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月27日 星期四

卓越的新文学比较研究

卓越的新文学比较研究


文/马家骏



五四运动后产生的新兴的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骄傲。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直至新中国建立之前的新文学,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使中国文学更进一步走入了世界。对新文学的研究,已经成果斐然,如果要另辟蹊径,需得在观点、领域、材料或方法上革新。在这方面,万平近先生的《新文学的比较研究》是一部卓越的著作,它运用比较研究的新方法,在现代文学领域发表真知灼见,令人耳目一新。这本书在国外出版,即表明其广泛的影响。

万平近先生是我国新文学研究的耆宿。他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在国内和六十年初及在国外讲授《中国现代文学》,接着与唐弢等编著了三卷本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成为我国这方面的权威性著作。他从事改编与缩写的一卷本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被翻译成了英、日、西班牙等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广泛流行。万先生个人出版了许多专著,其中尤以《林语堂论》、《林语堂评传》等独辟蹊径,最为杰出。他在新时期发表在《鲁迅研究》、《茅盾研究》、《新文学论丛》、《新文学史料》、《台湾研究集刊》等杂志和文集中的文章富有创新性,是高水平的论著,曾被《新华文摘》等转载。这次,作者集成丰富厚重的《新文学比较研究》一书,以飨读者,是新文学研究中的重要举措。这本书论述了鲁迅、茅盾、老舍、林语堂以及丁玲、冰心、赵树理、马烽等等作家及其小说。这些论述不仅深入细致,而且用比较方法,显得新颖、有创见,成一家言。

顾名思义,《新文学比较研究》最突出的特点是运用了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来论述所评价的作家作品。“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主要在两种不同语种文学间进行影响研究或平行研究。这种方法运用在中国文学中的不同作家作品的研究则称之为“文学比较”。单论甲,或单论乙,如是多次被人说过的,再去说,就少了新鲜感和创新性。如是将二者加以比较,在其异同之间发现新的东西和看法,则会增加研究的新成果,而不是单论的抄剩饭。万平近先生运用比较方法研究新文学中历史关键问题、作家的风格、作品的长短等等,都有独到的见解,让人如入武陵山中,见到一番新天地。

在文学史的关键问题上,本书辩正拒谬,很有说服力。如:我们都知道,中国新文学创作的第一篇短篇小说公认是鲁迅先生发表在1918年5月(也就是五四运动的前一年)《新青年》杂志上的《狂人日记》。单就这篇小说本身,论述已不少。拿它同果戈里的《狂人日记》作比较的文章也是多多。但本书却以《狂人日记》与一个叫《一日》的作品来比较,因而文章深刻,更确定了新文学史的关键问题的正确说法。这个问题的讨论缘于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夏志清教授著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的中文译本上面的一个说法:夏在他那本书中否定公认的鲁迅《狂人日记》是新文学的第一篇小说的见解,而提出:“事实上,最早一篇现代白话小说是陈衡哲的《一日》。它是一九一七年的作品,也发表在同年任叔永、胡适主编的《留美学生季报》(《季报》看不到,不能确定该期出版日期)”而万平近先生看到了,并拿这个《一日》同《狂人日记》作了比较:从内容上说:《一日》写了在美国的女学生一天的琐碎生活,丝毫无关社会痛痒;鲁迅却反映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的重大问题。从思想上说:《一日》因为内容琐碎,则没有明确的主题思想,顶多是点个人主义喜好的抒发;而鲁迅则在《狂人日记》中表现五四反封建的民主与科学精神。从形式上说:《一日》很难说是小说,它分为:早晨、课室中、午刻、下午1、下午2、下午3、晚上1、晚上2、晚上3,一共九段,既没有人物形象刻画,也没有故事情节;这怎么能同鲁迅的名著相比呢?从影响上说,《一日》只是美国某大学学生的季报,除了他们自己看看,谁也不晓得。连夏教授也没有看到;而鲁迅这篇中国五四文学的第一枪,震撼文坛、震撼人心,影响了近一个世纪的中国文学。总之,通过万先生的比较研究,终究孰长孰短,不言自明。

在作家的流派归属、题材方法、创作风格上,《新文学比较研究》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作家结合在一起,谈他们的关系、各自的特色,是深刻论述新文学的正确道路与有效方法。书中将鲁迅与林语堂、老舍与林语堂、茅盾与老舍、老舍与赵树理等等,放在同一篇文章中加以比较论述,使之对所评述的双双对象的研究更深入了一层。如茅盾与老舍,这两位文学大师在上个世纪写的小说,相似性与可比性太强了:万平近指出:老舍1926年7月开始在《小说月报》上发表《老张的哲学》,茅盾开始在同一刊物上发表《幻灭》,出发点大体相同;茅盾从《蚀》三部曲起步到《锻炼》为止,二十多年间写长、短篇小说不下三百万字,老舍从《老张的哲学》到《四世同堂》为止的二十多年间,加上解放后的两部小说,写作小说的数量与茅盾相差无几。关键还不在数量和时间,主要在他们的小说都反映中国的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表现那些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反映了我们民族的苦难与奋斗,都坚持了现实主义的传统与创作原则。但是,他们之间有着各自的独创性和风格特色。万平近从二人创作的取材、人物刻画、作者“自我”的表现、叙述语言风格等等方面,比较了二位大师的不同。如写南方和写北方、写北京和写上海与江南、写城市与写乡村的不一样;再如茅盾笔下的人物多活跃于上中层,老舍写的多是下层人物,他们的生活背景、社会的风土人情,也都是不同的;从茅盾小说中看到的作家的“自我”是文学家、革命家、历史学家的融合,而在老舍作品中看到的是文学家、爱国主义者与社会学家的叠影;茅盾小说属于热切奋发型的,而老舍则是酸苦忧愤型的;茅盾多用书面语言,当然也有南方话和上海话,而老舍用人民语言甚至北京俗语,等等。在深刻比较两位大师的创作的同与异的时候,归根结底是讲了他们从不同方面发展现实主义的传统和表现了各自的独创性。一经万先生的比较,使读者对茅盾和老舍的了解和认识就更深了一步。

