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月27日 星期四

1990-2030,复盘30年科技历程,展望智能革命时代布局

(获取报告请登陆未来智库www.vzkoo.com)

一、1990-2000:互联网兴起

1、互联网兴起,引发科技牛市

2、第一阶段:计算机行业形态重塑

3、第二阶段:互联网行业商业模式初步形成

4、互联网兴起的背景下龙头公司的股价表现

在这样技术进步的大背景下,从终端底层硬件到软件的公司均出现了涨幅超过十倍的大牛股。

二、2002-2008:互联网普及、移动互联网萌芽

1、科网泡沫过后,互联网行业再进化

互联网迅速普及,中国互联网开始发展。 2001 年及以后,全球网民增长速度稳定在 20% 左右,网民人口占比由 1995 年的 0.4%上升至 2008 年的 23.5%,互联网迅速普及。 1994 年,中国正式国际联网,四年之后,搜狐、网易、新浪三大门户网站出现,新闻、邮箱、 搜索三大基础服务构成了门户网站商业模式的基石,收费服务、增值业务、电子商务等 业务不断叠加。资本对中国互联网的投资热情急剧升温,1999 年进入持续融资的巅峰 阶段,2000 年,新浪、网易、搜狐相继上市,各自成功融资 6000-8000 万美元。

互联网迅速普及的同时伴随着科技泡沫。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全世界各种网站像雨后春 笋般涌现出来,1999-2000 两年全球互联网领域的 IPO 金额大幅上涨,占所有行业 IPO 金额的 10%,纳斯达克指数也一路上涨,在 2000 年 3 月 10 日站上 5132 点的高位。 然而,互联网的商业基础——在线广告和电子商务无法容纳那么多网站,风险投资以及 IPO 融资的钱烧完以后,很多互联网公司就关门大吉了,科网泡沫破灭。

互联网泡沫更多的是针对投资界和工业界而言的,对于用户来讲,并没有什么崩溃的感 觉,该有的服务还是有,而且基本都免费。整个产业界最大的变化就是 Google 崛起, 并迅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互联网泡沫破灭清除了浪费资源、价值不大的中 小网络,为 Web2.0 的发展铺平道路。

互联网行业沿着两条路径再进化,一条路延续 PC 模式,进入 Web2.0,另一条随着通 信领域 2G、3G 技术出现,转向移动互联网。泡沫过后,互联网方面,谷歌、Facebook 等一批优秀的互联网公司成长起来,开创了网站、用户双向互动的 Web 2.0 时代,谷 歌的搜索引擎逐渐取代传统门户网站,成为新的获取信息方式,而搜索广告也成为互联 网行业一个新的商业模式。通信领域方面,2G 技术的出现,带动了电子设备制造、手 机操作系统等细分领域的发展。2003 年,信息技术行业逐渐复苏,半导体、硬件设备 相关行业股指率先上涨,软件、电信服务行业紧随其后上涨。相较 90 年代末而言, 2003 年之后的上涨是相对温和的,整个信息技术行业的总市值占比在此后也保持稳定。

2、路径一:Web 1.0 至 Web2.0

(1)Web 2.0是互联网生态链一次进化

Web2.0 是用户与网站的双向互动。以雅虎为代表的传统门户网站是 Web 1.0 的典型 代表,其特点是网站处于互动的主动一方,而用户处于被动的一方,门户网站提供方式及内容,并引导用户访问他们感兴趣的网站,信息单一的从门户网站和二级网站向用户 推送,这与传统的电视、报纸等媒体相同。很多人都会把雅虎看成一家传媒公司,而非 技术公司。Web2.0 公司则是提供一个平台,接受并管理用户提交的内容,并且这些内 容是服务的主体。更为主要的是,用户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开发自己的应用程序,并提供 给其他用户使用。

Blogger 诞生、博客时代的开始,是 Web 2.0 的开端,其后维基百科、Facebook 等公 司的诞生,让人们见证了 Web 2.0 的发展。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看待 Web 2.0,从技 术上,它没有任何创新;从人们使用互联网的方式来看,它确实是一场革命;从商业模 式上看,它是互联网生态的一次优化,并有可能带来新的商机,在 Web2.0 时代之后, 普通人得以由互联网内容和服务的消费者变为提供者。

1990-2030,复盘30年科技历程,展望智能革命时代布局

(2)Web 2.0时代:用户参与形式变化

Web2.0 时代,普通人得以由互联网内容和服务的消费者变为提供者,最典型的代表是 Facebook。Facebook 起源于社交,在 2004 年成立之初仅针对哈佛大学学生开放,在 攻占各所高校的过程中,扎克伯格推出照片识别功能,将照片与社交结合,由此逐步开 始推广。2006 年 Facebook 推出信息流,即用户可在主页上看到好友的所有信息动态, 2007 年基于用户社交关系链的展示广告上线,并以应用编程接口(API)作为流量入口, 通过 API,第三方软件开发者可以开发在 Facebook 网站运行程序,开放性平台生态系 统初步建立。可以看到,Facebook 只是为用户提供一个平台,服务和内容都由用户开 发、使用,这就是典型的 Web2.0 思想。Web2.0 形式广受欢迎,Facebook 诞生以来, 用户量大幅上涨,公司估值也迅速增加。然而,目前,Web2.0 公司尚未找到成熟的商 业模式,Facebook 是少数实现盈利的 Web 2.0 公司之一。

典型的 Web2.0 视频公司——Youtube。Youtube 诞生之前,在美国,如果想要将自己 拍摄的视频上传到网上,需要去音像店将录像带转成数字格式再刻录到 CD 上,然后付 费采购私人服务器或者托管站点的服务器空间,上传视频。Youtube 的出现完美解决了 这个问题。2006 年,谷歌以 16.5 亿美元收购 Youtube。Youtobe 中视频的内容由用户 产生、由用户消费,是典型的的 Web2.0。成立以来,Youtobe 月活跃用户量上涨迅速, 至 2018 年已达到 19 亿人。

