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月27日 星期四

古老莒村的美丽蝶变

古老莒村的美丽蝶变

乡贤倡议并带头捐资,在坑尾潭碾米加工厂旧址上修建了莒村农耕展览馆。

古老莒村的美丽蝶变

农耕展览馆陈列着碾米机、织布机、打谷机、禾篮等农耕用具,农村生活用品及工匠用具琳琅满目。

古老莒村的美丽蝶变

莒村村史馆内,一件件带着鲜明时代特征的展品串联起乡村文化演进史。

古老莒村的美丽蝶变

单笔捐资1万元以上者可在“功德银行”总行刻名记录。

古老莒村的美丽蝶变

在雕花长廊上,大埔县湖寮镇莒村村设立全市首家“功德银行”。

走进大埔县湖寮镇莒村村,莒溪水缓缓地流淌,岸边的雕花长廊内,村民正在聊天休憩,沿着宽敞的村道而下,村史馆、农耕展览馆、特色古民居、休闲长廊、凉亭等跃然眼前,古村落正在发生美丽蝶变。

莒村是广东省传统古村落,文化积淀深厚,历代人才辈出。近年来,该村通过建设村史馆和农耕展览馆,办好延续百年的报纸等,在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中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

在乡村文化振兴探索上,该村尤其注重激发内生动力,引导更多乡贤、村民出钱、出力,参与家乡建设,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莒村通过“村庄换新貌,文化有底蕴”,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文明新村。

文:南方日报记者 马吉池 黄培强

通讯员 余灏 罗文燕

图:袁群华

留住乡愁▶▷

两个展馆珍藏乡土文化和农耕文明

推开莒村村史馆的大门,仿佛步入时空隧道,陶瓷器具、股票、徽章、报纸、老照片及各类书籍史料……一件件带着鲜明时代特征的展品,组成一部鲜活的乡村发展和乡村文化演进史。

近期,历经60年风雨的莒村候车室通过“微改造”,摇身一变成为莒村村史馆,并正式对外开放。走进村史馆,既能从一幅幅照片中一览莒村“遍地开花”的客家特色古民居,又能从百年小报《骥风》、村报《培声》以及宗谱等文字资料中了解莒村的前世今生。

“原来的莒村候车室已破烂不堪,但它承载着几代人的乡土记忆,莒村人都期盼留住这份‘乡愁’。”莒村村党支部书记陈增金说,村史馆的建成可以说是“变废为宝”,让更多人了解莒村人的奋斗历程。

“展馆设计包含不少历史印记,让村民明白人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让村民懂得家国情怀、乡土情谊生生不息。”湖寮镇副镇长古碧梅说,场馆虽小,但存放了村里压箱底的宝贝,所展示的人、事、物纵贯古今,涵盖风俗人情、生产生活、乡村沿革等方方面面,生动再现了莒村的淳朴民风、厚重人文。

与村史馆一同开放的还有莒村农耕展览馆,由乡贤李维海倡议并带头捐资,在该村坑尾潭碾米加工厂旧址上修建。

在农耕展览馆内,碾米机、织布机、打谷机、禾篮等农耕用具、农村生活用品及工匠用具琳琅满目,展现了古老的农耕生活场景。

“莒村的发展历史悠久,过去村民以农业为生。改革开放以来,村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生产形式也发生时代性改变。村里提出保存农耕用具、生活用具,保留历史记忆的倡议,得到乡贤和村民的热烈响应,纷纷捐资和捐赠实物,才建成农耕展览馆。”陈增金说。

听闻村里要建农耕展览馆,村民何梦珙把自家的老式自行车也捐出来了。“我们要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实物资料和记忆,现在年轻人都不认识这些东西了,农耕展览馆能让他们知道老一辈如何艰辛耕作、勤劳致富,才发展到今日这样美好的生活。”

记者获悉,莒村村史馆、农耕展览馆分别陈列了5000多册图书、200多件展品。

“没用一分钱,两个多月时间的筹备,村民自发捐赠展品,让两个展馆焕然一新。”陈增金说,现在两馆已成为对外展示莒村人文底蕴和乡土农耕文明的窗口,对后辈有教育引导意义,有助于培育良好的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纸墨传情▶▷

百年报纸促进村民文化素养提升

今年79岁的陈尊勇是土生土长的莒村村民。从2006年起,他开始担任《骥风》的主编。“就是这样一代人接着一代人传承下来,创办于1919年的报纸《骥风》,至今已经有百年历史。”

一个村为何办报纸?这份报纸内容是什么?谁来办?又起到哪些作用?这些问题的答案,对于陈尊勇来说,再熟悉不过了。

根据史料记载,报名“骥风”二字取自莒村村西北面的骥山,最初是向海外乡亲介绍乡情,是家书的汇总,此后才演变成报纸。目前,《骥风》每期印刷2000份。

“从办报之初便明确了为村民义务服务的宗旨,弘扬孝道,驱恶扬善,彰显社会公义。”陈尊勇介绍说,报纸每期分为四个版,通常按照村中主要新闻、教育新闻、民生新闻、文学进行排版。

