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3日 星期六

憨态可掬的环保偶像成全球动物保护代表

憨态可掬的环保偶像成全球动物保护代表

大熊猫国家公园甘肃白水江片区的红外相机拍摄到的野生大熊猫活动画面。

憨态可掬的环保偶像成全球动物保护代表

9月10日,新加坡野生动物保育集团旗下河川生态园为大熊猫“凯凯”庆祝即将于9月14日到来的生日,“凯凯”与“嘉嘉”于2012年抵新。

憨态可掬的环保偶像成全球动物保护代表

8月31日,大熊猫幼崽“梦圆”(右)和母亲“梦梦”在德国柏林动物园迎来两周岁生日,柏林动物园为它们举办了庆祝活动。

憨态可掬的环保偶像成全球动物保护代表

8月21日,在美国华盛顿史密森学会国家动物园,大熊猫“小奇迹”(右)和妈妈“美香”一起享用水果冰蛋糕。

憨态可掬的环保偶像成全球动物保护代表

9月17日重庆动物园举行大熊猫双胞胎满百天征名活动。出生于6月10日的大熊猫双胞胎目前健康状况良好,哥哥体重6060克,弟弟体重5680克。

“为了这颗星球上人类的生存,我们要付出共同的努力,面对共同的挑战,我们只有朝着这个方向开展合作,才能找到解决方案。”总部设在瑞士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总干事布鲁诺·奥伯勒日前接受采访时表示。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今日在中国昆明拉开帷幕。

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是两个相互影响的领域,前者有助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而气候变化本身又是生物多样性和物种损失的原因之一。而中国在这两个领域都做出了贡献。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已经采取了很多卓有成效的措施,比如大熊猫繁育计划就是“很好的实践,也非常成功”。

刚刚结束的国庆假期里,“四川宝兴牧民偶遇野生大熊猫”“熊猫宝宝爬树有多顺溜”“大熊猫表达爱的方式”等多个话题相继登上社交媒体热搜榜。

大熊猫,当之无愧的中国动物界“顶流”,总能轻而易举地吸引人们的目光。作为众所周知的国宝,大熊猫的受关注程度、受喜爱程度,以及受保护的力度,在中国恐怕没有别的动物能出其右。

过去几十年,大熊猫凭借憨态可掬的外表,赢得全世界的喜爱,也一度因为被捕捉猎杀、栖息地减少等原因而濒临灭绝。这个来自中国的独特物种,见证了人类与自然互动的不同姿态,也被赋予多重身份:大熊猫曾是竞相捕猎的对象,是世界各地动物园里的明星,也是慈善机构的标志,成为全球动物保护的代表。

对于“国宝”,中国在人力、财力的投入上全力以赴,并取得显著进展。今年7月,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副主任侯蓉在公开采访中提到,截至2020年底,中国圈养大熊猫的数量达到633只,是1990年的6倍多。近期,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崔书红介绍,目前中国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达到1800多只,受威胁程度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

1 “外交使者”们 的异国生日

“外交使者” “日常生活中的神兽”

据目前的研究,大熊猫的历史可以追溯至800万年前,与其同时代的很多动物都已灭绝,因此大熊猫又被称为“活化石”。

1869年,法国博物学家阿尔芒·戴维神父在四川雅安宝兴县发现了熊猫的踪迹,他成为第一个目睹这种珍稀动物的西方人。大熊猫的标本被运回法国后,拥有了作为动物物种的正式科学名称和描述,自此,匿居荒野的熊猫进入人类文明的视野。人类对于大熊猫的迷恋也掀开了序幕。

在1949年之前,一批又一批的西方探险家、游猎家和博物馆标本采集者来到大熊猫产区,猎获的大熊猫多被制作成标本,进入西方国家的博物馆里。其间,1936年,第一头活体大熊猫宝宝苏琳到达美国,立即引起大轰动,人们争相涌向它所在的动物园。

由于广受喜爱,新中国成立后,大熊猫一度成为“外交使者”,被赠送至不同国家,所到之处,无不风靡。据统计,从1957年到1982年,中国一共向9个国家赠送了24只大熊猫。这种来自中国的独特动物,向世界释放出亲切和友善的信号。

1982年后,中国停止了向外国赠送大熊猫的做法。两年后,“熊猫租借”方案出台。方案规定,想要租借大熊猫的国家,需每年向中国支付100万美金,且繁殖出生的小熊猫,须在两年内归还中国。尽管如此,各国租借熊猫的热情依旧不减。

世人为什么如此迷恋大熊猫?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王放认为,在中国独有的物种当中,大熊猫在生物学意义上有着极强的不可复制性:长相讨喜,性格温和,人见人爱。

作为第一个受委托在中国为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进行熊猫保护工作的西方科学家,美国动物学家乔治·夏勒在《最后的熊猫》一书中,这样形容大熊猫:“熊猫跳脱出它高山上的家园,成为世界公民,它是我们为保护环境所付出努力的象征。它虽然体格肥硕似熊,却独具创作的天分、艺术的完美,仿佛专门为了这项崇高的目标而演化成这种模样。圆圆的扁脸、大大的黑眼圈、圆滚滚逗人想抱的体形,赋予熊猫一种天真、孩子气的特质,赢得所有人的怜爱,令人想要拥抱它、保护它,而且它又很罕见。这些特质,造成了一个集传奇与现实于一身的物种,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神兽。”