(3)Web 2.0时代:商业模式的进化

随着互联网信息的爆发,传统门户网站对信息的覆盖显得不足,对于搜索引擎的需求大 幅增加。1998 年,谷歌创始人布林和佩奇开发出谷歌搜索,谷歌正式成立。

谷歌的搜索广告是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又一次创新。如何将流量变现是互联网公司至今仍 在探索的问题。雅虎奠定了互联网行业基本的商业模式——通过广告产生收入。尽管谷 歌同样利用广告产生收入,但两者的商业模式却千差万别。互联网发展初期,以雅虎为 代表的门户网站在运营上基本没有脱离传统广告业,它们需要自己拉广告或委托广告批 发商找广告,并采用手工方式投放。谷歌打造了一个广告投放系统,想在谷歌上做广告 的人只需要在该系统上填一张表,谷歌则按照广告点击量收费。这种做法大大降低广告的门槛,深受中小企业欢迎,且完全节省了拉广告与投放广告的人工成本,只需要保持 该系统不会宕机即可。

受益于广告投放系统,谷歌广告收入大幅上涨,增速保持在 20%左右,广告业务收入 占比稳定在 80%以上,2007 年之后有所下降。公司股价也不断上行。

3、路径二:移动互联网萌芽

(1)通信标准:2G、3G 相继提出

GSM 成为 2G 时代全球主流通信标准。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1G)起源于上世纪 80 年代,主要的通信系统包括美国的 AMPS、英国的 TACS。1G 基于模拟通信技术,通 话质量与安全性都较差。随着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与半导体技术的发展,2G 开始被提出。 80 年代末,欧洲联合起来提出基于时分多址技术(TDMA)的数字移动通信标准 GSM。 1989 年该标准被提交到欧洲电信标准局,第二年便成为欧洲,乃至后来成为世界的第 二代移动通信标准。1991 年,由爱立信和一家芬兰公司建设第一个 GSM 的移动通信 网络,标志着 2G 网络正式开始商用。2002 年,中国也加入 GSM,发放 2G 牌照,到 2008 年,3G 手机全面普及之前,GSM 占世界手机用户的 80%,达到 20 亿用户。

与此同时,美国提出了三个主要的标准,包括基于时分多址(TDMA)的 iDEN(主要 的支持者是摩托罗拉)、D-AMPS(主要的支持者有 AT&T)和码分多址(CDMA)的 CDMA-ONE(主要的支持者是高通),1993 年 D-AMPS 投入商用,采用 TDMA 技术, 高通的 IS-95 标准也开始商用,采用 CDMA 技术。1995 年,CDMA 技术理论上的诸多 优势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从而在北美、南美和亚洲也得到了迅速的推广和应用,2002 年,中国联通正式开通了 CDMA 网络并投入商用。

1990-2030,复盘30年科技历程,展望智能革命时代布局

1998 年,日本和欧洲在宽带 CDMA 的关键参数取得一致,并由此统称为 WCDMA,中 国提出了 TD-SCDMA 标准,一年后,高通提出 CDMA2000 标准,3G 技术开始出现。 在前两代系统当中,其实并没有一个国际组织明确的标准规定什么是 1G、2G,全靠各 个国家和地区的通信标准化组织自己制定协议。从 3G 开始,ITU 即国际电信联盟,提 出了 IMT-2000,并要求符合 IMT-2000 要求的才能被接纳为 3G 技术。2000 年 5 月, ITU 确定了 WCDMA、CDMA2000、TD-SCDMA 三大主流无线接口标准。3G 将无线 通信和多媒体通信结合,提供包括网页高速浏览、电子商业以及电子会议等多种形式的 多媒体信息,速度更快、选择更个性化。

从商用进程上看,全球范围内日本为最早商用的国家,在 2001 年就已发放牌照;2004 年,欧洲各国正式商用 3G 网络。美国以及中国在 3G 时代相对落后,中国工信部在 2009 年 1 月 7 日才向三大运营商发布了 3G 牌照,为了平衡三大运营商,将 TD-SCDMA 牌 照发给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获得 WCDMA 牌照、中国电信获得 CDMA2000 牌照。

(2)终端:2G 手机是主流

2002-2008 年,以诺基亚为代表的 2G 手机取代 1G 手机,3G 手机尚未得到普及。1G 的技术和标准完全由美国的摩托罗拉公司垄断,随着 GSM 标准的提出,欧洲话语权提高。诺基亚抓住 GSM 启动的契机,第一个投入商业运行的 GSM 移动通信电话网络是 一家芬兰的公司运营的,其系统架构的主要技术支持公司是瑞典著名的爱立信公司,而 手机提供商则是诺基亚。2G 时代著名的手机生产商除了诺基亚,还有三星、爱立信、 黑莓等。可以看到,随着 2G 的崛起,摩托罗拉的手机产量从 2005 年开始下降,而诺 基亚、三星手机产量则迅速上升。尽管 3G 技术标准和投入商用时间较早,2004 年全 球主要地区和国家已经开始商用,但是 3G 手机尚未得到普及。2008 年,全球 2G 手机 出货量为 8 亿台,3G 手机出货量仅为 4.2 亿台,仅为 2G 手机的一半。从消费电子的 市场表现来看,标普硬件设备指数在期间整体呈上涨趋势,跑赢大盘。

移动互联网开始萌芽。1997 年 6 月,移动通信界的四大公司爱立信、摩托罗拉、诺基亚 和无线星球组成了无线应用协议,手机具备了上网功能。国内第一款支持 2GWAP 上网 的手机是 2000 年上市的诺基亚 7110 按键式手机。这款手机具有一块庞大的单色屏幕, 是当时市场上最大最清晰的,最神奇的是它可以上网了,甚至可以收发 email。当时, 链接网络大概需要 30 秒左右,浏览一个普通的 WAP 网页大概用 5 秒钟左右。进入 2G 时代后,移动通信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从联网设备的出货量可以看到,2005-2009 年 期间,智能手机不断增长,但是增速较低,移动互联网尚处于萌芽阶段。

