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4日 星期二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辛娟

提起高山老师,陕西美术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想必大家也知道,他在美术届担任了多个行政职务,然而,在繁忙的行政工作之余,仍坚持国画创作笔耕不辍,不断探索创新。他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当下,现而今形成了自已独特的艺术风格,呈现出一种大家气象,实在难得,令人欣喜。高山老师毕业于西安美院油画系,早年曾在油画领域取得了不斐成就,这并没有把他定位在单一的绘画技艺里,近年来又将西画形体色彩溶入到国画笔墨之中,创作出一批优秀作品。其作品多次应邀赴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韩国、俄罗斯、白俄罗斯举办画展进行艺术交流,部分作品被钓鱼台国宾馆、苏州博物馆、邓小平故里,云南机场等多家收藏,2002年荣获中国美术500强称号;2005年获中国山水400家;2006、2007年被评为中国百杰画家;2002年荣获中国美术500强称号;2009年度被西安市文联评为“德艺双馨”画家。纵观高山老师的绘画之路,有脉胳可循。下面我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辛娟

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画家张璪所提出的艺术创作理论。是中国美学史上“师造化”理论的代表性论述。“造化”,即大自然,“心源”即作者内心的感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就是说艺术创作来源于艺术创作者对大自然的师法。自然的美并不能够自动地成为艺术的美,需要画家巧妙地把自然的美转化为艺术的美,充分体现了其内心的情思和构设完美融合。艺术家需要“外师造化”,更应当法自然,坚持艺术与现实关系的唯物主义色彩。石壶说,绘画,起初是描摹大自然,然后“生化”(即提高与创造)。生化的本领得自作者内心的修养,一个画家在艺术上成就的大小,就看其人修养之高低。讲到“生化”、“铸造”,主要是人的思维在起作用,从描摹客观物象到铸造自然,有一个过程。“庾信文章老更成”,是说酝酿、发酵到成熟要一定的时间。高山老师的画作,从艺术的高超造诣上,摒弃对自然的模仿,重视主体的抒情与表现的高度融通与统一,画出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辛娟

《道德经》云:信言不美。意思是说,真实的话未经加工,所以不美妙动听。艺术来源于生活,要高于生活。艺术不能把生活模仿似的照抄照搬,要对自然的美进行艺术加工,高度概括和提炼,否则,真实而具象的东西,让人一览无余,难以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高老师的画作已经不是普通意义上美术作品,他把自然的物相已经幻化成自己的心相,心手合一,跃然纸上。他笔下的花鸟,线条流畅灵动,笔墨酣畅淋漓,空灵高雅;他的笔墨或淡或浓,或焦或湿,淡有淡的韵味,浓有浓的老辣,着色艳而不俗;他笔下的线条,有张力、有弹性,或长或短,长短相间,富有节奏感,如音乐的旋律,在画面上跳跃舞蹈;在他笔下,那些可在宣纸上的记忆,长长短短、粗粗细细的线条组合中,可以看出他的性情、才情和独具匠心的艺术魅力。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辛娟

《道德经》:“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浑浑清清、清清浑浑,虚虚实实、实实虚虚,大的形象大的物质中,窈窈冥冥、幽幽深深,但是其中有着精致微妙的东西。透过这些大的物相,高老师的画中让我们看到了作品画面背后的东西,实属难得! 国画,妙在用水。当然,也关乎性情、学养、修为和才气。高老师谙熟此道,笔、墨、水被他玩弄于鼓掌之间,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比如他画的荷花,其胸中之荷,并不是眼中之荷。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从“眼中之荷花”到“胸中之荷花”,再到“手中之荷花”正是从生活形象到艺术形象的加工、提炼、概括、提高的过程,喜欢他笔下高度概括提炼后的荷花,尤其是残荷,有一种残缺之美,沧桑之美,苍凉之美。他笔下的残荷:萧瑟的深秋,万木凋零中,一枝独秀(一枝花骨朵),透出勃勃生机,表现生机流动的生命世界。是那种历尽苦难,生命之花依然顽强绽放的画面,令人震撼,继而向生命致敬。其画面向人们传递出积极向上,不像苦难和命运屈服的精神。赏心只需一两枝,万木萧瑟中,这一抹红就够了。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辛娟

沈宗骞在《沈舟学画编》中说:雅之大略有五:古淡天真,不着一点色相者,高雅也;布局有法,行笔有本,变化之至,而不离乎矩 者,典雅也;平原疏木,远岫寒沙,隐隐遥芩,盈盈秋水,笔墨无多,愈玩之而愈无穷者,隽雅也;神恬气静,令人顿消其躁妄之气者,和雅也;能集前古各家之长,而自成一种风度,且不失贵卷轴之气者,大雅也。作画者,俗不去,则雅不来。水墨画是中国画的最高境界。尤其喜欢高山老师的水墨画,不着一点色相,其苍茫氤氲之气、水墨淋漓之味,向人们传递和展现了一个付有生命律动,生机勃发的世界。中国艺术所表现的世界,是一个活的世界,一个生机流动的世界。表现这样的世界的手段,必然是要反映生命的内在节奏,而不以表现外在形体为满足。清人何绍基说:“氤氲”二字最得中国艺术之韵。 中国艺术家面对的是一个气化的世界,他与气化世界相优游,又以艺术表现这个世界。如在中国画中.画家与其说在画画,倒不如说在画气。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辛娟

