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4日 星期二

老外不读《弟子规》

老外不读《弟子规》

好几次听到朋友说,《弟子规》上面的规矩,是条条框框,会束缚孩子的天性。我觉得恰恰相反。

小时候,经常把一个空碗从碗柜拿到切菜的桌子前给爸爸。在这个只有三四米的距离里,我一直被一个问题纠缠:我是该双手捧这个空碗,还是单手提这个空碗。

直觉上,想双手捧这个空碗在胸前。但自己静静想一想之后,认为该是单手提这个空碗。用单手提,简单,洒脱,走得快。双手捧着碗,就走得慢,会挡住眼睛看地面的视线,上身都被这个碗制约住了。

我记得,对这个问题纠结好长时间。但没答案,总在直觉和逻辑之间摇摆。当渐渐长大,我就渐渐觉得,何必纠结这么芝麻大的事呢。这是个傻问题,庸人自扰。

一直到二十多年后,30多岁,第一次读《弟子规》。这是儒家制定的让小孩守的规矩,如同《三字经》。其中有一句:“执虚器,如执盈。”意思是,你在拿一个空着的器具时,要像它装满东西一样去拿它。

看到这句话,心头一颤,脸上发麻。忽然意识到,那个曾让我纠结不堪的问题,不是傻问题,不是庸人自扰。

小时候的感觉是对的。就是要双手捧这空碗。虽然当时找不到逻辑上的理由。心知道答案。这可能就是所谓的“性德”。“性”这个字,就是“心生”。

《弟子规》在讲这些细小规矩时,并没说背后的逻辑。告诉你怎么做,但没说为什么。

因为,是你的心想这么做。跟随本性去生活。儒家的心思并不过时,用现在老外的话说就是,Follow your heart。

为什么要“执虚器,如执盈”,这样做,你才能表现出对这个空碗的敬爱。敬天爱人,心存谦逊对待万事万物,这是我们的本性。不是一个空碗需要我们敬爱。而是,人生养于天地之间,敬爱是人的本性的一部分。

后来知道得更多。双手合于胸前,就是一个人自然的表露关爱敬畏的姿势。古人相见会抱拳行礼。在佛家,礼拜他人时也要双手合十。本性的自然流露,把它们固化下来,便是所谓的规矩。

当人被环境影响,思想言行被坏习惯占领,本性被遮蔽了,看见那些规矩反倒不自在,觉得是约束。就像一个在地下生活久了的人,看到阳光反而觉得刺眼。这便是“人之初,性本善;习相近,性相远”。这个时候,越是要按照规矩去要求自己,逐步唤醒本性。

这是我对《弟子规》的第一次领悟。

有一次去美国,从北京飞芝加哥,坐我旁边的是一个十岁出头的金发小洋妞。用完餐后,我像往常一样,把用过的纸巾、一次性的各种包装纸和餐具都码在餐盘里,里面还剩下了一些没吃完的饭食。等着乘务员来收。

这时小洋妞也吃完了,她吃得比我慢。我有意无意的瞟了一眼她面前的餐具。只见,她把那张随餐发下来的纸巾,一层层完全摊开,刚刚好,覆盖到了餐盒上,刚刚让其他人看不到餐盒里的种种垃圾。

这一幕,我是第一次看到。心头一震,脸上发热。低头看着我这盘垃圾乱作一团,没有加以遮挡赤裸裸摆给人看的餐盒,我意识到,我所习以为常的,未必是健康的,小洋妞的那一张薄薄的纸,显示出了我和她的差别。优雅和粗俗的差别。

几分钟后我鼓起勇气问她,你为什么会用这张纸遮住餐盒呢?是父母或者老师教你这么做吗?我其实是想搞清楚,如果她的师长有教过她这么做,而我的师长没有,那我会好受一点。

她似乎之前没有被人问到过这个问题。她眨了眨眼,说,别人看到这些垃圾会不舒服吧。我感觉她说的意思是,这不算什么规矩,这么做是自然而然吧。

她的回答里其实是四个字,也便是儒家的核心主张,推己及人。你看到别人的饭食垃圾会不舒服,那就不要让别人看到你的垃圾。心存爱人之心,便可以时时推己及人。

《弟子规》里记录了百余种规矩,但没有“用餐巾纸遮住自己的饭食垃圾”这一条。《弟子规》的核心是“爱人”,只要心里爱人,就自然会做到这些所谓的规矩。《弟子规》写得再长,也不可能把所有行为规矩都包括进来。一个爱人之人,做出来的种种行为,大大小小,点点滴滴,便是一本《弟子规》。这个小洋妞没有读过《弟子规》,由心而发的举动却是满满的爱敬。

