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调查显示到中港台旅行属于“低级行为” 来看看你是高等还是低等人
横杠以上的是高级人常用的品牌,底下的是低级人常用的品牌。(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面簿)
就在国人持续批评国内贫富差距的问题,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希望从政策上缩小差距、化解社会分歧的时候,本地大学研究机构竟然发出一份所谓的调查,从“社会阶级”的角度出发,研究国人在思想观念、生活作风之间的差异,并从而得出所谓“高级”“低级”阶级的答案,真是令人看傻了眼。
何谓高级低级?60%以上用财富划分,3%用行为举止定义
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几天前发布一项叫做《汽车、公寓和菜饭》( Cars, Condos and Cai Png )的调查报告,多项数据引起网民的议论。
高等人常用的品牌。(报告截图)
根据英文《今日报》的报道,这份报告重点内容包括:
61%的受访者纯粹以财富(包括房地产、汽车、旅游地点)看待人的“阶级”;
36%会把人的行为(例如骂粗口、粗鲁)纳入考虑才决定是高级低级;
只有3%纯以人的行为定义高级低级。
低等人去旅行的国家和从事的活动。(报告截图)
但在“什么因素组成阶级”的分析中,
65.99%认为包括工作和收入来源;
42.94%认为是房屋;
35.32%相信教育;
29.93%认为家庭;
26.02%相信汽车;
而有13.94%觉得假期和旅游可以认定一个人的阶级;
还有9.85%认为使用的语文有关;
9.85%相信人际网络;
8.74%会说有没有女佣是高级低级的分别。
高等人去旅行的国家和从事的活动。(报告截图)
在回应中,被视为高级的薪水是5000元以上到8万3000元。3000到5000之间,以及少于3000元的统统被视为低级薪水。
调查样本只有538人,具代表性值得借鉴吗?
这项透过互联网发出的调查只有538个回应,误差率4.25%,也就是只要95%准确度。
在回应的人里面,自己报出收入的,从完全没收入到年收入400万。有77%自认中产阶级,11%自认“低级”,3%自认“高级”。其他不确定。
大略综观整份报告,说实在,其实就是国人习以为常的现象。
例如三分之二的人相信财富决定社会地位,其实何止新加坡这样,东亚大部分地区都是吧!从俗语“人要衣装佛要金装”就知道了,还有时不时上新闻的上流下流事件,也可以反映啊,哪里需要花那么多钱做研究?看房子大小也一样,住洋房比住一房式鼻子抬得更高,
负责开展研究的是新加坡国立大学旗下的研究机构Vox Dei私人有限公司。接受《今日报》访问的是名字一看就是来自英语国家的研究员,他们对亚洲视为理所当然的情况,是不是觉得特别好奇?
有车人士=高级?只有新加坡才如此吧
汽车被当做阶级分化的象征,这才是值得研究。
新加坡博览中心举行的汽车展销会吸引大批潜在买家到场。(联合早报)
本来在很多国家属于出行工具的东西,在新加坡因为人为的税率和刻意的抬高价格,逐渐变成一种身份地位的代表物,是当年政策制定者有意无意造成的社会分化。但是随着现代环保意识高涨,减排意识提高,开车逐渐变成一种道德问题,情况有了变化,不知道是不是这样所以只有26%的人把汽车视为阶级象征?
去马来西亚台湾香港中国旅行=低级?
最离谱的是,出国旅行不但被加入阶级意识,连去哪里玩也有高低之分。
一个1972年生的女子自认是低级人,认为放假去旅游的地方是台湾、香港、曼谷,是属于低级的。
(报告截图)
另外一个低级人觉得最远去马来西亚,而且是坐车不是坐飞机,就是低级。此外,去中国、峇淡岛也是低级。
至于高级旅游,欧洲、日本、美国甚至非洲(因为太远了要花很多时间金钱),都是高级。
使用母语 = 低级?
然而最该令华文圈子的人气愤的,是有一成回应者把讲新式英语和母语视为低级。
低等人常用的品牌。(报告截图)
研究者也同意,在一些方面的回馈数目是不足的,例如反应的女性比较不倾向把行为和阶级挂钩,就因为样本不够大,难以完整解释。
单纯的网络调查,又只有538个回应,可以想见这份调查的贫弱。除了呈现的内容对新加坡来说属于老生常谈的常识,在细节方面又提不出有力的说明或者发现,如此这样的研究,按照我的看法,根本应该重做,如果经费有限,那就根本不应该开始,浪费公款。
新加坡的“阶级意识”是隐形的,很多有钱人出门穿短裤拖鞋
报告一开始就拿马克思和孔子来解释什么叫“阶级”,根本就像高中生在写的课堂报告!“社会阶级”一词虽然是马克思的社会学重点,但阶级这个事实跟人类历史一样久远,中文成语有多少相关的,you name it。
新加坡贫富差距的消除需要做很多工作,但是整体上,我们的“阶级意识”是隐形的或者说不容易表露,跟香港和纽约那种“有钱大晒”的赤裸裸风格,非常不一样。所以很多新加坡有钱人出门穿短裤拖鞋,去小贩中心吃东西,民风相对还是很朴素。
大家都知道网民反应往往不客观,何况新加坡根本谈不上全民上网。
网民所传达的往往有不少偏见、成见和因循任意的想法,从调查结果来看确实如此。研究员不能细察,却把人内心潜藏的偏见、成见,具体化、表面化、固定化。虽然报告的开始表明所用的是一套可以帮助发掘受调查者真正想法的社会学方法,但是怎样证明那些不是偏见?如果知道是偏见,怎样转化成比较客观的社会现象?
报告不具启发意义,只把大家心照不宣的现象公开出来
从报告中我们看不出其具有启发意义的合理性。如果只是偏见、成见的集合,那是很大的问题。样本不准确,研究者对民情的实际情况如果充分了解,就必须在调节样本的加权方面做一些功夫,这些都没有,就整理了回馈数字,把一个社会里大家心照不宣的现象公开出来。
很多事情公开之后就变得很敏感。这不是言论自由不自由的问题。现在可好,讲母语和新语的人是不是要自觉低级?去马来西亚旅行是不是最好不要跟同事讲?按照我们的体会,在新加坡请不请女佣根本是需要的问题,跟show off一点关系都没有,就因为几个人回馈了这样的反应,就被当做一个社会阶级的表征,这是何其荒唐的调查!
黑了政府一把?原来新加坡半数人口都是低等人?
新加坡社会对很多外国人来说是相对质朴,土豪极少,也极不张扬,这跟80%以上人口住在组屋有关系。因此新加坡人普遍因为社会地位而自卑的现象极其少。
对中文语文来说,所谓的高级低级,也就是上等人下等人,是非常不逊的言语,诉诸文字,几乎等于骂人。一个国立大学研究机构的研究员,不去深入了解本国文化,却以为掌握社会学研究的工具和语言,就用对本土语言带有侮辱性的言语研究本国政治社会现象,无疑非常幼稚。
话说回来,这一研究成果对鄙国政府算是一种高级黑,按收入3000到5000元被视为低级或者下等人,本国超过半数人口都是,这是执政党半世纪的治理政绩结果,是不是该回应回应呢?
把人分阶级等级是封建的做法,现代社会的治理必定致力消除,追求平等。研究员要探究的问题,鄙国政府难道掌握不住,需要透过这样的研究去发现?研究机构主管不认为这样的“低级”研究需要重做得更严谨更有意义才发布吗?令人费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