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05日 星期二

邓氏源流|客家邓氏的繁衍播迁;浅说邓氏"冠云堂"

邓姓源出古邓国,现今的河南邓州是古邓国及国都所在地,是世界邓姓发源地,邓姓得姓以来,经过数千年的迁徙分播,如今邓氏后人已遍布世界各地,本文就客家邓氏的繁衍播迁作一探讨,请方家指正。

中华邓氏的太始祖,是皇帝轩辕氏的二十七世孙曼公德阳。曼公德阳、曼系十九世吾离侯,是邓氏的早期先祖。春秋时代,传到二十二世明渊公,即邓祁侯,于公元前678年,邓国为楚所灭,痛失侯爵,没了封地,辗转迁徙,历经邓州、新野、固始、河东、湖湘……西走汉中、四川,东奔湖北、湖南,南下江西、福建,远播广东、香港、台湾,不少族人跨出国门,腾飞世界,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新加坡、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螽斯繁衍,瓜瓞绵延。经过3200多年的发展,邓氏族人遍天下,总数已达700多万人,在全国100个大姓中列居27位。


客家人来自中原,历史上五次南迁。


第一次大迁徙是在西晋末年,政治腐败,八王混战,流民起义和反晋王朝的斗争,大大地动摇了西晋王朝的统治,北方的匈奴、鲜卑、氐、羌、羯等少数民族乘虚而入,史称“五胡乱华”。无情的战乱、屠戮、饥荒和种族歧视,生灵涂炭,迫使不堪奴役的汉人大举南迁,形成了以衣冠士族、官宦大户为主的南迁潮。


邓氏族人也卷入了这股南迁巨流。


五十七世邓攸,讳伯道,河东平阳府襄陵县人,官至尚书、右仆射,并增光禄大夫,授予金印章和紫色绶带。其兄邓任早年逝世,遗孤绥景由他抚养。当时攸任河东太守,为人刚正温和,清心寡欲,禀性谦恭,喜欢同人结交,不分贵贱,一视同仁;为官严明,清廉公正,颇得民心。


怀帝永嘉末年(312年)羯人首领石勒(后赵高祖,319-333年在位)反晋,邓攸为避战乱携一子一侄南迁,全家被俘。后来侥幸脱逃,途中九死一生,数次遭遇劫难,经过泗水,又被冲散,牛马被夺,无法奔走,看来子侄势难两全,邓攸毅然将亲子纯景系于桑园,留下书信,吁请仁人志士收养,自己却背着侄儿绥景逃至江南,避居于福建石壁都,即今三明市宁化县禾口镇石壁村。


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中华姓氏史话丛书》之一《邓姓史话》12页中写道:“……邓攸用肩膀担其儿及侄子绥景以逃,估计不能两全,以其兄早亡,特保全侄子,弃子而去……”这就是邓攸在战乱逃难中弃儿保侄,“桑园寄子”的千秋佳话,一直流传至今,感人至深。攸公的高风高亮节,义薄云天,光照后人,史册飘香。


北宋后期,传至八十六世邓绾,登进士,相朝纲,协助王安石推行新法,官至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因在神宗面前进谏,被顼帝责以“有失中丞直谏”,贬于虢州(今河南卢氏县)。赵顼崩,赵煦即位为哲宗,降诏邓绾出任邓州。


邓绾秉性刚烈,厌倦公牍,假托病故,取道浙江,直下福建,寄迹泉州仁辅试剑乡,后裔迁回石壁禾口村居,客家邓氏,续衍为“闽汀世系”,图系为:绾—调元—洵武—肃—大猷,公认邓绾为客家入闽始祖。 大猷又称源祖公,妣陈、刘二夫人,生三子:长简(小二郎)、次笃(小三郎)、三筠(小六郎)。长子简公又称建祖,先妣宋高宗公主为驸马,后妣赖、秦二夫人,生三子:俊(十一郎)、佐(十二郎)、俦(十三郎)。


