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3日 星期六

岭南画派四幅香港名家作品欣赏

岭南画派是广东画家组成的一个画派,创建于晚清时期。岭南画派为中国传统国画中的革命派,以创新为宗旨。这一画派是在西方艺术思潮的冲击下,近代中国艺术革新运动中逐步形成的。岭南画派主张引进西洋画法,融合中西绘画之长,以革命的精神和强烈的时代责任感改造中国画,并保持了传统中国画的笔墨特色,创制出有时代精神、有地方特色、气氛酣畅热烈、笔墨劲爽豪纵、色彩鲜艳明亮、水分淋漓、晕染柔和匀净的现代绘画新格局和创新作品。


以下几幅是20世纪70年代,香港几位名家的作品:


司徒奇,1970年创作:红棉盛放(镜框画心85X58cm)



岭南画派四幅香港名家作品欣赏


司徒奇(1907年-1997年),字苍城,乳名燮芬,广东开平(今中国广东省开平市)赤坎镇中股桂毓里人,出生书香世家,为中国画 岭南画派第二代著名画家。初学西洋画,于22岁时加入岭南画派之父高剑父创立的“春睡画院”转习中国画,与 关山月、黎雄才交往密切,并称为岭南画派的“春睡三友”。司徒奇是当代画家司徒乃钟的父亲,与表兄现代名油画家司徒乔、表弟名雕塑家司徒兆光,被称为“一市三司徒”。


司徒奇,出身于晚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父亲司徒枚是清朝邮传部八品录事官,善诗文、绘画,司徒奇年幼时饱受诗书绘画熏陶,以临摹父亲所珍藏的书画为乐,此为司徒奇的绘画艺术启蒙阶段。


1924年,考进广州市立美术学校西洋画科,学习西洋艺术。司徒奇进校不久,就崭露头角,被其导师丁衍庸称为“下笔作画,颇有奇气,极不平凡” 。两年后转入上海的中华艺术大学,继续专研深造学艺。1928年,司徒奇的两幅油画作品被中华艺术大学甄选上,送交参加国家教育部举办的第一次全国美术展。作品之一的《艺人之妻》荣获第一名,作为首页作品刊登在《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名作选集》;另一幅《青春的悲哀》获得纪念奖,后由广州市立博物馆收藏。


1929年,司徒奇22岁,完成学业后返回广州,创办了“烈风美术学校”及“维尼斯美术研究社”,举办过几次个人画展,在画坛上的声誉日益升高,由此受到广州市政府延聘为广州市府美术专员。当时的广州画坛,以高剑父为代表的“新”派和广东国画研究会的“旧”派之间,在报纸专刊上正上演一场传统与创新的激烈论战。司徒奇的艺业养成虽源自西洋艺术,但家学渊源的对中国艺术亦有深厚的学养,他认同高剑父的主张,认为中国画应该向前看,不断革新。于是提笔撰文抨击旧派,声援新派。司徒奇的声援勇气与才气,受到高剑父的欣赏,于是高亲自邀请司徒奇加入“春睡画院”。由此机缘,司徒奇便从西洋画创作转而学习专攻中国画,司徒奇在“春睡画院”期间,融贯中西绘画艺术特长。


司徒奇于1936年结婚,婚后不久抗日战争爆发,抗战时期,司徒奇回到家乡开平第一中学担任美术教师,平日投入教育工作,并担任开平抗日宣传股长,一有空档即投入绘画创作,以卖画募款所得用来救助战火下的难民及贫困者。《荻海风火图》和《妈呀》是这个时期的力作,作品反映日军无情的轰炸,使美丽的家园满目疮痍,民众骨肉分离,哀号悲惨的画面扣人心弦,唤醒人民对侵略者的扺抗与爱国情绪,画作共募得美金30万的义卖款,司徒奇将全数款项捐给了当地的难民救济所。


1950年,司徒奇全家迁往澳门,从事绘画艺术研究与教授学生;1960年,从澳门迁往香港。1955年在香港期间创立“苍城画会”,多次举办画展,会员发展到近百人,得到艺术界与同行好评。1976年,举家移民加拿大,这时的司徒奇已经70高龄,虽身处异国他乡,但精力充沛,作画不缀。1978年,他的画作《雪松》、《晴雪》及其四子司徒乃钟的《秋色》被联合国美术部门选中收藏,并印成联合国国际儿童基金会的指定明信片和圣诞卡被发放到世界各地,以此募集国际儿童基金,为中国画家至今仅有的殊荣。


