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7月01日 星期一

为什么说越南无法替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

最近关于李嘉诚出售英国数千亿资产,开始布局越南的新闻上了热搜,这就又把疫情开始前的那些年,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抢夺中国中低端产业链的舆论热潮给推上了新高峰。

国内低端制造业外移是个老话题了,一直有很多人揪心这个事儿,认为中国目前还属于劳动力剩余型国家,这些低端代工型企业就算再怎么不挣钱,但是可以解决低端人口就业问题啊,中国中西部这么大区域,为什么要让越南落这个便宜?

尤其是最近,国内受疫情影响,出口订单骤降,对比越南出口越来越红火,很多人担心越南经济会超过中国,成为新的世界工厂。

其实这真想多了,本文可以说出多个越南经济完全没法跟中国比的理由,在展开说之前,先谈谈我国对“低端”产业链外移的一些基本态度。

我国并不希望“低端”产业链外移。

在全球化自由贸易体系中,各国结合自身优势是分工合作的,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开始聚焦更高附加值产业,并把低端产业转移出去。

五十年代,美帝把钢铁,纺织等低附加值产业转给日本,自己干汽车,航天,电子等产业。

六七十年代,日本把服装,玩具转给亚洲四小龙,自己干汽车,电子,仪器类装备制造。

九十年代,亚洲四小龙纷纷把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给中国大陆,那时候蛇口工业区,就是承接中国香港原料工厂的,还有大连,以前承接了不少日本产能。把这些转出后,新加坡全力攻克炼油和制药,台湾是发展台积电,韩国是财阀三星巨无霸。

后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赶上全世界产能转移,我们国内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天时地利人和之下发展成为世界工厂。

到了现在,我国经济已经和世界贸易深度捆绑,眼瞅着我们的产业链优势越来越凸显,国内消费市场也巨大,美国觉得全球贸易供应端被中国冲击了,尤其是三次工业革命的红利已经吃得差不多,消费市场没有增量了,美帝经济增长受限,开始想收割其他国家,中国这严防死守的割不到,那就打贸易战,逼着中国把吃进去的产业给吐出来,让东南亚一些国家接着。

除了大批外企往外转,中国也有很多企业去越南办厂,比如说小米,在越南那边的厂主要是产品组装,核心零件及原材料等还都是从中国进的,这对于越南来说也叫两头在外,利润和消费都是中国的,越南落个辛苦劳力费。

这几年中企外移主要的原因就是中美贸易战,关税占大头,这和过去七十年代时候日美贸易战打得厉害,日本企业也是到海外办厂,绕过美国的制裁,后来美国收割狠了,日本干脆借债在海外大肆投资,投资规模之大,被称作日本之外还有一个日本。

我国当然不希望产业外溢,这意味着就业和税收的减少,其实大家只要留意一些官方或经济组织的发言就能明白,比如说中纺联,也就是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年年发声说这个事儿,年年都是一个态度,希望中国东南海“低端”的服装类产业可以往中国中西部转移,这些产业只要在国内,不仅解决了西部就业,为当地政府提供一定的税收,还能为中国赚取不少的外汇。

当然外部原因是美帝施压,内部原因则是中国经济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脱实就虚”。

我国目前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过渡期,高端制造业正在萌芽和发展,但是就看这14亿人口就知道,就算我们完成了产业升级,估计也不能彻底丢掉低端制造业。

比如现在的郑州,富士康贡献了大半GDP,要真是再来一个大厂,就算只有3000多的工资,只要能解决100万个就业岗位,河南政府能给你供起来,要地给地,要人给人,补贴红利一揽子优惠给你凑齐了。

但是因为过去几年国内金融业,房地产行业挣钱快,在高端制造业发展不完善的情况下,已经大大挤占了低端制造业的生存空间。

虽然不同于美国股市,债市,华尔街资本等金融模式,中国独有的土地金融模式就避免不了低端产业随着经济发展逐渐流失。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这些代工企业总是要办厂吧,那总得要批地吧,但在中国便宜的工业用地并不多,因为土地金融模式搁这放着,地方政府能把土地卖10个亿,干嘛花1000万盖个产业园招商?累得慌还收益低。

这点对比越南,吉普寨,孟加拉之类的国家,国内免费出让土地,前面五年,十年,甚至是二十年,他们不收地钱,只要产业能来,政策扶持力度十分大。

而且,随着中国国内基础教育的普及以及人民收入的增长,代加工厂招工确实难,就算在西部开厂也难,因为西部很多劳力都被吸到东南沿海了,沿海地区是产业集聚群,工作可选择性多,工作面宽,就算低端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去,招工难的问题仍旧存在,因为人力成本已经被拉上去了,民众素质能力也在那搁着。

