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5日 星期三

后疫情时期“一带一路”如何进行金融合作?国务院参事王兆星:一定要守住安全发展底线、严控投资风险

每经记者:张卓青 每经编辑:段炼

11月26日,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简称“文化中心”)主办的2020“一带一路”金融合作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邀请国内外金融领域政府官员、企业高管及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十四五”时期“一带一路”金融合作相关议题。

国务院参事、“一带一路”金融合作研究院顾问委员会顾问、银保监会原副主席王兆星发表了主旨演讲,他表示疫情在全球蔓延,让“一带一路”沿线新兴国家面临本国货币贬值和经济下行压力双重打击,债务违约风险明显上升,中资金融机构在与其合作过程中一定要牢牢守住安全发展底限、严控投资风险。

后疫情时期“一带一路”如何进行金融合作?国务院参事王兆星:一定要守住安全发展底线、严控投资风险

王兆星发表演讲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中资银行已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近80家一级机构

王兆星表示,中国金融业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中已经取得的重要进展,为下一步深化“一带一路”金融合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为此,他分享了一组数据。

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金融机构布局方面,截止到2019年末,已经有11家中资银行在29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了近80家一级机构,三家中资保险公司,在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设立6家保险营业机构。中资金融机构扩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布局,为走出去的企业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

另一方面,中国也在进一步加快落实金融对外开放的步伐。支持符合条件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保险机构来华开展业务,截止去年年末,共有来自23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48家银行在华设立银行机构,另外还有一些保险机构。

今年以来,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巨大的冲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金融市场和资金融通也不免受到影响。

这些影响首先表现在境外项目还款压力增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提出缓债、免债诉求。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各国企业项目规划施工延后,超支压力加大。随着疫情的全球蔓延,新型经济体面临本国货币贬值和经济下行压力双重打击,债务违约风险明显上升。

其次是资本市场波动加剧,金融市场振荡不利于资金的融通。疫情以来全球金融市场振荡,欧美主要央行实施宽松货币政策,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金融市场和资金融通造成很大的冲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币严重贬值,国际贸易投资活动明显收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外资流入减缓,资金供应受到影响。

第三表现在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加大,流动性风险出现。因为沿线国家很多都是属于靠大宗商品、原材料、原油出口来维持他们的财政能力,大宗商品、原油价格波动,都会影响这些国家的流动性的稳定以及清偿的能力。

在这样的情形下,作为“一带一路”的倡导国和发起方的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合作与投资也会面临着一些风险。

王兆星认为,首先我国在高风险国家境外债权存在潜在风险,疫情冲击全球经济,部分新兴市场经济已发生债务违约,G20已发出低收入国家主权债权缓债倡议,我们面临的国别风险将上升。

如果沿线国家经济无法从疫情中较快恢复,不能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这种债务违约的风险会进一步加大,债务重组的风险也会加大,这样都会为下一步资金融通带来影响。

其次是风险挑战,疫情以来有关国家收紧境外投资限制措施,国际贸易投资风险加大。例如欧盟委员会近期对外国投资者收购欧盟债务性资产加以限制,美国、印度等修改外商投资审查制度。

各国对反洗钱、信息安全、公司治理等方面的监管要求更加严格,境外监管当局对中资银行境外机构关注度持续升高。这些都使得中资银行海外布局、海外合规压力和成本进一步加大。

稳妥推进中资银行、保险机构优化“一带一路”网络布局

为了应对这些风险,推进后疫情时期“一带一路”金融合作与资金融通,王兆星也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要牢牢守住安全发展底线。在金融合作和资金融通过程当中,应严控投资风险,做好境外投资风险的管控。

二是要继续积极稳妥推进中资银行、保险机构优化“一带一路”的网络布局,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提升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三是相关金融机构应该密切跟踪全球疫情形式,加大政策支持,加强精准金融服务,提升风险管控能力,协助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建立长期、稳定、可持续风险可控的多元化的融资体系。

四是推动人民币区域化进一步发展。人民币的国际化是总的方向和目标,而人民币的区域化是国际化重要的推手,推动人民币为中心的区域化的新格局。发展债券市场,特别是主权人民币债券,也是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重要的过程。

另外,王兆星还建议要注重统筹海外的金融管理、债权管理,来进一步优化我国债权的海外布局,加强主管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加强信息共享和政策协调,形成合力。

上一篇新闻

报告文学:白玉兰的春天

下一篇新闻

省一季度“开门红”政策解读新闻通气会召开 政策汇编看这里!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