司徒奇16岁进入广州市立美术学校学习西洋艺术,《艺人之妻》是他的成名之作,后师承高剑父后,由专攻西洋画转折到学习中国画。司徒奇初期的国画,颇受西洋画的束缚,刻意的线条笔触,注重色彩层次,忽视用墨与留白的中国画精神。之后逐渐转型成“春睡画院”轻盈秀巧的风格,司徒奇以此画风为基调,在线条与用墨方面孕育出自己的风格。他笔下的中国画设色绚丽,又不失朴拙之气,他画的牵牛花,媚蔓可掬;牡丹花,富丽雍容,生活气息浓郁;木棉花,挺拔苍秀,在画坛享有“司徒牵牛”、“司徒牡丹”和“司徒木棉”的称谓赞誉,这是司徒奇画艺臻至炉火纯青的肯定。


岭南画派四幅香港名家作品欣赏


80年代之后,司徒奇多次返回故乡,捐资钜款,在家乡开平市创立教伦中学,投入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及文化艺术的推广。1997年,司徒奇病逝于温哥华,享年90岁。


张韶石,1972年 创作:牡丹青松(镜框画心122X61cm)


岭南画派四幅香港名家作品欣赏


张韶石(1913–1991),人称“牡丹王”。由于父亲早逝,他自小就跟伯父一齐生活。伯父张纯初以绘画为生,是画坛大师、“隔山派”始祖居廉的得意弟子,在广东画坛上有一定的名气。所以张韶石自幼就受到艺术的熏陶,在耳濡目染下,很快也喜爱上了书画。伯父见他颇有心思,于是就教他绘画,自此,书画就成了他童年的主要活动。


在伯父悉心的指导下,张韶石很快就掌握了“隔山派”独创的“积水撞色、上粉(白色)”技巧,成为了“隔山派”的再传弟子。为此,他特意请人刻了一枚印章–“隔山一脉源流远,吾家两代久相传”。


不久,张韶石又非常幸运地遇上了邓芬。邓芬在画坛上有“鬼才”之称,诗、书、画、曲无所不能,是一位难得的艺术家。张韶石对他的画艺非常敬佩,还经常临摹他的作品。有一天,邓芬在画廊里,无意中发现有张韶石临摹他的『远山图』作品出售,而且极为神似。他认为:张韶石有过人的绘画天赋,孺子可教也。于是就主动提出要收他为徒。这在邓芬的一生中,是绝无仅有的事情。得到邓芬的指点,张韶石在绘画技巧与创作题材上有了大的拓展。从他的作品中,尤其是人物画,完全可以看到邓芬艺术风格对他的影响。


张韶石出道甚早,16岁就已经开始收生教画。加上伯父与“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都是“隔山派”同门师兄弟。所以张韶石与赵少昂友好,经常相约打牌论艺、雅集挥毫。有时候还会一起做些生意。在广州期间,他们两人曾合伙,分别在街头与头尾,利用交易行讯息传递的时间差异,通过互打手势,进行炒金买卖赚钱。


在中日战争爆发期间,为免战事的祸及,张韶石开始游走于广东、香港、澳门、以及越南各省,沿途举办了多次展览,以赚取路费和生活费。在危难之际,他仍然不忘参与慈善活动,1940年,在广州湾(现广东湛江,抗战期间,曾有很多书画家前往此地暂居)避乱时,他又为当地的儿童院保育院,举办了一次筹款展览。


抗战胜利后,张韶石带着一个藤匧、几支毛笔,从广州移居香港。初到港时,他的生活相当难苦,无屋可居,唯有住在道庵中。待到生活有所改善,他就以夫人的艺名“木籣花”,开设“木籣花馆”,收生教学。


