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寻乌寻影”寻乌影像展第二期——客家寻乌

“寻乌寻影”寻乌影像展第二期——客家寻乌


展览简介

“寻乌寻影”寻乌影像展

2019年11月,华承为文化与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以助力寻乌发展摄影旅游为目的,组织团队对寻乌全县的摄影旅游资源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探访。在寻乌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走访了13个乡镇,重点对寻乌县内的客家围屋、红色旧址和观光点进行了详细的考察,拍摄了大量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经过长达两个月的整理和编排我们从红色寻乌、人文寻乌、美丽寻乌三个部分介绍了寻乌县的摄影资源,希望以此来助力寻乌文旅产业的发展。同时,作为寻乌县的对口支援单位,深圳市龙岗区近年来为促进寻乌县的社会经济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最后特别设置“同饮一江水”单元,向龙岗致敬!

此次线上展览我们将分四期推出,分别是“红色寻乌”、“客家寻乌”、“光影寻乌”以及“同饮一江水”。我们衷心的希望每一位来到寻乌的人,能通过相机记录寻乌的厚重和精彩!我们也殷切的期待,会有更多的人来到寻乌,体会、记录、传播它的美好!再次感谢寻乌县政府、深圳市龙岗区对我们工作的大力支持!

“寻乌寻影”寻乌影像展第二期——客家寻乌

贰、客家寻乌

据上世纪八十年代考古记录显示,文峰乡小布村发现磨制的石器和十余种印纹陶片,吉潭圳下村出土陶罐、纺轮、石镞等器具,经鉴定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文化遗址。可见,寻乌很早就留下了人类的足迹。

据《赣州府志》记载,古代寻乌乃蛮荒之地,居民主要是“畬瑶之族”。中原汉民最早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加强对南方百越族人的统治,派遣50万大军南下,至秦灭亡,驻扎南方的官兵留居,便成了赣南、粤北地区最早的客家人。

至东汉黄巾起义、唐代安史之乱,再到五胡乱华,及宋室南渡,大批中原汉人南迁,闽粤赣边就成了汉人最佳的避难之所,因此,寻乌孕育了客家。到明清时期,寻乌客家人口增多,创建了1609个村落;随着文化昌盛,围屋、宗祠、庙宇、寺塔、桥梁等建筑应运而兴;同时,出现了一批颇具影响的文人,如吴之章、邱上峰、刘德熙等。政治文化的成熟,标志着寻乌客家走向了成熟。

最具客家特色的当数寻乌的建筑。客家民居是广东、福建、江西、台湾等省传统民居建筑的一个重要流派。客家民居主要有三种样式:赣南方围、闽西土楼、粤东围龙屋。目前,规模较大、保存完好的客家民居主要集中在广东的惠州、河源、梅州、韶关 ,江西的赣州,福建的龙岩、三明,广西的贺州、玉林、防城港,台湾新竹、苗栗、桃园等地。与中国其它地区传统民居建筑一样,客家民居也有聚族群居的特点,其传统民居的共同特点都是坐北朝南,注重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来装饰屋顶、檐口见长。寻乌县作为赣闽粤三省交界之地,遍布着大量富有特色的客家围屋,多以方围屋、半圆围龙屋为主,与福建的土楼、广东的排屋共同组成了客家人的历史记忆。

寻乌有中原府第式五凤殿特征的“九厅十八井”,如南桥大夫第;晨光古柏故居“司马第”;有厅屋组合式的客家大院,典型的有澄江周田历史文化名村建筑;有防御功能齐全的碉堡式,如晨光新屋下碉楼围屋;有既封闭又包容性很强的龙衣围屋,如菖蒲五丰下粜米岗大型半月型围屋、晨光金星的角背围屋,龙廷乡大田围屋等。

寻乌除了围屋,客家宗祠也随处可见,客家宗祠既是历史的产物,同时也烙上了时代的印记。客家宗祠的建立可追溯到宋元之际,到了清代,客家人兴建宗祠的势头仍有增无减,因而使得客家宗祠的数量在清代达到高峰,当时的客家地区“族必有祠”,甚至延续至今。在寻乌,随处可见属于不同年代、风格各异的客家宗祠,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刘氏宗祠、潘氏宗祠、曾氏宗祠、卢氏宗祠等。这些建筑,布局形式多样,坐落在青山绿水之间,掩藏在绿色的世界里,充满了田园诗韵,美不胜收。