(3)操作系统:塞班是主流

塞班系统成为主流的手机操作系统。2G 手机时代的功能机产业链与 IBM 时代的大型电 脑产业链类似,手机制造商同时提供手机与软件,此时的操作系统也较为简单,并不能 安装复杂的软件。为了对抗微软及将能够运行开放操作系统的移动通讯终端产品引进大 众消费领域,取得未来智能移动终端领域的市场先机,1998 年 6 月,诺基亚、摩托罗 拉、爱立信、三菱和 Psion 在英国伦敦共同投资成立 Symbian 公司,后有松下、索尼、 富士通、西门子等一系列公司加入。1999 年,Symnian 推出第一代系统 Symbian5.0。 此外,黑莓手机面向高端市场,采用的黑莓系统能实现实时电子邮件服务,在操作系统 中占领较大份额。 2007年,塞班占据手机操作系统57%市场份额, 黑莓占18%, Windows 手机操作系统占 12%。

1990-2030,复盘30年科技历程,展望智能革命时代布局

4、互联网普及、移动互联网萌芽背景下龙头公司的股价表现

在这个阶段,虽然众多科技龙头公司涨幅不如前一个互联网大爆发的阶段,但是依然出 现了众多涨幅翻倍的科技公司。

三、2009-2018:移动互联网与云计算兴起

1、移动互联网与云计算兴起,科技重启上升通道

2009-2018 年,IT 行业最大的变化就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与云计算的兴起,两者 都以不同的形式挑战着传统 PC 的地位。2007 年,苹果发布第一款 iphone,以触屏+ 应用的模式重新定义了智能机,2008 年,由 HTC 制造的首部 Android 手机诞生,它们 将手机从硬件时代带入软件时代。与此同时,大部分国家开始 3G 商用,4G 也即将在不久后出现,移动互联网时代真正来临,人们上网的方式开始从传统的 PC 转移至手机 终端。与此同时,2006 年左右,Google、亚马逊、IBM 先后提出云端应用,云计算能 够实现电脑上所有的应用与计算都在云端实现,从而挑战了传统 PC 的 Wintel 格局。

信息技术板块重启上升通道,资本市场表现优越。金融危机过后,自 2009 年开始,纳 斯达克指数重启上升通道,由 1550.7 点上涨至 8162.98 点,涨幅达 426.4%,领先于 标普 500 增速水平。信息技术板块在资本市场占比从 16.01%上涨至 24.37%。除电信 运营外的各细分行业指数表现亮眼。

1990-2030,复盘30年科技历程,展望智能革命时代布局

2、智能手机引爆移动互联网时代

(1)通信技术:4G 时代到来

4G 国际标准工作历时三年。从 2009 年初开始,ITU(国际电信联联盟)在全世界范围 内征集 IMT-Advanced 候选技术。当年 10 月,ITU 共计征集到了六个候选技术,分别 来自北美标准化组织 IEEE 的 802.16m、日本 3GPP 的 FDD-LTE-Advance、韩国(基于 802.16m)和中国(TD-LTE-Advanced)、欧洲标准化组织 3GPP(FDD-LTE-Advance)。 2012 年 1 月,ITU 在 2012 年无线电通信全会全体会议上,正式审议通过将 LTE-Advanced 和 WirelessMAN-Advanced(802.16m)技术规范确立为 4G 国际标准, 中国主导制定的TD-LTE-Advanced和FDD-LTE-Advance同时并列成为4G国际标准。

从商用进程上看,日本 NTT 在 2010 年 12 月推出了 4G 服务;欧洲主要国家在 2010 年正式商用;美国运营商 Verizon 以及 AT&T 在 2011 年初开始商用。2013 年 12 月 4 日工信部正式向三大运营商发布 4G 牌照,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均获得 TD-LTE 牌照,正式商用为 2014 年下半年。2015 年 2 月 27 日工信部向电信以及联通 颁发 FDD-LTE 牌照,2018 年 4 月 3 日,工信部向移动颁发 FDD-LTE 牌照,中国 4G 网络商用相对其他国家晚约 3 年时间。

(2)终端:3/4G 手机引领移动互联网

智能手机超越PC,成为主要上网方式,移动互联网进一步推高互联网渗透率。随着2008 年苹果公司推出 iPhone 3G 以来,智能手机的发展开启了新时代,移动互联网领域开 始影响整个市场。2009 年 iPhone 3GS 的问世,使手机拥有了更快的运行处理速度和 3G 网络载入速度,给移动互联网创造了更广阔的平台。次年,三星公司也奋力追赶, 推出了三星 GalaxyS 和 Note 系列手机,与 iPhone 并肩成为智能手机产品发展史中的 中流砥柱产品。

智能手机的飞速发展拉动网民数量增长,也同时撼动 PC 端在互联网领域的霸主地位。 截至 2016 年年底,全球互联网渗透率已达 46.1%,相比于十年前提高了 28.5%。换句 话说,全球接近一半的人口已经迈入互联网的世界。这与 3G 和 4G 技术覆盖率的提高 和技术成本的相对下降密不可分。同时,全球日均上网时间整体提高,其中,PC 端的 上网时间自 2013 年起开始呈负增长趋势,而移动端的日均上网时间逐年上升,增幅提 高明显。目前,全球用户在移动端的平均上网时长可达 2 小时以上,约为 PC 端的 3 倍 之多。

3G、4G 高速移动网络的发展带动智能手机的销售市场。更快速的上网体验辅之以更智 能化的操作平台,使苹果和三星的突破性产品引爆了智能手机的购买热潮。2010 年智 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 75.62%,比去年同期增长近 60%。此后几年间,各类智能手机 品牌像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手机市场,以华为、小米、OPPO、Vivo 为代表的国产智能手 机逐渐在世界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2018 年,三星和苹果以 20.81%和 14.87%的全 球市场份额位居一二位,但二者的霸主地位已逐渐消失。华为、小米、OPPO 的市场总 份额占 31.48%,其中华为的市场份额已与苹果旗鼓相当。国产智能手机的国内市场广阔,并逐步向海外市场延伸,发展前景甚好。

1990-2030,复盘30年科技历程,展望智能革命时代布局

苹果主导利润市场,国产手机利润率低。近几年,全球智能手机行业内的竞争十分白热 化,尽管国产手机品牌快速崛起,但是国内手机厂商的利润率较低,我们将华为、小米 的利润率与苹果与三星对比,发现国产手机利润率低于苹果和三星。如果按照净利润计 算各个品牌的市场份额,苹果手机市占率达到 70%以上,主导手机利润市场。