张韶石因受到伯父的影响而专注于花卉画的创作上,他的花卉用色,艳丽而不稳重,雅淡中又带有清逸。他对花卉的熟知和记忆无人能及。绘制的百花手卷图,笔妙色绝。当中的百花,不论是花型结构,还是颜色搭配,都无一错漏。曾有一行家笑言问他:是否肯定没有一错处?张韶石答他:愿以二十万元与兄打赌!张韶石一生绘画了2幅纸本的百花手卷图。其中一幅被当时的市政局所收藏。另一幅则由其弟子收藏。


张韶石最为人熟悉的绘画,就是他的牡丹图。牡丹又称为『花中之王』,深受大众喜爱。在大陆过往进行的国花选举中,牡丹的得分也是最高。为了表达牡丹独有的特质和寓意,他在创作上采用了多种的不同手法。在深蓝笺纸上以眞金磨粉绘画的牡丹,凸现了雍容的王者气派,而配上石绿色的花叶,又带出了一种内敛、谦让的情怀。而金笺纸上的宫粉牡丹图,就让人领畧出当中隐喻的富贵吉祥和金玉满堂。在他众多牡丹作品中,而最难求得的,应是用染色上粉技巧绘画的牡丹图,它完全将『花王』的倾国绝色和高贵气质,显露无遗。


张韶石的牡丹图,广受酒店、食肆的追捧。以往,红宝石西餐厅,每开一间分店,都会挂上他的一张牡丹图,用以祈求生意兴隆。新加坡的文华酒店为了令大堂和餐厅,增添上贵丽的气派,亦特意邀请他创作多张巨幅牡丹图。久而久之,他的牡丹图就成了公司开张、新居入伙、酒楼开业的必然之选。而张韶石的经营手法也别出心裁,当有人求画,他总不说交画日期,等到他每年一次在大会堂展览时,才让买家在展览会去挑选,所以他每次展览都会买个满堂红,并经常出现一幅画同时多人认购的情形,他也来者不拒,回家一稿多画,赚个痛快。


由于气候合适的原因,牡丹在加拿大都长得特别漂亮,而且花大如盆。为了观察『花王』的生长形态,张韶石又专门前往了加拿大实地写生。在赏花的同时,他发觉要在这里推广中国书画无不方便,于是便向居住当地的干儿子–画家兼粤剧家劳允澍提议筹组成立加拿大安河中国美术会,以便推广国萃。为此,他特意捐出一批书画精品,在当地举办展览,将所得的款项全数捐出。为中国文化的推广作出了无私的贡献。


李抚虹,1971年 创作:松桥访客(镜框画心33X66cm)


岭南画派四幅香港名家作品欣赏


李抚虹(1902—1990),名耀民,一名鸿,号照人,广东新会人。他7岁随其母陈味菊习画,稍长学画于郑伯都等。他毕业于广州法政专门学校,随即执业律师;后游日本,致力于美术研究,著有《东鳞集》。
  

李抚虹到香港定居后,从事新闻工作,并作画授徒。其后与方人定、司徒奇、关山月等人共组再造社,主张开辟中国画新路,以期与高剑父创办的“春睡画院”相呼应。
  

抗日战争胜利后,高剑父在广州创办南中美术院及广州市立艺术专科学校,邀请李抚虹任教授,并委任他为南中美术院秘书、教授、署理校长。
  

李抚虹兼长诗文、书法及金石。其诗文独喜王荆公及姜白石,故私署所居曰“师石”。他的书法以古籀见长,宗法《石鼓文》《散氏盘》《张迁碑》《石门颂》《爨宝子》等,不拘绳墨,并自成一格;篆刻则宗邓完白。在绘画上,他曾有新宋画之倡导,折服于石涛的“至法无法”,认为不必死硬临摹,而应以迹象寻之。他在教学时强调临摹、写生、创作三个阶段,理论和实践并重。其所画山水,意在石田、石涛之间,笔墨苍拙浑厚,又喜以时代人物点缀。除山水外,他的水墨松柳别出心裁,耕牛、牧童饶有野趣,锦鲤、金鱼、花鸟别树一格。他推崇道家思想,因此在人物绘画方面,尤推老子造像。
  

