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1日 星期一

中国人并不必然理解现代艺术

对中国人而言,理解现代艺术并不是一种必然,因为文化基因差异很大。如果我们不重视对现代艺术(当代艺术是现代艺术的一种延续)的理解,在向现代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会遇到更大的问题。


一、现代文明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偶然。


现代文明建立在逻辑、理性、科学和“人是世界的中心”(人的内在尊严和价值)等条件的基础上,而非西方文明自身并没有发展出与之相关的任何因素和价值,这是客观的认识和事实。也就是说,非西方文明凭借自身无法演变到现代文明,因为现代文明的源头,“科学”和“哲学”只独独地出现在古希腊文明中,它并不是人类文明的普遍现象,而是一次人类历史的偶发现象,是极为罕见的。科学/哲学源自于对“无用”的追求。比如古希腊的几何学源自于古埃及的测地学,测地学在古埃及是一种实用技术,为实际测量土地所用,但是古希腊几何学是一种纯粹的演绎理性科学。几何学的尺子是没有刻度的,不能用于测量,只能用于纯粹理性知识的演绎推导。“科学”追求的是对事物系统的理性探究,追求可靠性和确定性的知识体系,而“哲学”追求的是探究事物背后“本质”的思想体系。严格的说只有古希腊文明发展出“哲学”,而中国建立的是以“伦理学”为基础的思想体系,所以中国有思想史,没有哲学史。现代社会发源自西方,一是因为古希腊的传统,二是因为基督教的晚期的思想和社会变革。


二、现代文明的转变是一个漫长、持续、学习、改变的过程


我上学的时候一直有一个困惑,为什么世界艺术史80%的内容是西方艺术史,后来才想明白这一问题。同样的道理,为什么中西方文化比较是显学,而很少有中印文化比较、中美(美洲)文化比较、中非文化比较,因为500年来整体上就是一个西方率先走向现代化,然后影响世界的过程,而其它文明几乎没有对我们产生影响。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本身没有什么对错,也没有什么优劣,但是一旦文明相互碰撞问题就出现了。今天现代文明是所有国家和不同文明的公共资源,谁更擅长学习和改变,谁就更拥有更多机遇,那个国家也并不天然占据优势。非西方文明的现代转变,并不容易,起初都是被迫的,就像19世纪下半期清朝与西方遭遇时面对的基本问题:“生存还是毁灭”。尽管这一过程中中国遭遇了巨大的苦难,但幸运的是目前我们仍在不断地学习和改变。非西方国家的转变,都不会很彻底,因为历史和传统仍会在相当长时间内发挥影响力,不依赖于个人意志。非西方国家中,现代转变相对比较快的基本是东亚国家: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中国也不算慢。但传统文化和心理仍然在国民的思想中占据很大的比重。


现代文明的转变是一个持续、漫长和不断学习、改变的过程。西方文明虽然率先进入现代文明,但面对今天历史的大变革,也需要不断地保持开放和改变。谁失去了开放、学习和改变的能力,谁就将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谁就会失去未来。


三、中国人并不必然就能理解现代艺术


现代艺术不等于西方艺术。比如,一个普通人,不用学习,甚至不识字也可以看得懂大部分西方古典写实油画,这是因为古典油画不是现代艺术,而是农业文明的艺术。古典艺术不需要引发你复杂的思考,它只需要唤起你简单的感受,比如画面又逼真又美,或者用宗教的内容唤起你的情感。古典油画是建立在西方封建制基础上的,是一种“功能性的艺术”,为皇室、贵族和教会服务(类似中国古代绘画中具有“教化功能”的艺术,比如《凌烟阁功臣像》、《二十四孝图》,等等)。艺术家尚不具备充分的个人的主体性,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才开始慢慢发生转变。现代艺术是建立在人的“内在尊严和价值”的基础上,是一种带有“问题意识‘的艺术,一种建立在对“无用性”和“自由”追求基础上的艺术。