(3)通信设备:海外龙头垄断芯片

按照功能分类,智能手机由芯片、显示屏、摄像头、功能件、结构件、被动元件和 其他部分组成。其中芯片(35%-50%) 、显示屏(10%-20%) 、摄像头(10%-13%) 三类零部件成本占比最大,对手机整体性能影响也最深。

尽管手机国产品牌崛起,但是手机核心的芯片市场仍然被国外厂商垄断。我们以手机芯 片为例,探讨智能手机硬件市场。2008-2019 年间的智能手机市场,类似于上世纪 90 年代的 PC 市场,分工化形成,上游芯片市场较为垄断。芯片产业主要有两种商业模式, 一种是集成器件制造,拥有从设计到制造、封装测试以及市场销售等全部职能,代表厂 商有英特尔。第二种商业模式是垂直分工模式,主要由设计公司与代工商分工协作。其 中芯片设计公司只做设计,没有工厂,代表厂商有高通、联发科、英伟达等。代工厂则 主要提供晶圆代工制造服务,代表厂商有台积电等。从智能手机主要的芯片供应商,我 们可以看到,手机核心的芯片市场仍然被海外厂商垄断。

设计制造实力较弱,封测产业开始崛起。从集成电路产业的销售额看,我国芯片封测和 设计行业在 2011 年逐渐崛起,但是芯片制造销售额依然较低。具体来看,芯片设计方 面,国内整体实力较弱,除了 SoC 领域的海思和指纹识别领域的汇顶,其他手机芯片 尚处于起步阶段;芯片制造方面,台积电常年占据 50%以上市场份额,国内的主要芯 片制造商是中芯国际,根据 IC insights“2017 年 McClean 报告”,位列晶圆代工市场 第四位。芯片封测方面,产业链近年来有向国内转移的趋势,目前国内企业已经初步形 成群体布局,长电科技目前是全球封测领域前三甲,通富微电和华天科技分别收购了 AMD 两家子公司和美国 FCI,跻身全球 Top10 榜单。

(4)系统:安卓系统成为市场主流

智能手机配套的操作系统应运而生,苹果和安卓主导手机操作系统。2007 年 6 月,苹 果 OS 登上历史舞台,从此手指触控的概念开始进入智能手机的设计领域。iPhoneOS 的设计将移动电话、可触摸宽屏、网页浏览、手机游戏和地图等功能完美地融为一体。 2007 年 11 月,不甘示弱的谷歌组建开放手机联盟并合作开发了安卓系统,这个联盟由 三星、华为、LG 等手机厂商,高通、英伟达等芯片公司,以及中国移动、T-Mobile 等 电信运营商共 30 多家技术和无线应用的领军企业组成。良好的用户体验和开放性的设 计使安卓系统很快打入了智能手机市场。

自安卓联盟成立以来,安卓系统迅速成为手机操作系统的领头羊。安卓在推出短短三年 后就超越了昔日霸主塞班系统和黑马苹果系统,市场份额连续五年同比增速超 30%。 目前,安卓系统已占总市场的 75.57%,苹果系统的市场份额保持在 20%左右,而昔日 辉煌的塞班、黑莓和微软系统因其系统性能落后、厂商流失等原因迅速走向落寞。

1990-2030,复盘30年科技历程,展望智能革命时代布局

(5)软件:发展迅速,手游崛起

智能操作系统的普及给手机软件提供了广阔的运行平台,手机软件业迅速崛起。随着安 卓和苹果系统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对应的运用程序商店也陆续推出。2008 年 3 月,苹 果 AppStore 正式上线,为第三方软件的提供者提供了方便而又高效的一个软件销售平 台。APPStore 的应用下载量仅 3 天就突破了 1 千万次,手机用户对个性化软件的需求 和第三方软件的提供者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从而使手机软件业开启了高速、良性发展的 新篇章。安卓方面,2012 年 3 月推出的 GooglePlay 作为 AndroidMarket 的前身,集 合了谷歌音乐、谷歌图书、谷歌电影等平台,为消费者下载安卓智能手机应用提供了更 完善的中心渠道。

手机 APP 营收方面,2014-2018 年,全球手机应用总营收(包含应用内广告收入和应 用下载收入)增速维持在 30%以上,至 2018 年已达 3652 亿美元。数量方面,2017 年,手机应用下载平台的应用数量已超 570 万个,相比 2010 年增长 130.25%。其中, Google Play 平台由于安卓系统的较强兼容性,应用数量增速相比 App Store 更高。

1990-2030,复盘30年科技历程,展望智能革命时代布局

按照用户需求的不同,移动互联网产品可分为工具类产品、社交类产品和游戏类产品。 工具类产品中,普通工具主要解决用户某种特定环境下的即时性需求,需求明确,产品 逻辑简单,应用入口级工具的功能则更为广泛,盈利能力强。社交类产品用户粘性强, 可拓展场景丰富,可以由此衍生出多样的拓展业务和变现渠道。游戏类产品用户黏度和 盈利水平最强,逐渐成为移动互联网的主要变现渠道。

游戏类产品是移动互联网收入的主力军,目前已进入存量竞争阶段。根据 SensorTower, 2019Q1,AppStore 的游戏应用收入占总应用收入的 75.03%,手游成为移动互联网主 要的收入来源。2011-2013 年,是我国手游市场的增量阶段,用户规模大幅扩张,销售 收入增幅较高。从手游营收和用户规模看,目前国内手游市场已经进入存量竞争阶段。 受此利好,2011 以来,国内主要游戏商腾讯和网易股价不断上涨。

3、从 PC 到云,云计算兴起

(1)云计算的兴起与发展

按照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给出的定义:云计算是一种模型,用户可以方便地通过 网络按需访问一个可配置计算资源(如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和服务)的共享池, 这些资源可以被迅速提供并发布,同时实现管理成本或服务供应商干预的最小化。

互联网泡沫后,云计算兴起,计算由终端迁移至云上。2002 年互联网泡沫的萧条过后, Wi-Fi 技术迅速得到发展,人们对信息处理和共享的需求也日益加深。 2006 年,Google、 亚马逊和 IBM 提出了云计算的概念。同年,亚马逊 AWS 公开发布 S3 存储服务、SQS 消息队列及 EC2 虚拟机服务,正式宣告了云计算的到来。此后,谷歌、微软、IBM、 Oracle 相继推出自己的云平台。亚马逊的商业成功也带动了中国互联网公司对云计算 的投入,从 2009 年中国移动云计算平台“BigCould”计划启动开始,阿里云、腾讯云、 华为云等在国内云计算市场发展起来,并开始向海外扩展。

