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月29日 星期六

文化“两创”看山东|一刀一刻蕴华章,一石一方见乾坤

编者按: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向上向善的文化是我们做好基层工作的精神引领。近年来,文化大省山东致力于“美德山东”建设,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站在了时代前沿,推动了全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由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联合发起的山东省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主题报道活动将深入山东各地,展示“美德山东”建设给当地带来的巨大变化,切实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文化“两创”看山东|一刀一刻蕴华章,一石一方见乾坤

砚是我国传统的书写绘画器具之一,它对传播文化艺术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历代文人把它和笔、墨、纸合成“文房四宝”。砚文化溯古通今,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产生、发展、传承的重要载体,更是促进中国文化传播、交流和发展的重要工具。山东临朐红丝砚就是其中最隽秀、出彩的那一方。不信你看......

“两岸铺长卷,椽笔绘宏图。千里四水的无声变迁,铸就瑰丽的时代丰碑。”山东临朐,源自山水、来自历史、出于民间的文化因子,把这山水之城浸润成文化之城。砚在此山中,不骄不躁,不怒不嗔;砚在此城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待人们走进它的世界,领悟文化底蕴,沉浸其中,触碰文化,红丝砚的世界蔚为大观。不信你听......

书圣王羲之有言:“纸者阵也,笔者刀矛也,墨者盔甲也,水砚者城池也……”面砚如守城池,砚田似有不可承受之重,但亦可反观砚于文人心中之重。宋代大书法家蔡襄说:“玉质纯苍理致精,锋芒都尽墨无声。相如闻道还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

一刀一飞花,镌刻连绵不休的传承之道

走马临朐,皆有文化,一方神奇的石头会唱歌。走进刘文远的“正文堂”,迎面可见一块5平方米左右的巨大红丝石,刘文远将其命名为“拈花一笑”,是刘文远的“镇房之宝。”

文化“两创”看山东|一刀一刻蕴华章,一石一方见乾坤

51岁的刘文远是临朐制作红丝砚手工艺人中的翘楚,他的金石治砚追随于大师刘克唐门下,砚雕作品精巧细致,在继承的基础上,采用创新的方式、精巧的手法,创作出涵盖几十个品种的1000余件砚雕作品,推动砚雕作品从传统的实用型逐渐向观赏型转变。

“相石、下荒、设计、制作、打磨、上蜡是红丝砚加工的六道工序。”刘文远介绍道,一双粗糙的大手,用不同的力道使唤着手里的工具,一块红丝石在他手里熟稔地“把玩”,不一会儿一方美砚便雏形初现。

切刀、腹刀、侧刀、飞刀、涩刀等种种刀法刘文远都驾轻就熟,运用自如。他把国画中的泼墨、折带皴、斧劈皴等技法与砚雕技法高度融合,既大开大合,又细致入微。在刘文远手下,小小石头里,蕴藏着大乾坤。

“在外行看来,红丝石的原石不过是块稀松平常的石头,但在我们看来,一块石头就是一块宝贝。”刘文远说。什么样的石头才算是上品?“选石时一要讲究‘润’度,滴一滴水,如果呈现出雨点、荷花点的点珠效果,不往外扩散,也不吸水,那石头就很‘润’,若是吸水变湿,便是‘干石’,不可用。二要讲究色泽,紫红底子灰黄丝、红底黄丝和黄底红丝的皆为上品。”刘文远说。“最难的当属设计环节,要综合考虑石头的自然形状、纹理以及瑕疵修饰,天然的纹路是其灵感之源,而原石的瑕疵则是对功底的考验,关键是如何巧妙利用,达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刘文远说。

清人胡渭《禹贡锥指》卷四称:“红丝石,红黄相参,文如林木,或如月晕,如山峰,如云霞,如花卉,即古怪石也”。红丝石丝纹虚幻神妙,有着变幻无穷的纹理,总在似与不似之间,成砚后一砚一式,千姿百态,绝不相同。因此,与相石同样重要的一步便是读石。“比如石材纹理像山水,就将其制成风景,如像祥云,就制成吉祥图案。”说着,刘文远挑选了一块长十几厘米的椭圆形红丝石,开始动手打造。“这叫‘墨雨’,红丝石上偶尔会出现,有的似泼墨效果,与金黄色的石面相映成趣。”刘文远说。

借着“墨雨”,刘文远将它的设计主题定为“一池墨雨天花坠”,细细打磨后,椭圆形的雏形已现。大大小小的刻刀在他手上轮番上阵,很快一块巴掌大的红丝砚呈现出来。这块红丝砚一头大一头小,小头凿为砚心,“墨雨”从另一头倾泻而下,惊艳非常。

