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3日 星期六

钩沉|张姓源远,清河流长

钩沉|张姓源远,清河流长

青阳书院影壁上的张氏家训。清河古称青阳,即挥公受封之地。

□记者邢云

[阅读提示]

清河县位于冀南平原,中国三大姓氏之一的张姓,就起源于这里。

而今,散居华夏各地及海外的张姓子孙,已有泱泱亿众。到清河寻根问祖的张姓裔孙子孙络绎不绝。

清河,成为天下张氏第一郡望,后世族裔修续祖谱多冠以“清河堂”之名。

钩沉|张姓源远,清河流长

清河张氏宗亲联谊会会长张宪廷展示各地寄来的族谱。

1

张姓何来

“天下张姓出清河”,这句流传甚广的话,道出了张姓与清河的渊源。

张印普,致力张姓研究多年,现在的身份是《华夏张氏统谱》编委会常务副主任。他说,张姓起源与弓箭有着密切关系。随后,他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

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获取食物的主要方法是渔猎和采集,猎杀工具只有棍棒和石块。黄帝部落逐渐壮大后辗转游移,到达今河北涿鹿一带定居下来。

狩猎征战过程中,黄帝部落诞生了一种可以远射杀敌的工具,就是后人所称的弓箭,其发明者是黄帝第五子挥。

涿鹿之战中,黄帝与蚩尤八战而不胜。关键时刻,黄帝采纳了挥用弓箭武装部族的建议,最终诛杀蚩尤,从而平定天下。之后,黄帝封挥为制造弓矢的官叫“弓正”,也称“弓长”,又将官名合二为一赐他“张”姓,封地青阳。得姓后,挥与子孙们就在涿鹿之南的古青阳(今清河一带)繁衍生息。

张印普告诉记者,对张姓由来的这个传说,文化界几无异议。“张”是一个象形字,像一个张弓欲射之人,张姓人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姓氏时,常说“弓长张”,这个“长”正确的读音应该是“zhang”。

著名历史学者邓洪波教授所著《中华姓氏通史张姓》一书中说:“数千年前……大禹的父亲鲧曾到清河这片地方来治水。由于温湿气候的影响,这里雨水极多,草木极其茂盛,有大型食草和食肉动物出没,当年张氏先民手持强弓硬弩,在此过着聚族而居的渔猎生活。”

除了传说,历代古籍对张氏起源清河也有明确记载。

明嘉靖年间修订的《张氏统宗世谱》中说:“吾张氏得姓者,黄帝第三妃彤鱼氏生子曰挥,观弧制矢,赐姓张氏,官弓正,因封青阳。挥子昧为玄冥师。”

在这部书的《得姓郡望》篇中又说:“张姓始祖挥,观弧制矢,赐姓张氏,官封弓正,居尹城国之青阳,后改清河郡。此张氏得姓之由,而望清河郡者独最。”

此外,还有许多古今家谱、族谱,都有类似记载。

比如,宋修《百家姓考略》载:“张,商音,清河郡”。明杨信民《姓源珠玑》载:“张,清河。”明张宪等《张氏统宗世谱》载:“挥……世居青阳。”明永乐闽南张君绍《张氏宗谱》载:“会耄耊老成,及搜久远之遗,由各执宗谱之序以对,凡星宇下,无非清河公之派衍也。”

中国张姓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赵杰认为,自黄帝时期到古文字形成,中间隔了将近一千年的历史。黄帝时期是由图画符号向古文字过渡、演变的时期,对于黄帝时期的事情,不可能形成文字记载,这段时期的诸多故事,都以“口耳相传”的形式昭示于后代。所以,关于张氏起源地的研究,也只能按照后来古籍记载的历史传说和今人多数认同的观点,有个“大体”说法。

“但无论如何,张氏起源于清河的指向性是明确的,近年来出现的一些张氏祖源地新说,没有历史和族谱依据。”赵杰说。

中科院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袁义达等近年出版的《张氏源潭》一书,对张氏源流的解读可谓权威翔实,其中明确表述:“清河是历代张氏谱牒所共认的得姓郡望。”“数千年来,清河一直作为天下张氏族人们心中的圣地而供奉。”

张氏先人在清河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书写着“弓长张”家族悲壮与辉煌的发展史。

钩沉|张姓源远,清河流长

每天都有游客来“华夏张氏祖庭”参观。

2

张氏播迁

张氏何时走出清河,播迁海内外的呢?

