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杂志“类脑计算与脑科学”主题出版!探索神经网络到通用人工智能之路
《人工智能》杂志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主办(CN10-1530/TP,ISSN2096-5036)。该杂志为双月刊,聚焦人工智能领域,每期重点围绕“一个主题”,邀请业界专家发表见解和研究成果。
2020年2月的《人工智能》杂志主题是:类脑计算与脑科学——探索神经网络到通用人工智能之路。本期邀请了四十一位撰稿人,发表了精彩的文章。
《人工智能》是一本公开发行的杂志,它的媒体属性将提升并扩大专家、学者、企业等在该领域的影响力。
每年6期的《人工智能》杂志更像是6本书,成为值得学习、收藏的人工智能宝典。
杂志发行对象
发行对象涵盖工业和信息化相关主管部门,人工智能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包括“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联盟”成员在内的企事业单位,以及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发展的人群。
第十四期文章及作者
执行编委
孙毓忠
计算机体系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计算机应用专业博士,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研究兴趣:面向新型硬件的分布式高效能计算系统及其系统软件设计。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研究获得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支持,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栏目一:分析综述
1、面向人工通用智能的类脑计算
施路平
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类脑计算研究中心主任,光盘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领域:类脑计算、信息存储、集成光电子、智能仪器。1992年获德国科隆大学博士学位,1996-2013年任新加坡数据存储研究院资深科学家,领导光存储、半导体存储和类脑计算研究。2013年加入清华大学,创建类脑计算研究中心,领导研制成功首款异构融合类脑计算芯片,2019年8月相关成果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Nature上,该工作被评为“2019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2004年曾获新加坡科技奖。
裴 京
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在Nature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0余项,国际发明专利授权2项。曾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3项。近年来的研究重点是神经形态工程和面向人工通用智能 (AGI) 的类脑计算芯片及系统。
赵 蓉
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和类脑计算研究中心教授,获新加坡国立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博士。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终身副教授,曾任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长期研究数据存储、非易失性存储技术、类脑计算、神经形态器件和芯片。在Nature,Science等杂志上发表100多篇文章。2008年新加坡科学院第一届名师奖唯一得主。
2、空间记忆与类脑导航研究进展
斯白露
北京师范大学系统科学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神经科学、类脑机器人。担任中国神经科学学会计算神经科学和神经工程分会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交互专委会委员等。
罗壹凡
硕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目前在意大利国际高等研究院认知神经科学部攻读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为计算神经科学。
3、基于神经形态计算的新一代感知系统研究进展
赵 地
中科院计算所副研究员,美国路易斯安娜理工大学计算机与应用数学专业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和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医学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5年1月,经中国科学院cnic“百人计划”引进,回国工作,目前正主持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一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一项和北京市科委“脑科学研究”专项二项。在“深度学习与医学影像分析”方面具有较多的研究经验,发表24篇学术杂志论文与多篇学术会议论文,并担任AMGP杂志编委。其担任的学术职务包括: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医疗人工智能专委会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超声装备技术分会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移动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智能装备技术分会第一届委员等。
肖 立
中科院计算所副研究员,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清华大学理学学士,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认知心理学硕士,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生物医学工程博士。长期从事人工智能算法研究,在MICCAI、JCP、JCTC等著名国际期刊上发表二十余篇文章。
4、类脑计算技术发展与产业应用展望
周 斌
任职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智库电子信息研究所研究员,目前主要从事5G、人工智能、数字经济、虚拟现实等ICT领域的战略咨询、政策规划工作。
王 哲
任职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工业和信息化部场景化应用与智能系统测评实验室研究员,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联盟秘书处副主任,中德智能制造合作企业对话(AGU)人工智能专家组专家,主要从事人工智能方面的战略咨询和研究工作。
栏目二:前沿技术
1、连续情境学习:迈向高适应性通用智能的重要一步
陈 阳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2017年博士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物理电子学专业,已在国际主流期刊发表论文多篇,研究兴趣包括脑启发的人工智能算法设计以及与统计物理、神经动力学的交叉研究。
余 山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2005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生物学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为脑网络信息处理与类脑计算。
2、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影像AI研究进展
秦杰*
南方医科大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腹部影像诊断和临床研究及医学图像数据挖掘研究。
肖翔*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影像诊断科医师,研究方向为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
吴元魁*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影像诊断科副主任、医学博士、副教授、副主任医师,近年来主要从事分子影像学和脑功能MRI研究。