“五一期间,莒村村村史馆、农耕馆相继开放,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参观……”翻开最新一期的《骥风》报纸,图文并茂刊载着全村变化、邻里喜事等新闻,内容涵盖了社会治安、消防安全、村风民俗、邻里关系、婚姻家庭等和村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

办好一份报纸不易,背后需要克服人员、资金等难题。面对这些难题,莒村村如何克服?或许可以从村史馆的一份材料中窥见一斑,这份材料讲述了“骥风”精神、骥风人、骥风读者三个重要方面。

“我们这份报纸,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为祖国繁荣富强鼓与呼,是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此外,《骥风》主编团队多数由退休教师、干部义务组成,不领工资的。我们办报纸的费用主要是印刷费和邮寄费用,需要的资金并不多。”陈尊勇说,在不断摸索中,《骥风》的影响力也逐渐增大。“很多村民还会自发投稿,把身边发生的好人好事记录下来。”

乡情、乡讯、乡风、乡音尽在其中。除了宣传村内的感人事迹和爱心故事,《骥风》还发挥着联系在外华侨的作用。

目前,《骥风》报纸每季度出一期,主要面向本村村民及马来西亚、新加坡、新西兰等5个国家的海外莒村人发行。旅居新西兰的陈保藏、陈保鸿侨贤曾多次说过:“不管自己在做什么事,只要收到《骥风》报,肯定第一时间抽空阅读。”

家乡的一切好人好事通过报纸来颂扬,公益事业通过报纸来倡导和促成。如今,《骥风》成了宣扬莒村村乡风文明的重要途径之一。

“每季度都会送到村民手中,大家茶余饭后通过阅读相关文章,无形地推动莒村村的乡风文明建设,潜移默化地提升村民的个人素质,从而促进全村乡风文明建设。”陈增金认为,《骥风》既是了解莒村村动态的主要载体,又是凝聚村民力量、建设乡村的重要推动力。

互助和谐▶▷

一家“功德银行”催生乡村文明新风尚

“聚沙成塔情暖青山绿水,集腋成裘造福后世子孙。”走进莒村村,蜿蜒的莒溪穿村而过,横跨莒溪的是一座长30米、宽6米的雕花长廊,长廊上雕刻的对联引起笔者的注意。

“这副对联是全村村民、乡贤齐心协力支持家乡新农村建设的写照。”陈增金说,莒村长寿功德银行作为激励村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方式,在鼓励村民做好事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依托长廊,2019年,梅州市首家“功德银行”在莒村村开张,共设立一个总行——“长寿功德银行”,8个分行包括莒村村委会、上村老龄会、下村老龄会、旅外乡亲联谊会、养正学校、上村理事会、下村理事会、南山理事会。

“功德银行”借鉴现代银行管理体制,并设立“功德簿”。单笔捐资1万元以上者可报总行,可在雕花长廊刻碑留名,捐资1元以上者可记录在功德簿上。捐资款项根据不同用途存入不同分行,用于村内建设、养老助残、扶贫助困、奖教奖学等。存款人不限于本村村民,凡有捐款意愿的热心人士均可参与其中。

“自‘功德银行’设立以来,众多村民慷慨解囊,互助和谐的良好风尚在莒村村已蔚然成风。”陈增金说。

“之所以能有今天,我要感恩在成长路上帮助我的父老乡亲。如今,生活富裕了,当然也要回馈家乡,为家乡建设出一份绵薄之力。”听闻家乡设立长寿功德银行,在外创业的村民李维海立马捐资存入长寿功德银行,以实际行动支持莒村村新农村建设。

自“功德银行”设立以来,不只是李维海等热心乡贤、村民,还有不少外乡的人也参与其中。“我们村的牌坊就是外乡人李宗旺捐资40万元建设,当他第一次来到莒村游玩,看到村里的美丽风貌,于是决定为村里做一件好事。”村民何梦珙说。

截至目前,“功德银行”共凑集到资金470万元,让原先村集体经济收入较为单薄的莒村有了干事创业的基础。“自有了‘功德银行’后,村里的路灯、休闲长廊、凉亭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村民有了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陈增金说,现在县城的人都会来莒村休闲娱乐,村里人气不断兴旺起来了。

为保证“功德银行”账目透明度,村里在收到善款后会及时将具体数目、捐款人、善款所用项目、项目所需报价等信息进行公示。“只要做了善举村民都看得到,大家也都以做善举的人为榜样,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齐心协力共创美丽乡村。”何梦珙说。

为了让长寿功德银行示范效应放大,内涵不断延伸,激发乡村自治新活力,培育乡村文明新风尚,莒村还约定了全村28个村民小组每年必须完成一件民生实事,探索在28个村民小组中采用累计积分制,积分事项为爱护公物、打扫公共卫生、捡拾垃圾、保持房前屋后整洁有序、长期坚持做某项好事、见义勇为等,并定时进行张榜表扬。

“现在村民互相竞争,都在想办法为村子多做好事。”陈增金说,此举促进邻里和睦,村里逐渐形成邻里间互帮互助、同舟共济的良好氛围,全村人也更加团结,村集体经济顺势发展起来。

上一篇新闻

弘扬工匠精神,恒大十年铸就精品海花岛

下一篇新闻

全球最佳博物馆榜单公布,秦始皇兵马俑六次获中国第一名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