俊公嗣裔10多万人,广布海内外;俦公一支现住上杭湖洋通桥,一部分移居武平十方乐畲,已经蕃衍20余代600多人。


佐公讳廷辅,号华宁,世居福建宁化石壁,登进士,官居指挥佥事,妣马、骆二夫人,生儿子:一祠二显,祠子失详,传显(一说文显、三五郎)一脉。“显公字日章,号耀堂,又称望七郎,廪贡生员,敦尚诗书,诰赠忠义大夫,从宁化石壁经上杭砂甫”(《中华邓族史粤港卷》37页)播迁广东嘉应州,即今梅州市,卒葬梅县畲坑入去15公里许小桑坑尾头,“竹叶扫地形”,显公妣朱(登、封)生三子:志圣、志贤、志斋。长子志圣,讳文斋,号天乙,生三子:孟、仲、季,后裔在潮州丰顺县大椹村立业,有些播迁广东省南海西焦。次子志贤,讳文辅,号夫乙,生四子,后裔原在长乐(即今五华)县,后迁东莞、云南等地。福建南平松溪县溪东村也有一部分志贤一脉裔孙。 三子志斋讳文渊,号太乙,登进士第,官任广东提举司,政绩卓著,钦召升授按察、布政司使。


太乙公于宁宗庆元五年(1199年)乙未岁,从福建宁化石壁都禾口村移居广东潮州府程乡(今梅县)松口开基立业,是为入粤始祖。卒于嘉定十三年(1220年),庚辰岁,享年99岁,葬于梅县松口洋坑里(杨陂径),昂天海螺形,是穴遐迩知名古墓,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五日,闽、粤、赣,周边省市县和海外宗亲,云集于此,隆重祭奠,车流如鲫,人流如潮,场面十分壮观,盛况相当惊人。


太乙公妣唐、丰、封、凌、萧、巫六夫人,共生九子:文、行、恭、敬、仁、义、礼、智、信,现已蕃衍几十万人,播迁广东梅县、蕉岭、兴宁、五华、龙川、惠来、普宁、大埔、丰顺、平远、紫金、三河、潮州、长乐、惠阳、揭阳、乐昌、英德、东莞、饶平、惠州、陆丰、海丰和海南、广西、四川、福建永安、厦门等县市,港、澳、台以及泰国、马来西亚等地。福建武平县大禾乡邓坑村有文公子孙近2000人,后续衍湍下峰、小坪坑、万安贤溪,迄今蕃衍25代。


另一部分播迁松溪县溪东乡举上村竹林下和西洋村田坪等地。长汀南门也有一部分文公子孙,长汀莲湖羊牯岭圭田罗坊还有一部风恭公子孙,其中一部分移居濯田街上村、大丰、黄伯田、大同镇红湖村等地。


入粤始祖志斋(太乙)公第九房信公子之孙子清(卜善)公,是饶平永善的开基祖。他的十五世孙振海、振河昆仲,早年迁台,定居高雄。振海六世孙昆耀,现在是台湾高雄市客家文化事务基金会董事长、世界客属总会高雄市分会理事长、世界客属总会副理事长。


近十年来,先后几次回归大陆,寻根谒祖,宗谊情深。 俊公次子六十五郎公,是上杭中都仙村的开基始祖。他的长子小一郎嗣裔播迁福州、江西、广东等地,其中第三子希政,生子荣敏,荣敏生六子:东福、东禄、东全、东珂、东兆、东洲。


明朝正统四年前后(1436-1440年),长子东福携二弟东禄偕妻徙居广东省翁源县鸭嬷陂数年,更迁乳源梅花,即今韶关乐昌市梅花镇,已经500余载,蕃衍25代,11000多人,后裔播迁乐邑、桂阳、兴宁、江西崇义、四川广安等地。


