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2日 星期五

水立方的“竞赛导演” 河南体坛传奇人物赵与龄回忆北京奥运之夏

水立方的“竞赛导演”  河南体坛传奇人物赵与龄回忆北京奥运之夏水立方的“竞赛导演”  河南体坛传奇人物赵与龄回忆北京奥运之夏

□大河报记者王小娟文许俊文摄影

他,曾经有过修鞋工的经历。而在40年后的北京奥运会水立方赛场,他又成了北京奥组委游泳项目的“竞赛导演”。他是河南体坛的一位传奇人物——今年71岁的赵与龄,在国内外泳坛响当当的元老,曾直接负责过多次游泳亚锦赛、世锦赛、亚运会及北京奥运会游泳项目的竞赛组织工作。谈起自己的人生经历,赵与龄最大的感慨就是:“不管遭遇任何困难,必须先做好自己的事。”

从修鞋工到游泳教练

“那是我人生中最低谷的一段时间。”谈起1968年至1970年的三年,即使已经过去了几十年,赵与龄语气中依然透出一丝掩饰不住的无奈,“当时我们就在国棉六厂大门口的一间小铁皮棚里,每天给别人修鞋”。

赵与龄1947年出生于上海,小学三年级跟随工作调动的父母迁到郑州。高三毕业后,被分到了中原区沙发鞋业社,工作就是修鞋。“刚开始很失落,觉得干这活儿有点委屈自己,后来也想通了,既然把你安排到这儿,那就踏实干吧!”

不过,岁月不会亏待认真的人,1970年的一次活动,打开了赵与龄人生的一扇大门。当时有一项工作叫“清仓整库”,就是各个单位把自己的库存物资统计并上报,以便上级部门统一调配。赵与龄认真统计之后,分门别类逐项登记在册,所有物资和各项数据一目了然。很快,这本册子就成了“精品样板”,各单位领导层争相传阅,一位非常赏识他的领导就把他调到了郑州市热工仪表厂,工作环境有所改观,赵与龄也第一次体会到了“认真”二字的重要。

赵与龄当时住在国棉三厂,对面就是文化宫,里面有一个游泳池,经常去游泳的赵与龄被在游泳池办训练班的省体育场游泳教练发现了,接受了正规训练,经常在河南省的各种游泳比赛中拿第一名。虽然后来上学和工作占去了很多时间,但赵与龄始终没有放弃游泳。直到1973年,河南省体育场有了第一个室外露天的游泳场,急需一些游泳技术过硬的管理人员、教练人员、救生人员来充实,于是,在省内泳坛小有名气的赵与龄很快就正式走进了省体育场的大门,成为其中的一名工作人员。

从修鞋工到游泳教练,赵与龄又开始如饥似渴地学习游泳专业理论知识,并自学外语。1976年,赵与龄被省体育局业余训练处推荐至当时的北京体育大学进修学习,在学校他又遇到了自己的另一位伯乐——体育教育家、泳坛泰斗贾玉瑞教授。而贾老师对他的青睐,也正源于赵与龄的认真。

59岁走进北京奥组委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华丽绽放,是赵与龄泳坛工作的巅峰。其实从1985年开始,赵与龄已经开始全面参与大型赛事的组织了,全国首届青少年运动会、第六届全运会、第三届亚洲游泳锦标赛、北京亚运会……诸多大赛的参与使赵与龄具备了丰富的赛事组织经验。从1990年担任北京亚运会执行总裁判开始,他先后前往意大利、韩国、希腊、西班牙、加拿大、卡塔尔、迪拜等国,担任国际重大游泳赛事的裁判工作,并经常被国家体育总局派往澳大利亚、日本、美国、新加坡参加游泳重大赛事的调研。即便如此,在走进北京奥组委之后,赵与龄还是蒙了。“完全不是以前的节奏,和以前组织比赛根本不一样,所有的都要推倒重来,因为所有人的工作都必须围绕国际奥委会的各项规则进行,可以说,我完全重新学习了一次。”