所以,中国人并不必然地就会理解现代艺术,这不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想反,这需要认知的勇气,需要学习和改变,需要转换思维。现代艺术与我们的思维习惯没有必然关系,不认识到这一点,不走出传统文化的习惯,不去认真地学习和改变,不走出舒适区和依赖性,很难理解现代艺术,因为从根本上,它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异质的。


四、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

1,“人性理想”不同,中国人的人性理想是“仁爱”,西方的人性理想是“自由”;中国文化通往仁爱的教化方式是礼仪,而西方通往自由的培养方式是科学;

2,知识的目的不同,中国文化追求知识的实用性(学以致用),而古希腊文化认为追求最高级的知识是纯粹的、非功利和无用的,现代文化恰恰是诞生在古希腊文化追求纯粹知识的基础上;

3,道德与知识的关系中,中国文化是一个德重于知的传统,求知是追求德行的工具(致知是为了修身),德行好比知识渊博更重要,而西方是一个知识论的传统,求知就是人生的目的(古希腊),有知者才有德;

4,情理关系中,中国文化是“情大于理”。所谓“通情达理”,“通情”在“达理”之前,中国是更注重“人情”的社会。而西方古罗马时期就有完备的罗马法。现代文化是一个“理大于情”,更注重逻辑,具有契约精神的文化;

5,价值判断上,中国传统文化注重道德判断(前现代文化基本如此),而现代文化注重逻辑判断(逻辑是现代文化的核心);

6,中国文化是农耕文化-血缘文化-熟人文化-人情文化,西方文化是海洋文化-契约文化-生人文化-理性文化;

7,中国是一个伦理学(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的文化传统,而西方是一个哲学文化的传统(追求事物背后的本质)。

有一句俗语,小孩子在乎对错(好坏),成年人在乎逻辑。当思想不成熟的时候,很容易用一种简单的道德标准来判断事物。小时候看电影,一开场总是先问妈妈,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似乎好人做什么事情都对,坏事都是坏人干的。成熟以后才明白,世界远远不是那么简单,不是清晰的黑白分明,大部分情况下世界是一个灰色的地带,很少有绝对好坏/对错/善恶分明的状况。成熟后就逐渐学会用“逻辑”来思考这个世界,而不是把世界简化为道德对错。每一件事情背后都有它的合理性和局限性,万事背后皆有“逻辑”。


“逻辑”是一种思维方式,需要长期的学习和训练,这种思维方式是我们的文化所缺乏的,并不是简单一学就会。逻辑思维不是理科思维,理科生并不一定就懂逻辑思维。我有一个朋友,毕业于一所著名大学的理科大学。原先在一家大国企工作,当时不断抱怨竞争对手私企有多么野蛮,等他跳槽到一家大的私企,回过头来就批评国企有多么垄断,再后来自己创业开公司,就把与之竞争的大国企和私企一起数落。这种思维方式就不是一种客观理性的逻辑思维。“逻辑”的思维方式不是非西方文明的文化传统,只产生于2600年前的古希腊,所以“逻辑”的产生也是人类历史的偶然。


六、理解现代艺术,需要逻辑思维


不理解“逻辑”,很难理解现代艺术。在现代艺术史发展的背后,一直有一条“逻辑”的主线。我上学的时曾长时间临摹过奥地利画家席勒的作品,一直有一个困惑:为什么席勒在通过绘画阐释自己时那么轻松自然,那么简单,那么彻底。为什么西方现代艺术家激情昂扬,作品的爆发力、表现力总能精准的传递到释放点,而我们却很难做到。打一个比喻,席勒在表达自己时就像把衣服一撩,露出里面清晰的血脉肝肠,情感强烈而真挚,直击人心。而我们一撩,里面还有一件衣服,再一撩,里面还有一件,层层叠叠,永无止境,很难坦诚表达自己。这就是农业文明和商业文明、含蓄和直接文化的差异。换句话说,席勒的风格被认为是神经质的、极其敏感的,但这背后是有“逻辑”的。席勒笔下的人物形象变形、扭曲、夸张,但是骨骼结构、比例关系相当精准,造型严谨,随意而激烈的风格背后有长期的理性和“逻辑”训练,这一点我很久才明白过来。对现代艺术的学习,技法很容易模仿,但思维转换很难。


