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3日 星期六

新旧动能转换的烟台行动|中集来福士:“蓝鲸1号”从这里驶出

新旧动能转换的烟台行动|中集来福士:“蓝鲸1号”从这里驶出

伴随着铿锵有力的“开工”号令,身着蓝色工装的技术工人启动了水下切割机。瞬间,钢花飞舞,流光溢彩,中集来福士烟台建造基地的材料准备车间,迎来了又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全球最大最先进的深水养殖工船NordlaksHavfarm 1#在这里切割下了第一块钢板,标志着这个项目正式开工建造。

“长385米、宽59米、高65米,包含6座深水网箱,养殖水体高达44万立方水体,养殖规模可达1万吨三文鱼……”在材料准备车间,中集来福士深水养殖工船项目经理王鹏向记者一一介绍深水养殖工船的基本参数,“建成后,它将改变三文鱼水产养殖业方向,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满足全球对健康海鲜日益增长的需求。”这是中集来福士“油转渔”的全新突破。

漫步厂区,“蓝鲸1号”钻井平台巍峨伫立,“泰山”龙门吊高耸入云,海洋牧场平台蓄势待发。冬日的阳光温暖了码头,海风拨动着“海工人”的心弦,“岂敢想,40多年前的这里,只是一个小小的造船厂。”眺望海面,中集来福士技术领军人、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副总经理滕瑶如此感慨。

时间倒回,目光溯游在历史的车辙上。1977年,烟台造船厂成立,这是中集来福士的前身。它承担了我国第一座浅水坐底式钻井平台“胜利一号”的建造任务,也为中国海工的积累和传承,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经济发展快,但基础能力跟不上,而且当时的能源主要靠外来引进,在诸多制约之下,中集来福士走上了海洋产品引进路线,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90年代中后期。“2005年开始,国际油气行业经过很长时间的低迷之后,迎来一个景气窗口期,全球对于海工装备的需求迅速提升。”滕瑶说。2008年3月,中集来福士正式进入海工产业。

“那时所有的产品、设计图纸都要依靠进口,都是来图加工、来料加工。”谈起多年前的国内发展现状,滕瑶感慨道。当时,深水平台建设行业技术都是被欧美、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垄断。

没有技术就没有任何发言权。为了不受外国企业掣肘,中集来福士横下一条心,坚定走技术转化和自主创新之路。

“我记得非常清楚,当时我们在国际上寻求帮助,老外明确地告知‘你们还是以来图加工为主吧,这个东西不是那么容易搞的定,欧洲美国整整用了40年才掌握’。我回来一转达,大家觉得心里很不平,憋着一口气。”滕瑶回忆道,“那时我们的研发团队平均年龄只有二十五六岁,大家都是年轻有干劲的青年,觉得能够解决研发设计中的关键技术。”为给国家、也给自己争一口气,研发团队开始消化国际设计,学习他们的流程,同时从国内海洋工程、船舶设计的院校中招聘了100多位本硕博专业人员,心无旁骛得进行平台研发。

“接下来我们的速度越来越快,用了两年时间完成了中国第一个半潜式钻井平台的设计。”滕瑶说。凭借“上下船体平行建造”、“2万吨门吊整体合拢”等深水平台建造模式革命性创新,来福士一口气承接了6座深水和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的建造合同,还有一批自升式平台和海工特种船。这是中国企业第一次从国际主流市场批量承接海工平台项目。

“2017年5月,由中集来福士自主设计建造的全球最先进超深水双钻塔半潜式钻井平台‘蓝鲸1号’抵御了12级海上台风,在国家成功试采可燃冰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也向全球展示了‘大国重器’的实力。”滕瑶说。从基础设计到建造、交付,“蓝鲸1号”均由中集来福士完成。钻井平台的核心能力不仅体现在自主知识产权上,也体现在总装集成上。

“蓝鲸1号”拥有27354台设备、40000多根管路和50000多个质量完工报验点,电缆拉放长度可达120万米,相当于北京到上海的距离,要把这些集成在117米长的平台里,复杂程度可想而知。作为钻井平台核心的钻井系统,在“蓝鲸1号”之前都是总包给外国企业,成本占到工程总投资的40%左右。

