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持续深化潮汕华侨社会文化研究

作者:陈景熙(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汕头大学图书馆馆长)

2020年10月12日至13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视察广东省潮州市、汕头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潮绣、潮瓷、潮雕、潮塑、潮剧和工夫茶、潮州菜等为代表的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潮汕地区是我国著名侨乡。汕头经济特区要根据新的实际做好“侨”的文章,加强海外华侨工作,引导和激励他们在支持和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密切中外交流合作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海内外3000万潮汕人倍感振奋,包括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团队在内的国际潮学研究(又名“潮汕文化研究”“潮州学研究”)界深受鼓舞。

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团队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潮州、汕头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认为开展潮汕华侨社会文化研究,首先必须对国际学术界上的潮汕华侨社会文化研究学术史进行回顾和梳理,以求继往开来,推陈出新。

一、学术史阶段

从16世纪到19世纪,中外文献对林凤、张琏、林道乾、郑信等早期潮籍华侨、侨生的记载,表明潮籍华侨很早便已受到关注。至于潮汕华侨社会文化研究的学术史,是从1860年汕头开埠,潮汕人大规模出洋谋生20余年之后发轫的,可分为五阶段:

第一阶段,1885年荷兰汉学家高延的《婆罗洲华人公司制度》对粤东客家、福佬(即“潮汕人”“潮州人”)的原乡社会和华侨社会的开创性研究。

第二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中外社会学工作者在潮汕侨乡社会开展社会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如美国学者葛学溥的《华南的乡村生活:广东凤凰村的家族主义社会学研究》(1925),中国学者陈礼颂的《一九四九前潮州宗族村落社区的研究》(1935),陈国梁、卢明的《樟林社会概况调查》(1936),陈达的《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1939)等。

第三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田汝康、施坚雅、刘维廉等中西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在砂拉越、泰国、马来亚北部开展华人社会调查,所撰写专著多涉及潮汕华侨社会文化。其中刘维廉的《变幻之河:北马华人乡村研究》(1962),是目前所知最早的一部研究潮汕华侨社会文化的英文学术专著。同一时间,在饶宗颐先生的学术影响下,潘醒农、许武荣、周汉人等东南亚潮籍文化人,对海外潮汕华侨社会开展地方史志式书写。

第四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李亦园、吉原和男、田仲一成、陈志明、郑良树等主要以人类学为学科背景的中国台湾、日本、东南亚华裔学者,聚焦德教、善堂等东南亚潮汕华侨社会中的宗教慈善领域,以及祭祀演剧现象,开展调查研究与学术写作。

第五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南亚、日本、法国、中国等国家与地区的学者持续开展海外潮人社会研究。

该阶段东南亚学者的相关研究,始于泰国方面朱拉隆功大学、泰中学会的研究,以林悟殊教授旅居泰国期间所著的《泰国大峰祖师崇拜与华侨报德善堂研究》(1996)为代表作;而以2000年以来马来西亚学者的《柔佛州潮人拓殖与发展史稿》(2004)、《槟榔屿潮州人史纲》(2010)、《潮迁东殖:马来西亚半岛东海岸潮州人移殖史与会馆史略》(2015)、《海滨潮乡:雪隆潮州人研究》(2016)等成果最为引人瞩目。新加坡方面则以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博导、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中心客座教授李志贤的《蓝十春秋:新加坡潮人善堂考》(2017)一书为代表性学术著作。

日本学者方面,近20年来研究潮汕华侨社会文化的主要有志贺市子、黄蕴、芹泽知广、玉置充子等中青年学者,志贺市子教授对潮汕华侨社会的扶鸾仪式、“圣人公妈”、善堂等宗教文化现象持续开展研究,成果颇丰。日本风响社先后于2011年、2018年出版的黄蕴著《东南亚华人宗教团体与扶鸾信仰:德教的发展与扩张》、志贺市子主编《潮州人——历史人类学视野下的华人移民社会文化现象研究》,是关于潮汕华侨社会文化研究的日文版学术著作。

中国学者的研究著作,以2001年汕头大学冷东教授《东南亚海外潮人研究》一书为开端,随后杨锡铭、李炳炎、林伦伦和李宏新等学者的研究成果陆续问世。近期成果以林伦伦、李宏新的《汕头华侨捐资兴学记述》(2019)为代表作。

近20年来,法国巴黎大学傅莫朔、中国汕头大学陈景熙都对东南亚地区的德教开展了较为深入全面的调查研究。傅莫朔的英文专著《紫气东来:德教,当代海内外华人宗教运动》2010年由新加坡国立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学者陈景熙在潮汕华侨社会文化研究方面,专注于德教研究与槟城、泰国潮人社会研究。先后出版《学者观德教》(2011)、《马贵德南游集》(2014)、《故土与他乡:槟城潮人社会研究》(2016)、《海外华人文献与中华文化传承:新马德教紫系研究》(2016)、《泰国华人宗教研究》(2018)、《紫真阁史》(2018)等学术著作。

二、学术发展空间

在归纳潮汕华侨社会文化研究的学术史阶段的基础上,我们可发现该研究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未来发展的广阔空间:

其一,研究领域比较集中于“海外潮人地方史志”书写和海外潮人宗教慈善研究;比较缺乏对其他社会领域(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对跨地域潮汕华侨社会网络的深入研究。

其二,研究区域集中于新马泰,对海外潮人其他聚居地(新马泰之外的东南亚地区,欧美澳新等西方国家地区)调查研究较为缺乏。

鉴古而知今,彰往而察来。站在汕头开埠160周年,汕头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中心成立30周年的新起点上,展望未来,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中心将与国内外学术界“携手努力,共同奋斗”,在全球学术视野下,对粤东地区潮汕人、客家人、畲族人、疍家人等社会群体,以及海外华人社会中上述人群的社会文化现象,开展社会调查与学术研究,举办各类学术活动,努力建设国际潮汕文化研究重镇,建设华侨华人研究基地,团结广大海外华侨共同实现中国梦。

《光明日报》( 2020年12月31日06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上一篇新闻

全世界为“低头族”操碎了心,马路上特设“专用通道”

下一篇新闻

南方观察|从全市第一到珠三角片区第一,“大鹏蓝”何以再次“破圈”?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