云计算共享服务的优势显现,规模迅速扩张。2010 年,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仅 683 亿 美元, 伴随技术发展和大批量公司的涌入,至 2018 年,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上涨至 3058 亿美元,九年内的涨幅达 420%。云计算的快速发展,使几乎垄断 IT 行业的微软和英 特尔受到强烈冲击,互联网市场对操作系统的依赖开始向服务器端进行转移。

按照服务类型的不同,云计算可分为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软件 即服务(SaaS)。IaaS 即将计算、存储、网络等基础设施封装成服务交付给用户。典型 的 IaaS 服务如 AWS、阿里云提供的弹性主机服务;PaaS 提供一个创建、托管和部署 应用程序的环境,使开发人员专注于应用程序本身。典型的 PaaS 服务如 Google 提供 的 GoogleAppEngine 平台服务。SaaS 直接将应用以云服务的方式交付给用户。典型 的 SaaS 服务如 Salesforce 公司的 CRM,Workday 公司的 HRM,用友公司的云 ERP。 其中,基础设施处于最核心的位置,其巨大的需求推动着数据中心和服务器市场的增长。 如果做一个类比的话,IaaS 相当于 PC 终端,PaaS 相当于操作系统,SaaS 相当于软 件。

(2)云计算终端

IaaS 是云计算核心,驱动 SaaS 和 PaaS 发展。IaaS 主要面向企业客户和开发者,提 供服务器、储存、网络硬件等底层设施资源,能帮助客户快速拥有存储、计算等资源。 其主要代表厂商包括亚马逊的 EC2、微软的 Azure、IBM 和阿里云。由于基础设施所需 的巨大资本开支和行业规模效应等影响,IaaS 的市场集中度非常高。2018 年,上述五 家 IaaS 巨头公司的市场份额占比已超过总市场的四分之三,其中仅亚马逊就占总市场 份额的 47.8%,目前,各大厂商对 IaaS 的投资仍没有放缓脚步。

1990-2030,复盘30年科技历程,展望智能革命时代布局

亚马逊作为基础设施IaaS的龙头企业,推动整个云计算行业发展。亚马逊云服务(AWS) 于 2006 年推出,最初提供的服务主要是 EC2(云主机)、S3(对象存储)、EIP(弹性 IP)、RDS(关系数据库)等纯 IaaS 层面的产品服务。即使后来的产品线愈加丰富,但 是主流产品的基石仍然是围绕EC2, 至今EC2仍然是亚马逊云计算最赚钱的产品。 2014 年起,AWS 真正开始实现盈利。截至 2018 年底,亚马逊 AWS 的营业利润从 660 亿美 元迅速提升至7296亿美元,涨幅近1005%,利润率稳中提高。 2016年, AWS和VMWare达成战略联盟,并于第二年创建新的基于 KVM 的虚拟化引擎,使其利润率得到了新一 轮的提升。云服务历经多年发展成为亚马逊的重要收入来源,逐渐成为公司利润的最大 组成部分。亚马逊股价在其云服务的驱动下持续走高,2018 年底较去年同期增长接近 一倍。

微软 Azure 紧随亚马逊,发展为全球第二大云计算厂商。微软的云服务覆盖了 IaaS、 PaaS、SaaS 三大云服务模式,其中 Azure 和 SQL 数据库属于 IaaS 服务,office365 属于其 SaaS 服务,Windows 商业云属于其 PaaS 服务。Azure 云计算服务是微软云服 务的基础与核心,推出于 2010 年,主要目标是为开发者提供一个平台,帮助开发可运 行在云服务器、数据中心、Web 和 PC 上的应用程序。云计算的开发者能使用微软全球 数据中心的储存、计算能力和网络基础服务。自云计算服务推出以来,微软的服务器与 工具类营收份额大幅增长。2015 年起,微软开始不断调整云战略的业务步骤和流程, 着力发展云服务,最终将公司的整体组织构架调整为生产力与业务流程、智能云,以及 更多个人计算部门,并于 2016 年收购领英并在其 CRM(客户关系管理)业务中所用。

智能云板块业务潜力巨大。从微软的业务板块营收来看,虽然更多个人计算部门营收份 额始终保持领先,但智能云板块的营业收入比重逐年提高,且营收增速远高于更多个人 计算部门,2019 年达到 21.01%,较初期提高 11.9%,发展潜力巨大。股市表现来看, 自 2015 年微软开始将重心转移至云服务以来,股价增速明显提高。在其完整的云服务 体系和出色的业务表现影响下,公司市值在 2019 年 4 月 25 日突破万亿大关。

(3)云计算软件

近年来,SaaS 市场规模扩张迅速。SaaS 指软件即服务,厂商先把软件安装在自己的 服务器或者 IaaS 上,其他使用者只需通过互联网接入,无需耗费磁盘以及服务器空间 等资源。服务对象包括个人与企业。面向个人的 SaaS 产品有在线文档编辑、表格制作、 账务管理、文件管理、日程计划、照片管理、联系人管理等。面向企业的 SaaS 产品主 要是 CRM(客户关系管理)、ERP(企业资源计划管理)、HRM(人力资源管理)、OA(办 公系统)、财务管理等,其主要代表厂商包括 Microsoft、Salesforce、Adobe、Oracle、 Sap 五大公司。2006 年以来,亚马逊、谷歌等企业分别进行云计算基础设备的商业化 推广,为 SaaS 提供了更稳定的底层架构和应用环境,驱动 SaaS 行业迅速发展。 2010-2018 年,全球 SaaS 市场规模增长 7 倍,由 110 亿美元上升值 800 亿美元。

1990-2030,复盘30年科技历程,展望智能革命时代布局

Salesforce 是 SaaS 元祖,CRM 业务全球领先。 Salesforce 公司从 1999 年成立, 2001 年推出首个 SaaS 模式的 CRM。产品推出以来,公司客户量大幅增长。目前仍然在 CRM 市场排名第一。上市至今,salesforce 的营收增速一直维持在 25%以上。2008 年金融 危机过后,公司布局 PaaS 平台,并加大人工智能投入、发展企业互联网服务,期间营 收增速上行。公司自上市以来股价快速上涨,背后反映了 SaaS 市场的火热程度。2018 年,salesforce 市值首次突破千亿大关,短短三年市值翻了一倍。