寻乌,除了山灵水秀,风物多姿,亦有着其源远流长的客家历史文化。透过这个窗口,我们可以看到千姿百态的客家文化事象,以及形象化的客家观念和客家精神。

晨光菖蒲古建群——角背围

角背围位于晨光镇金星村,始建于清顺治年间,规模宏大,保存完好,门前有较少见的日月形池塘,是典型的客家半圆形围拢屋。角背围也是河角曾氏宗祠,每年春节期间会举行盛大的祭祖活动。

“寻乌寻影”寻乌影像展第二期——客家寻乌

角背围 袁广明 摄


“寻乌寻影”寻乌影像展第二期——客家寻乌

角背围化胎 王成程 摄


“寻乌寻影”寻乌影像展第二期——客家寻乌

角背围横屋 李恩中 摄

“寻乌寻影”寻乌影像展第二期——客家寻乌

袁广明 摄

“寻乌寻影”寻乌影像展第二期——客家寻乌

李恩中 摄

晨光菖蒲古建群——新屋下

位于晨光镇司城村的新屋下是一座造型颇有特色的客家炮楼围屋,建于1851年。由一座方形内屋、一围五边外屋、一栋炮楼和一个半月形池塘组成。新屋下保持着最为原始的围屋风貌。尤其是其牌坊式门楼,仍旧保留着原始的上色和精美的雕刻。整个建筑矗立在田野之间,饱经岁月沧桑,以古朴的姿态,诉说着客家人的历史和文化。

“寻乌寻影”寻乌影像展第二期——客家寻乌

袁广明 摄

“寻乌寻影”寻乌影像展第二期——客家寻乌

新屋下碉楼 李恩中 摄

“寻乌寻影”寻乌影像展第二期——客家寻乌

李恩中 摄

晨光菖蒲古建群——龙衣围

龙衣围位于菖蒲乡五丰村,始建于明朝末年,是寻乌县规模最大的一处半圆形围屋。整座建筑以古氏宗祠为中心,渐次抬高、层层包围递进达五围之多,最外围长260多米。整座建筑占地三万平方米,有大小房间四百五十多间。正门悬乾隆御赐“钦点御前侍卫府”、“三世科第”牌匾两块,彰显古氏一族光辉的家族历史。

“寻乌寻影”寻乌影像展第二期——客家寻乌

袁广明 摄

“寻乌寻影”寻乌影像展第二期——客家寻乌

王成程 摄

“寻乌寻影”寻乌影像展第二期——客家寻乌

刘新忠 摄

晨光菖蒲古建群——光裕围

又名车田围,位于菖蒲乡菖蒲村,距今已有200 多年的历史。建造者刘达政以“政施孝友”为宗旨建光裕围,以示发扬光大、后代之富裕之意。光裕围是一座方形围屋,正门有保存完好的牌坊和雕梁画栋,除整体形状尚存之外,部分围墙已然塌落,别具残破之美。

“寻乌寻影”寻乌影像展第二期——客家寻乌

光裕围 袁广明 摄

“寻乌寻影”寻乌影像展第二期——客家寻乌

袁广明 摄

“寻乌寻影”寻乌影像展第二期——客家寻乌

王成程 摄

周田古村

周田古村是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也是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周田客家古建筑群有“周田十八座大屋”,而至今仍完整保存的有十五座精美古民居。其中尤以田塘湾大屋最为宏大、完整。其雕龙画栋、飞檐翘角、封火砖墙等建筑结构保存十分完整,门楣、题刻、功名柱、浮雕壁画、木雕、硅雕、石雕等工艺精湛,栩栩如生,体现了客家先民精巧的技能和超凡的智慧。周田一村通三省,与广东的平远县差干镇烽岭牌村、福建的武平县东留乡龙溪村一山之隔,一条穿村而过的古驿道将三省三村一脉相连。