比较一番文学史关键问题和比较作家创作特色,一般说来是宏观性的比较,而对作品间的比较则多用微观比较了。研究作品即研究一部一部的文本,是文学研究的基础与根本。一部文学史的长河是由一个一个时代所连缀而成,而一个时代的文学是该时代的文学流派与文学团体构成的,而流派与团体是由作家诗人组成的。作家诗人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不是他的经历与活动所组成,那是一般人都有的,而是他的一部部作品使他成为了作家诗人,所以,研究文学最最根本的是研究文本,是深入探讨作品本身。对作品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细致剖析,最见研究功夫的深浅。如把两不同的作品比较起来研究更是一大工程。万平近在作品比较研究上是很有成绩的。这里仅以他比较老舍的《四世同堂》和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为例来看:这两部长篇小说都写作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来才为人们关注。这两小说的可比性很强:正如万平近做说“都是在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时代激流推动下创作的反映我国社会生活和人民苦难的作品”,虽然二者都写战争年代,但都不正面写军事斗争中的战争过程,而是从社会的一角来反映大时代。两部作品在所写的时间上,一致的是从1937年到战争的关键时刻,但在空间上却大不相同:《四世同堂》是写北京的一个小胡同,而《财主底儿女们》却是写了由上海而南京、而武汉、而重庆的沿江而上的一些城市乡村。从内容上说:《四世同堂》写普通厚道的大家庭,虽有个别子弟走了邪路,但全家和睦相处;而《财主底儿女们》也写大家庭,虽然金玉满堂,但家庭内部明争暗斗,最终分崩离析而解体。从人物塑造上来说:《四世同堂》面窄而深,人物限于小胡同,几乎个个性格突出,正面或反面人物给人印象深刻。而《财主底儿女们》有各式各样的人物:有文化界、新闻界、教育界,有演员、歌唱队员,有工人、农民,有国民党军队的军官与士兵,还有历史人物如汪精卫、陈独秀。由于老舍已是创作多年的老手,写来得心应手。而路翎才二十来岁,《财主底儿女们》又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虽然主要人物,写得也生动形象,但有些人物浮光掠影,写的很是单薄。在人物的心理描写上,老舍笔下的祁瑞宣,在心理活动中作者展示他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沉思,理性思维清晰,感情则凝重含蓄;而路翎笔下的蒋纯祖在心理活动中,作者主要展示他同家庭社会冲突中的苦闷、激愤、悲凉、热切、亢奋、消沉,其理性是模糊的,而感情始终奔腾不已。总之,通过比较,万平近先生深刻地剖析了类似而又不尽相同的作品之间的各自长短。这使读者对两部作品及其之间的异同,有了进一步地深入的理解。

《新文学比较研究》一书,以其在文学史关键问题、作家创作特色、作品艺术成就等等方面的比较研究,在我国的现代文学研究中树立了一座坚实的丰碑。它之所以取得卓越的成绩,从这部著作中,可以看出万平近先生具有非常深厚的理论基础、坚实而广博的知识基础和纯熟的研究经验和高超的表现能力。从这部书中读者不仅了解了许多知识,而且更可以学到如何来治学,如何深入地研究学问。这部书的示范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2006年9月于陕西师范大学

[注] 《新文学的比较研究》,万平近著,新加坡文艺协会2006年4月初版。


(刊于《新加坡文艺报》2007年4月份[第28期])


(注:本文作者已经授权本头条)

(马家骏 河北清苑人,1929年10月5日生,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外国文学学会名誉会长(原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原理事、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原理事、陕西省高等学校戏曲研究会原会长、陕西诗词学会原顾问、陕西省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原常务理事、陕西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个人、陕西省教书育人先进教师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独著有《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美学史的新阶段》、《诗歌探艺》、《世界文学探究》等12种;与女儿马晓翙二人合著《世界文学真髓》、《西洋戏剧史》等4种;主编有《世界文学史》(3卷)、《高尔基创作研究》等9种;编辑有《欧美现代派文学30讲》等4种;参编合著有《马列文论百题》、《文化学研究方法》、《东方文学50讲》、《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等40多种。

名列《中国作家大辞典》、《中华诗人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学者大辞典》、剑桥《国际传记辞典》(英文第27版)、俄罗斯科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国外俄罗斯学专家名录》(俄文版)、《陕西百年文艺经典》等40余种。)

上一篇新闻

地方政府为何“念念不忘”跨国五星级酒店?

下一篇新闻

厉害!阳春市粤剧团将走出国门,赴新加坡演出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