春秋时期,张氏先人就从清河开始向诸侯各国迁徙。战国至秦末,兵祸天灾又推动了张氏先民向外迁徙的脚步。西汉统一后,人丁兴旺的张氏家族,人才辈出,极大地拓展了张氏族人的生活空间。

此后,张氏还有3次大的迁徙浪潮:

第一次是东晋至南北朝时期。张氏先民活动的中心,处于战乱之中,为求生存,他们被迫外迁。台湾屏东县《清河百忍族谱》记载:张氏祖脉在清河,后因生子众多迁入徐州,逐渐南下,一祖过扬子江,分住下塔衢州(在今浙江)、托州(在今江西)、福州、韶州、赣州等处;一祖迁入湖州(在今浙江);一祖入演州(在今越南)。

第二次是唐安史之乱时期。为了躲避战乱,北方各地的张氏族人不断南下,散居江淮、湖广、闽浙等各地。

第三次迁徙起于北宋末年金兵南下。此次迁徙,使张氏族人向巴蜀、两淮、岭南流移。此后,张氏裔孙进一步外迁,历经数千年,已散布全球。

赵杰说,尽管南徙北迁,甚至播迁海外,但张姓族谱常冠以“清河”之名,或在谱书版心标上“清河堂”字样,同时在家训和楹联中,常见“清河世泽,瓜瓞连绵”“清河世泽,唐相家声”等,以示不忘先祖之地。

张氏是一个极富开拓与进取精神的家族。虽然黄帝之裔的张氏于历史的中华帝王谱中,没有承建起大一统的天朝帝国,但纵观历代王朝,他们传承着长弓强弩的军功血脉徽记,纵横驰骋于历史的长河。

挥之十一世孙张单,因发明“灶”被人称为“灶君公”。夏禹之父鲧所筑的防洪大堤——鲧堤,至今仍横卧在清河与威县交界处。鲧被杀后,禹承父志继续治水,他起用挥之十二世孙张天杰为“水正”之官,成全治水之功。

自秦统一之后,张姓家族中,历朝辅治天下的忠臣勇将,以及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更是繁若星辰:“运筹帷幄”之张良,“辅幼帝、创新政”之张居正,“博望侯”张骞,“万人敌”张飞,“天文学家”张衡,“医圣”张仲景,绘出传世之作《清明上河图》的张择端等,都闪耀在历史的天空。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武状元,也是张氏族人——张三甲。

而在当代中国,更是“无张不成乡”,张氏名流如过江之鲫,搏击时代潮头。出版家张元济,“东北王”张作霖,教育家张伯苓,作家张恨水、张爱玲,文化奇人张伯驹,革命先驱张太雷,画坛大师张大千等。挥公的世孙们,灿若耀眼群星,声如铿锵奔雷,成了推动历史的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赵杰说,正是靠着家族文化的凝聚力,张氏虽播迁四海,却各成桑梓。特别是在唐代,张姓排在“国柱”之首。唐宪宗元和年间林宝撰《姓纂》,清河排43个张姓郡望的首位。天下之姓张者,共出清河一脉,成为全球张氏后裔的共识。

今天,中国大陆有张姓人口8000余万,其他地区约2000万人,因此张姓号称“亿人”之众。

钩沉|张姓源远,清河流长

“华夏张氏祖庭”主体建筑挥公堂内的挥公雕像。

3

寻根问祖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对先祖、先贤的祭奠与追思,是炎黄子孙精神凝聚力的源泉,使海内外炎黄子孙保持血脉相连、心心相印。其中海外华人的寻根情结,更为浓烈。

“张姓源远兮,清河流长;始祖挥公兮,英武非常;清河之滨兮,滋润成长;主祀弧星兮,卫国安邦;用于战事兮,拓土开疆;挥公功德兮,万古流芳……”

这是2006年9月17日,新加坡张氏总会会长张允伏带领寻根问祖团,在清河县挥公墓前宣读的祭文。

在清河,每年5月28日都要举行华夏张氏祭祖节,至今已举办了11届。2009年和2015年,清河县还承办了两次世界张氏恳亲大会,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1979年,一位名叫张玉光的马来西亚华人,怀揣父母叮嘱,孑身一人来到中国,寻找祖先之地清河。他来到北京,找到清河派出所,但得知并非祖根。行程所限,只好回国。

1997年9月,他发起组织与他有着同样强烈祭祖情结的马来西亚沙巴洲50多位张氏宗亲寻访清河,这次他终于圆了寻根之梦。他说:“寻根问祖到清河,敬祖联宗到清河,平生快事莫过于此!”

清河张氏宗亲联谊会会长张宪廷说:“马来西亚张氏宗亲寻根团来到清河之后,到此寻根的张氏裔孙一拨接一拨,络绎不绝。”

1998年8月18日,清河张氏研究会成立。他们编印了《张氏历史文化研究》《张氏世系及其分迁》等刊物,并邀请海内外知名的姓氏研究专家及海内外张氏宗亲代表担任研究会顾问。

出清河县城,沿挥公大道一路向西约10公里,便可见一座气势恢宏的祭祀建筑,这就是“华夏张氏祖庭”。

清河县历史上本就有一座张氏“祖庭”。据明永乐年间张君绍撰序的《清河家乘》及其他张氏谱牒记载,战国时期纵横家张仪三兄弟就曾“立庙清河”,这是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张氏“祖庭”。因此,“华夏张氏祖庭”实为修复。