欧陕兴#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临床医学院教研室主任、国家规培基地主任、影像中心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指导老师。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华南分院智能医学检测联合实验室主任。
*节译 #审校
3、基于工作负载表征的类脑体系结构研究
李佩琦
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集成电路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类脑计算与计算机体系结构。
李 康
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类脑计算与计算机体系结构。
张新伟
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类脑计算与计算机体系结构。
郁龚健
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脉冲神经网络与类脑计算。
刘家航
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脉冲神经网络与类脑计算。
柴志雷
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博士;中国计算机学会体系结构专委会、嵌入式系统专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计算机系统结构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研究领域为FPGA可重构计算、新型计算机系统结构。
4、神经精神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脑代谢的机器学习研究
李雁#
汕头大学医学院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在医学影像学的应用与磁共振成像新技术,开展机器学习以及智能辅助影像诊断相关领域研究。
葛祖浩#
就读于汕头大学工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机器学习和计算机视觉,主要开展智能辅助影像诊断算法及智慧交通相关领域研究。
张志艳
毕业于汕头大学医学院,硕士。现工作于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主要研究方向为磁共振成像技术与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主要开展神经精神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相关领域研究。
周腾*
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学院,博士。现为汕头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助理教授,香港理工大学智能健康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智能交通系统和机器学习。
吴仁华*
汕头大学医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医学影像学科负责人,广东省特支教学名师,中华医学会放射学会分子影像学组副组长。论文全文发表二百多篇,其中SCI收录论文一百多篇。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广东省科学进步奖等荣誉。
#共同第一作者 *共同通讯作者
栏目三:落地应用
1、机器学习在生物信息学领域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汤胜男
华南理工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在读博士生。
辛学刚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医学影像技术系主任,学科带头人,博士,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牵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等4项,研究兴趣集中在医工结合的生物医学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方面。
2、机器学习在胶质瘤分级与IDH-1分型的应用
田一粟
四川省肿瘤医院住院医师,硕士。临床和科研方向:神经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的影像诊断,及功能性MR成像及分子影像技术,影像组学在胶质瘤诊断中的应用。
杨 麒
中山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影像组学以及医学图像分割。
赵 静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诊断科主治医师,博士。曾在德国海德堡大学博士联合培养,赴荷兰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医疗中心进行交流学习。曾发表SCI论文十余篇。目前主要从事脑胶质瘤影像诊断与预后相关研究。
丘海珊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在读研究生,目前主要研究遗传变性类疾病的脑功能分析。
黄颖倩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在读研究生。研究领域: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黄子桓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神经放射诊断学、脑功能成像。
初建平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主任医师,博士,硕士生导师。临床和科研方向:神经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的影像诊断,及功能性MR成像及分子影像技术。曾于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做研究员,主持国家自然青年基金一项,发表多篇SCI论文。
3、深度学习在磁共振图像重建和射频热点分布定量计算中的应用
陈心莲
华南理工大学材料与科学工程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在读研究生。
辛学刚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医学影像技术系主任,学科带头人,博士,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牵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等4项,研究兴趣集中在医工结合的生物医学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方面。
栏目四:AI探索
1、领域知识图谱小样本构建与应用
张华平
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知名汉语分词系统ICTCLAS创始人,北京市海量语言信息处理与云计算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数据搜索与挖掘实验室主任,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社会媒体处理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市顺义区政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全国社会舆情分析论坛主席。主要研究方向为大数据搜索与挖掘、自然语言处理、信息检索与信息安全。
吴林芳
河北科技大学计算机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自然语言处理。
张芯铭
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知识图谱。
商建云
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硕士生导师,博士,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大数据搜索与挖掘、自然语言处理、信息检索与信息安全。主持、参与过多项信息技术领域的重要工作,发表过多篇期刊以及国际会议论文,出版了《大数据智能分析》(2019)、《大数据大家谈》(2017)等著作。
李昌赫
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大数据搜索与挖掘。
购买方式
请关注公众号,后台回复“订阅”购买杂志并查看往期精彩,或点击本文下方的“阅读原文”查看购买方式。
咨询电话:010-88559619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