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3日 星期六

华侨官文森:不忘根常怀赤子之心 报家国无愧华侨骄子

官文森:不忘根常怀赤子之心 报家国无愧华侨骄子

龙河之滨,水土肥沃。两百年前,官氏祖先从梅州五华迁至龙岗,建立官新合村繁衍生息,族人们靠双手勤恳开拓,建立家业。开基建业以来,家族中“重义厚礼、爱国爱家”的家风世代相传。

在这里,官氏余庆堂后裔官文森的家国情怀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成为官氏族人传颂的“家族光荣”。曾经,在战火纷飞的抗日年代,他身在海外心系家乡,团结10多万名侨胞参加救亡运动的故事可歌可泣;如今,乱世的枪声早已不在耳畔,但这片热土上红色的印记却永留心间。

官氏先辈南迁龙岗

家国之情世代相传

冬日里的官新合村更显静谧平静。两百多年前,官氏先辈由梅州五华南下迁徙而来。在这龙岗河与龙西河交汇处,土壤肥沃、资源富饶,先辈扎根于此,勤恳开荒,用心经营,繁衍生息……

官新合村官氏宗祠的第一道门上“东南佳气”四个字尤为醒目,曾经,入门后的屏风上“余庆堂”赫然入目,背面“克昌厥后”寓意祖先创业兴旺,后裔发展昌盛。

这里,存放着官氏族人历辈对先祖的敬畏和乡愁记忆,他们习惯称自己为“余庆堂”的后人,两百年间秉持传承祖训家规,那是打心底的骄傲。

如今已过耄耋之年的官健民一直从事教育工作,他热心于收集官氏祖辈历史,多年前自发牵头组织完善修编了族谱,经过多方搜集资料、图片,修编成册后挨家挨户送到官新合村民手中。据族谱记载,清朝乾隆年间,官氏祖先文清公从广东长乐(现梅州五华)迁至龙岗上圩开创基业。其孙子新禄公勤劳致富,事业蒸蒸日上。随后,新禄公便选址盛平龙岗河畔亲手创建了八角大楼——官新合村。清嘉庆年间,其移居崇元阁建造一座屋宇命名为“余庆堂”,寓意着丰衣足食、人人有余、可喜可庆。

官新合村官氏家族始终以“九叮咛”和“九要九不要”为家训世代相传:崇文尚武、重义厚礼、爱惜廉耻、耕读勿废……这些官氏家训成为官氏后人做人做事遵循的准则。官氏家训“九叮咛”:一、勤俭治家,至亲莫舍;二、择师教子,毋以鄙吝废学;三、兄弟贵和气,和气致祥,勿贪婪,贪必败,前车可鉴……如今读之,字字犹如父辈在耳边谆谆叮嘱。“九要九不要”更是用朴实的语言,规范着官氏族人的行为准则:一要父慈子孝,二要兄友弟恭,三要夫和妻顺,四要讲仁讲义,五要力读勤耕,六要安分守法……这些优良家风传统辈辈相传,指引着官氏族人坚守廉、诚、智、信文化。

从祖上至今,官氏族人秉承着淳厚朴实的优良家风和浓烈的爱国情怀,后人中涌现出了官文森等爱国华侨,官文森更是官氏余庆堂后裔子孙的光荣。谈及官文森生平事迹,官健民介绍,烽火年代,远在异国他乡的官文森心系祖国家乡,在海外积极组织抗日救国行动,至今,他的生平事迹和故事被盛平官氏后人口口相传,引以为傲。

身处南洋心系家乡

“文森队”抗日护乡

虽然官文森出生于南洋,但他却如一位漂泊在外的游子,始终铭记着家的方向。与家乡隔南海而望,祖国备受侵略者欺凌,心急如焚的他一定要做些什么....。。

清朝时,官文森的父亲从盛平家乡南下马来西亚雪兰莪古毛埠,以挖矿为生,家庭并不富裕。1885年,官文森出生于这个贫苦的华侨家庭。官文森自幼学习中文和英文,青年时担任雪兰莪州政府矿务巡员达12年。离职后,他独资经营利成、福利、隆新三家锡矿公司,购置81公顷橡胶园,成为总经理。在工人家庭成长的官文森,品性温和,乐善好施,为人慷慨,平易近人,因此在吉隆坡广交朋友,并深得朋友们的信赖。

清朝末年,官文森加入了洪门致公堂,不久又加入同盟会,任部复书报社社长。1911年4月,革命党人黄兴率130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了中国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黄花岗起义,官文森派7名进步华侨青年到广州一同参与其中。1913年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组织中华革命党,官文森任中华革命党雪兰莪分部部长。

“在抗战爆发祖国存亡的危难时刻,身处南洋、一心为国的爱国侨领官文森,组织马来西亚有志青年成立‘文森队’回国抗日。”深圳市古迹保护协会监事长、文物保护专家彭全民将彼时海外华侨心系祖国、英勇抗日的故事娓娓道来……

