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进程加深 推进“医养结合”落地难在哪?
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超过2.6亿。预计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超过3亿。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深,近年来国家密集出台一系列政策纲要,全面推进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近日,国家卫健委、国家医保局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在总结近年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多项举措,为各地加大服务供给、打通堵点绘出“路线图”。《指导意见》提出,鼓励医疗卫生机构依法依规在养老服务机构设立医疗服务站点,提供嵌入式医疗卫生服务。推动医疗卫生机构将上门医疗服务向养老机构拓展,为符合条件的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提供家庭病床、上门巡诊等服务。
目前,医养结合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但在政策支持、服务供给、队伍建设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难点堵点问题。
毕马威中国医疗健康行业主管合伙人姚凤娥在消博会上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2021年我国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重点刚需老人如失能老人等规模庞大,但养老产业尚未成熟,市场潜力巨大。
CIC灼识咨询合伙人王文华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也表示,随着老龄化的趋势在未来更加突出,经济水平的提升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中国未来庞大的康养群体有巨大的养老需求,会有一些理念比较开放并有一定的经济实力的老年人选择一些条件相对优越的养老院或社区养老。而从个体的居家养老到社区养老将是未来的一个趋势,但是如何实现社区养老,投入多少资源,包括养老场所,康养服务人力资源配置,配套的一系列健康服务体系等从现阶段而言,更多地仍是概念阶段。
从个体的居家养老到社区养老将是未来的一个趋势。新华社
新政力推
中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年末我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达到了2.64亿人,占比18.7%,超过了德、法、英三国人口总数,并且据联合国人口署的预测推算,这一数字在2035年时还将上升至4亿。
“老龄人群基数的快速增加、养老观念的转变、独生子女的现状、长护险试点范围的扩大带来支付能力的提升等因素必将在未来的5-10年带来中国康养产业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姚凤娥说,养老领域大家经常提到“9073”和“9064”,其中90%为居家养老,7%或6%为社区养老,3%或4%为机构养老。为鼓励更多的老人到社区养老,不仅仅是需要观念的改变带来需求的增长,在服务供给方面,社区养老服务的多样化、可及性和便利性都需要加强,更为重要的是要在支付方式上为老人提供支持。
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妥善解决失能人员长期护理保障问题,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我国于2016年起启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据国家医保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截至2022年3月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覆盖49个城市、1.45亿人,累计有172万人享受待遇。据了解,目前青岛、成都、南通、呼和浩特等试点城市已将城乡居民纳入制度覆盖范围,如此促进了养老行业的发展,减轻了个人和家庭的负担。在长护险试点城市如上海和广州,已经出现了可以供其他城市借鉴的创新社区养老服务模式。
除了长护险,2021年1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工作意见》)正式发布。其中明确提到要健全养老服务体系、积极培育银发经济、完善老年人健康支撑体系,并且这三大内容在整个《工作意见》中分量不轻。不仅如此,在2022年初国家出台《“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明确提出要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公建民营、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参与公共服务供给。深化公共服务领域事业单位改革,营造事业单位与社会力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如此,进一步从政策层面定义了社会资本进入养老产业的多元化方式,促进社会力量扩大多元化多层次养老服务供给。
而此次,为着力推动解决影响服务质量安全的突出问题,《指导意见》将医养结合服务纳入医疗卫生行业、养老服务行业综合监管和质量工作考核内容,将养老机构内设医疗卫生机构纳入医疗卫生机构“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抽查范围,将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养老服务纳入养老机构“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抽查范围,引导相关机构持续优化医养结合服务。
这也意味着,将医疗与养老进行密切结合,推动整合优化基层医疗卫生和养老资源,提供医疗救治、康复护理、生活照料等服务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标志着中国医养结合产业发展风口正式到来。
“结合养老需求的快速增加和支付能力的提升,毕马威认为未来5-10年社会资本在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以及机构养老方面将迎来‘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行业龙头有望通过收购整合初显竞争优势。”姚凤娥说。