“寻乌寻影”寻乌影像展第二期——客家寻乌

袁广明 摄

“寻乌寻影”寻乌影像展第二期——客家寻乌

袁广明 摄

“寻乌寻影”寻乌影像展第二期——客家寻乌

袁广明 摄

“寻乌寻影”寻乌影像展第二期——客家寻乌

“寻乌寻影”寻乌影像展第二期——客家寻乌

曹红军 摄

圳下古村

圳下村位于寻乌县东部吉潭镇,是一个具有浓郁客家文化和光荣革命传统的村落,村中有始建于明清时期的古建筑“三屋一阁”。以恭安围、德馨围和河唇坝围组成的围屋群是客家方形回字结构围屋的典型代表。其中,始建于清代中期的恭安围是圳下村保存最为完好、规制最为清晰的一座古建筑;河唇坝围曾在20 世纪50 年代末大跃进时期辟为公共食堂,保存有非常完好的标语、壁画,在全国具有独特的时代代表性。

“寻乌寻影”寻乌影像展第二期——客家寻乌

“寻乌寻影”寻乌影像展第二期——客家寻乌

“寻乌寻影”寻乌影像展第二期——客家寻乌

袁广明 摄

“寻乌寻影”寻乌影像展第二期——客家寻乌

“寻乌寻影”寻乌影像展第二期——客家寻乌

王成程 摄

“寻乌寻影”寻乌影像展第二期——客家寻乌

“寻乌寻影”寻乌影像展第二期——客家寻乌

曹红军 摄

车头文昌阁

位于南桥镇车头村下河背坝里,建于民国8年(1919)。阁为亭台式方型建筑,坐南朝北,边长17米,共有六层,约600平方米,实体为三层,因其是楼上楼之故。阁外围为圆形围屋和高大门楼,围屋直径30米,全阁总占地面积约94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542平方米。文昌阁第一层为禄位宫,第二层为文昌宫,第三层为魁星宫,整体规模宏大,造型别致。

“寻乌寻影”寻乌影像展第二期——客家寻乌

袁广明 摄

“寻乌寻影”寻乌影像展第二期——客家寻乌

袁广明 摄

“寻乌寻影”寻乌影像展第二期——客家寻乌

李恩中 摄

“寻乌寻影”寻乌影像展第二期——客家寻乌

“寻乌寻影”寻乌影像展第二期——客家寻乌

曹红军 摄

大夫第

位于南桥镇高排村的大夫第(陈氏云魁公祠)建于1736至1795年,历时一甲子,是寻乌县内最能体现客家建筑文化的代表之一。空中俯瞰大夫第,集山川风水之灵气,风格独特,结构严谨,与后方的山形山势和前方的半月形水塘相得益彰。高墙深宅,雕镂精湛,是寻乌客家古建筑中的瑰宝,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与艺术保留价值。

“寻乌寻影”寻乌影像展第二期——客家寻乌

曹红军 摄

“寻乌寻影”寻乌影像展第二期——客家寻乌

“寻乌寻影”寻乌影像展第二期——客家寻乌

曹红军 摄

项山乡仰高第

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项山乡桥头村,建于清代,1923年重修,坐东南朝西北,面阔三间,二进三厅二厢房二横屋一围龙。面宽30米,进深27.6米,抬梁式金包银悬山顶大瓦房,6根对称木柱支撑上中下厅,2根对称木柱支撑廊门。门坪有2条三节石桅杆,全身雕龙,通高9.9米,桅杆旁边各置一只石狮子,栩栩如生。

“寻乌寻影”寻乌影像展第二期——客家寻乌

李恩中 摄

“寻乌寻影”寻乌影像展第二期——客家寻乌

袁广明 摄

“寻乌寻影”寻乌影像展第二期——客家寻乌

李恩中 摄

龙廷乡大田围屋

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龙廷乡大田村大田围中心,亦是当地梅氏宗祠,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1662-1722),二次革命战争中烧毁,1930年左右重修。宗祠坐东北朝西南,二进三厅二厢房,抬梁式青砖大瓦房,面宽14米,进深28米,上中厅由12根对称木柱支撑,下厅2根对称木柱支撑,中厅一八角形藻井,井内刻有双龙、人物、花草,正门口一对抱鼓石、一对石狮子。

“寻乌寻影”寻乌影像展第二期——客家寻乌

刘新忠 摄

“寻乌寻影”寻乌影像展第二期——客家寻乌

曾青松 摄

“寻乌寻影”寻乌影像展第二期——客家寻乌

“寻乌寻影”寻乌影像展第二期——客家寻乌

曾青松 摄

知耻学校

于民国初年(1911年)寻乌绅士潘明徵(绰号“屎缸伯公”)出资建造,其长子潘谐初担任校长。办学十六载,设置了英语、理化(格致)等新学内容,学校以学生品学兼优而斐声遐迩,生源遍及赣、粤、闽边陲的赣州、梅州和龙岩等客家地区。是寻乌近代史上文化、教育启蒙阶段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一座私立学校。

