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植物提高城市生态韧性
近年来,随着城市扩张和人口增长,城市生态环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城市土壤、水源、空气污染等问题日益受到人们关注。在日前举办的2022健康宜居与低碳城市国际论坛上,专家们建议,利用植物的力量提高城市生态韧性,消除城市与自然的对立关系,从而实现绿色低碳目标。
在新加坡国家公园局高级设计署署长邓国辉看来,城市生态韧性是指城市基于绿色解决方案,从可能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中迅速恢复生态的能力。提高城市生态韧性就是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这一观点在SED新西林景观国际董事长黄剑锋介绍的实际案例中得到具体体现。位于深圳的蛇口时光草坪公园,原本是一个地表裸露、林木杂乱的闲置空地,因规划问题,在下大雨时经常会出现内涝积水现象。
深圳蛇口时光草坪公园 图片来源:园景人网站
经过改造,公园建立了地下海绵设施和分布于各处的雨水花园,植草沟吸纳雨水并渗透雨水,有效控制场地内雨水径流,蓄水系统可以从公园路基和其他透水区收集净化雨水。同时,公园还保留了7棵树龄超过40年的原生大榕树及其他14种乔木,共计271棵,通过植物搭配,改善了微气候环境,亦为居民提供了防疫、地震、暴雨等灾害避难场所,重塑了一个生态、韧性、健康、有活力的公共空间。
城市生态韧性的主体是人与自然,其中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是不可缺少、难以再生的自然资源。
行走在城市的街头巷尾,行道树看似挺拔,但它们根部的生长环境其实十分恶劣,大多为硬质下垫面。同时,城市化过程中大规模的工程建设、交通运输、污染物排放,尤其是不当的土地利用和管理,使城市土壤遭受了剧烈影响,有些甚至是不可逆的。
这就是城市环境下的特殊生态。因此,我们需要通过保护自然资产,保障生态系统稳定,从而为城市提供天然屏障。
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方松林多年来持续致力于矿区废弃地生态修复与景观活化再生研究。在他看来,矿山开采对土壤、水体等生态环境污染较大。矿区废弃地要有针对性地采用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治理措施,及时治理受损的废弃地生态环境。
“矿区废弃地修复要将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方式相融合,植物在其中贡献了很大力量。”方松林说。
通过图片,他展示了矿区废弃地使用环保草毯进行覆土绿化的场景,见效快、效果明显是其优点。在生态修复过程中,除了使用草毯,坡度小于18度的平缓地还可使用低矮灌木进行绿化,覆土达到80厘米的平缓地可使用大型乔木进行覆土绿化。
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 图片来源:网络
方松林表示,矿区废弃地修复不能只强调技术和手法,还应注重建立适宜的活化再生模式,根据场地环境因地制宜进行规划和景观创意重构,使矿区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面貌。上海辰山植物园的矿山花园就是一个典型的修复案例。
除了土壤污染问题,气候问题在论坛上也引发与会者深思。重庆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董莉莉表示,城镇化发展使得城市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整体排放量60%以上,提升城市绿地绿容率是增加全球生物固碳的有效途径。
研究表明,绿容率的数值大小直观表现为植物碳吸收量与氧气排放量能力,处在生长旺盛期的树木,每公顷阔叶林每天可吸收1吨二氧化碳,释放750千克氧气。
为了解高绿容率植物情况,重庆市开展了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常用园林植物调查。董莉莉介绍,该调查从38个公园绿地和生态小区居住地附属绿地进行取样,涵盖113种常用园林植物。
调查结果显示,高绿容率植物有26种,其中蜡梅、羊蹄甲、黄葛树、小叶榕、桂花、无患子的绿容率高,且使用频率较高;猴欢喜、珊瑚朴、川桐杨、山杜英、杜仲的绿容率高,但使用频次较低。低绿容率植物有34种,其中樱花、八角枫、栾树、朴树、银杏、红叶李、紫薇使用频次较高。
“这次调查为重庆市园林绿化树种选择提供重要参考,比如乔木,日后应尽量选择树高8—25米的常绿乔木,还可选择冠幅不小于8米的落叶乔木。这类规格的树木绿容率更高,生态效益更明显。”董莉莉说。
毋庸置疑,城市处处需要绿化、需要植物装饰,植物对提高城市生态韧性具有重要作用。在高度重视自然绿化的新加坡,虽然空间狭窄,但到处绿意盎然,在街道、建筑物、走廊、屋顶等,几乎到处都有生长旺盛的绿色植物。
从花园城市到花园中的城市、再到如今迈向自然低碳城市的道路上,新加坡已探索50余年,其经验和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
新加坡城市景观 图片来源:网络
邓国辉介绍,为提高城市生态韧性,新加坡做了许多工作,保护红树林和广泛种植树木是他们迈向低碳城市目标的主要策略。在最初,新加坡沿路种植了很多单一品种的树木,对公众而言,植物和绿化带来的喜悦和体验也是溢于言表的,但这种单一城市绿化方式无法满足生物多样性的要求,势必需要进行景观提升和改造。
“新加坡地理位置优越,在迁徙季节会有许多候鸟在此停留。拥有丰富多样的鸟类是印证城市生态系统良好的重要指标,如何留住这些候鸟是我们当时思考的问题。”邓国辉说。
为此,新加坡在进行道路改建时不断增加植物种类,让道路两旁的树种更加丰富多彩,为候鸟营造良好的栖息环境,还在城市中模仿热带雨林设计更自然的景观,适地适树种植乡土植物,将自然通道延伸到公园和城市中心。
邓国辉认为,在城市中生长的树木要比自然中的树木承受更多压力,因此韧性城市建设理念应融入城市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的全过程。
为此,新加坡建立生态保护网络、生态连通性总体规划,还为树木设计了一套管理系统,使用无人机对树木进行可视化评估,在必要时对树木进行专业检查、维护和更换,以确保城市森林的持续健康安全。
“城市的生态环境是否有韧性取决于城市的管理系统是否具有弹性。如何将城市里每棵树的生长情况数字化,并实时更新形成有效管理,这对许多城市而言依然是挑战。”邓国辉说。(作者 张萌 编辑 王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