1938年10月,东江下游地区沦陷的消息传到海外,南洋惠属侨胞无不义愤填膺,纷纷行动起来,开展救国救乡活动。10月30日,南洋各地的惠属侨胞,在马来西亚吉隆坡惠州会馆召开南洋各埠惠州华侨代表大会,宣布成立“南洋英荷两属惠州同侨救乡委员会”(简称“南洋惠侨救乡会”),推举侨领黄伯才为主席、官文森为副主席。在救乡会的带动下,南洋各地很快成立惠侨救乡分会和惠侨救乡支会,他们团结10多万名侨胞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声势浩大,在海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

1939年初,官文森与侨领黄伯才、张育才等人商议,组织队伍回国抗战,并独资组织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文森女子救护及宣传队,也就是耳熟能详的“文森队”,由华侨抗日志士王春红任队长。回国前,“文森队”在吉隆坡募捐到钱物一大批,药品七大箱,官文森还给“文森队”做了一面红底白字的队旗,每个人两套制服、两双胶鞋。1939年5月5日,“文森队”高唱着《再会吧,南洋》,在吧生港口登船,航行6天后,到达香港九龙东江华侨服务团香港办事处,随后再坐船到宝安沙鱼涌(今大鹏新区沙鱼涌),他们参加了曾生领导的惠宝人民抗日游击队,直接同日本侵略者作战。

异乡抗战支持全国统一

待到胜利日便是回乡时

即便自己已经被敌人围剿“四面楚歌”,但心中总有一团叫做“和平”的火焰不能磨灭。胜利之日,便是回乡之时,当踏上祖国土地、推开家门的那一刻,才解乡愁....。。

身处异乡的官文森没有停止抗日行动。1939年底,日军铁蹄践踏马来西亚,他以马来西亚抗日总动员会主席的身份召开华侨抗日大会,并组织华侨青年在新加坡接受军事训练,在柔佛一带开展武装斗争。同时,秘密联系和资助当地抗日武装奋勇杀敌。

1942年,日军占领马来西亚,在吉隆坡大肆拘捕支持中国抗日的华侨和爱国人士。此时,官文森仍在吉隆坡,支持马来西亚共产党抗日。他的抗日行动很快被日本人侦悉,日本宪兵部发出通缉令,扬言“拘捕官文森 格杀勿论”。因官文森是吉隆坡的侨领,长期支持祖国抗日,又支持马来西亚抗日,他在吉隆坡拥有很高威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官文森很快得到自己被通缉的消息,开始了逃亡之路。历经诸多风险,他来到新加坡,在朋友的橡胶园里度过了三年。直到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官文森才重新返回吉隆坡。

日本投降后,英国人便迅速派出军舰驶向马来西亚,重占马来半岛,继续对马来西亚的殖民统治。英军重占马来西亚之后,镇压马来西亚共产党。许多加入马来西亚共产党的华侨遭到拘捕;他们有的被投入监狱,有的被递解出境,继日本侵略军之后马来西亚再度成为人间地狱。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发动内战。解放战争期间,官文森和在吉隆坡的广大爱国侨领一起,继续发动华侨捐款捐物,支持中国共产党,直到全国取得解放战争胜利。

抗战胜利,官文森回到吉隆坡。他于1946年任马来西亚民盟总支部委员兼雪兰莪分部主任委员;1947年加入中国致公党,任致公党中央常委、致公党驻马来西亚总支部主任委员,积极从事民主运动。在解放战争期间,官文森和在吉隆坡的广大爱国侨领一起,继续发动华侨捐款捐物,支持中国共产党。1948年,他曾发表宣言,拥护陈嘉庚的爱国通电,反对国民党制造新的分裂,就任在吉隆坡召开的“反内战、反饥饿、反独裁大会”主席,支持祖国统一大业。

1949年新中国诞生前夕,官文森欣然举家回国,为新中国的建设竭尽全力。同年6月15日,官文森作为中国致公党代表参加了新政协筹备会议,参与起草《共同纲领》。9月21日,官文森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950年初,中国致公党总部由香港迁至广州,任中国致公党第四届中央主席团成员。1952年官文森任中国致公党第五届中央副主席,同时任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全国侨联常委、广东省侨联副主席等。1954年,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后又当选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官文森简介

官文森(1886—1957),现深圳市龙岗区盛平社区人。曾任马来西亚雪兰莪州政府矿务巡员12年,独资开设福利、利成、隆新等三家锡矿公司,购置81公顷橡胶园。他热心华侨公益事业,历任马来西亚惠州会馆联合会总务、南洋惠州同侨救乡会副主席、雪兰莪惠州会馆总理、雪兰莪中华大会堂常务、循人学校总理、培英学校总理。

抗日战争时期,他独资组织“惠侨救乡会”、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文森女子救护及宣传队”,回国参加抗日,还担任马来西亚抗日总动员会主席。抗战胜利后,他加入中国致公党,任中国致公党马来西亚总支部雪兰莪分部主任,中国致公党中央常委。1949年9月回到祖国后,历任中国致公党第四届中央主席团成员、第五届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全国侨联常委、广东省侨联副主席等,先后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上一篇新闻

重要通知!泰国落地签免费时间改了!又想骗我去旅行……

下一篇新闻

五一提前安排!免费领上网卡还送100元?!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