俊公五世显宗,又名念一郎,妣赖氏生四子,长子梁智,徙居广东省蕉岭南礤富足村,现有100余人;四子福智嗣裔播迁广东省高州市新垌镇。《中华邓氏族史粤港卷》第394页载:“始祖开泰原籍福建省上杭县,世居苏姑坑。于明朝成化年间奉调入粤,定居高州新垌,至今520余年,所繁衍裔孙散居五县,乐业耕读… …据不完全统计,现有24000多人,以农为主,从事工、商、学、兵的也不乏其人”。


另一支念一郎之子万一郎,先从福建省上杭县播迁广东翁源县龙仙乡赤朱石开基,其四世孙邓富移居英德县竹径都下太乡,现有一支派衍于清远市太和镇黼脊村,子孙蕃衍,兴旺发达。


(作者系福建上杭邓氏宗亲会原会长)


邓氏源流|客家邓氏的繁衍播迁;浅说邓氏"冠云堂"

延伸阅读:邓氏"冠云堂"浅说

我们邓氏“冠云堂”据族谱所析,本族先人“树德”公、“守先”公、“廷选”公兄弟三人在元末明初,自山西洪洞即(临汾),跋山涉水披荆斩棘,一路艰辛,徒迁于苏北丰邑之境。


初之季世颇裕,后事变屡生,恐遭怀壁之祸,乃迁于东境之邓家三桥,紧邻微山湖畔,依水而居。后思烟波之浩渺,田野之膏腴,遂率家眷西徙迁觅至沛境西北今安国镇左窑,观之此地物华天宝,遂将弟弟“廷选”公安居于此。


“树德”公、“守先”公、二兄弟继而北往达鲁南鱼城(鱼台县老城)。视其地亦为风水宝地,则让二弟“守先”公在此安居生息。“树德”公身为长兄,因惦念俩弟,为相互照应而遂返之寻觅至今丰县欢口境内,察之其地广人稀,可以发轫,遂经之营之,筑室于兹,取其村名曰“邓庄”。


由上可知邓氏先人自山西洪洞迁居以来亦有六百多年。


而后因先祖营之有方,后辈秉承祖训,则象一棵参天大树,枝繁叶茂,人丁大增。文武显赫,人才辈出。


纵观邓氏族谱号曰“冠云堂”,历经六修族谱,井然有序。


第一次:十一世祖“楚寰”公以家乘为己任。访长老,考文约,凡世系坟墓皆历历可指,遂舒楮墨,已成文稿,“楚寰”公委化。随即十二世祖“淑泗”公继起,以蒇陈事,才得以吾祖谱奠成蓝图,粲然可观。据历史推之,大约在清朝初期,康熙年间。可是运遭否塞,家境流离与兵水之中,谱牒竟归乌有。惜哉!(据族谱老八本序之所载大约失于咸丰同治年间)


第二次:清末宣统元年,十六世祖“鼎新”公、“又新”公、“化昭”公、念及吾氏家乘之事,起意倡修。因旧谱遗失,世纪难考,则恍惚罔然。幸之“文可”公强识尤能,因所传闻,历数数世,参以历世碑文,上自始祖,下及曾元,皆可了如指掌。则“鼎新”公、“又新”公、“化昭”公遂分班缮写,至次年(即宣统二年)大功告成。并请名人李荫苓、孙绍祖、董中墀等为吾族谱撰写了序。


第三次:民国20年左右,“又新”公、“景瑞”公、“景星”公以及左窑的“怀信”公等虑之族谱虽两度创修,却未及成册,则倡修之。并不辞辛苦,徙涉奔波于苏鲁,微山湖两畔,丰沛之境,滕鱼之间,枣庄夏镇等地。联络本族宗支,考之研之,商讨之,进而达成共识,续修了冠云堂通谱,印刷成册了。邓氏族谱(即老八本),真正为吾祖后人一览祖辈先人有了目睹之蓝本。甚慰!


第四次:于1962年,“作友”公、“景鲁”公、“景章”公等,本想在族谱(即老八本)的基础上,进行续修新谱,经几年努力,却遇上了万劫不复的社会动荡“文革”时期,在大破“四旧”年代,然势之所逼不得不将这一大事暂且搁置下来。遗憾!


