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海战之6.1:皇家工厂
荷兰(知道她现在改尼德兰了,但就为了那好吃的荷兰豆俺都不能改)的ASML光刻机独步天下大家都知道,但有个东西估计很多人不知道:德国U艇上的烟窗,其实是抄荷兰的。认为德国宇宙第一B2都抄德国的德迷恐怕得伤心一哈了,呵呵
还是从很久很久以前说起
17世纪的荷兰有“海上马车夫”之名,造船当然是有一套的,所以1830年代鹿特丹的老老施密特(Fop Smit)精于此道也就不奇怪了。1838年,老鲁伊斯(Willem Ruys)找到老老施密特,订了一艘三桅帆船跑荷兰至印尼--------当时的荷属东印度-------航线。
老老施密特的造船技术上佳,老鲁伊斯的经商手段高明,两人此后合作多次,关系之密切,老鲁伊斯先后将1852跟1871年的两艘新船命名为Fop Smit号。
但随着蒸汽时代来临,老老施密特落伍了。
1870年老鲁伊斯订了第一艘蒸汽船,英国的。
跟不上新技术而被老客户抛弃,是不少大公司衰落的原因。但家族企业有个好处,有新技术有一代研究,1875年,老老施密特的孙子施密特(Arie Smit)在荷兰南部的港口城市弗拉辛根买下了一个皇家海军的码头,开了一个叫Koninklijke Maatschappij De Schelde的公司。这种奇怪的拼写一看就不是英文,是荷兰文,据说英文对应的Royal Schelde Group-------皇家斯海尔德集团。斯海尔德是一条源于法国,在弗拉辛根流入北海的河。
两家是世交了,施密特跟老鲁伊斯的儿子鲁伊斯(Willem Ruys没错,父子俩名字一样)说:蒸汽船这东西,俺能做的跟英国人一样好,而且一样便宜。如果你用了之后觉得比英国货差,把船退回来,俺分文不取。
施密特成功了。
他的公司从1875年的18人,发展到了1900年的1200人。而鲁伊斯的的航运公司也经营良好,两人合作之下,将弗拉辛根港发展成了荷兰最重要的港口之一。当然了,这主要得益于航运公司,跑美国是当时的热门航线,泰坦尼克就是在那背景下推出的。
施密特的公司之后也经营良好,在1930年代甚至涉足了飞机制造业,开发了三个型号的战机。虽然都没量产,但至少说明这公司盈利能力强,有充足的资金投入新产业。
不清楚的是,施密特怎么就敢用“皇家”二字,但查了一下,Koninklijke的荷兰语确实是这意思。也许是因为他买的码头原属皇家海军吧,要不一草民随便就起个“皇家”的名字,岂不乱套了。
不论如何,这就是造出荷兰第一艘潜艇的船厂
1904年6月1日,一艘美国霍兰德7P型的潜艇在施密特的船厂开建,过程中有美国人指导,船的名字叫做Luctor et Emergo。跟霍兰德第一艘潜艇一样,这时的皇家海军还没想好要不要。
整整一年之后,1905年6月,这东西下水了,艇长20米排水量100吨出头,潜深25米水下速度8节/15公里/小时,一具鱼雷发射管。一系列海试都有国防部的人员观察,之后觉得不错,便于1906年12月20日买了下来。21日,国防部将潜艇改名为HNLMS O 1。这里HNLMS当然就是荷兰皇家,O是荷兰文的Onderzeese boot,潜艇。
这就是荷兰的第一艘潜艇。
接下来,1909~1912年开工的O 2、3、4、5是同一级,排水量130吨。中间的1911年,这船厂还造了300吨的K I,而且客户有点不一样,不是国防部而是殖民管理部。之所以名字取的不同,俺猜测就是殖民管理部的缘故,荷兰文的“殖民”是K开头的Kolonie。
到1915年下水的K III,排水量已经达到了700吨,航程也到了3500海里/6500公里,这水平差不多是可以用在二战了。不过没用上,1934年退役。
1939年9月1日二战爆发前,入役的潜艇中K系列排到1934年入役的K XVIII,排水量1000吨;O系列排到了1939年8月28日入役的O 20,排水量1500吨,航程10000海里/19000公里。同级的另一艘是O 19,7月3日入役。
O 19这一级不是施密特船厂的产品,是一个叫Wilton-Fijenoord shipyard干的。所谓有竞争才有发展么,虽然施密特的厂是老大,但荷兰当时至少有三个厂在做潜艇,另一个是鹿特丹的R.D.M.。后话就是前两个厂最终在2003年合并到了Damen集团,现在造船也还是其主业之一,军民都有;而R.D.M.现在还在做潜艇,最新四艘在役潜艇就是它的产品,都是90年代入役。
O 19级的特别之处在于,这是第一个有烟窗的潜艇。
1940年5月10日,纳粹德国入侵荷兰,这时候,已入役的当然就跑了,但施密特船厂的O 21、22及R.D.M.厂的O 23、24已经下水但没入役。为避免被德军捕获,四潜艇迅速入役并离开荷兰前往英国,没有完成海试甚至有一艘根本就没开始海试,中间的惊险可想而知。但最终,虽然没武器没弹药而且被迫下潜时到处漏水,四潜艇总算平安到达英国,之后在英国完工并参战。
O 25、26、27比较有意思,德国人来的时候,只O 25没完工仓促下水,没拖船拖往英国,只好自沉了,然后捞起来在德国人的监督下继续干。三艇分别于1941~1942年间入役,当然名字改成了德国的U艇,分别是U-D3、4、5。
这三艘属于O 21级,都是有烟窗的。不过德国人并没有立即在自己的船上普及,觉得没必要。到1943年U艇损失过大,才开始在U-58上改装,之后的生产的XXI 跟 XXIII级也都用了。
另外有个比较有意思的船是O 8
她原本是1915年入役的英国HMS H6,只有400吨,但次年就在荷兰海域附近搁浅,荷兰一战中立,便将船扣了。英国财大气粗:蕞尔小国,送你了。于是荷兰就管她叫O 8。
1921年在港口大修时,荷兰人自己把这船玩沉了,不过伤的不重,于是捞起来继续用。
二战荷兰投降前,将O 8沉掉以免被德国人利用。虽然这船老,但再小的肉也是肉,德国人把她捞起来了,作训练用,叫U-D1。
1945年5月8日投降前,德国人把她凿沉。
终于没人捞了
后话就是老老施密特在1840年代跟人合伙创立了施密特救援/拖船公司(Smit Tugs),这公司现在仍然干着这行当,在新加坡、美国休斯顿、南非开普敦都有支援中心。网站就是smit,啥时候落水了也许可以求援哈。
荷兰人的公司,还是有点历史的。
O 16的事,下一节吧
感谢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