美国不就一直嚎着要制造业回流,但是资本是逐利的,哪里生产要素成本低,生产收益高自然去哪里,美国人工费那么高,干嚎了那么久不还是没有什么用。

所以说,类似于阿迪耐克三星之类的低端代工产业搬走是迟早的事儿,因为这类代工本来就是因为日韩劳动力成本高才来中国的,现在中国经济上去了,他们走是顺理成章的事儿。

这就是一个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必要规律,国家跟人是一样的,精力和资源放哪儿,哪儿提高得快,我们要做高附加值产业,那低端产业的利润必定受到挤压,没有利润的情况下,要么消逝要么转移。

这个现象不可避免。

有人疑惑阿迪耐克三星这些产业还是低端产业啊?

这些牌子是不小,但设在中国,越南等地的分工企业都是代加工之类的体力活,至于设计,专利,技术啥的,那都是它们本土国赚的大头,跟咱们说的这些代加工低端产业转移没关系。

韩国三星撤离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中国国内市场给挤得了,现在三星手机在中国哪有市场,苹果,华为都给吞噬干净了,不如打入东南亚开拓下新的消费市场。

我们现在难就难在经济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一些新的岗位还没有制造出来,如果我们现在有一堆高端制造业和中高收入服务业岗位可以选择,相信没人担忧那些电子组装厂服装厂贴片厂之类的就业,一周80小时流水线机械化工作简直毁灭人性,年轻人是祖国的未来,都在机械流水线上做螺丝钉对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提升有什么好处?

电子厂还有那些三和大神们不是还发明了“提桶跑路”的时髦词么,这样的螺丝钉产业有什么可留恋的,但是,我们每年中专毕业的学生就业怎么办?还有那些读完高中就进入社会的大批量人口,五六十岁的老一代低教育人群,哪有新兴产业可以按照百万级就业规模来吸纳这些人啊?

别说什么送外卖快递啥的,灵活就业实际上已经饱和开始内卷了,也别说上工地,男人可以去工地,女人就业怎么办?过去几十年,中国到处投资建厂,搞基建和房地产,工地能吸纳的都吸纳了,不还是大量人口在电子厂服装厂里三班倒?

也别说什么个体户了,这需要原始资金积累,线上直播上的挣不到钱的占绝大多数,所以,即使这些低端产业工作环境烂,出路差,年轻人不喜欢,但是好歹有工资顾温饱不是?

当年的美日都是在拥有了优势高端产业之后,才开始淘汰落后产能的,比如说日本,是发展起来了汽车和电子产业,当时横扫世界,把美国都打的落花流水,它抛弃这些低端产能完全属于丢负担。更重要的是,美日两国人口都比较少,依靠这些高端产业足以解决大部分国民的就业问题,这也是中国跟他们不一样的地方。

所以,国家也在试着把一些低端产业往中西部迁移,把这些产业转移走了,为一些经济发达区域的产业升级腾出空间,但是这不是劳动力因素,土地价格能就决定所有的,中美贸易摩擦还在持续,还有税收政策,营商环境,基础设施等各种考量因素在。

而越南,正处在我国改开那个阶段,起点低,全面对外开放,土地成本低,离中国又近,各种政策打包了就是想要中国一部分低端产业链。

但是,说越南能代替中国成为新的“世界工厂”就太夸张了,一个省级国家而已,能做的只不过是半成品组装而已,没有规模就别说什么全产业链,拿什么跟中国比?

举个例子,纺织业是工业体系中门槛最低的,出去了不少,但是上游的染料产业还在中国手中,这染料在纺织业中就相当于是电子产业中的“芯片”,最终的结果就是,一票子东南亚纺织业(包括印度,越南,孟加拉国等)被我国江浙一帮染料企业按在地上反复摩擦。

越南无法取代中国的几个原因

在制造业上,越南根本取代不了中国,我大概列了一下原因,取代中国的最底层基础逻辑都不存在的:

第一个:越南国家体量太小,人口教育素质差。

别看越南人口一亿,但是它国土是狭长的一条,山多平地少不说,老百姓们被分成南北角居住的两个群体,语言不通,意识形态还大不同。

虽说越南工资低,但所谓劳动力,不是说是个人就能提供劳动,有知识转化才能提供有效力。而越南呢,自从独立战争以来的几十年里,历经抗法战争(越南曾是法国的殖民地),抗美战争,中越战争和侵略吉埔寨战争,并在冷战期间几乎全民皆兵。