2 大熊猫蒙难史 曾是狩猎目标

大熊猫被发现后,立即引来西方世界的瞩目,它们隐士般的平静生活被打破。

在《来自中国的礼物——大熊猫与人类相遇的一百年》一书中,作者将一百多年来大熊猫与人类的互动过程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涵盖1869-1949年的80年,主题几乎都是西方对于大熊猫的执迷。

20世纪初,正值清朝政府摇摇欲坠之时,西方探险家得以任意采集中国野外的奇珍异宝。一位英国的博物学家在游记中写道,“熊猫是中国西部最值得狩猎家去追寻的猎物。”

在中国陷入军阀混战之时,多个西方团队前来寻找大熊猫,其中包括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两个儿子,他们打响了猎杀大熊猫的第一枪。彼时,西方的各个博物馆陷入激烈竞争,各自派出人马,想要获得更多、更完整的大熊猫标本。

一时间,大熊猫成为这场狩猎行动的共同目标。据统计,一名美国传教士曾在1929-1934年五年内,向美国国家博物馆提供了超过20只大熊猫标本。

1935年后,西方猎人对猎杀大熊猫渐渐失去兴趣,开始认真琢磨如何活捉大熊猫并运出中国。那段时间,大熊猫的捕捉、运输和买卖持续不断,有的大熊猫命丧其中,有的则远离家园颠沛流离。

大熊猫被肆意捕捉的噩运,直到1949年才得以结束。

然而,因为栖息地保护不完善,大熊猫仍不时落入猎套,甚至因被误捕而丧命。

此外,由于砍伐森林、开发矿产、扩张农田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大熊猫的栖息地面积大量减少,数据显示,1950-1985年,大熊猫栖息地面积缩减了56%。同时,大熊猫的栖息地形成互不联系的孤岛,导致种群分割,近亲繁殖,物种退化。科学研究认为,种群的孤立和分割是长期威胁大熊猫种群的重要因素,小群体的近交衰退现象将降低其繁殖力、幼体成活率以及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最终导致种群消失。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两次大面积的箭竹开花现象,导致超过200头大熊猫因缺少食物,饥饿而死,让大熊猫的处境雪上加霜。

大熊猫数量的锐减引起各界重视,人类开始从科学角度思考,究竟应该如何对待大熊猫。为了拯救大熊猫,中国和西方开始了野生熊猫的共同研究,动物园等机构开始探索在人工饲养的环境中繁殖熊猫。大熊猫作为国宝的待遇,日渐改善。

3 环保偶像 打动和改变所有看见它的人

意识到大熊猫濒危的处境后,中国政府投入大量资源,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国宝”,世界各地的慈善机构、科研人员也伸出援手,参与其中。

1992年,“中国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工程”开始实施。工程以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为重点,在基础设施建设、人员综合能力建设、保护宣传教育、大熊猫资源救护与监测、人工饲养繁殖研究等方面也开展了大量工作。

截至2017年底,全国建立了大熊猫自然保护区67个,有效地保护了超过57%的大熊猫栖息地,以及71%以上的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

多年来,大熊猫的境况已大有不同。据侯蓉介绍,上世纪80年代的大熊猫野外调查显示,野生大熊猫的数量只有1114只,如今,野生大熊猫的数量已经明显恢复,达到1864只。同时,人工饲养和繁殖大熊猫的技术,也取得突破,1990年,中国圈养大熊猫的数量只有104只,到去年年底,圈养大熊猫的数量达到633只,且大熊猫的平均期望寿命延长了近10岁。

对人类而言,野生大熊猫和圈养大熊猫都是宝贵的保护和研究对象。

野生大熊猫由于数量稀少,天性谨慎,实属难得一见。王放从事野生大熊猫追踪研究已经近15年,有机会近距离接触熊猫仅一次,曾经有几次,刚听到动静,大熊猫就已经迅速离去,空留残影。

而圈养大熊猫为开展科学研究、普及熊猫知识、提供参观服务等,带来巨大便利,可以说,它们充当了野外同伴的大使,让人类和大熊猫的关系更为紧密。

一直以来,动物园或研究中心里的大熊猫参观者总是络绎不绝。如今,得益于互联网的普及,官方的熊猫频道对大熊猫展开7×24小时全方位、全时段直播。互联网上“云吸熊猫”的网友亲切地将大熊猫称为“滚滚”,滚滚们治愈人心的力量得以成倍放大。

在大熊猫与人类相遇的一百多年间,大熊猫的命运几经波折,但人类对其的迷恋和喜爱跨越了时空。大熊猫的意义超越了一个濒危物种的范围,有人说,“野生熊猫的保护,已经变成对人类的一种试炼。”如果连大熊猫都没有被妥善保护,其他物种还有希望吗?

曾在中国研究野生大熊猫近五年的乔治·夏勒,在30年前就曾写道,“熊猫会被奉为环保偶像,其实毫不足奇。这动物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魔力,能打动和改变所有看见它的人;只要有它在场,气氛就焕然一新……如果任凭熊猫灭绝,那么所有的高尚情操、人道关怀,所有使它们永垂不朽的企图,都没有意义。”

A06-11版统筹:周全

采写:南都记者 马铭隆 见习记者 宋凌燕

上一篇新闻

星桥腾飞电竞嘉年华杭州站圆满收官

下一篇新闻

米哈游新加坡总部正式启用!向全球玩家提供娱乐服务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