李抚虹既好石涛,也好道学,从而有“至美无美”论,于画坛影响巨大。
  

李抚虹曾任香港《大晚报》秘书,香港中国美术会秘书、执行委员会主席及执委秘书,香港书道协会监事长,香港书画学会会长,中国书道协会历届监事长,中国书画学会监事长及会长等职。他曾举办个人书画展八次,作品曾在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前苏联以及台湾的历史博物馆及文化大学华冈博物馆展出,代表作有《鹌鹑图》《柳堤饮马图》等。他曾著有《山水画问》《读剑楼画话》,可惜在战乱中皆被毁;其余论著有《抚虹画集》《天人观的艺术论》《抚虹画问》《画学与画法》《画缀谢赫六法的探索》及《艺术概论》等。


谢礼卿,1979年创作:梅兰菊竹(镜框画心98X57cm)


岭南画派四幅香港名家作品欣赏


谢礼卿(1922年 - 1987年),亦作醴兴,字恭让,号孟甫。书画家,中医师。广东清远人,生于医学世家。父为著名中医师谢济民先生。幼年秉承家训,跟从中医名宿卢觉愚、张公让及曾天治先生深造。另从书法名家区建公,国画名家鲍少游及吕化松先生研习书画。香港沦陷期间,曾返回国内,20岁时,即在云南昆明举行个人书画展览。其后,在香港多次举办个人书画展覧及师生书画展,均获好评。


和平后回港,悬壶济世。创办“复旦中医学院”,培育医学人才。另创办“礼卿书画学院”,后改名“礼贤学社”,曾任浸会学院书画导师,专心教授书画,桃李满门。


先生治学严谨,于画艺则以山水花鸟,造诣颇深。尤其四君子,所作兰竹,高雅脱俗。饶有板桥之意。尝云:“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而疏密聚散之旨,则尽见其兰竹矣。于书艺则篆、隶、楷、行、草,无不精研。而汉隶、魏碑、晋帖,尤见功力;融会贯通,自成一派。晚年返璞归真,人书皆老。


岭南画派四幅香港名家作品欣赏


其用笔之精,深得“锥画沙”,“屋漏痕”之妙。画风雄浑尤劲,清秀圆润,立体自然。所创“系统教学法”,不受传统约束。主张书法首重执笔,执笔首重悬臂;学书先从篆、隶入门,以筑悬臂中锋之基;然后攻楷、行、草,循序渐进。跟从学者无不称颂。


著作除《书论》外,尚有《常见病的防治》,及各体《学生字贴》等。


香翰屏, 1972年,草书:《吊严陵,暮云碧》(镜框画心87X26cm)


作者:李甲 朝代:宋代

岭南画派四幅香港名家作品欣赏

蕙兰香泛,孤屿潮平,惊鸥散雪。迤逦点破,澄江秋色。瞑霭向敛,疏雨乍收,染出蓝峰千尺。渔舍孤烟锁寒碛。画鹢翠帆旋解,轻舣晴霞岸侧。正念往悲酸,忆乡惨切。何处引羌笛。 追惜。当时富春佳地,严光钓址空遗迹。华星沈后,扁舟泛去,萧洒闲名图籍。离觞吊终寓目,意断魂消泪滴。渐洞天晚,回首暮云千古碧。


香翰屏(1890年-1978年),号墨林。广东合浦县人(现属广西浦北县石埇镇坡子坪村)。陆军中将加上将衔。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国民大会广东代表。历任军长,第四路军副总司令,第九集团军副总司令。抗战期间,率部参加了淞沪会战和徐州会战。


1912年,香翰屏入读广州法政学校,同年加入国民党。1919年底入广东护国军第五军军官讲武堂学习陆军。毕业后到阳江护国军任下级军官。不久,所在部队编入以邓铿为师长的建国粤军第一师,在该师陈铭枢的第四团先后任连长、副营长、中校营长等职。1925年8月-1926年7月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一师第三十二团团长(该军军长李济深、师长陈济棠)。1926年6月任第六十二师师长(属原第四集团军整编后的师)。1928年3月19日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二师师长(该军军长陈济棠。北伐时期的)。1931年6月2日任第一集团军第二军军长(该集团军总司令陈济棠)。1931年12月国民党“四大”选任第四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 1933年9月-11月任南路军第二军军长(总司令陈济棠、副总司令白崇禧)。1933年11月8日辞免驻广东第一集团军第二军军长(陈济棠接任,香翰屏任第六师师长)。1935年11月国民党“五大”直接选任第五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


