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伊相继对美“出招”中东紧张再升级
伊拉克国民议会5日举行特别会议,通过了有关结束外国军队驻扎的决议
1月5日,伊朗首都德黑兰挂起悼念苏莱曼尼的海报
5日以来,美国和伊朗关系急转直下:伊朗宣布进入中止履行伊核协议的最后阶段;伊拉克通过有关结束美军驻扎的决议;美国威胁将对伊拉克实施大规模制裁。美军“定点清除”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下属“圣城旅”指挥官苏莱曼尼引发的中东危局正牵动全球关切,并触发各方不同反应——美国强硬表态不惧威胁,欧洲多国领导人呼吁避免局势恶化。
伊朗
中止履行伊核协议关键限制
伊朗政府5日宣布进入中止履行伊核协议的第五阶段即最后阶段,放弃伊核协议中的最后一项关键限制,即“对离心机数量的限制”。
伊朗多家媒体援引伊朗政府声明报道,伊朗的核计划将不再受到任何实际限制,包括铀浓缩水平和纯度、浓缩物质的数量和研发活动,伊朗核计划将根据自身的技术要求推进。
声明同时表示,伊朗将继续与国际原子能机构保持合作。如果制裁解除并且伊朗经济利益得到保障,伊朗将准备重新履行伊核协议承诺。
伊拉克
要求美军结束驻扎
伊拉克国民议会5日举行特别会议,通过了有关结束外国军队驻扎的决议。根据决议内容,伊拉克政府取消先前向国际联盟发出的与极端组织“伊斯兰国”作战的援助请求。伊拉克政府应致力于结束任何外国军队在其领土上驻扎,并禁止外国军队出于任何原因使用伊拉克领陆、领水和领空。
决议呼吁伊拉克政府以外交部长为代表向联合国和安理会控诉美国严重侵犯伊拉克主权与安全的行为。决议还呼吁伊拉克政府对美国空袭情况进行最高级别的调查,并从决议发布起7天内将调查结果告知国民议会。
看守政府总理阿卜杜勒-迈赫迪在特别会议上说,美国从伊拉克撤军符合伊拉克和美国的利益,特别是在最近的事态发展之后。他表示,不能让伊拉克成为冲突或战争的舞台。阿卜杜勒-迈赫迪的办公室在一份声明中说,伊拉克官员正在准备执行议会通过要求外国部队撤离的议案。阿卜杜勒-迈赫迪向外国部队提供两个选项,要么立即离开,要么设定撤离时间表。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当天表示,美方对伊拉克国民议会的行为感到失望,美方敦促伊拉克领导人重新考虑两国目前经济和安全关系以及国际联盟继续存在的重要性。
美国
强硬表态威胁制裁
美国总统特朗普5日说,如果伊拉克以“不恰当”方式要求美军撤离,美国将对伊拉克实施大规模制裁。
特朗普当天傍晚在“空军一号”上对媒体说,对伊拉克的制裁将“前所未见”,并使美国对伊朗的制裁相形见绌。他说,美国在伊拉克有一个造价非常昂贵的空军基地,耗资数十亿美元。在伊方偿还美方相关费用之前,美军不会撤出伊拉克。他说,“除非他们把钱还回来,否则我们不会离开”。
特朗普同样警告伊朗:“如果伊朗袭击任何美国人或美国目标,美国将迅速并彻底回击,(回击力度)可能不成比例。”这段话同样写给美国国会,意味着特朗普发起回击之前,不会征求国会议员同意。
一名不愿公开姓名的美国官员向路透社记者确认,美方侦测到伊朗全国导弹部队保持高度警备状态,眼下难以断定伊方态势是守是攻。
美国国务卿迈克·蓬佩奥5日说,如果伊朗就高级将领卡西姆·苏莱曼尼之死报复美方,美军可能袭击更多伊朗领导人。
中方关切
强权政治不得人心不可持续
本报讯(记者 张丽)外交部发言人耿爽6日表示,中方对当前中东事态高度关切,将继续秉持客观公正立场,为维护中东海湾地区和平与安全发挥建设性作用。
在当日的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问:当前美伊矛盾升级。美方称如果伊朗袭击任何美公民或资产,美方将对伊朗52个目标实施打击。伊朗方面称,美在地区大约35个目标均在伊打击范围内。中方如何看待当前事态?