19世纪下半期,现代艺术开始发展,从库尔贝的现实主义开始,对当时欧洲占据主导地位的古典主义艺术发起挑战。现实主义在技法上和古典主义没有太大差别(所以技术并不是现代艺术的关键),但是现实主义所描绘的对象从贵族转向了资产阶级和大众。在库尔贝的笔下,过去古典油画所表现的贵族、神话英雄、宗教人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崇高感第一次转移到了普通大众的身上(例如库尔贝的《打石工》),这种视角的转变是“革命性”的。紧随其后一次又一次现代主义艺术运动此起彼伏:从印象派、新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表现主义、形而上画派、构成主义、新造型主义、至上主义、等等,一直发展到抽象艺术。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演变中,从库尔贝最写实的现实主义风格到马列维奇最抽象的“黑色正方形”(画面除了一块“黑色正方形”什么也没有),看似完全相悖,其实背后有着清晰的逻辑和脉络。这是一个不断放弃事物的客观性,人的主体性不断膨胀、扩张的过程。


七、经济格局将决定对现代艺术的接受程度


这几年中国各地正在开始规模化地建造各种博物馆和美术馆,这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对文化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长,硬件条件的建设速度增长很快。不过我认为国内对现代艺术的理解和需求分布可能是不均匀的,因为中国的经济格局很可能会决定对现代艺术的接受程度不同。


中国从南宋时期开始经济重心逐步向南转移,南方人甚至已经开始远渡重洋的移民和开展远洋贸易,这时候的观念差异就已经形成。南方经济的优势除了因为通向大洋的河道宽阔,便于开展全球贸易的原因之外,长期形成的观念差异可能影响更大。今天中国前十大经济城市除了北京(首都)在北方,其余都在南方。中国的经济格局已经形成。相对而言,北方人的观念更愿意考公务员等稳定的类似铁饭碗的工作,喜欢固定不变的生活方式,南方人相对更擅长于开展商业或自己创业,更愿意拥抱变化。中国的城市发展正在形成长三角、珠三角、京津、成渝为中心四个大城市群,这四个大城市群三个在南方,一个在北方,三个在沿海,一个在内陆。这四个大城市群的发展会更集中于高科技领域、金融业、文化产业和服务业,而其它地区相对发展传统工业、制造业、农业和旅游业,这一趋势会越来越明显。大城市群的全球化依赖程度更高,开放性会更大,新建的博物馆和美术馆会更集中(美国和西方也是如此),这种全球化和开放性的心态对现代艺术的需求会更强。而其它地方则对全球化的依赖程度相对较低,生活方式更固定,传统文化影响的程度会更大,不一定会需要或愿意接受现代艺术。


我曾经遇到一个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我有一个亲戚生活在内地一个省会城市,新装修一套房子,我帮着参谋了一下。客厅的墙面以绿色调为主,整个设计风格简约、空旷、通透,一点也不复杂,但是第一个合作的当地装修设计师无论如何都无法理解房主的意图,他不停地问,你们为什么不能跟别人装修的一样?无奈之下终于换了一个设计师,理解了设计意图。他设计完之后说,你们这种风格全省也不会有两三套。这就是内地和沿海大城市在观念上的差别。内地的观念会更保守,整体对现代艺术的接受速度会很慢。对现代艺术的需求很可能会集中在全球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大城市周围。


从长期来看,国家之间的竞争,或者地区之间的竞争,谁更愿意保持开放性,谁就更有活力,谁有不断学习和改变的愿望,就更有创造力,就会拥有未来。


2021年9月4日于罗马湖畔

上一篇新闻

别眨眼!接下来的3个月,海沧要有一波好看、好玩、好喝的活动

下一篇新闻

圣诞节,山东这些圣人你都知道吗?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