第五次:上世纪80年代,时值改革开放,万象更新。各姓氏掀起了续修族谱的热潮。


邓氏源流|客家邓氏的繁衍播迁;浅说邓氏"冠云堂"


吾族十七氏祖“桂昇”公退休于唐山国营农场。回归故乡后,虑之吾氏迁居六百多年来,因战乱灾荒,时局动乱,故没有邓氏宗祠。邓氏族谱虽正修于民国二十年左右,然族人繁衍日增,旧族谱难继。遂倡修族谱创建宗祠两大事宜。得到全族众人的赞同支持。


在续修族谱时“桂昇”公义不容辞独自一人承担修谱全部费用创不设谱馆之先例。在“景义”公、“景德”公、“桂德”公、“星超”公、“星壁”公、“星德”公、“星在”公、“贞文”公等人的协助下。于1987年顺利完工。印刷成册。族兄“星雨”公为族谱撰写了序,并且为邓氏冠云堂增序20个字辈排行。全族人欣然。

在记第六次修谱之前,插之“邓氏宗祠”建设一事。


“桂昇”公在族谱续修后,酝酿筹建“宗祠”之际,然心脏病突发遗憾辞世。族众人无不为之扼腕痛惜。“桂昇”公在弥留时念念不忘建祠一事,殷殷告知本族“桂德”“桂洪”二公。


其子“星如”公远居美国,得悉噩耗,遂率子联辉、联耀、联光回乡奔丧。悲痛之情言语难表,在奔丧期间“桂德”公、“桂洪”公将其父遗愿告知。


然“星如”公亦深明大义,大有乃父之风。聪听祖考之懿德,思贻父以令名,仗义疏财,慷慨捐资,独自承担建祠所需,告慰了先父在天之灵,亦偿族人六百多年之夙愿。


在宗祠的建造期间,“星如”公在家留居半年之久,进行督建,废寝忘食。还有本族“景义”公、“景德”公、“桂德”公、“星玉”公、“星壁”公、“星德”公等众人日夜操劳,坐阵指挥受到众族人之敬仰。


第六次:在宗祠建成后,邓氏先祖有了栖居之处。邓氏后人有了缅怀祭奠先祖之所。故举行了每年的清明祭祖活动。增加了本族的联谊,增强了本族人的宗族意识。纷纷为邓氏的辉煌添砖加瓦,做出了应有贡献。特别一提的则是本族的“星珍”弟,甚念之至,为让后人了解本族历史。翻印了几十套族谱(老八本)。


在2005年本族举行祭祖大典时。吾族二十世“贞静”提出倡议,续修族谱,得到族人支持。族叔“桂坡”公、族兄“树华”公、“星河”公、族弟“星珍”,族侄联助(鱼城),二十一世族孙“一顺”等人大力协助,一年时间与2006年圆满竣工。“星珍”弟亲自主持排版、印刷、成册。欣之!慰之!


族弟“星珍”于2019年绘制了邓氏宗祠的发展蓝图,立体可观,赏心悦目。并去年(2020年)赴河南考察,欲与洪洞之前的先祖衔接,真是大费心思,为本族事业不辞劳苦,尽心尽责,当为之钦佩。此二大事,谨盼全族共商之,以促夙愿。


邓氏源流|客家邓氏的繁衍播迁;浅说邓氏"冠云堂"


今年,因宗祠久经风雨侵蚀致以塌伤。经吾宗族管委会全体成员研商倡议,捐款维修宗祠。众族人精诚团结、凝心聚力、众志成城、积极踊跃。特别是年轻一代更是不遗余力,充分彰显了邓氏族人的宗族观和凝聚力。使邓氏宗祠焕然一新。



上一篇新闻

经过五次历史迁徙的客家人

下一篇新闻

客家人为啥被称为东方的犹太人?逃亡生活,练就了特殊本领!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