耿爽说,中东海湾地区局势进一步恶化,是任何人都不愿看到的。确保该地区和平稳定,对全世界都至关重要。
“强权政治不得人心,不可持续。”耿爽说,美方日前的军事冒险行为,违背了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加剧地区局势的紧张动荡。中方一贯反对在国际关系中使用武力,军事手段没有出路,极限施压根本行不通。
耿爽表示,中方主张各方应切实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以及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各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应当得到尊重,中东海湾地区的和平稳定应当得到维护。敦促美方不要滥用武力,呼吁有关各方保持克制,避免事态轮番升级,尽快回到对话协商的轨道上来,推动紧张局势实现降温。
“中方将继续秉持客观公正立场,为维护中东海湾地区和平与安全发挥建设性作用。”他说。
对于伊朗宣布第五阶段减少履行伊核全面协议承诺的举措,耿爽表示,“我们认为,伊方虽然由于外部因素被迫减少履约,同时也展示了克制态度,明确表达完整、有效执行全面协议的政治意愿,没有违反《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规定的义务。”
耿爽表示,国际社会应从长远和大局出发,坚定维护全面协议,推动伊核及中东地区局势走向缓和。中方将继续就此同有关各方保持密切沟通协调,为此做出不懈努力。
国际社会
关切局势呼吁克制
约旦王宫5日发表声明说,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当天在与伊拉克总统巴尔哈姆·萨利赫的电话中强调,应尽一切努力解决目前伊拉克紧张局势,维护伊拉克人民权益,避免事态恶化对地区和全球和平、稳定造成威胁。
德国外交部长海科·马斯5日建议欧洲联盟国家外长提前会面,把会期从本月20日提前至本周,以迅速拿出应对办法。“鉴于美国和伊朗冲突升级,欧洲现在扮演重要角色。”德国外交部5日早些时候证实,德国驻伊朗大使馆临时代办与伊朗外交部官员会面,没有公开细节。
就伊拉克国民议会通过要求外国部队撤离的议案,马斯说德方“尊重每一个决定”,将与伊方接触。大约130名德国士兵驻扎伊拉克。
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5日与特朗普通电话,讨论伊朗和伊拉克局势,确认“两国紧密盟友关系”。
英国、法国、德国要求伊朗尊重伊核协议安排,不要采取任何暴力行动。三国强调推动伊朗和伊拉克紧张局势降级的重要性,同时强调继续坚定履行打击极端组织“伊斯兰国”承诺。
法国总统府5日深夜发布新闻公报说,法国总统马克龙、德国总理默克尔和英国首相约翰逊针对中东局势发表联合声明,呼吁各方采取克制和负责任的态度,以缓解紧张局势。
联合声明说,法德英三国愿与有关各方保持对话,以帮助缓解紧张局势并恢复该地区稳定。声明同时谴责近期针对国际联盟在伊拉克驻地的袭击,还呼吁伊朗避免采取暴力或核扩散行动,敦促其遵守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下的承诺。
油金齐涨
黄金价格涨至近7年来新高
美国与伊朗关系紧张促使国际原油价格北京时间6日延续3日以来上涨势头,伦敦布伦特油价突破70美元关口。中东局势趋紧催生避险资产需求,黄金价格涨至近7年来新高。
截至北京时间6日9时许,3月交付的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升至每桶70.04美元,在欧洲期货交易所的价格上涨2.2%至每桶70.11美元。英国伦敦交易的原油期货价格3日以来连续上涨大约6%。
新加坡万达洞察公司创始人万达娜·哈里认为,恐慌引发的焦虑不安将持续影响油价,“随着每条显示情况恶化的新闻头条而准备再度跃升”。
不过,按照彭博社的说法,美国与伊朗关系持续紧张导致原油市场前所未有地震荡,但截至目前这种震荡都属短期效应。一些分析师判断,鉴于油价去年已攀升23%,继续上升空间不大。
总部位于阿布扎比的马娜尔咨询集团总经理贾法尔·阿尔泰认为,“原油市场总是设想最坏情形”,油价定在每桶70美元是假定最糟糕情形,“因此我们预期一季度油价将保持在60美元至70美元区间”。
阿尔泰认为,原油供应面临的最大风险是伊拉克南部油田遇袭。
全球避险情绪高涨促使金价攀升至2013年4月以来最高水平。
截至北京时间6日近9时,黄金现货价格大涨2.3%至每盎司1588.13美元,交易价格达每盎司1569.9美元。黄金期货价格大涨2.5%至每盎司1590.9美元。钯金、铂金和银价同时上扬。
彭博社报道,金价猛涨主要得益于美元走弱、实际利率偏低和贸易摩擦遏制全球经济增长。美军3日炸死苏莱曼尼进一步促使投资者避险。
澳大利亚矿业人寿保险有限公司高级资源分析师加文·文特告诉彭博社记者,“进入2020年金价势头强劲”,考虑到贸易摩擦和美伊安全议题,投资“黄金确实是明摆着的事”。
文特指出,支撑金价走高的乐观情绪还包括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不太可能在今后6个月内加息,进而导致美元汇率升值幅度有限。
国际观察
中东紧张局势恐将进一步升级
伊拉克国民议会5日举行特别会议,通过有关结束美国等外国军队在伊拉克驻扎的决议。同一天,伊朗政府宣布完全中止履行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分析人士指出,伊拉克和伊朗上述决定是对美国空袭苏莱曼尼等一系列行为的反制。美国对此很可能强硬应对,中东紧张局势恐将进一步升级。
巴格达大学政治学教授萨巴赫·谢赫表示,伊拉克国内亲伊朗的政党利用苏莱曼尼死后伊拉克国内高涨的反美情绪,推动议会通过驱逐驻伊美军的决议,标志着伊朗势力在伊拉克渐占上风。
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政治研究室主任唐志超也认为,伊拉克议会通过要求美军撤离的决议,实际上明确宣示站在伊朗一边反对美国,意味着伊拉克战争以来美国对伊拉克政策的彻底失败。美军在伊拉克将处于尴尬境地,伊拉克境内各反美势力也获得了驱逐和打击美军的合法性。
同样在5日,伊朗政府声明称,伊朗的核计划将不再受到任何实际限制。分析人士认为,伊朗此举是针对美国打死苏莱曼尼的反制,是以伊核协议为筹码对美施压。但值得注意的是,伊朗并未给伊核协议“判死刑”,而是留了一定余地。在宣布中止履行伊核协议的同时,伊朗也表示将继续与国际原子能机构保持合作,并称如果制裁解除并且伊朗经济利益得到保障,伊朗将准备重新履行伊核协议承诺。
国际危机研究组织伊朗项目主任阿里·瓦埃兹则注意到,此前外界担心伊朗可能将铀浓缩丰度提升至20%,但伊朗此次并没有提到这一点。他认为,这说明伊朗仍然希望获得欧洲国家支持,并不想完全破坏伊核协议。
分析人士指出,美国与伊朗的对抗正日益尖锐,逐渐从“代理人”模式转为直接冲突。两国矛盾不仅将影响伊拉克的安全稳定,还可能外溢到中东地区其他国家。本版文/新华社(除署名外) 供图/新华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