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6日 星期二

十番:福州福清县民间音乐为福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小康网讯 十番,本叫“十欢”,寓“声叶和而成欢”之意,又叫“打十番”“十番伬”“十番锣鼓”。“十番”音乐扎根福清百姓心中的一种民间、民俗文化音乐,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十番”的乐器十分古老,有乐器“活化石”之誉,主要有:笛子、逗管、椰胡、云锣、狼串、大小锣、大小钹、清鼓等10种。

唐、五代时期,福清就有乐器演奏活动。宋嘉祐年间,福清曾记载民间演奏之事,当时的乐器制作材料有金、石、土、木、丝、革、匏、竹等8类。宋元时期,音乐向平民阶层发展。明代,“十番”从福州传入福清。清代,“十番”在福清日渐盛行。300多年来,它以独特的魅力在玉融大地广泛流传,深受百姓喜爱。“十番”只奏不唱,是其最大的特色。

“十番”的曲牌大多取材于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体现一定的意境,有的还表现古老的传说故事。其曲调来源,大体上可分为曲牌、小调、哗牌以及一些流行歌曲,常奏的有:《万年欢》、《千秋岁》、《朝天子》、《西江月》、《五凤吟》、《蟠桃会》、《水底天》、《将军令》、《美人娇》、《石榴花》、《雁来红》等。

“十番”队一般为10人,故称“十番”。有的多达20—30人。其演奏有坐奏、行奏、舞奏之分,演奏时排列位置有一定讲究。又分室内、室外两种。室内分为前后两堂。前堂以金筝为主,后堂以丝竹为主。

“十番”音乐主要应用于迎神赛会、婚丧庆典、节日家宴等活动,分阳调、阴调两种。一般来说,迎神赛会、婚庆、节日家宴等演奏阳调,充盈欢乐喜庆色彩。丧事则演奏阴调,充满悲沉哀伤色彩。在福清,“十番”队多系群众自娱组织,几乎都做商业性演出。

“十番”音乐声音洪大,既粗犷、热烈,又不失优雅、抒情,节奏明晰、顿挫分明。套曲一般有前奏、主曲、尾声等乐段,曲式完整。管弦乐与打击乐或齐奏或轮套,配合默契,板介严谨。在行奏、舞奏时,曲牌的“板眼”和着行进的步伐,声调缓时犹如高山流水,急时好似电闪雷鸣。

1947年左右,福清的“救火会”曾组建过“十番”队,队员约30人。指导师傅叫康秋明;1932年,海口镇岑兜村成立沟头“十番”队,有老、中、青、少4支,名噪一时;“文革”早期,“十番”被当作封建糟粕加以鞭挞,厄运缠身。1975年,融城镇幸福大队成立幸福“十番”队,先后荣获福州市首届农民“十番”演奏比赛第一名、农村文艺汇演二等奖、第六届文艺百花大奖赛演出奖。1991年还参加电影《东瀛游侠》的演出(如下图);1993年、1995年,我市两次组织“十番”队赴新加坡献演,让新老华侨追捧;同年,在印尼华侨许孙雄捐助下,组建“福清雄侨民乐团”,进行“十番”曲调的整理、新人的培养;1996年,福清的“十番”队达130多支,规模之大、活动之频繁,史无前例;2005年,融城老体协成立融城老体协“十番”队,时常参加公益性演出,受到好评。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文娱形式的多元化,“十番”这个传统的民间音乐几乎被人们弃置在被遗忘的角落。近年,我市文化部门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将“十番”列为福清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以保护。融城幸福社区还因“十番”队而获评“福州市艺术特色之乡”。

上一篇新闻

丧葬礼仪与殡葬改革|当代殡葬礼仪建设应如何对接“传统”

下一篇新闻

情系企业鼎力相助 外商企业上门送来大红锦旗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