一刀一灵动,彰显和合共生的创新理念

“要大胆进行创新,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前提下,在市场上盘活这些传统资源,让它们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临朐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莹有话语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创新,从未止步。在“正文堂”二楼,刘文远的匠心力作——由66块精美的临朐红丝砚联袂而成的大型主题组砚“一带一路”。置身于该组砚面前,仿佛一眼万里,穿梭在异国他乡,不同地域的文化气息扑面来。

文化“两创”看山东|一刀一刻蕴华章,一石一方见乾坤

砚雕《论语》亦是刘文远致力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将国学和砚刻相结合的一部精品力作。将《论语》492章两万多字以金文、小篆、简书和汉隶等多种字体雕刻在81方砚台之上,将璀璨的优秀传统文化和雕刻艺术完美结合在一起,从载体、内容、形式等方面都体现了一种穿越时空的厚重感和承载感,行走其间,让人驻足流连、叹为观止。

“下一步,我们一是将把制作与国学相结合,把文学、雕刻、绘画技艺都融合进去;二是向市场化转型,打造以老崖崮为中心的红丝砚开发保护基地,让更多的人走近红丝砚。”

“正文堂”是刘文远的呕心之作,是红丝砚的集大成者。而在不远处的大唐红丝砚艺术博物馆中,红丝砚成为了古往今来的融汇之地。

“博物馆是集红丝砚征集保护、收藏研究、展示互动、学术交流、文化传承教育于一体的非国有博物馆,馆藏红丝砚566方。博物馆以传承、弘扬、交流红丝砚文化为宗旨,免费对社会公众开放。被中国博物馆协会评定为第四批国家三级博物馆。”临朐大唐红丝砚负责人夏永如是说。

在博物馆内,有质地温润如玉的大型砚,有小巧玲珑的手把件,有惟妙惟肖的墨床,插一枝香,淡淡地清香,沁人心脾。非遗传承人,在作坊中,一刀一石的融合,化腐朽为神奇,将源于民间的质朴、技艺的传承、时下流行的爆款形象等元素以文化的形式相串联,将山东手造的品牌雕刻得愈加细腻夺目。

一刀一产业,共享对话协商的共荣之道

星河若灿,探索红丝砚的突围脉络。在临朐县老崖崮村红丝砚技艺传承人尹杰的家中,琳琅满目的砚台制品让人应接不暇。而对于尹杰来说,更重要的是文化技艺的传承。

文化“两创”看山东|一刀一刻蕴华章,一石一方见乾坤

“现在将非遗进入校园,进入社区。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学习,更重要的是让大众了解红丝砚,懂得红丝砚的文化。这是最关键的。”

红丝砚被誉为“诸砚之首”,而苦于资源受限,成为红丝砚制作技艺传承的掣肘,那么,如何破题,如何发展,如何实现共荣......

“学习砚雕,最重要的要有文化气息。临朐是文化之乡奠定了文化基础,这是最关键的。而且要有悟性,要耐得住寂寞,更要钻研。开始的时候是不能在料上雕刻的,要有了一定的功底之后才可以。”

非遗传承人的不懈努力,让更多的人成为砚雕爱好者;非遗传承人的技艺,让更多的砚雕走出国门,走向海外,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享有很高的声誉。

近年来,临朐县以山东手造为抓手,当地政府积极探索,逐步搭建红丝砚的展示平台,增进同外界的文化交流,同时将文化元素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资源,突出红丝砚的文化性、工艺性和市场性,推动砚雕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从参展2018年第二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合作论坛暨大国非遗工匠艺术珍品展,到山东省首届砚雕技艺大赛在临朐举办,再到山东省内环西南线路进行“砚雕”巡展,近两年,临朐红丝砚在全国各地频频亮相,古老技艺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辉煌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斗转星移,岁月更替,本色不改,初心弥坚。深耕文化产业,激活文化因子,涵养乡风文明,让群众成为文化振兴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临朐在文化振兴一路高歌的故事,是临朐群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个生动缩影。这些文化现象和行动吹拂进弥河岸畔每一个角落,塑性铸魂新一代临朐人尚礼自信的文化筋骨。

如今,红丝石产业作为临朐县四大文化产业之一,在当地得以蓬勃发展,全县仅从事红丝砚开采、加工、经营的业户就有200多户,从业人员达1000多人,年销售收入在2亿元以上。(图文:张严)

上一篇新闻

美F-35停飞帮了中国一个大忙 这一经验花多少钱都买不来

下一篇新闻

今日头条——2020年最具收藏价值画家杜晓波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