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什么时候传到国外?外国人又是怎么称呼它的?
紫砂壶在中国的起源可谓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中国紫砂壶成形于宋代,但除了文人在诗文中有所提及,目前还没有完整的实物可资证明。到了明代,紫砂壶生产才开始形成较大规模,同时名家辈出,在美学上也形成独特的趣味与恒定的标准。人们不了解的是,当紫砂壶在中国引起一股风暴的同时,它也正凭借独特的魅力开始征服一海之隔的海外。
明朝万历年间,东南沿海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中外贸易比较繁荣,葡萄牙的东印度公司在中国大量购买茶叶运输到欧洲,随船出海的还有少量的紫砂茗器。因为一开始出口的紫砂壶可能是传统的光货,与欧洲人的审美趣味对接不上。但即使这类貌不惊人的光素紫砂器到了荷兰,也引起了欧洲人的好奇,尤其在17至19世纪的欧洲,紫砂壶已经风景无限,成为王公贵族、大臣巨贾竞相追逐的收藏品,更成为一种财产的意味。
宜兴紫砂壶远销海外,那么紫砂壶在外国人眼中都叫什么名字呢?
在《明代陶瓷之时代情形》一书中指出:“宜兴输往欧洲的陶瓷数量极为可观,出口到欧洲,深得欧人的爱好。”而当时,紫砂壶远销英、西,荷,法、德、意等国,称为“西洋生意”。
据历史记载,1511年,葡萄牙人阿方索·德·阿尔伯克基制服了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因为事前马六甲有很多华商,华人的生活风俗对本地的影响无处不在,是以葡萄牙人最早体会中国商品和华人风俗风尚,以是葡萄牙人成了第一个给中国茶叶和宜兴紫砂壶起名字的欧洲人。他们间接用“茶”在中国北方方言中的发音将其定名为“tcha”,而其他欧洲国度给茶叶定名时都按照中国南边广东方言“茶”的发音,最典范的是英语中的“tea”。在给宜兴紫砂壶起名时,他们则用了“boccaro(博卡洛)”这个词。事实上除了用‘博卡洛’这个词来称呼紫砂,其他国家也有别的称呼。
东亚壶
这个称谓在历史上由好几个欧洲国家使用,如荷兰、英国和丹麦。可不是,我们在彼特·卡里斯休斯和丹麦国王弗里德里克三世来往于1656年的通信中见到过这个称谓,他们把一把宜兴紫砂壶描述为“难得一见的东亚壶”。后来在1679年,两个荷兰陶艺家在申请一项专利权时也使用过这个相同的称谓。
矽琪拉特(赤陶器)
在罗马帝国时期,此陶器在欧洲许多国家很有名,那是一种光亮的红色装饰陶器,是从公元1世纪开始生产的,而且陶工们会在他们制作的陶器上签上他们的名字。
这种昂贵的陶器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即使到了17、18世纪,依旧闻名遐迩。当欧洲商人向宜兴的陶艺家订购产品时,这颜色和模压装饰都是欧洲人所企盼的。因此在1710年,奥古斯都大力王在一份有关美申地区瓷器生产的法律文件中这样写道:“我,弗里德里克-奥古斯都,波兰国王,[…]谨以上帝的名义在此宣布:在我们州里发现有大量的原材料,其中有一种材料可以制作各种红色陶瓷器皿,其品质要超过来自远东的产品,而那些产品是用称之为赤陶土制作的…”
▲莫逐陶社张月作品
红瓷
在18世纪初叶,德国的一位名叫J.F.伯特格试图发现如何制作瓷器的秘密,他认为紫砂器和瓷器都用同一种陶土制作。“红瓷”这个名称首先出现在写于1708年的一篇文件中,其中提到巴萨洛迈博士受命帮助伯特格做研究:“学会如何制作红瓷或白瓷”。在法国,一个名叫萨凡理·德斯布鲁斯隆的学者在他编撰于1723年的一本商用词典中,在描述用于制作瓷器和紫砂器的陶土及宜兴紫砂壶在欧洲的分销情形时,用非常精确语言写道:“据说中国人用于泡茶的、眼下在欧洲非常受欢迎的壶,是用红色陶土制成的,能与瓷器茶壶相媲美。”
从欧洲人开始用“博卡洛”这个称谓到我们开始用"宜兴紫砂陶"这个名称,时间过去了整整三个世纪。一个词的词源,不但折射出它存在的各个历史时期,也反映了它词义变化的因果关系。
1874年日本学者奥兰田编篡了《茗壶图录》, 书中介绍了他所收藏的中国名壶32件,其中29件 紫砂壶 。 此外,宜兴紫砂还大量出口到印尼、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 称为“南洋生意”,有的销往印度、越南、老挝、泰国、柬埔寨等国。 紫砂的对外贸易,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