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4日 星期日

在印度洋的孤岛,3000名华人建了个“世外桃源”,过程令人泪目

在印度洋的孤岛,3000名华人建了个“世外桃源”,过程令人泪目



1、

3000名华人建了个“世外桃源”


2021年的某个下午,20岁的华人少年陈俊伟驾驶着他从澳大利亚买来的跑车,呼啸着开在狭窄的山路上,路的一边,是被海浪不断拍击的悬崖,而在另一边的山头旷野里,是几十数百年来长眠于此的华人逝者,所有的墓碑都朝向北方,那是故乡的方向。


这里,叫做“圣诞岛”。是数百年来几千名华人一起建立的“世外桃源”。


这座只有135平方公里大小的孤岛,位于在浩瀚的印度洋上,离最近的国家印尼只有500公里,但却是离它2600公里的澳大利亚的海外属地。


在印度洋的孤岛,3000名华人建了个“世外桃源”,过程令人泪目


在地球亿万年的岁月里,这座岛一直是人迹罕至,与世隔绝,只有螃蟹和飞鸟在此栖息。但是在最近的100多年里,有几千名华人跨越重洋来到这里,至今定居在这座岛2000多名的居民中,华人占据了21%,是最大的族群。


在这座与世隔绝的孤岛上,百年来,华人的故事和香火延绵不绝,令人敬佩和惊叹。


陈俊伟,是圣诞岛的华人二代。他的父亲16岁就从马来西亚来到这里的矿场工作,在此成家立业。陈俊伟在圣诞岛出生,和所有的新一代华人一样,长大后的他,都希望离开这里,去外面更大的世界闯荡。


原本和陈俊伟一起长大的同龄伙伴有十几个,现在只剩下4个还居住在岛上,为了排解年轻的寂寞和激情,他花了重金从澳大利亚的珀斯买回一辆跑车,光是运费就花了7000澳元。


无聊的时候,他就会开着这辆车,在空旷无人的路上呼啸而过。开到没有路的时候,他就望着身前的大海,伫立良久。


在印度洋的孤岛,3000名华人建了个“世外桃源”,过程令人泪目

陈俊伟


远处山坡上的华人坟场,埋葬着同样渴望离开这座岛的灵魂。只不过,一个是想离开家乡,一个是想回到家乡。


和“少年不知愁滋味”的陈俊伟相比,那些长眠于此的华人的故事才是真正的悲惨。他们是老一辈的传统华人,有着“叶落归根”的强烈愿望,可惜至死也未能如愿。有些墓碑上甚至没有确切的姓名,百年来,这些浪子的故乡,可曾知道他们的死讯?可曾为他们在祠堂留下一个位置?


在印度洋的孤岛,3000名华人建了个“世外桃源”,过程令人泪目


他们的遗骸与火山岛化为一体,也许千万年后会变成地下的矿产。而华人之所以来到这座岛,也都是因为有人在这里发现了磷酸盐矿。


1643年12月25日,船长威廉·迈纳斯(William Mynors)在圣诞节发现该岛,命名为“圣诞岛”,这就是一切故事的开始。


在印度洋的孤岛,3000名华人建了个“世外桃源”,过程令人泪目


2、

矿工


英国人发现了“圣诞岛”之后,只是将它划为了自己的殖民地,然后很长时间似乎都将它遗忘。毕竟那个时候的“日不落帝国”,殖民地遍地都是,圣诞岛太不起眼了。


一直到200多年之后,有英国商人在这里发现了大量的磷酸盐矿。


1897年,一家挖矿公司在圣诞岛开张,英国人从中国的广西招募了第一批工人。当时的招募其实就是“卖猪仔”,华工在连哄带骗下签下了为期数年的卖身契约,稀里糊涂地被运到上了岛,然后就开始了长年累月艰苦的工作。


他们本来以为这里黄金遍地,来吃几年苦就能够发达,可是当他们登岛之后,才发现这里除了磷酸盐矿和数不尽的螃蟹、海鸟之外,什么都没有。


在四周都是悬崖峭壁的孤岛,又签了合约,这些华工们只能硬着头皮做下去,人人都盼望着几年之后能够赚到一笔钱,早点回到故乡——但是很多人连这个小小的愿望都无法实现。


磷酸盐矿的开采让英国人赚了大钱,可是资本家们对华工的压榨却变本加厉。低廉的报酬和简陋的食宿,最要命的是完全没有防护的矿下劳作,让许多华工都患上了职业病。在1900到1904年几年间,维生素摄入不足的华工们纷纷得了脚气病,最后导致了550人死亡,是当时岛上华人数量的一半。


这是圣诞岛华人历史上最悲惨的一段。


在印度洋的孤岛,3000名华人建了个“世外桃源”,过程令人泪目


随着矿场的规范和条件的转好,第二批华工开始大量来岛,最多时这座岛上的华人数量曾达到3000多人。


和第一批华工被“卖猪仔”不同,第二批华工的工作条件和薪资水平开始改善和提高,有很多是签订了正式合同,自愿应聘而来。


1970年,还未满22岁的新加坡华人符记兴,正在为自己的前途和得不到父亲的认可而迷茫。他在妈祖庙里求签,签文上有这么一句:“五湖四海任君游”。当时他就认为自己的命运肯定不会困在家乡。此时他刚好看到了圣诞岛矿场招工的广告,于是他不顾父母的反对,独自一人来到圣诞岛应聘。