4、移动互联网与云计算兴起背景下龙头公司的股价表现

这个阶段,移动通信技术革命以及云计算兴起背景下,出现了类似于互联网大爆发时代 下的景象,即大部分相关领域的龙头科技公司涨幅均超过了 5 倍。

四、2019-2030:智联网/智能革命

信息革命时代,科技进步体现在通讯方式的变化以及数据量的爆发,信息革命时代大体 经历了我们前述的三次技术浪潮,第四次浪潮大幕正在开启,这一轮由 5G 引领下的第 四次信息浪潮,我们把它叫做智能革命时代,或者是智联网时代。

1990-2030,复盘30年科技历程,展望智能革命时代布局

1、从云计算到边缘计算,智联网萌芽

自云平台诞生以来,平台的发展经历了云平台、大数据平台、物联网平台、智联网平台 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形成了以亚马逊 AWS、微软 Azure 为代表的云计算平台;第二阶 段形成了以 SAP HANA 和 TeradataAster 为代表的大数据平台;第三阶段形成了以亚 马逊 AWS IoT、微软 Azure IoT、IBM Watson IoT 为代表的物联网平台;前三个阶段 实现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三位一体的融合,第四阶段,以人工智能+物联网为 代表的智联网平台快速发展,AI 被应用于工业、消费领域,并实现规模化。从规模来 看,2008 年以来,物联网产业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从资本来看,一方面,物联 网领域融资金额在 2017 年快速上涨,意味着未来几年的智联网的建设将加速;另一方 面,C 轮及以后的融资比例上升,说明行业竞争格局正在向头部集中。

1990-2030,复盘30年科技历程,展望智能革命时代布局

物联网的发展对经济带来巨大拉动作用,中美两国发展领先。分行业看,2018 年,物 联网拉动全球重要产业的经济增长,其中制造业的增长幅度占行业 GDP 的 0.4%,占 比最高;分地区看,物联网对中美两国经济拉动较大,分别占 GDP 比例的 0.27%、 0.26%, 说明中美两国在物联网布局上更为完善。随着智联网时代到来,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对于 工业领域的数据进行分析及训练,继续为工业赋能。

1990-2030,复盘30年科技历程,展望智能革命时代布局

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指数累计超额收益较高。A 股市场对于云计算、大数据。物 联网等未来的发展方向较为认可,三个指数大幅跑赢上证综指。

2、智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

智联网(ALoT)是指 AI(人工智能)+LoT(物联网),其本质是在传统云平台的基础 上叠加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智联网是面向消费和制造领域数字化、 网络化、智能化需求,构建基于海量数据采集、汇聚、分析的服务体系,包括自下而上 的感知层、通信层、边缘层、平台层、应用层五个核心层次,其中,感知层完成数据采 集并向网络端发送,通信层将数据传输给边缘计算节点或者云平台,由边缘计算和云计 算平台完后数据的储存和处理,最终赋能应用层,实现工业技术、经验、知识模型化、 软件化、复用化,以 APP 的形式为企业和消费者应用。

1990-2030,复盘30年科技历程,展望智能革命时代布局

(1)感知层:数据采集

感知层是智联网系统的终端,既包括芯片、传感器、电源、屏幕等硬件设备,也包括操 作系统等软件,主要任务就是完成数据采集及发送。如果将云比作大脑,那么感知层设 备就是遍布全球的“神经末梢”,操作系统就是“突触”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感知层较为 关键的芯片、感知技术和操作系统三个产业现状。

芯片

人工智能芯片发展迅速,英特尔、英伟达、赛思灵是主要的提供商。感知层中的广域通 信芯片、局域通信芯片、人工智能芯片是较为关键的,而人工智能芯片是智联网的核心。 2017 年,当 AlphaGo 在围棋大战中完胜柯洁后,各大媒体对人工智能的讨论就不绝于 耳。人工智能芯片与传统芯片的差别在于其模仿人脑的神经网络,通过机器学习和深度 学习算法训练。2013-2018 年,全球物联网芯片市场持续增长,其增速在 2015 年达到 高峰,近年来增速维持在 15%-20%,AI 芯片市场规模自 2016 年以来迅速增长,年复 合增速达 57.29%。

目前主流的 AI 芯片以 GPU、FPGA、ASIC 和类脑芯片为主,主要提供商为英伟达和赛 思灵。英伟达是全球可编程图形处理技术领袖,1999 年,英伟达发明了 GPU,极大推 动 PC 游戏市场发展,在人工智能概念大热后,大家开始广泛使用 GPU 做深度学习, 这使得英伟达的股价从 2015 年迅速上升。赛思灵则是可编程逻辑阵列(FPGA)的发 明者,FPGA 可通过烧入配置文件定义门电路和储存器之间的连线,从而实现特定的功 能,而且烧入的内容是可配置的,因此具有可编程的特点。

感知技术与物联网操作系统

巨头厂商地位稳固,全方位布局智联网感知层。目前传感器市场主要由美国、日本、德 国等少数几家公司主导,如博世、博通、意法半导体、德州仪器、英飞凌、飞利浦等, 其中,博通增长迅猛。我国传感器技术起步较晚,目前已基本掌握中低端传感器相关技 术,本土企业市场份额较小,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有汉威电子、华工科技。此外,物联网 操作系统作为智联网时代的战略制高点,引来众多企业布局,但是由于终端过于多样化, 目前操作系统市场仍较为分散。

(2)通信层:大数据接口

通信层能够实现不同现场设备接入、数据格式的转换与统一,是大数据的接口。物联网 的通信技术包括短距通信和广域通信,短距通信包括 WIFI、蓝牙、Zigbee 技术,目前 发展较为成熟,在物联网领域应用较多。广域通信技术则包括 2/3/4/5G、NB-IoT,在 物联网领域,由于 2G 资费较低,整个业界还是以 2G 模块出货量为主。除 2G 外,另 一个需要关注的领域为 5G 与 eSIM。eSIM 的概念就是将传统的 SIM 卡直接嵌入到设 备芯片上,随着中国移动生态系统的不断创新和发展,eSIM 的新应用场景不断出现, 尤其在消费电子和物联网领域。而 5G 的大规模应用及超高可靠超低延迟可能会促进物联网设备采用,进而推动 eSIM 在中国的普及。