那个时候的越南,就很像我们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下的那个社会结构,到处都是军人,主要干的活就是耕战,完全没有商业意识可言,民众的头脑都是被洗涤的,哪有什么工业化,市场经济之类的概念?越南居民做劳工素质能力可基本满足,但是说像我国那时候一样边开放边发展国内企业难度就比较大了。

这里我也不说什么基建差之类的了,08年金融海啸,国内也有大量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往越南转移,结果耗死一大堆,运输功能不齐备,上下游配套严重缺失,次品率多,敲诈偷盗场内设施等事件频发。

当然了这些都是老新闻,十多年前的事儿了。

越南政府在问题暴露出来之后,也有了强有力的治理,但是劳动力成长起来是需要时间的,没有20年出不来效果。

基建也是,想想越南之前没有一点工业基础,又深陷战争之中,哪有钱搞基建然后招商引资,靠税收的话,外企投资肯定就不来了,免税引资那就只有借债搞基建,债务一高,越南政府就还得想法解决税源问题。

越南采取的方式和我国民国时期蒋介石政府的类似,那就是把内部市场对外全面开放,收进口消费品的关税,你来这投资不收税,来这卖东西总可以收税吧?那就是进口越多,税收规模越大。

后来就出现了这种现象,越南超市里买的日用商品当中,进口货居然比国产货还要便宜,国内刚萌芽的企业,还没扩大生产发展出规模优势呢,就被海量的外贸品给干趴下了。这样一来国内的产业结构偏向代加工比较多,但是原材料要进口,生产的产品也只能出口而难以内销,国内消费市场全被进口货占着,遇到海外需求收缩,内销也无法被有效激活去化国内产能。

越南社会和中国,美国类似,存在着很严重的地域黑和南北对立,但是不同于中国南北方的风俗习惯差异和某些区域有那么点优越感,越南的南北之争是带有极重的国仇家恨和政治对立的。

越南的北方代表保守派,共产主义和儒家文化的根基很深,而南方则西化得厉害,双方意识形态冲突上十分严重,以至于地方间贸易壁垒固化,各区域大搞诸侯经济,明里暗里的收其他地区各种名义税费,这些都是越南制造业起飞的掣肘点。

第二个原因:越南缺少工业体系的核心基础。

要建立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就不能缺少这两个产业:钢铁炼化和“三酸一碱”类化工业。

没有这俩产业,就别说什么产业链,上下游材料的配合你都得依靠进口,甚至连最简单的打火机和拉链都不一定能搞出来。

但是从二战之后到今天,全球所有的发展中国家只有中国跨过了这两个产业的门槛,打下了中国重工业和化工业的底子,最终使得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基地,也是全球唯一一个全产业链国家,并在中低端制造业上具备了压倒性优势。

越南想要替代中国,靠打造全产业链?它的规模和南北对立的政局允许么?它的国内企业在外资的冲击下扶得起来么?越南搞基建都得借钱,还想发展出门槛颇高的钢铁炼化和三酸一碱化工业?

咱们还是拿打火机举例子吧。

一个打火机有塑料壳,火石,钢轮,液化丁烷,压缩钢片等,技术含量不高,但是只有中国拿下全球90%的产量,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发达国家因为火机的低附加值不愿意做,发展中国家因为火机的长产业链条做不了。

一般一个发达国家只有几千万工人,都分布在火机产业链上还能挣什么钱?去做些技术含量高的挣大钱不香么?他们对于这些廉价的小商品是看不到眼里的,就算想做,也没有中国的规模优势和成本优势。

而发展中国家呢,打火机涉及的钢铁业和化工业(塑料壳,液化丁烷)等又不具备,想抢中国的打火机产业就得配套完善的化工与钢铁产业链。

性价比不高啊,而且即使做了,也未必抢得过中国,反倒可能分分钟被中国扩张产能压低价格给摁死在地上信不?

还有拉链,主要是由化纤与铜齿铜扣组成,也是没啥技术含量,但是没有配套的炼化聚酯的化工产业,以及铜精炼与铜加工产业,道理和打火机一样,你照样搞不了。

但是这两种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小商品产业想要搞起来都千难万难,指望越南抢中国的全业态产业链?

