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毓中:画画一定要驰骋想象,越自然越好
他是一位思想型的画家,多年来植根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画艺术形式进行深入探索;他生于巴蜀之地,画风却大气豪放,多以工笔重彩表现民族风情,线条清晰生动宛如刀刻,色彩浓郁瑰丽颇具古意。
他的画以唐风见长,观看他的画仿佛置身唐朝社会,画中建筑、城郭、街市和宫廷,无一不见唐代形象特征,人物头饰、服饰、形体姿颜更是唐代审美的表现。
叶毓中:1941年生,四川德阳人,擅国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早年与胞兄叶毓山(雕塑家、原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同习中国画、书法、诗词篆刻。历任新疆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美术创作员,中央美术学院兼职副教授、民间美术系代主任、主任、副院长。中国美协《美术》杂志社社长、主编、教授。后调入中央美院,历任副系主任、系主任、副院长。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叶毓中曾经在新疆军旅中,在楼兰的故地,生活了二十多个春秋。从四川美院毕业后,当时还是小伙子的叶先生响应国家号召,来到新疆军区,入伍从事军营文化宣传工作。
在这块融合汉唐文明、佛教文明与古代阿拉伯、波斯文明的神奇土地上,他在灯下读历史,在风中策马奔走天山南北。这里曾经哺育过王洛宾,于是有了《半个月亮爬上来》和《在那遥远的地方》,这片土地也滋养了叶毓中,于是就有了《帕米尔歌行图》等一批描绘少数民族风情的工笔长卷。
这幅精品不用任何颜色,只有均匀如丝的勾线卷。这幅画采用类似新疆“十二木卡姆”曲调的叙事方式,描绘了放牧、收草、赛马、叼羊、迎娶、婚宴、庆典、舞蹈等多组维族人民的生活场景。
在改革开放之初,国内观众和艺术界同行还没有关注叶毓中的作品时,精明的来自新加坡和韩国的画廊主持人偶然发现了叶毓中的工笔重彩人物长卷。
他们震惊了,同时也欣喜若狂。他们立即找上门来,邀请叶毓中去海外办展览。很快,叶毓中这个名字在海外火了起来。叶毓中自己都纳闷:为什么外国人如此看重他的作品?在韩国、在新加坡、在东南亚,他的画展吸引了无数观众,上至总理,下至平民,纷纷前来观看。画作还被买走收藏。
当代许多年轻人,在艺术上“言必称希腊”,在这样的风气里,叶毓中先生的艺术成就,告诉我们一个简朴的道理:当我们眼光投向海外时,不要忽视本土的文化资源,不要轻视自己的经验和传统,这才是我们的根基。
叶毓中先生之所以能够有这么卓越的艺术成就,就在于他的作品是有根的,他的根在中国古典文化,在东方艺术传统,在独特的笔墨、线条、色彩和构图,更在从东北林海雪原到帕米尔高原的这一方水土,以及生于斯长于斯的文化精魂。
上世纪80年代初,叶毓中应邀执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并参与创建民间美术系。长期的教育生涯,叶毓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育理论体系,著有《中国画像钩法》、《美术教育文论》等。
谈到如何学画,叶毓中说:“我的观念是画画要力求放松,想画就画,不要有太多框框。把想象力画出来就行了,把你的情感、爱好淋漓尽致地释放出来就行了。往画案前一站,先就有个框框束缚着,想象的翅膀怎么能舞动起来?画画一定要驰骋想象,画出梦想与人分享,越自然越好,越放松越好。”
作为美术教育家,叶毓中给想学绘画的年轻人一些忠告。他说:“要想学好画,首先是要真心喜欢,然后要一辈子投入,还要不为生计画画。只有一辈子投入了,达到痴迷的程度,才能体验到艺术的深度。”
-END-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