5G 赋能智联网,推动互联网向万物互联时代转变。5G 系统的设计采用的是一种自上 而下的方法,先定义未来场景,再从场景中抽象出技术的需求,根据每个特定的需求, 寻找解决办法,研发具体的解决方案。5G 应用包括三大场景:eMBB(增强移动宽带)、 mMTC(海量机器类通信)、和 uRLLC(超可靠低时延通信)。eMBB 指在现有移动宽 带业务场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代表应用 4K 高清视频、AR/VR、远程教育 等。mMTC,代表应用工业物联网、智慧城市、智能家居等。uRLLC 应用场景例如自 动驾驶、辅助驾驶、远程控制等。

一直以来,工业物联网的应用只能停留在表层的数据采集展示和由此延伸出来的一些管 理功能,很难涉及到工业控制等核心功能,其中通信系统的稳定性和延时达不到要求是 主要的制约因素。5G 的 mMTC 和 uRLLC 是针对物联网的全新场景,将推动移动互联 网向万物互联时代转变。据 GSMA 估计,至 2025 年,5G 将占物联网通信技术市场的 15%份额。

5G 指数走势强劲,设备商业绩开始释放。华为、爱立信、诺基亚、中兴是全球四大通 信设备制造商,根据 Dell'Oro Group的报告,华为在通信设备领域的市场份额继续上涨, 自从 2013 年华为超过爱立信,成为全球最大的通信设备制造商以来,其份额增长迅速。 2018 年 6 月,3GPP 全会批准 5G 标准独立组网功能冻结,5G 完成第一阶段的全功能 标准化工作,5G 商用拉开序幕。目前,华为已经与全球领先运营商签订了 60 多个 5G商用合同,前三季度营收 6,108 亿人民币,同比增长 24.4%。资本市场对于 5G 商用前 景十分看好,2018 年底以来,A 股市场 5G 指数大幅上行,持续走高。

1990-2030,复盘30年科技历程,展望智能革命时代布局

(3)边缘层:数据预处理

边缘计算对云计算形成补充,为移动计算、物联网等相关技术提供更好的计算平台。据 估计,至 2020 年,接入物联网的设备数量将达到 300 亿,每天产生的数据量也从 2016 年的 219ZB 增长到 2021 年的 847ZB,传统的中心化云计算已经难以满足如此大的计 算量,并且产生的时延问题也难以达到消费和工业中的要求,由此边缘计算的模型诞生。 边缘计算模型中边缘设备具有执行计算和数据分析能力,将原有云计算模型执行的部分 或全部计算迁移到靠近物或数据源头的网络边缘上,降低云服务器的计算负载,减缓网 络带宽的压力,提高万物互联时代的数据处理效率。一个常见的比喻是,将整个云平台 架构比作章鱼,章鱼 60%神经元分布在八条腿上,脑部仅占 40%,这种分布式计算使 得章鱼十分灵巧迅速。云计算中心相当于章鱼的大脑,而边缘计算平台相当于章鱼腿。

边缘计算通过在终端设备引入边缘设备,将云服务扩展至网络边缘,整个边缘计算架构 包括终端层、边缘层和云层。终端层收集原始数据,边缘层对终端上传的数据进行计算、 储存和预处理,然后将数据传输至云层,云平台利用强大的计算和储存功能,更好的服 务客户。

1990-2030,复盘30年科技历程,展望智能革命时代布局

2018 年边缘计算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尽管边缘计算是近年来兴起的,但是早在 2003 年 IBM 已经在 WebSphere 上提供基于边缘的服务,2004 年新加坡信息通信研究所也 发表过关于边缘计算的学术论文。 2018 年,边缘计算真正的蓬勃发展,微软发布“Azure IoT Edge”等边缘侧产品,将业务重心转移到智能边缘计算方面,亚马逊发布“AWS Greengrass”边缘侧软件,将 AWS 云服务无缝扩展至边缘设备,阿里云宣布 2018 年 将战略投入边缘计算技术领域并推出边缘计算产品 Link Edge。

边缘智能生态包括上游的边缘载体提供商、中游的业务和服务提供商以及下游最终用户, 2020 年之后边缘计算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目前,边缘智能参与者众多,主要包括硬 件设备商,如英特尔、ARM、华为、中兴、爱立信、诺基亚等,软件供应商如亚马逊、 微软、阿里巴巴等,电信运营商,以及服务提供商,即基于边缘智能载体提供应用,格 局较为分散。根据 GrandViewResearch 的研究报告,边缘计算将从 2020 年开始进入 快速发展阶段,至 2025 年,边缘计算市场规模将达到 288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 54%。A 股边缘计算指数从去年底至今年三月增长迅速,目前横盘震荡,尚未真正发力。

(4)平台层:数据分析及训练

云平台是整个物联网、智联网的枢纽,它向下连接边缘层和感知层,利用大数据、人工 智能等技术分析接收到的数据,向上赋能应用层。云平台利用云计算的基础设施,属于 PaaS 平台。按照功能,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开放平台、设备管理、连接管理、应用使 能、业务分析等平台。开放式云平台是底层的平台,如 AWS、阿里云,一般按照空间 或带宽收费;连接管理平台,如移动、思科、爱立信、沃达丰、华为,与运营商基于 arpu 分成;设备管理平台,对垂直行业的终端进行远程监控,如智能家居的小米,工 业智能的树根互联等,按设备和应用收费;应用使能平台是为物联网开发者提供应用开 发工具,如移动、艾拉物联、宜通世纪、机智云等;业务分析平台提供数据分析与数据 可视化,如昆仑数据等。

