士爸爸最终选择新加坡教育竟然是放弃德国和美国!博士爸爸最终选择新加坡教育竟然是放弃德国和美国!博士爸爸最终选择新加坡教育竟然是

新加坡小学在种族和谐日这一天举办各种活动,让学生体验多元文化。

十九世纪下半叶,大清帝国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在生活困境之中,大批华人移居海外,寻求更好的生路。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把下南洋的华人与到西方的华人做了对比。

与西方华人一直受压迫的边缘状况不同,南洋华人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把这归因于南洋华人所受到的适中挑战。南洋的本土文化不像西方文化那么咄咄逼人,华人到这里有更大的伸展机会。华人在马来西亚有着很大的文化势力,而特殊的历史条件则把新加坡变为中国之外唯一华人占人口主体的国家。

放弃德国和美国!博士爸爸最终选择新加坡教育竟然是放弃德国和美国!博士爸爸最终选择新加坡教育竟然是放弃德国和美国!博士爸爸最终选择新加坡教育竟然是放弃德国和美国!博士爸爸最终选择新加坡教育竟然是

弟弟幼儿园组织参观牛车水原貌馆,体验新加坡早期华人的生活情况。

新加坡继承了英国殖民时期的政治经济体制,但是中华文化的理念却渗透在其中。与民主政治和法制相随的是贤人治国理念和仁政思想,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并行的是政府对经济的强力调控和对民生的细致关怀。

英语是各民族共同的官方语言,但是如果只会说华语到这里生活也没太大问题。学校中主要用英语授课,但是华语也是华人的必修课。精明的新加坡人用的是中国大陆的简化字,说的是大陆的普通话,甚至连华语课本都是与中国合作编写的。在日常生活方面,衣食住行与中国都没有多大区别。

放弃德国和美国!博士爸爸最终选择新加坡教育竟然是

新加坡的多元文化在四种官方语言上有明显的反映。四种官方语言分别是英语、华语、马来语和泰米尔语。新加坡街头的指示牌上大都同时使用四种语言。

在新加坡生活,在很大程度上会觉得自己浸泡在中华文化中。但是另一方面,西方人和西方文化也同时存在于身边。因此,我常和朋友说,从中国来到新加坡没觉得出国,从美国来到新加坡没觉得回国。

进一步,在对中华文化的保持方面,南洋这里的华人甚至比中国人自己做的还要好。原因是,南洋的华人并没有经历二十世纪对自己文化的自我否定过程。

另一方面,新加坡的文化比美国更加多元。美国文化虽说多元,本质上还是白人文化占垄断地位。印度人只占新加坡人口的9%,但是印度人的光之节(Diwali/Deepavali)却是新加坡的公共假日。在美国把拉美人或者黑人的节日定为公共假日,让人难以想像。

放弃德国和美国!博士爸爸最终选择新加坡教育竟然是

一言以蔽之,孩子在新加坡长大,既可以很容易地受到中华文化的同化,也可以很容易地进入西方社会,并且对世界会形成一个更加全面、更加宽容的总体观念。

- 未完待续 - 作者:卢延风

放弃德国和美国!博士爸爸最终选择新加坡教育竟然是放弃德国和美国!博士爸爸最终选择新加坡教育竟然是
上一篇新闻

新加坡大雨一直下,妈妈这个是啥蘑菇?能吃吗?额

下一篇新闻

新加坡已故总理李光耀:人性本恶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