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6日 星期二

方方和六六:两个往武汉伤口撒盐的女人

文丨崔桂忠

方方和六六:两个往武汉伤口撒盐的女人


方方风头正劲,六六粉墨登场。

方方和六六,一个是女人,另一个也是女人;一个是作家,另一个也是作家;一个写武汉日记,另一个也写武汉日记。

方方著有长篇小说《乌泥湖年谱》《水在时间之下》《武昌城》《涂自强的个人悲伤》,随笔集《到庐山看老别墅》《汉口的沧桑往事》,中篇小说《风景》《万箭穿心》《惟妙惟肖的爱情》等,写小说是她的强项。

六六素来以言辞锋利著称,从《双面胶》开始,一直到《蜗居》再到《心术》《安家》等,都是电视剧史上最富有话题性的剧集,尤其是在有关婆媳关系、家庭矛盾的话题中,她的锋利相当吸引人。

方方有句很火的话,就是“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被频频引用、传播而进入大众视野。

六六也有句很火的话,就是她3月9日在武汉日记中所写的“幸亏我来了,再不来素材就没了”。

近期,两个女人均遭吐槽。

先表方方。

从正月初一开始,方方用写“日记”的方式,记录“封城”后的人和事。基本上每天写一篇“日记”的节奏,至3月11日《一旦走到这一步,你还删得过来吗?》共发布了40多篇6万多字。微信朋友圈、各种自媒体以及官媒,关于方方日记的分享、点评、褒扬、非议,非常之多。方方可谓出尽了风头。有人说,如果没有“武汉日记”,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位原湖北省作协主席、65岁的武汉女作家。

一段时间以来,部分网友认为方方是“唱低调”、无病呻吟、卖弄词藻,无视全国上下齐心协力抗疫的温暖面。网友列举了方方所讲的“史上未有过的悲愤、痛苦和无助的日子。及至今天,虽然不再恐慌,也没那么多悲愤,但是人们迎来的却是难言的郁闷和焦躁,是遥遥无期的等待”等内容。

不难看出,方方通过“日记”旁敲侧击、指东说西,仿佛她最有“良知”、最有“正义感”;仿佛只是因她的“伟大呼唤”,大家才能最终觉醒,才能战胜新冠病毒疫情。

有的人认同她,觉得她“敢于说真话”。其实,静下来想一想,武汉及全国疫情能在这么短时间内被有效防控,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方方”们的“键盘侠”和“嘴炮”吗?显然不是,靠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靠的是我们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靠的是政府高效的指挥调度能力,靠的是千千万万奋战在一线的医护工作者、基层干部以及那些默默付出的工作者。

对于这些,“方方”们看不到,也不愿意看到,她们为了博人眼球、快速吸睛,抓住某个不到位细节点,就手舞足蹈起来,好像哥伦布发现世界“新大陆”一样,接着别有用心写文无限放大,在那里冷嘲热讽,仿佛她越敢指责政府,就越显得伟大。

再说六六。

3月8日,妇女节这天,新加坡籍编剧、作家六六从上海出发,驱车前往武汉。她身负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到一线寻找能打动自己的人和事,以便于创作时代报告剧《在一起》。

按说这本身是一件值得尊重的好事儿,不过,就在这时,六六却也因一句“幸亏我来了,再不来素材就没了”引起了诸多网友的不满。

把这个“封城”一个多月的城市,一群身心遭受巨大创伤的市民当成笔下的“素材”,平心而论,本身看似没错,但时机不对,身份不符。有网友说:“能不能不给创作抹黑,别在大家伤口上撒盐啊。”有网友说:“没有起码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武汉的苦难只不过是六六的‘素材’。”语言或许有些直接,但这样的语境和氛围之下,也不无道理。

日记也好,文艺创作也好,不能打着对弱势群体生存生态关心的旗号消费苦难利用编织的悲情故事来吸引人们的关注、刺激人们的表达欲望,从而为自己的“爆款”文章提供噱头。更不是往人们本来已疼痛不已的伤口上撒盐,而是要把对受难者的怀念永远埋在心里,更乐观而坚强地走向明天。

美国“9·11”事件之后,考虑到观众心理承受能力,绝大部分电影、电视都不敢轻易触碰此题材,相关题材的影视作品至今仍然是凤毛麟角。

尼采有句话:当你在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正在凝视着你。当群体的苦难被公之于众时,反而更不易被消解,而是被消费!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当下,武汉疫情防控形势发生积极向好变化,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但疫情防控任务依然艰巨繁重,伤痛仍在武汉人的头顶,街上依旧冷冷清清,人们依旧困在家中,医院依旧住着病患,方方和六六,还是多创作些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作品吧。

方方和六六:两个往武汉伤口撒盐的女人


☆作者简介:崔桂忠,曾任某部队政治委员,海军上校军衔。现任大连市旅顺口区委办公室二级调研员。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编辑:曹昱


上一篇新闻

渭南故事·白居易

下一篇新闻

渭南轨道交通运输学校开始招生啦~毕业后直接进入铁路单位上班!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