物联网平台数量不断上张,但由于缺乏商业模式,尚未实现盈利。截止 2017 年底,全 球范围内的物联网平台已经增长至 450 家(2015 年有 260 家,2016 年有 360 家),这 其中,32%聚焦于工业制造领域提供互联网解决方案,智能城市和智能家居分别各占 21%。在这 450 家平台中,仅有 7%在 2016 年实现超过 1000 万美元营收。目前来看, 平台受制于物联网自身碎片化,设别种类多且杂乱,对接平台的标准和协议缺乏统一, 因此难以享受巨量的终端红利。尽管如此,据 Gartner 估计,未来云服务的收入仍将快 速增长,至 2020 年 PaaS 级平台收入将达到 761 亿美元。

1990-2030,复盘30年科技历程,展望智能革命时代布局

根据英国调研机构 Canalys 发布的 2019 年第二季度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报告,市场份 额方面,阿里云排名第一。腾讯云、亚马逊 AWS、百度智能云分列第 2-4 名。其中, 百度智能云专注于人工智能平台,其 AI 与云业务在中国电信行业、制造业和自动驾驶 领域均有成熟落地项目,因此增速最高。

百度的天工板块布局智联网产业链,融合百度智能云,提供数据上行、云上储存和分析 的基础物联网服务以及云上训练、应用下行、本地执行的边缘计算服务,深幅赋能物流、 车联网、工业等垂直行业。目前,其 AI 功能仍然由人工智能平台统一实现,未来,人 工智能将布局到边缘计算,实现智能边缘。

(5)应用层:数据赋能

智联网包括个人、政府部门、工业企业三大服务部门,产业部门是主要方向。根据服务 对象和驱动力来划分,智能网的应用层分为消费驱动型,主要是 ToC 业务,包括智慧 家庭、智能穿戴等;政策驱动型主要由政府政策推动,主要是 To G 业务,包括智慧消 防、智能安防等;产业驱动型由企业自身推动,主要由 ToB 业务,如智慧物流、车联 网等。据估计,2023 年,产业物联网设备连接数量将超过消费设备,是未来智联网的 主要方向。

车联网将成为 5G 时代的重要风口。Gartner 认为,随着 5G 时代的到来,车联网将迎 来重大机遇,2023 年,汽车行业将成为 5G 物联网解决方案的最大市场,占 5G 终端的 53%,到 2028 年,这一数字将达到 94%,届时 5G 技术将用于蜂窝 V2X 通信,使消 息能够在车辆内以及车辆、基础设施、行人、骑自行车者等之间发送和接收。最终,主 动连接到 5G 服务的联网汽车将有助于保持交通畅通,改善道路安全。

传统汽企推动汽车智能化,新兴车企与互联网公司推动自动驾驶发展。从汽车智能化和 自动驾驶技术的专利申请量来看,我们发现,以奥迪、戴姆勒为代表的传统车企在汽车智能化上的专利申请数量较多,而谷歌、百度等互联网公司和以 Uber 为代表的新兴汽 车公司在自动驾驶领域的专利申请活跃,专利持有量位居全球前十。

1990-2030,复盘30年科技历程,展望智能革命时代布局

上游行业巨头主导通信和芯片,中游车载终端规模不断扩大,下游 TSP 市场逐步冷静。 上游方面,移动、联通和电信均成立了下属的车联网部门与子公司,从网络运营和基站 建设着手,协同制定车联网应用标准,引领行业发展。华为、大唐、中兴为主,开展 LTE-V2X 芯片和 5G 通信芯片的研发,上游通信和芯片由行业巨头垄断。中游方面,传 统汽车零部件生产商开始将智能化的驾驶辅助、车辆信息监测、网络信息服务融入升级 后的零部件产品,主要发展方向有驾驶辅助、地图导航、语音服务、云平台信息服务等, 相关企业新增数量不断增加。下游方面,TSP 是车联网产业链的核心环节,统筹整合 产业链其他环节的参与者,在 TSP 大平台上为整车厂打造车联网产品,内容涵盖 TSP 服务平台、呼叫中心、内容聚合、数据中心与云平台等。TSP 企业在 2014 至 2016 年 迎来高峰,2017 年新增企业数量减少。TSP 目前盈利模式不清晰、平台需要规模效应 等因素导致企业仍在不断摸索中。

1990-2030,复盘30年科技历程,展望智能革命时代布局

3、智能革命时代下如何布局?

通过我们对前三次科技革命的复盘分析,每一轮科技革命,都带来了从硬件到软件的爆 发,这一轮的 5G 通信技术革新下的智联网智联网革命将实现万物数据化、万物互联化,利用人工智能处理上述过程产生的海量数据,并形成智能化的应用场景和应用模式,替 代部分人力工作,并大幅改进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

相比互联网,智联网在以下三个领域产生了革命性超越:

 互联网主要以联接作为主要进步,提供了信息传输的渠道,而智联网不仅实现即时 信息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传输形成解决方案并执行;

 互联网提高了信息传输效率,间接提升了生产效率,而智联网则直接改变生产环节, 直接提升生产效率,智联网为工业 4.0 提供技术支持;

 互联网实现人人互联,改变了人类生活模式;而智联网实现万物互联,万物和人互 联,将会重塑人类社会;

当前我们当前正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爆发进程中。这一轮“智联网”革命将会在未来 5 到 10 年内再次改变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前面我们讲过,迄今为止互联网已经经历了三 次变革:第一次是以 IBM 硬件和 MS 软件为代表的互联网时代;第二次是以苹果移动 设备和腾讯社交软件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第三次正是我们现在经历的以英伟达的 人工智能和亚马逊云计算为代表的万物互联时代。同时,互联网产业的盈利模式也经历 了三个阶段——信息变现,流量变现和数据变现,而日益膨胀的数据在采集(传感设备、 智能硬件)、传输(光通信、5G 等)、计算(云计算、服务器(存储器/芯片)等)、应 用(ARVR、自动驾驶、工业互联网等)各个环节都将带来硬件设备以及软件需求的爆 发。根据前面几轮科技周期的经验,大科技周期下,科技领域的细分龙头会出现众多的 五倍股和十倍股,新技术革命将是孕育大牛股的摇篮。

(报告来源:招商证券)

获取报告请登陆未来智库www.vzkoo.com。

立即登录请点击:「链接」


上一篇新闻

经典好剧推荐:TVB版新编四大名捕——《寒山潜龙》

下一篇新闻

世界上14种新冠疫苗背后的那些研发公司:个个都是顶级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