1936年10月28日任命国民革命军中将。 1937年11月10日任第三战区第九集团军副总司令、代总司令。抗战期间,香率部参加了淞沪会战和徐州会战。后回粤复任第四路军副总司令,兼任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统率委员会主任委员。1939年1月-1945年1月任闽粤赣边区总司令。1940年在职第四战区兼任“挺进纵队东江指挥所”主任。抗战胜利后,任广州行辕副主任、广州绥靖公署副主任。1946年7月27日,正式退役。1945年5月国民党“六大”选任第六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该“委员会”成立于1939年9月)。1947年7月国民党“七大”选任第七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1948年3月任第一届国民大会广东代表。1949年2月12日任广东省政府委员。


1949年夏,香移居香港。1978年8月17日在香港病逝,享年89岁。


香翰屏将军素爱读书练字,一生究心笔砚,故有“儒将”和“半个书生”之称。将军治军余暇,常与文人往来,如胡适、林语堂、郭沫若、梁实秋等著名作家,其毛笔字以大草书驰世。1966年他赴台出席“国民大会”时,出版了《香翰屏将军草书初集》,笔震书坛,饮誉中外。


将军不仅是一名书法家,也算是“半个诗人”,其所作诗赋,均很出色。如1937年冬为鼓励钦廉青年抗日而写的《为合浦健儿请缨杀敌壮行二首》:“(一)‘三廉英杰数刘冯,保卫家邦建伟功。桑样奇男欣董武,此行端不愧英雄。’(二)‘请缨杀敌保乡邦,卫国干城器难量。杯酒壮行歌易水,瞩望岂止是廉阳。’将军当年驻守广东惠州另有诗作《别惠州》:“破敌收京负夙期,抚绥每叹德支离。盟心唯指东江水,题壁难赓五别诗。自笑英雄同狗彘,可无身手缚虾夷。繁灯清酒湖亭夜,独为灾黎系去思。”还有他在徐州会战时所填一词《题代县雁门关》:“守险说一丸泥封关,由汉而晋而唐而宋而明,阅二千年割据兴亡,独此山无恙;登高看五大洲变局,曰亚与欧与澳与非与美,合九万里纵横扫荡,倘我后有灵。”


将军当革故潮流,兵符三十载管,曾何补国家艰巨,黎遮疮痍。将军在其相片上有题:“以雕虫伎俩,成屠狗功名,幸运一身遭,且休忘野老风怀,书生本色”以自嘲。颇念身世,感慨良多,抚今忆昔,百恩萦回,感人不浅。他曾为台湾宜兰县游泳场撰并书了一副对联,“莫为凉随俯仰,漫将身世论浮沉”,可以说此联概括了他的一生,联之含义深,读之荡气回肠,怵回惊魂,发人深思。


将军也收集过不少历代名人大作,如刘伯温真迹。另有一说,当年将军离乡赴港前,除了纪晓岚的踱金草迹《四库全书》外,什么也不带走,但遗憾的是,此价值连城的纪晓岚真迹失踪了,将军临死前也一直在嘱托后人找寻,可迄今还是了无踪影。


由于将军有志于诗文,因此对教育事业甚为关心,并作出较大贡献。1925年,鼎力出资筹办石埇高小;1930年,呼吁在穗钦廉籍军政界同乡资助北海女子小学;1933年,主导联合钦廉籍旅居广州、香港的名人在张黄镇创办了“广东省立合浦县农业职业学校”;1945年,为兴宁女子中学解决了校舍问题。将军驻潮汕时,拨款三万余元拨为建设救济院基金,为当地创建养志小学等等。


将军还十分关心家乡有志青年的成长,钦廉不少乡人在他的帮助扶持下而长大成才。1927年,蒋介石“清党”,将军力保了葛泽庭等四个学生;1927年高考过后,将军获悉庞大均等七人考上中山大学,但经济拮据,将军给予津贴,一直到他们毕业,后来庞大均留法获博士学位,归国任“立法委员”;1947年,将军推荐合浦师范教师林文任《越华报》编辑等等。

上一篇新闻

创业板再次领涨,是真的要切换上涨标的吗?

下一篇新闻

关勃:周一上市公司晚间重要公告,抢先看—獐子岛(11月11日)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