这个我们国内真不担心,有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握在手里,即使中间有一部分低端产能流到其他国家,它照样离不了中国的上下游产业配套。

第三、中国产业爆发赶上的是全球消费增量时代,而越南赶上的是存量时代。

中越都属于生产国,也就是投资和消费都在外,只有加工在国内,这种模式能否做大的关键就是国外消费的增量。

或者说国外消费需求处于上升期,对应的是生产国产业的繁荣与发展。

而海外消费达到一定瓶颈之后,生产国之间进行的就是存量市场的抢夺了,这个时候先发优势就会特别突出,而后来者只能捡漏。

那么国外的需求取决于什么?

当然是利率下降带来的债务扩张。

利率下降,意味着信用货币的派生,债务的扩张则意味着居民手中有效购买力的增加。

所以说,债务增加,就是总需求的增加。

在过去几十年里,世界各国,尤其是主要消费国美国的债务扩张不必多说了吧。

为什么说越南无法替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

我们当时搞改革开放,美国还没什么债务,是从里根时期开始,发债消费成了主流,我们正好是赶上了世界释放有效需求的大周期,所谓国运,真是踩到点上了。

美国已经从负债不到1万亿,上升到今天的负债30万亿,这飙升的债务里面相当一部分都是中国的收入,如今美国领头开始减债缩表,所以,中国也开始转向内循环为主。

总得需求方面不会扩张不说,各国都在挖掘内部市场,越南内部被进口商品冲击得不成样子不说,哪有什么能量和中国抢夺海外市场呢?

除非中国开始从债权国走向债务国,开启释放14亿人口巨能消费力,继续推动全世界总需求的扩张,这才有可能给越南一部分需求转移。

不过这种可能性太小了,中国自己就是制造业大国,越南顶多算是一个附属的低端产业链,与我国国内企业相比,不太抗揍啊。

所以,在全世界总需求不扩张的情况下,越南面对的零和博弈,完全不同于那时候中国面对的一片消费力蓝海。

这种情况下,越南每进一步,都是举步维艰。

最后说几句

经济运行的本质就是流动性,货币,人,物的在产业链上的流动,新冠疫情主要打击的就是流动性,直接地表现为产业链的断裂,全球化经济循环被阻断。

这个时代,各国经济欣欣向荣的一个基础支撑是什么?

毫无疑问是全球化!

比如说你要生产汽车,需要从其他国家采购金属材料,橡胶轮胎等,你要生产手机,整个手机涉及的零件上千个,你工厂中的某种业态产业链可能需要用俄罗斯或沙特的石油,埃及的长绒棉,美国的芯片,印度的染料,日本的屏幕,马来半岛的橡胶,瑞士的恒流阀等等。

全球化自由市场下,各国家分工细致,工业化产品工序多,需要的原材料,半成品,零部件,资本等,是在全球范围内跨境流动。

疫情之下,各国的经济都受到重创,失业率高,收入不稳定,企业倒闭多,出口不景气等等,所以大家都有焦灼感,尤其是看到统计数据中多少个外资,多少个国内企业又去其他地方投资了,恨其不争,不为国内就业着想,自由市场体系就是这么一回事儿,哪有钱去哪儿,它们又不是国企,没有这种责任感。

这个时间段内,各国为了恢复经济,都在使尽手段抢夺外资投资和消费市场,大国之间的博弈竞争尤为激烈。最突出的一点就表现为“逆全球化”,其实是深度挖掘国内市场,中国在这方面是有潜力的,但是也有很大风险。

风险的主要来源就是国内房地产经济循环模式下地方,企业,居民的债务高企,尤其是居民,未来中国想要释放国内消费力,一个是从产业升级,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提高居民收入上着手,另一个就是从政府加杠杆,转移支付补贴居民上着手。

要么就业,要么补贴,还真没别的办法。

有人说,中国援助非洲的钱,不能发给国民么?有那钱干嘛给外人?

那是外汇,中国企业挣外汇的时候,与外汇相对应的人民币已经流入中国国内市场了,所以外汇已经给民众分发过了,那些美元只能投资到外边,顺便帮助国内去化一波产能,这也算是抢夺海外市场的一种布局,提前介入投资,引导消费,一带一路就是这么个玩法儿。

分享完,感谢阅读,欢迎关注@观众席上的阿景

上一篇新闻

他北大毕业被称计算机天才,留学归国效力年薪百万,却英年早逝

下一篇新闻

「艺术中国」——马一平的油画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