清代画家,绘画理论家沈宗骞说:“ 天下之物,本气之所积而成。即如山水,自重岗复岭,以至一木一石,无不有生气贯乎其间。”这很能反映中国画家对气化世界的认识。清代绘画教育家布颜图说:“物有死活,笔亦有死活。物有气谓之活物,无气谓之死物。笔有气谓之活笔,无气谓之死笔。峰峦葱翠,林麓蓊郁,气使然也,皆不外乎笔,笔亦不离乎墨。……有气谓之活笔,笔活画成时亦成活画。”有气谓之活物、有气谓之活笔。高山老师深谙此道,他的国画苍茫氤氲 、水墨淋漓、 气韵生动 。他的水墨画日趋完善,呈现出大的气象.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辛娟

二、技近乎道、技道统一

“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这两句话是中国美学的最高概括。神,不是迷信。虽无形无质,然又发挥作用曰神。神支配法则。好画好诗是神在支配,是神与人感情起共鸣产生的。明,是神之作用。凡神皆明(光明)。人之第一念(不假思索)是神。艺术要反映第一念。凡艺术皆贵想象。有些画只具外形,似乎也是想而后得,其实若仅具外形,实物固在,何用想欤,这只是罗列现象。我说第一念是不想而得,但这第一念头也不是偶然的,是平素观察、构思的积累在这一瞬间被触发出来。讲德,才有善,如日月之明,永远光辉。德如日月,然后作品方能与日月同光。苟无德,其作品必亦污秽。德是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看法相同,德不同,以德为准。德相同,看法不同没有关系。如梁启超不同意他老师康有为,熊十力不同意欧阳竞无,都是看法不同。要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逐渐分辩清楚哪些是自己的本来面目。我固有的,是好东西;人强加于我者,是不好的。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辛娟

绘画既是一种修炼身心的过程,又是寄情于纯净创作中的一种悠然自足的人生状态,也是传播美的一种方式,高老师的国画作品,让观者在艺术之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达到润物无声的艺术效果。石壶说,学画要深究哲学。初成“画家”,后来要脱离画家,否则,最终只是画匠,最多“巨匠”而已。不学哲学则不能振拔,将永陷魔窟之中。画到穷时,要能闭关两三年,从思想上省悟,画还会变。这样常常自省,就能不断提高境界,最后达到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易》曰:“与天地和其德,与日月和其明,与四时和其序。”德,是日日增进的,所谓“进德修业”。对我们来说,文学艺术是业。德如日月,可以照见别人的道路。人的光明正大的精神一刻也不能蔽。日月在天,其另一边之光人虽不可见,然其光固在,不过为物所障。人为名利障,则不能现出己之德的光明。序者,变也,要知物之变。穷则变,变则通,要知份。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辛娟

中国画的根基是哲学美,其根系深深地扎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中。中国民族精神的三大支柱是“儒、释、道”文化。中国的民族文化精神,决定了中国画必然既不拘泥于客观物象,也不囿于个体世界,而是在”技近乎道”、“技道统一”和大道至简的表现形式中,完成主体精神的高扬和自由。小艺到技,大艺至道。大道至简。高老师的画作秉承写意精神,坚持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理念,坚持“行从意”、“法从意”的艺术规则,尊重个体生命的哲学精神相统一。他的“写意”,写的是具体物象的象内、象外之意和画家主体的心中之意。他的“写意”,以线性艺术为基础,骨笔用法,把线的组合玩到了极致。 绘画一道有两个要素,一是性灵,二是学问。无性灵不能驾驭笔墨,有学问才能表达思想。如画芍药,仅仅是芍药则无意思。不能为画画而画画。个人的艺术风格是上述两个条件相结合而后生成的。有了意思,要考虑表现形式,于是出现了风格。否则,只在画得象不象上徘徊作难,便什么都谈不上了。必须于性灵中发挥笔墨,于学问中培养意境,两者是一内一外的修养功夫,笔墨技法是次要的东西,绘画光讲技法就空了。有人光讲意境,无学问来培养,则是句空话。然而如沈石田、文征明,学问虽好,但缺乏性灵,笔墨也会落空。八大、石涛有学问有性灵,可称双绝。性灵是根蒂。治学当治本,不应治末。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辛娟

高山老师自幼习书绘画与丹青为伴,几十年来辛勤耕耘、历经磨砺,努力融汇诸家之所长,以易学数理揭示书画中的阳阴五行之变,用孺、释、道学说挖掘国画艺术的博大内涵,并写出了“中国画中的《易》学论”。其论文及学术观点被国内外诸多新闻媒体报道,2009年陕西卫视《中国书画名家》栏目、2010年中国旅游与经济频道《中国书画家》栏目均对此做了专题报道,得到全国学术界的高度关注。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创新是文艺的生命。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多次讲到,作家、诗人、画家要随着时代生活创新,以自已艺术个性进行创新。当下,繁荣盛世,吾以为,笔墨应随时代俱进,应在表现正大光明永恒主题的同时,以表现社会的大繁荣大发展为主题。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辛娟