“寻乌寻影”寻乌影像展第二期——客家寻乌

袁广明 摄

“寻乌寻影”寻乌影像展第二期——客家寻乌

“寻乌寻影”寻乌影像展第二期——客家寻乌

李恩中 摄

客家宗祠

寻乌除了围屋,客家宗祠也随处可见,客家宗祠既是历史的产物,同时也烙上了时代的印记。客家宗祠的建立可追溯到宋元之际,到了清代,客家人兴建宗祠的势头仍有增无减,因而使得客家宗祠的数量在清代达到高峰,当时的客家地区“族必有祠”,甚至延续至今。在寻乌,随处可见属于不同年代、风格各异的客家宗祠,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司城村刘氏宗祠、上车村潘氏宗祠、上津村曾氏宗祠、卢屋村卢氏宗祠等。这些建筑, 布局形式多样,坐落在青山绿水之间,掩藏在绿色的世界里,充满了田园诗韵,美不胜收。

“寻乌寻影”寻乌影像展第二期——客家寻乌

曾氏宗祠 李恩中 摄

“寻乌寻影”寻乌影像展第二期——客家寻乌

厚德堂 曹红军 摄

“寻乌寻影”寻乌影像展第二期——客家寻乌

曾氏宗祠内景 曹红军 摄

“寻乌寻影”寻乌影像展第二期——客家寻乌

刘氏宗祠 王成程 摄

“寻乌寻影”寻乌影像展第二期——客家寻乌

潘氏宗祠 袁广明 摄

“寻乌寻影”寻乌影像展第二期——客家寻乌

卢氏宗祠 王成程 摄

“寻乌寻影”寻乌影像展第二期——客家寻乌

客家迎故事 刘新忠 摄

“寻乌寻影”寻乌影像展第二期——客家寻乌

云盖岽祈福 潘昌林 摄

“寻乌寻影”寻乌影像展第二期——客家寻乌

鼻吹唢呐 刘新忠 摄

关于寻乌

这是一方钟灵毓秀、资源丰美的富饶沃土。

这是一方安宁祥和、宜居宜业的客家桃源。

这是享有“毛泽东思想发祥地”、“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发源地”、“中国蜜桔之乡”、“中国脐橙之乡”、

“东江源头县”、“世界稀土王国”等美称的地方。

这,就是江西寻乌。

寻乌,地处江西东南部,位于赣、粤、闽三省交汇处,历来是“三省通衢”之地。全县国土面积2351平方公里,总人口33万。这里交通发达,区位优越,206国道、济广高速以及已经立项待建的瑞梅铁路、寻龙高速纵贯南北,寻全高速横越东西。在传统与现代、发展与保护、运用与推介的战略整合中,寻乌充分挖掘自然资源、人文优势与产业特色,建立了一套集旅游休闲和生态经济于一体的发展体系,快速融入了粤港澳大湾区、海西经济区发展圈。寻乌已成为中部地区与珠江三角洲、海峡两岸观光及投资兴业的首选区域。

寻乌是久负盛名的“中国蜜桔之乡”和“中国脐橙之乡”。“寻乌蜜桔”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6年又被国家工商总局评为“中国驰名商标”。果品远销至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寻乌出产的猕猴桃和百香果亦畅销全国各地。

1930年5月,毛泽东在寻乌作了他一生中最大规模的社会调查,写下了《寻乌调查》和《反对本本主义》两篇光辉著作,首次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提出了“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等思想路线,初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点,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思想,寻乌也由此成为我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发源地之一。

在历史的长河中,寻乌留下了蔚为壮观、可歌可泣的一页。一处处浸透着革命先辈智慧与鲜血的红土地,已经从过去到如今,且直到将来,不断向人们展示其沉厚而伟岸的风姿。

供稿人 龚桂芳

下期预告——《光影寻乌》篇

欢迎继续关注第三期

上一篇新闻

文化的生命力

下一篇新闻

村村舍舍飘墨香 走进书画艺术之乡——利国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