在印度洋的孤岛,3000名华人建了个“世外桃源”,过程令人泪目

符记兴


一下船,望着悬崖峭壁和茫茫大海,一股思乡之情竟涌上心头,他对自己说:“忍住!我要来这里工作,我要赚钱,帮助家里的经济,没有什么难得倒我的”。


在矿场的第一个月,符记兴的工资是59澳元,他省吃俭用,一发工资就寄了30澳元回家。


就这样,他留在圣诞岛上,这一留,就是50多年。


当初那个怀着“五湖四海任君游”的少年,如今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他在圣诞岛娶妻生子,买房定居。随着妻子的离世,孩子们各奔前程,退休后的符记兴,自愿担任起“妈祖庙”的维护工作,还成为了圣诞岛市议员副主席和职工总会的主席。


与符记兴独自闯荡不同,圣诞岛上还有一批是在矿场世代工作的华人,他们继承了祖辈、父辈的工作,如今成为了矿场的股东和管理者。


庄光烈,是圣诞岛矿场的第三代华人。他的祖父13岁的时候从家乡海南岛出发,辗转于马来西亚、新加坡谋生。1933年,在祖父30岁的时候,应聘来到这里的矿场工作。


祖父在矿场的工作是绘图员,之后又将儿子带到矿场做学徒,这个家族就这样扎根于此。


庄光烈同样子承父业,成年后就在矿场工作,从底层开始做起,23年时间一直做到级别最高的管理层。


翻看着家族的老照片,庄光烈说起了家族史上最惊险的一段故事。


二战期间,圣诞岛曾经被日军占领,除了留下500人继续挖矿,岛上的居民大多被带走关进了集中营,其中就包括了他的祖父。


在集中营里,日军强迫他们劳动,稍有不服从就被打,生存条件更是如同牲畜。集中营里关押了日军从各地抓来的人,每天都有人因为疾病、劳累和日军的虐待而死去,能够撑到二战结束而活下来,他的祖父可谓九死一生。


从集中营里放出来之后,他的祖父还是决定把一家人带回圣诞岛,那座岛虽小,却已经成为了他们新的家园。于是他每天都守在码头,终于等到了回圣诞岛的船只,一家人又继续在圣诞岛开始了新的生活。


1958年,圣诞岛成为了澳大利亚的海外属地,庄光烈也从此获得了澳大利亚的公民权。可是在他小时候,小小的圣诞岛,也没有逃脱种族歧视。


庄光烈记得,小时候他们这些华人,是要比白人低一等的。华人不允许踏上岛上的一些特定区域,不允许搭乘白人专属的巴士,华人的孩子和澳大利亚人的孩子也不能在同一所学校上学。


现在说起这些来似乎很轻松,但是在当时年幼的庄光烈心中,充满了屈辱。


在印度洋的孤岛,3000名华人建了个“世外桃源”,过程令人泪目

庄光烈


不过这一切在70年代末得到了改变。澳大利亚废除了之前种族隔离的“白澳政策”,开始转向“多元文化社会”。其他种族的人也开始和白人一样享有平等的权利。


除了权利的平等,圣诞岛上的各种基础建设也日趋完善,公路、医院、学校、体育馆纷纷修建,生活可以说是越来越美好而便利。但是,圣诞岛上的华人却在逐渐减少。


在印度洋的孤岛,3000名华人建了个“世外桃源”,过程令人泪目


3、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


圣诞岛华人最多的时候是80年代初,有3000多名。他们全部都是矿场的职员和家属。但是1984年之后,矿场开始减少生产规模,出现裁员。


正是这个时候,大批的华人各奔前程,只有少数坚持了下来。


但是,坚持下来的华人也在逐渐老去,他们的下一代,很少有人愿意像父辈那样,把一生都绑定在矿场里。


现在圣诞岛大约有600名华人,人口严重老龄化。除了老人就是孩童,就像是中国的一个小县城,成为了空巢。


年轻人都离岛了,而那些曾经离开的人,也有一些怀念起岛上的生活,回来养老。


对此,老一辈的华人并无什么意见,都觉得这是自然规律。


“年轻人就该出去闯啊”,一位老华人说:“我们当年,不也是这样吗,这个岛很适合养老,但是你叫年轻轻的就在这里一辈子,换做我也不愿意的”。


尽管岛上的华人慢慢在减少,但是百年来先辈们筚路蓝缕、前仆后继,早已给这座印度洋的孤岛烙下了深深的中华烙印。


华语在这里成为通用的语言,华人的各种习俗和传统也在这里保留和传承,小小的岛上,陆陆续续建了18座庙宇和道观,其中以“天后宫”,也就是妈祖庙最为历史悠久。


在印度洋的孤岛,3000名华人建了个“世外桃源”,过程令人泪目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妈祖”。


在百年的时光里,那些困苦的华人劳工,妈祖庙就是他们最后的寄托。他们向妈祖祈求平安、财富和早日衣锦还乡。即便是在绝望的时刻,他们不得不接受长眠于异国他乡,他们也一定在祈求妈祖能够把他们的灵魂带回故乡。


在印度洋的孤岛,3000名华人建了个“世外桃源”,过程令人泪目

上一篇新闻

取消多项入境限制后,泰国旅游业迎来繁荣

下一篇新闻

泰国11月1日开国,曼谷两个国际机场已准备好迎接国际旅客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