资本入局
随着老龄化趋势不断加速,入局康养产业者不断,类型也日益增多,目前,高端医养服务正沿着个性化、便捷化、深度化方向发展,通过会员制管理,为患者不仅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在就医的挂号、预约、就诊等方面也开辟绿色通道。
根据2021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建立签约合作关系的达7.8万对;两证齐全(指具备医疗机构执业许可或备案,并进行养老机构备案)的医养结合机构共有6492家。
另据AgeLifePro统计,截至2020年底,已有至少11个国家的40家公司进军中国养老市场,遍布17个省份,已建成44个项目,这些外企中有12家来自美国,11家来自日本,11家来自欧洲,1家来自韩国,1家来自新加坡。其中,美日企业成为进军中国养老市场的大部队,占比超过50%。在中国的养老市场,美国、日本、欧洲企业三足鼎立局面已经形成。也是在政策的推动之下,医养性质的康养服务产业成为“香饽饽”。
在政策东风下,保险企业、地产企业、互联网巨头等皆不断入局。近日,腾讯在养老赛道公开了第一笔投资。7月19日,福寿康智慧(上海)医疗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新增股东广西腾讯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同时公司注册资本由1165.94万元人民币增加至1346.35万元人民币,增幅15.47%。
福寿康是一家居家养老护理服务商,开创“护理站+社区托养”模式,在去年福寿康完成了B+轮数亿元投资,由红杉中国领投。此次也是腾讯首次布局养老服务赛道。
王文华则认为,地产和保险企业入局实际上也是通过各自不同的关键要素作为切入点,地产企业入局是从场所端切入,通过养老院康养公寓等重地产属性的模式,优势在于解决了最主要的养老场所的问题,通过地产的配套来解决营利性的问题。也是比较契合康养属性的领域横向拓展。保险企业更多地是产品人群有一定程度的重叠,并且保险更注重长期的投入和收益,在保险人群中转化养老服务未来的买单者对于保险企业而言,从商业逻辑上是更顺畅的。而互联网企业的入局更多地是通过并购成长性好的养老机构,并可以通过互联网最大的流量优势,实现营销和客户的转化。
有分析师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现在做医养服务,很多公司都处于摸索阶段,在此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的业务模式。有的可能是从房地产公司而来,更多是通过卖房子的模式来经营医养。有的以保险公司为背景,做成了金融产品的辅助产品。实际上,真正把康养作为服务行业,需要像五星级酒店一样服务于顾客,并不是一次性的产品。
具体而言,企业需要做到四点:首先,考虑的不是财务回报,而是客户有什么需求;其次,针对客户的需求,考量打造什么样的产品能让他们满意;再者,不仅有好的产品让客户入住,更要有好的服务让客户满意;此外,当搬进来之后有高满意度,而当客户有了满意度,更愿意传播品牌才最为关键。
“打造康养社区并不是水到而渠成,而是需要先修渠,再迎接水的到来。先将顾客需求、产品、服务、顾客满意度、顾客口碑、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做好了,财务回报自然会到。”该分析师说。
供求错位
“入住率”是养老机构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然而,据《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显示,民政系统推动建设的各类养老机构已超过740多万张床位,但入住率不足六成。另外,目前失能及半失能老人数量已超4000万,未来随着老龄化的加深,这一数据还将继续放大,护理床位却“一床难求”,社会养老服务供求错位等问题突出。
对此,上述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创建完善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离不开良好的政策导向和保障机制。全国各地医院开展医养结合服务都还处于试点和探索阶段,各地差异较大,缺乏统一的医院开展医养结合服务扶持政策和支持系统。
在王文华看来,当下,保险、地产、互联网等企业布局医养机构,面临的最主要挑战也是来源于上述两类人群的不同需求的满足,所需要配套的场所、专业陪护团队、解决实际养老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的后台系统以及医疗资源的协同,这些都是养老行业面临的非常重要的问题。
这也是由于,和其他行业一样,养老也是从支付能力强的人群入手,这类人群会对养老有非常具体和较高的要求,例如专业的养老服务团队,实际上国内是非常缺乏专业的康养服务人才的,目前主要来自两类渠道:一类是家政转化,一类是医疗看护转化,养老服务人力的培养也不是一个短期能完全解决的问题,需要时间去不断完善。此外的挑战在于养老的规模化和网络化,如何把局部区域的模式做成可复制推广。
姚凤娥也指出,国内多家地产和保险公司在康养方面已经进行了尝试和布局,也总结出了一些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专业化管理团队。与地产和保险相比,康养行业有其特殊性,需要培养和招聘有行业背景的管理人才,并在管控模式、组织架构、财务管理、薪酬绩效、质量安全、运营管理等方面明确权责利。
二是,客户选择定位精准。精准选择客户是康养项目成功的基础,有的康养项目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后客户定位精准,很快实现了入住率的提升,有些城市甚至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而有的康养项目未经充分的论证,客户定位不明确,开业之后入住率低,影响口碑,形成恶性循环。
三是,服务产品满足需求。在精准选择客户的基础上,康养机构提供的服务和产品需满足客户多方面的需求,并与定价相匹配。有的康养项目忽略了老人就医的需求,周边没有高质量的医疗机构,自身也没有医疗服务的配套,影响了入住率。
四是,销售渠道转化率高。在精准选择客户的基础上,成功的康养机构通过多种渠道精准触达潜在客户,从服务产品、客户体验、多样化支付方式等方面有效影响客户决策,提升转化率。
“随着养老服务需求的增加,养老护理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将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姚凤娥建议,从康养机构的角度,在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和留住人才等方面应建立系统性的人才管理体系,才能够确保服务质量,支持长期可持续的发展。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