三、形神兼备,气韵生动

朱晦庵有一首诗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艺术的生活就是源头活水的生活。高老师深谙此道,经常外出写生,在生活中寻找源头活水,在生活中发现和寻找的鲜活的素材,在火热的生活中激发灵感,从而创作出了许多有温度、接地气,散发着泥土芳香的国画艺术作品。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高老帅把在大自然中搜集到鲜活的素材,经过去粗取精,取伪存真,对原始的素材经过过滤、提炼、概括,艺术加工,即把物象幻化成心相,用自已的笔墨语言,向世人展示出弘扬真善美,弘扬主旋律的作品。高山老师早年在部队从军的经历铸就了他坚韧不拔的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他在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的刻苦学习,奠定了他坚实的绘画基础。他在艰苦磨砺中,在油画领域取得了不斐成就,近年来,他改弦易辙,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国画花鸟和山水的创作中,他在中国传统绘画的基础上,不断吸收西画的光影及透视等技法,形成自己的独特的绘画语言和鲜明的风格。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辛娟

谢赫六法是中国古代美术品评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六法”最早出现在南齐谢赫的著作《画品》中。六法:一是气韵生动、二是骨法用笔、三是应物象形、四是随类赋彩、五是经营位置、六是传移模写。“气韵有发于墨者,有发于笔者”(张庚《浦山论画》)、“气关笔力,韵关墨彩”(黄宾虹《论画书简》)。这已不是谢赫原意,而是后代艺术家、理论家根据自己的体验、认识对气韵的具体运用和新的发展。高老师深谙谢赫六法,并以此指导自己的绘画实践,寻找出了自己独特的笔墨语言。以高山老师的花鸟作品为例,他的画面气韵生动,意境突出;他的画里处处体现出书法用笔的笔意,线条灵动,作品墨色变化丰富,落款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他的物象造型准确、生动活泼;他对色彩敏感,能用画笔还原物象的本色状态;构图新颖,布局合理,繁简得当,由于具备以上特质,他的每一幅花鸟画,都是一幅优秀花鸟作品。他笔下的花鸟作品气韵生动,空灵朦胧,富有诗意和诗外丰富的想象。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辛娟

四、德艺双馨,默默奉献

走进西安国际美术城高山老师办公室,案几上摆放着爱心大使、中国百杰画家、“德艺双馨”画家等众多奖牌。这些奖牌,名副其实、名至实归。他没有领导的架子,待人和善、平易近人、有涵养、有修养。为此,在美术圈,为他赢得好人缘,最让人感动的是他的爱心和耐得住颇烦。西安国际美术城设立兰台大讲堂,每周一次,课前有半小时辅导时间,即由老师给学生批改作业。学生良莠不齐,有正规美术学院的科班学生,有老年大学的,也有没有绘画基础,且刚刚起步什么都不会的“学手子娃”,每逢遇到高山老师辅导,他总是不厌其烦给学生讲解辅导,生怕落下某个学生,因此,深得学生喜爱。绘画艺术是精神世界的东西,是高于物质世界的。近年来,高山老师又搞美术培训,凡来跟他学画的人,他都告诉他们要先致力于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诱导他们认识自己的思想体系。即不画别人的画,也不画大自然的画,要通过画大自然画自己,通过物质画精神——这才是自己的。他谆谆教诲,不厌其烦,为普及陕西美术事业和培训基层美术工作,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辛娟

我每次去他办公室,总是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不是坐在电脑前起草文件,就是开会安排工作。间或,还要热情接待来访者。我不知这种现象是个案,还是带有普遍性。因为,我也是偶尔去他办公室一次。我曾不止一次对他说:高主席,你应该找个秘书,专门写文件。他每次都笑笑,摇摇头,招呼我坐下喝茶,继续写他没有写完的文件。 我常想,一个颇有才气的艺术家,被繁琐行政事务缠身,会不会影响他的创作?对艺术而言,是不是一种损失?我颇为他担心,也在关注他的国画创作。我曾经问过他这个问题,但他并不认为行政工作影响他的创作。他把行政工作和艺术创作兼顾恰到好处。工作中,他总是任劳任怨,孜孜不倦,默默付出。也许就是因为他对工作的热爱和务实精神,成就了他的艺术事业不断向着更高的层次迈进。人说,艺术玩的是精神,拼的是文化,成就靠的是境界。说到家,国画拼到最后,拼的是根植于心的修养。高山老师笔下的花鸟气韵生动,空灵朦胧,富有诗意;他笔下的山水浑厚华滋、苍润并济,呈现出开阔的境界和深远的寓意。这源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及诸子百家广泛涉猎,综合的文化学养和知识储备,加之他的勤奋钻研,开拓创新精神,有理由让我们对他的未来充满期待。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辛娟

上一篇新闻

介山艺友 | 张长韶其人绘事的素墨朴心

下一篇新闻

决战2020年——色彩抽象主义绘画沙龙展(总二)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