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中芭团长李承祥追思会12月17日在京举行
原中央芭蕾舞团团长、国家一级编导、《红色娘子军》、《沂蒙颂》、《林黛玉》等舞剧的编导之一李承祥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8年12月14日上午7时49分在北京友谊医院逝世,享年87岁。
根据李承祥同志生前“不设灵堂、不举行追悼会和遗体告别仪式”的遗愿,其丧事一切从简。根据家属意愿定于2018年12月16日上午8时在北京友谊医院由亲属送别。
李承祥同志的“追思会”定于2018年12月17日15时30分在中央芭蕾舞团举行。
图源中央芭蕾舞团
李承祥同志,1931年10月1日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961年3月15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原中央芭蕾舞团团长,国家一级编导,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文联委员、中国舞蹈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舞蹈家协会“中国舞蹈艺术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
他是中国当代著名舞剧编导,新中国首批从事芭蕾舞蹈艺术的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是中国芭蕾事业发展进程中重要的奠基者与领导者之一。他曾任北京舞蹈学院客座教授、中国舞蹈家协会编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文化部“文华奖”评委、文化部高级职称评委会评委、文化部全国舞蹈比赛评委、中国舞蹈家协会“荷花奖”评委等。
李承祥同志是中国当代著名的舞剧编导、表演艺术家和芭蕾教育家。他在中国芭蕾舞剧的创作领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作为前苏联专家古雪夫的助教,他参与编导了“新中国史上首次尝试中西方舞蹈融合”的大型舞剧《鱼美人》。他与郭冰玲、徐杰合作创作了芭蕾舞剧《沂蒙颂》,与王世琦合作创作了芭蕾舞剧《林黛玉》,还创作了《纺织女工》、《杜鹊山》、《杨贵妃》、《雁南飞》、《鸿胪馆》、《丝绸之路》、《牛郎织女》和《洛神》等作品。
他与蒋祖慧、王希贤共同编导创作的大型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成为中国文艺史上著名的“红色经典”代表作,并荣获“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和“文化部第二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堪称中国文艺史册上舞剧中的艺术明珠,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当代舞蹈,特别是舞剧的发展进程。
2017年,中央芭蕾舞团经典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演出剧照。图/视觉中国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文艺迈出了芭蕾这门国际艺术语汇民族化创造的重要一步。它代表着中国芭蕾艺术发展进程中重要的审美标志与艺术成就。在那个年代,以李承祥为代表的一批怀揣革命热忱与理想的艺术家们,不计个人得失,凝聚力量与智慧集体创作出的这部红色经典作品,是一个时代的艺术结晶。历经半个多世纪的传承,《红》剧已经成为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此外,作为新中国第一代芭蕾表演艺术家之一,李承祥同志在《天鹅湖》、《海侠》、《吉赛尔》、《巴黎圣母院》和《红色娘子军》等大型舞剧中担任过重要角色。作为中国芭蕾事业核心力量的领导者之一,其带领中央芭蕾舞团圆满地履行了艺术创作与引进、人才培养和国际文化交流等国家文艺院团的职责与使命,曾带队出访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新加坡、菲律宾、荷兰、比利时、德国、瑞士、奥地利等国家。作为著名舞蹈艺术教育家,其舞剧创作与编导教学,以及《舞蹈编导基础教程》等著作,在中国当代舞蹈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他还言传身教地为中央芭蕾舞团、为中国芭蕾事业培养了众多的优秀人才。其同时注重艺术传承与精神传承的培养模式,为“中芭精神”得以代代传递,做出了巨大贡献。