滕瑶为记者算了一笔账:“蓝鲸1号”的成本是7亿美元,这也就意味着要花费将近3亿美元从国外采购。这让中集来福士感受到了巨大的成本压力。而在此前的另一个项目中,一个小小的螺栓耽误了两个多月的建造周期,原因是这个螺栓只能采购欧洲一个公司产的特定型号。

“为什么对方底气这么足?就是因为他们把控住了核心技术。”滕瑶说,这让研发团队深受刺激:我们国内做不到吗?并不是,而是我们不能做系统级别的研发和设计,对设备和材料没有选择权,只能被人牵着鼻子走。

从那之后,中集来福士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拆!

“不拆永远不知道整个系统是怎么集成的、关键技术又是什么,不掌握关键技术,在全球海工行业就没有立足之地。”滕瑶说。中集来福士下定决心,拆解“蓝鲸1号”钻井包,对其进行消化吸收,逐步形成自己的总包能力,开始在关键系统上有了自己的发言权和话语权。

“这真的是一次冒险之举,十几亿元的东西说拆就拆,幸运的是我们成功了。”滕瑶说。在“保守”的海工行业,如果未被主流客户认可过,其他客户也会望而却步。而目前,中集来福士已交付半潜式钻井平台9座,占全国80%的市场份额,手持订单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5%。

“我们走通了深水钻井,形成了站在全球海工行业第一梯队的关键能力。”滕瑶说。从花费50个月1100万工时交付第一座半潜式钻井平台,到如今只需28个月640万工时;从一个“来图加工、来料加工”的建造商成长为高端海工装备EPC总包服务商;从缺技术、缺人才、没经验的传统造船厂,成长为拥有从设计到全球供应链管理,再到建造并调试交付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力的国际领先海洋工程企业……坐落在芝罘湾畔的中集来福士,用2年时间走通了外国人40年的路,生动演绎了大国重器“从0到1”的艰辛历程。

2018年6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冒雨视察中集来福士烟台基地,详细了解企业走自主创新发展之路、开展高端海洋工程设备自主设计研发制造情况。看着漂浮在蓝色海面上的巨大的“蓝鲸1号”一号平台,总书记鼓励中集来福士继续努力:“基础的、核心的东西是讨不来买不来的,要靠我们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来实现。我看你们有这个信心,希望你们迎难而上、再接再厉。”总书记的话激励着每一位中集来福士人。

“总书记来到我们公司,不仅是对中集来福士几十年坚守的肯定,也是对全国海工事业的极大鼓励。”滕瑶表示。总书记视察后,中集来福在研发海工装备的路上不断前进。中集来福积极学习贯彻总书记讲话精神,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在烟台“海洋强市”政策指引下,加强自主创新,先后与交通运输部烟台打捞局、渤海轮渡签订新船建造合同,组合烟台力量,以改革创新、更多研发和掌握国之重器的实际行动,为“海洋强国”战略做出新贡献。

正是因为掌握了核心技术,才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的“大国重器”。近年来,中集来福士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海洋强国”战略,抓住新旧动能转换的历史机遇,汇聚中国海工力量,形成产业生态圈,在巩固海洋油气领先地位的基础上,积极布局全球“大海洋”产业。依托国家“海上粮仓”战略,打造中国智能海洋渔业装备,拉动中国乃至全球海洋渔业产业可持续发展,架起了全球海洋渔业合作桥梁。

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经过四十多年、几代人的薪火相传,如今,面对全新大海洋时代,“乘长风破万里浪”,中集来福士正向着世界一流海工企业进军,把海洋新经济打造成为中国发展最强劲的新动能。(记者 逄苗)

上一篇新闻

呼吸机大王李西延:身在汉营心在曹,一场疫情成就新加坡首富

下一篇新闻

注定的太空骗局,曾经热闹的“火星一号”宣告破产 | 2月15日坏消息榜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