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是何时开始下南洋、移民马来西亚的?
说起华人下南洋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汉代和唐宋时代,当时中国和马来群岛已有频密的商业活动和文化交流。元明时代,已有中国人在南洋当地定居的记载。而华人大量移居南洋的历史,则是在清代鸦片战争之后开始,英属马来亚与婆罗洲的英殖民政府大量引入华工,一直到马来西亚独立建国至今,华人已成为当地的第二大族群。
古代早期
据中国古书的记录,唐朝时期,已有少量唐人南下马来半岛一带进行商业活动;《新唐书》记载,马来西亚的吉兰丹州在667-669年向唐朝献方物;柔佛州是商人往来凑集之地,年年都有马来西亚商人乘船到广州。当时唐人主要是暂居经商,并无大量定居。元朝时,马来半岛古国龙牙门已有中国人和当地人通婚杂居。元朝时,蒙古政权不仅出兵日本,也曾出兵南洋,留下了不少中国人在南洋定居。
明代
到了明代,郑和下西洋时曾多次在马六甲(明史称为满剌加)停留,后来将马六甲、巨港(今属印尼)、泗水(今属印尼)等营建成明朝船队的大本营。至今,马六甲仍然留有大量与郑和有关的遗迹。郑和下西洋时,南洋便有不少华人,郑和随从也提到马六甲有华人。
一些华人因为和马来西亚当地人通婚,开始在马六甲定居,渐渐受马来文化影响,繁衍开来。从此,华人开始在马六甲形成聚落定居,并成为组成马六甲重要的一个民族。明朝衰弱后,这些通婚华人的后裔由于交通不便、明朝闭关政策等因素,开始与祖国关系疏远。在与本土文化相互交融的情况下,他们逐渐形成一支新的民族——娘惹峇峇。娘惹峇峇的母语也由方言(主要是福建话),慢慢转变成夹杂方言以及马来语的娘惹峇峇语,但依然保留了各种中国明代的风俗仪式。
清代
清朝时期,许多不愿投降的反清义士也逃到南洋一代。嘉庆年间,广东嘉应县人叶亚来,流寓新加坡。嘉庆末年,马来半岛柔佛王下令驱逐华人。柔佛华人推举叶亚来为首,率领众人战胜柔佛王;叶亚来更购买军械,遣人返国,纠集嘉应县及邻村族人万余,渡海到柔佛,血战八年,平定柔佛全境。当时槟榔屿华人与土人冲突,叶亚来率众助战,三年平定槟榔屿。
后来,叶亚来自量不敌英国势力,将此二地主权交与英国,自保土地所有权。光绪初年,在马来西亚雪兰莪和霹雳州采锡矿的华工有十几万人。雪兰莪王待华工苛刻,华工奋勇战斗,平定了雪兰莪;霹雳州华人也平定了霹雳。
19世纪
华人真正的大量移民马来西亚各地,则是从清末鸦片战争后开始,当时清朝战败,英法与清朝签署《北京条约》, 清朝廷允许民众前往海外谋生,刚好当时英国殖民者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来开发马来亚半岛,大量的华工(或称为苦力、“猪仔))从中国输入到马来亚半岛,分别成为矿工、种植工人等。
19世纪,当蒸汽船使用后,华侨南下南洋的数量更是急剧上升。此时到来的华人移民人数已经大幅度超越早期的娘惹峇峇,所以被早期定居的人称为“新客”。这时期的马来半岛华人人口的男女比例严重失衡,男多女少,这是因为劳工们的侨乡意识浓厚,多不打算扶老携幼来到马来亚定居,而是希望赚够钱回到老家故乡。
20世纪
到了1929年,全球开始经济大萧条,英殖民政府停止输入中国劳工。此时,华侨妇女开始大量移民马来亚,男女人口比例结构趋向平衡。而后来,由于世界进入冷战时代,英属马来亚正值马共武装叛乱,移民条例收紧,中国来马的移民潮逐渐减少甚至停止。此后,华人参与了马来亚独立运动与马来西亚的建国运动,并在当地繁衍开来。
最后
据不完整统计,从1840-1940年期间,中国人有约1000万人出境,其中95%是到南洋,少数到美洲如古巴,有人甚至移民到南非。槟城在1842年时,有华侨9715人,可到了1860年,则跃升至2万8018人。新加坡在1840年时,有1万7179人华侨,到了1860年剧升到5万多人。到了1890年,三州府与半岛华侨加总起来已有约39万人,到1911年,更剧升到45万人,到1941年二战前夕,华人人数已涨至236万。这个数字变化显示出,华侨人数主要是在19世纪中后期才剧增的。
19世纪前出国的华侨多被称为唐人、汉人、中国人、华民、华工、华人等,而华侨这个字眼,最早出现在1883年,之后很快流行起来。在1898年,日本横滨还出现了一间华侨学校。华侨顾名思义,是指长期居住在中国境外的中国国民。这用语在1950年代后已逐渐被华人这用语取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