李承祥同志的艺术人生,是一篇中国芭蕾事业不断前行的奋进之章,也是中国芭蕾事业发展进程中重要的传承财富之一:从舞台主角到舞团团长,从《红色娘子军》到《沂蒙颂》,从将芭蕾艺术民族化到放眼国际文化交流,从舞剧创作到人才培养,从理论研究到教学实践,这些都为后来的芭蕾艺术工作者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资源。他为人乐观平和、淡泊名利,一辈子甘守清贫,甚至历经人生跌宕起伏却一直不改初心。他用全部生命去实践“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真正意义上地做到了将毕生心血化为艺术精华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党和人民,为中国芭蕾事业的后继者树立了永远学习的榜样,更为中国芭蕾事业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艺术来自人民,必将奉献给人民”的话语所代表的信仰与精神,将成为中国芭蕾人重要的传承,一代代地传递下去。
李承祥同志生平艺术大事记
1949年毕业于华北大学三部戏剧科,同年调入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团任舞蹈演员,曾向索可尔夫斯基、巴兰诺娃学习芭蕾舞。
1950年在欧阳予倩编剧、戴爱莲等人编导的大型舞剧《和平鸽》中担任领舞。
1951年参加文委西藏工作队,在甘孜、昌都、拉萨等地收集、整理藏族舞蹈。在西藏军区文工团任舞蹈教员。
1953年参加第三届赴朝慰问团访问演出。
1954年参加并毕业于文化部舞蹈教员训练班,在北京舞蹈学校任中国民间舞教员,曾参与中国民间舞蹈材料制订。多次赴山西、山东、河北、贵州、湖南、江西等地农村,学习和整理民间舞蹈。
1955年先后创作舞蹈《友谊舞》、《牧羊女》、《吉祥鼓舞》,其中《友谊舞》在世界青年联欢节舞蹈比赛中获银质奖章。
1955年考入由苏联专家查普林任教的北京舞蹈学校第一届编导训练班学习,在查普林导演(指导)的芭蕾舞剧《无益谨慎》中扮演磨房主米哨。
1957年在苏联专家古雪夫任教的第二届编导训练班任助教工作。同时参加了舞剧《鱼美人》的编导工作。
1958年与栗承廉、王世琦合作编导大型中国民族舞剧《宁死不屈》。先后在古雪夫编导的芭蕾舞剧《天鹅湖》中饰演魔王罗特巴尔特、《海侠》中饰演海侠首领康拉德、《吉赛尔》中饰演守林人汉斯。
1963年在蒋祖慧编导的芭蕾舞剧《巴黎圣母院》中饰演神父。
1964年与蒋祖慧、王希贤合作编导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并在剧中饰演南霸天。此剧被评为“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1994年)和“文化部第二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2012年)。
1965年与蒋祖慧、王希贤合作编导芭蕾舞剧《纺织女工》。
1973年与郭冰玲、徐杰合作编导芭蕾舞剧《沂蒙颂》。
1975年与栗承廉、王世琦、郭冰玲、徐杰合作编导芭蕾舞剧《杜鹊山》。
1975年当选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76年参加中国舞蹈家代表团访问澳大利亚,在墨尔本舞蹈学校教授中国民间舞。
1978年随中国艺术团赴美国访问演出,并顺访香港、澳门。在第四次文代会上被选为全国文联委员、中国舞蹈家协会常务理事。同年任中央芭蕾舞团负责人。
1981年率中央芭蕾舞团赴马尼拉,参加菲律宾首届国际芭蕾舞节,并应大会邀请在马尼拉做关于中国民族舞及芭蕾舞发展的专题示范性讲座。
1982年与王世琦合作编导芭蕾舞剧《林黛玉》。
1983年应邀在安徽省首届舞蹈编导讲习班上主讲舞蹈编导基础理论。
1984年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舞蹈理事会邀请,赴美国纽约参加“国际舞蹈讨论会”,在会上作关于中国芭蕾舞发展的专题发言。
1984年10月被文化部任命为中央芭蕾舞团团长。
1985年应加拿大吴祖捷芭蕾舞团邀请,赴温哥华为该团排练演出《林黛玉》。
1985年5月赴纽约,为中央芭蕾舞团访美举行记者招待会,并会见美国舞蹈界人士。
1986年率中央芭蕾舞团赴英国演出芭蕾舞剧《鱼美人》。
1987年率中央芭蕾舞团赴香港、澳门演出。同年率团赴日本与东京舞星芭蕾舞团联合演出芭蕾舞剧《林黛玉》、《一衣带水》。赴新加坡与吴素琴芭蕾舞团合作演出《林黛玉》。
1988年与蒋祖慧、蒋维豪合作编导芭蕾舞剧《杨贵妃》。
1988年被文化部任命为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参加艺术职称评审工作。
1990年6月赴马尼拉,为菲律宾芭蕾舞团创作演出反映菲律宾生活的舞剧《永别了!玛利娅格拉拉》,同场演出《林黛玉》第四幕。
1990年10月率中央芭蕾舞团赴欧洲五国(荷兰、比利时、德国、瑞士、奥地利)演出。
1991年7月与蒋祖慧、蒋维豪、陈翠珠、牛得力合作编导大型舞剧《雁南飞》。
1991年11月应邀参加日本福冈艺术节、大阪国际芭蕾舞比赛。
1992年应广东省舞蹈学校邀请,在舞蹈编导训练班上主讲编导艺术理论。
1992年率中央芭蕾舞团赴台湾演出,并与台湾舞蹈界人士进行艺术交流活动。
1993年至1996年先后4次赴日本福冈与当地舞蹈家鹤田美保子合作编导芭蕾舞剧《鸿胪馆》、《丝绸之路》、《牛郎织女》,并在剧中饰演唐朝使节等角色。
1995年为广州芭蕾舞团编导芭蕾舞剧《洛神》。
1997年应邀赴香港,与王世琦合作为香港芭蕾舞团排练上演舞剧《鱼美人》。
1990年3月出版了第一本文集《情倾芭蕾》。
2002年8月出版了《舞蹈生涯50年》。
2012年出版了《李承祥八十抒怀影集》。
2015年1月出版了《舞蹈编导基础教程》,2018年再版。
编辑 吴奇函 校对 陆爱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