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05日 星期二

傈僳乡亲唱新歌——记云南怒江州赤恒底村党员此路恒

中国组织人事报

“妈妈哟妈妈,亲爱的妈妈,你用那甘甜的乳汁把我喂养大……党啊党啊,亲爱的党啊,你就像妈妈一样把我培养大……”

盛夏7月,走进怒江大峡谷,在距云南福贡县赤恒底村不远的江边,传来清澈动听的傈僳语和声。原来是几十位傈僳族农民正聚在村部,合唱《党啊亲爱的妈妈》。

站在前面领唱的,是一位拄着单拐、皮肤黝黑、身着傈僳族传统服饰的汉子,2012年入党、今年54岁的赤恒底村的致富带头人此路恒。

此路恒满脸笑容地迎上来,“这哈子(现在)合作社社员全部是红歌团成员,我们劳动间歇就唱歌,唱了歌,干劲更足了。”围在一旁的农民连连点头,“我们跟着‘阿此老板’在服装厂干活计,钱包都鼓起来喽!”

能富的事,我就大胆试

开朗,自信,是此路恒给人的第一印象。然而,曾经的他一度被自卑笼罩。

八岁那年,因小儿麻痹症,此路恒落下左脚残疾,从此不得不依靠拐杖行走。“不能跑、不能跳,连扫地也不行。”此路恒怕同学笑话,在小学五年级时辍学了。

看着儿子的生活黯淡无光,此路恒的母亲心急如焚。她鼓励儿子,“你腿不行,脑子可好着哩!”又用激将法,“再这样荒废下去,就真成废人啦!”

母亲一语惊醒梦中人,此路恒咬咬牙,“我要自己干出点样子来,绝不能成为家里的负担。”凭着这个信念,此路恒开始了“折腾”的人生——建筑承包、种菜种瓜、养猪养鸡,他样样尝试,“人一能之,己百之”。

功夫不负有心人。发家致富的门路被此路恒试了个遍,终于,生活为他打开一扇窗。

赤恒底村是古老的傈僳族村寨,家家户户都有放线织布、服饰加工的传统手工艺,此路恒的妻子娜丽沙更是一把好手。200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此路恒发现手工织的麻布直接售卖利润少,但做成衣服卖,价钱就能翻几倍。“搞服装制作,说不定能行”,有了这个想法,此路恒激动得几宿没睡。

认准了商机,就扎进去干。此路恒毅然转手小卖部,购置缝纫机、边缝机、熨斗机等机器设备,开始从事制作民族传统服饰产业。

然而,事到临头,此路恒却犯了难。如何设计出款式新颖、受人欢迎的的民族服饰?“我那时候就成天琢磨,脑子里全是各种衣服样式。”挖掘整理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群众研究设计、邀请专家培训、外出参观学习……为了设计出更好的款式,此路恒不懂就学,凭着一股钻劲儿,加上出色的手工技艺和机器化生产,织出的衣服迅速走红,各种订单纷至沓来。

2012年,随着服装生意越做越大,此路恒投资创办了福贡自力民族服饰工艺品制作有限公司,成了赤恒底村第一批富起来的人。

牵手乡亲,土布出国

此路恒从小爱唱歌。21岁时,此路恒靠着自己创作录制的民族歌曲,成了十里八乡小有名气的“傈僳阿此”。腰包鼓了,此路恒多年来埋藏在心中的音乐梦也被唤醒。2010年,此路恒打算发动村民组建一支傈僳族农民红歌合唱团。

没想到,事与愿违,刚开始,村民聚起来快,散得也快。

“待在合唱团练歌是不务正业。”“出去打工,一天可以挣100多块钱呢。”……面对村民们的责难,爱思考的此路恒问自己——怎么做才可以让村民留在合唱团呢?

“首先要解决‘吃饱肚子’的问题,村民才会有更多精神上的追求。”从此,此路恒坚定了带领村民一起致富的决心。

但村民依然不买账。2013年,此路恒打算发动身边会纺织的村民,组建福贡群发民族服饰加工专业合作社。“我自己织布自己卖就挺好,参加合作社有啥用?“合作社真能挣钱?”

面对村民的不解,此路恒耐下心来解释。他把村民带到自己的企业里参观,“家庭作坊织的布,布料粗糙,样式单一,工艺落后,已经不能满足老百姓的生活需求了。大家加入合作社,拧成一股绳,用更专业的设备和技艺,整体提升纺织水平,打响咱们自己的品牌,不仅能增加收入,还不用往外跑了,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呢!”

“‘阿此老板’致富有门路,我看跟着他干,行!”几位村民动了心思。群众自愿凑了100多万元,购置缝纫机,组建生产队,改进了过去家庭作坊布料粗糙、产品单一、服装规格不统一的不足。凭着以傈僳族、怒族民族服饰为主的合作社产品,当年就实现了户均收入2万元。

“我们家,我、媳妇儿和儿媳都在合作社里打工,一年有6万多元的收入。”赤恒底村村民恒有迪制作民族服饰超过25年,只能勉强维持温饱。加入合作社后,收入一年比一年高。

如今,合作社的产品有了自己的品牌“纱兰颜”,年生产能力达到5万套,除了销售怒江州本地外,产品还远销缅甸、新加坡、泰国、日本等地。2019年,合作社实现总收入460余万元。

聚人心,和谐文化润乡里

2010年,此路恒的红歌合唱团终于开张了。

作为团长,此路恒带着队员到省、州、县、乡参加红歌比赛,勇拔头筹。“健康的文化活动,不仅能丰富大家的精神世界,还能凝聚正能量。”作为怒江州政协委员,此路恒身体力行地推动乡村文化建设。

“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傈僳族传统歌舞文化,我们挑选合唱团中有音乐基础的人,培训民间乐器。”于是,迁哦、刮克、优叶等傈僳族传统文化在这里发扬。

这边是傈僳族农家乐、民族服饰加工厂、傈僳族民居特色房,那边是云南大学傈僳族研究基地、农民红歌合唱团,在“阿此”的影响下,赤恒底浓郁的傈僳族文化气息,滋生出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独特基因”。2014年,福贡县通过整合资金150万元,立项打造赤恒底村娃底傈僳族特色旅游村寨建设试点项目。

如今,每逢周末或农闲日,赤恒底村委会的会议室都会成为合唱团的“根据地”,村民在这里开会、排练,准备节日里的傈僳族“农民精神大餐”,村民们的心聚起来了,干劲儿更足了。

(通讯员 云祖轩 张盟 晨亮)

上一篇新闻

聚焦进博会:河南交易团晒出“赶集”成绩单

下一篇新闻

贺哥测评|恒大人寿恒家保尊享版|恒大人寿的产品你敢买么?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