作为较早一批进入奥组委工作的人员,北京奥运会开赛前两年,也就是2006年10月,59岁的赵与龄正式走进北京北四环中段的奥运大厦,开始了自己的奥运时间。“北京奥组委下设20多个部门,其中最核心的是竞赛部,竞赛部下面又设20多个项目,游泳就是其中之一,我就是负责游泳项目的。”

赵与龄原以为到了奥组委就直接投入正常工作了,到了之后才知道要先进行各种培训。先是北师大和北体大的教授们来讲奥运历史知识,然后还有往届奥运遗产学习班,其中有一课是专讲历届奥运会的失败教训,令他记忆犹新,“那么厚的一本书,全是历届奥运会的失败教训,每一个案例都令人不寒而栗”。此外还有包括场馆建设、安保、志愿者等20多个领域的培训。“总之,先不谈工作,先让你对奥运会有一个全新的了解,先用知识把人武装起来。”

在水立方就像是“导演”

北京奥运会的游泳项目比赛场馆是美轮美奂的水立方,2008年初,赵与龄和他的团队正式进驻了这座全球瞩目的现代建筑,而他的办公室就在负一层,和游泳池的水面齐平。为了呈现给全世界一个完美的奥运会,赵与龄和他的团队从一开始就给施工方提出了设计上的要求,包含了观众席设置、色彩搭配、灯光照明、音响等。而这些都只是前期的施工建设工作,到了赛前及赛时,赵与龄更忙碌了。

奥组委有一套完全成熟的运作流程,每一步每一个节奏都要按照他们的“大纲”来严格进行,从竞赛人员、竞赛志愿者的招募到各类人员岗位职责的制定及培训,什么时候场内该放音乐了,什么时候该有播音宣传了,运动员座席位如何分配,颁奖团队何时到达,技术官员服务是否周全,各种竞赛物品是否完好能用……“全部都是我们负责,丝毫不能马虎,稍一疏忽就是大错。”说起当年的事,赵与龄至今依然觉得历历在目,“后来我回想了一下,当时的我,就像是一个导演,在水立方这个舞台上编排着一部大型华丽的舞蹈剧,一步不能错,因为这部剧的名字叫做奥运会。”

为了保障所有工作不出任何差错,每天凌晨5点,赵与龄就要从水立方旁边租住的临时住所出发,到了水立方之后立刻投入工作,一天三顿饭全都在办公室解决,顿顿盒饭,连吃了几个月。晚上一直到深夜将近11点才能收工,每天连续奋战16个小时,这对于一位61岁的老人来说,绝非易事。不过,赵与龄始终精神头十足,从不疲倦,“那时确实很兴奋,精力旺盛,好像每个人都有无穷无尽的精力,其实说白了是对奥运会和国家荣誉的敬畏之情,一种自发的责任感”。当年的北京奥运会,竞赛团队工作得到各代表团的充分肯定和赞美,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更是评价为“无与伦比”,赵与龄也得到了国际泳联主席穆斯塔法先生颁发的奖状。

建议对运动员宽容一点

作为蜚声国内外的游泳赛事组织者、管理者、裁判长、技术代表,赵与龄对从河南走出去的泳坛巨星宁泽涛有着自己的看法。“宁泽涛是一名非常优秀的运动员,无论是技术实力还是品质,都非常过硬。”然而,近几年有关宁泽涛的新闻也比较多,尤其是和国家游泳运动管理中心的矛盾,一度令双方都非常不悦。

对此,赵与龄的态度很客观,“运动员最好的年华就是这几年,无论是商业走秀还是偶尔接触一下时尚圈,其实也都无可厚非,只要不影响日常训练和比赛,完全可以提倡运动员发展一些业余爱好。至于商业活动的报酬,需要管理者明文规定如何分配,从最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一味靠打压去限制运动员。为什么不能让运动员开开心心地去训练比赛呢?对优秀运动员首先要保护,再则是规范和教育,咱们的管理者需要更人性化,对运动员宽容一点。”

上一篇新闻

水立方变冰立方,橄榄球场成漫威乐园,2019Coliseum体育场馆峰会

下一篇新闻

北玻股份:玻璃深加工龙头,借“冰丝带”展示“中国智造”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