张宪廷说,“华夏张氏祖庭”设计者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主任常青教授,其坐落的地方,是古黄河冲击形成的华北平原冀东南古清河(黄河故道)流淌过的地方。

“华夏张氏祖庭”主体建筑为挥公堂。挥公堂以天圆地方的亚型明堂和品状建筑为基础意象,形成一种跨越时空的旷远气韵。堂内有尊巨型汉白玉挥公雕像,像高9.8米,底座高2米。

挥公堂一层大厅两侧常年举办张氏历史文化展、百名张氏名人展等;二层北侧为张氏大宗祠;东、西、南三侧,是世界张氏宗亲组织简介以及张氏族谱展等。翻阅其中族谱,看到大多写有“清河堂”字样。

除主体建筑外,周边还规划了两园,即张氏文化生态园和世界张氏工业园。如今,“华夏张氏祖庭”已经是3A级旅游景区,供世界各地张氏宗亲和游客免费参观,来此寻根问祖的宗亲和游客络绎不绝。

每一年,海内外张氏子孙都会来到挥公堂前,用一杯薄酒,几炷清香,释放漂泊多年的乡愁,既寄托对先祖的景仰,也延续了跨越时空的血脉情感,使宗族亲情在追根溯源中生生不息。

2009年,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清河县“中国张姓文化之乡”“中国张姓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称号。张宪廷说,2016年以来,清河已成功举办三届族谱展。在今年5月举办张氏祭祖节期间,有来自世界各地的1415册张姓族谱集中展出,规模空前。

在所展出族谱中,最早的一部是重庆市巴县云篆山石马乡《清河族谱》,其中有唐代天师张通元撰写的谱序,全文约千余字,落款为大唐长庆四年。最为珍贵的是朱熹为福建上杭《张氏联谱》所撰序文,全文519字,简述了张姓起源,赞美张姓子孙的丰功伟绩等。

赵杰说:“尊祖敬宗是炎黄子孙的传统美德,寻根溯源是人类的天性。族谱不仅是联系海内外张氏族人与祖源地的桥梁,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目前,清河县正在牵头编修一部涵盖全球张氏的《华夏张氏统谱》,初定八大卷,首发卷《华夏张氏统谱·总谱·古今人物卷》将于明年问世。(图片均由记者邢云摄)

■记者手记

系住乡愁留住根

清河,一条自远古流来的水脉,沿黄河故道千年烟波一路逶迤,留两岸沧桑遗痕,凝一汪秀水钟灵。而华夏张姓的祖脉在古之青阳、今之清河扎根入土,衍播千年。

姓,是标志家族系统的血缘符号。借助这个符号,可以将每个人的历史文化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漫长而又神秘的探源体系。探讨这种联系的过程,就是一次具有特殊意义的寻根之旅。

在位于清河的“华夏张氏祖庭”里,记者看到一本本泛黄甚至残破的家乘、谱牒,这些来自海内外的千余册族谱,承载了家族文化的深厚底蕴。

翻开这一部部张氏家族宝典,在张氏敕命中感受先人们的丰功伟绩,在张氏辈分派字中联络血脉亲情,在张氏家规中探求张氏巨族枝繁叶茂的奥秘,在祭奠祖先的殿堂前仰望着那一幅幅颂德昭世的警句妙言。

张氏之家乘、谱牒,不仅仅记录张姓的氏族来源、世代系统、人物传记、迁徙居住、婚姻嫁娶、祖孙繁衍,而且还广泛涉及与之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不失为研究家族和社会的重要原始资料。

漫步于“华夏张氏祖庭”,抚摸立于门口的张九龄等张氏先人塑像,望着不远处的数十根捐建“祖庭”的张氏功德柱,冥冥之中似有一场正在进行的对话,刹那间,一种质朴而执着的幽思,如同一缕缕难以解释的情丝,萦绕心怀。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不可否认,关于挥公的身份和青阳地望的具体位置,在学界有些不同的声音。对于张姓起源地,近些年又出现了不同说法,但大多数张氏族人一般都称自己是出自清河望族。

像张姓这样的古老姓氏,其祖源共识历经漫长的历史传承积淀为姓氏文化基因,不会因为某些新说而改变什么。

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农村要留得住绿水青山,系得住乡愁”,“乡愁”是我们的根。这个承载着家国情怀的根,其中便有中华姓氏文化,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聚来散去,去而还来,血脉情结最是让人难以释怀。

清河,给张氏族人留下了太多回望,太多牵挂。无论走多远,天下张姓裔孙依然要穿越千山万水,回归镌刻桑麻记忆的田园。

“天下张姓出清河”,成为亿万张姓族人慎终追远的千年弦歌。

如今,挥公曾经仰望过的璀璨星河早已褪色到历史深处,而在古老的清河大地上,依然跃动着华夏张氏生生不息的身影。(文/记者邢云)

上一篇新闻

在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引下 开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征程

下一篇新闻

从潮州走向世界:21岁饶宗颐在韩师执教,课后不服气的学生瞬间倾倒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