学习《弟子规》,根本在唤醒爱人之心。爱心没醒,即使做到了上面的种种规矩,也是伪装强求,不但自己难受憋屈,对师长更会有隔阂和叛逆。洋人不读孔孟老庄,却依然能做到推己及人,顺其自然。我们抱着一本本圣贤经典读,却未必入了心。

这是我的第二次领悟。

2001年去新加坡上学,第一次出国,飞机到新加坡上空时是晚上,在低空往下看,灯光璀璨,很是绚丽迷人。忽然飞机剧烈震动,机长广播说有强烈气流,赶紧系好安全带。眼看要落地了,却横生枝节,机舱里气氛很紧张。

几分钟后,还是在持续的抖动中,飞机在樟宜机场落地了。我心里一下松开了。这时候,机舱里不约而同响起了一些掌声。我好奇怪,左顾右盼,看有什么事发生了,听到几个老外低声说,感谢上帝……才明白,原来他们在庆祝飞机平稳着地,感恩度过一难。

当时心里一阵难过和茫然。这是我出国留学学到的第一堂课。且不说推己及人了,就连爱自己,我也没有做到。在过去的生命里,我错过了多少次为自己的美好经历而庆祝呢?我错过了多少次向神灵感恩呢?我错过了多少次流泪和欢笑呢?错过了多少次拥抱呢?

我看到了自己的麻木。一个麻木的人,难以爱自己,更谈不上推己及人。

写这个文章的时候,有个做儿童教育的朋友发来一段话。

“有灵性的教育,会让孩子们能感受到周围环境的特点。比如,砍木材,能从它裂开的样子感受和意识到它生长的过程; 在坐车的时候,能感受到老旧的车在某些部位接受的力量和车轮压着路面的土; 在用一台机器的时候,我能感受到它的结构弱点和把它用坏的可能; 在看到腿被绑住头朝下的鸡时,我能感受到它是多么难受。如果一个人的感觉和意识没有得到好的发展,就会在另一个人受伤害时,完全感受不到对方的痛苦,以至于还会自己去产生这种伤害。这就是常说的麻木不仁。”

那么麻木因何而来。我自己的成长,从有记忆开始,基本被学业填的满满的,考试,竞争,胜出。这样才能从父母师长那里获得笑脸,赞许。我基本是为此而活着的。除去学业上的年复一年的竞争,我在家里不用做家务,不用照顾老人,不用关心邻里,不用读《弟子规》,不用谈敬天爱人,很少跟父母一起仰望星空。只要学习好,一切都不是问题。

大三暑假,我打电话给家里,说身体不舒服,想回家休息。实在没料到,母亲在那一头说,你要回来啊?你不是要考托福吗?当时我摔了电话。我受不了,他们竟然觉得,出国留学竟然比健康更重要。

可是,虽然当时我愤怒的摔了电话,但他们的这个习惯性的认识,已经在二十年的潜移默化里,成为了我自己的一部分。我带着病痛考了托福和GRE,拿到全额奖学金,出了国,家亲脸上有光,抬头做人。

《弟子规》的核心是“爱人”,在做到爱人之后,“有余力,则学文”。意思是,小孩在真的做到孝悌忠信之后,才有资格开始学习知识。如果次序反了,没有性德上的基础就去学知识,便是“长浮华,成何人”,衣冠禽兽罢了。

我这一代受到的教育,便是完全相反。学好知识,在竞争中胜出,才没有人关心你到底是不是爱人,是不是衣冠禽兽。一俊遮百丑。即使师长叫我们弹钢琴,下围棋,看经典,也是因为对竞争有利。并不在乎我们是不是喜欢,是不是找到了乐趣,挥洒了天性。

于是我们成了机器人,在斗兽场和名利场里麻木的日复一日的追逐。我们失去了爱人的能力,当然也失去了爱自己的能力。

这是第三次感悟。

听说现在《弟子规》进了学校,学生们都要上这堂课。我很羡慕现在的孩子们,能及早接触到人生的大智慧,埋下种子。政策制定者开始行动了。

可是疑问是,如果整个的教育环境和选拔机制没有变,父母老师对孩子的期许和方式没有变,他们脑袋里的几十年形成的认知没有变,这千把字的薄薄一本小书,能真的改变得了什么吗?或者只是多了一门考试科目,一个表演的道具,带来很多的不理解,嘲笑,甚至逆反?

可能最应该学习《弟子规》的人,是大人,不是小孩。《弟子规》只是唤醒人的天性,最简单的,是请大人们不要在一开始就剥夺走了孩子的天性。

上一篇新闻

简单方法自测口罩滤棉过滤效率外加超110款口罩横评

下一篇新闻

Singapore 2021,线上会议亮点抢先看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