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关于中蒙联合考古的碎碎念——从“勒石燕然”谈开去

关于中蒙联合考古的碎碎念——从“勒石燕然”谈开去

“勒石燕然”火了,我想,在关注“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之余,也应该关注一下中国蒙古国联合考古这一考古项目本身。

“勒石燕然”是一次战争的见证,是两个族群碰撞的结果,意义不可小觑。但回到中蒙联合考古的成果这个视角下,“勒石燕然”则是诸多发现的一个组成部分,

两国联合考古共计调查各类遗址150多处,时代涵盖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匈奴、突厥、回鹘、契丹、元代、清代等多个时期,发掘匈奴墓葬、柔然墓葬、回鹘壁画墓、契丹墓、蒙元时期墓葬和清代兵营等遗址,解决了不同历史时期蒙古高原游牧民族文化等系列学术问题。

考古成果初步弄清楚了蒙古国历史时期内不同族群的流变,我们知道有多个族群在这里生活过所以这一区域的历史,实际上是多民族、多文化叙事的。从这个角度讲,中国作为一个传统帝国,本身是中央集权的,核心区域作为文化“正统”获得了最多的关注,而边缘区域历史的“四裔之学”也处于边缘阶段,偶尔出现在正统的文献记载中,往往也是经过文化转译的。而中蒙两国的联合考古能带给我们作为华夷体系边缘区域的一些历史材料以及历史图景,这可能是更宏观一层的意义。

此外,从帝国战争的角度来说,由于中央和边缘区域的关系并不稳定,所以中央和边缘冲突的频度也相对较高。无论哪个历史时期,对边疆的维护都被视为一个评价传统帝国的指标之一。在“勒石燕然”之前,考古队还在后杭爱省发现了清军的兵营,并判断这个兵营是清军联合喀尔喀蒙古(今蒙古国的主要前身)打击准噶尔蒙古的遗迹。站在帝国角度和历史发展角度,考察汉-匈关系和清-蒙古关系的异同也是件饶有趣味的事情。

下面引一篇中蒙联合考古的总结性文章,虽然已经是2015年的旧闻,但是现在翻出来,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蒙合作考古发掘重大发现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蒙古国国家博物馆、蒙古国游牧文化研究国际学院、蒙古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合作进行的“蒙古国境内古代游牧民族文化遗存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研究合作项目”,于2005年正式开始实施,至今已历时10年,取得了重大的学术成果。

当前,中俄蒙正携手推动经济战略走廊建设,全面拓展三方合作空间,搭建共同发展的新平台,使得草原丝绸之路文化内涵的发掘与提升显得尤为重要。中蒙两国在文化领域互补性强,合作前景十分广阔。开展中蒙考古合作,对于提高我国游牧文化研究的国际话语权,增强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十年磨一剑,中蒙合作考古发掘项目的进行,取得了重大的学术收获,奠定了中蒙两国学术界良好的合作基础,积累了丰富的合作经验。该项目今后将继续秉承互利共赢,务真求实,锐意进取的学术宗旨,相信在中蒙两国考古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未来必将取得更加丰硕的学术成果。

一、项目实施原因及过程

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研究是全人类的共同使命,因此开展国际合作研究尤为必要。中国和蒙古国是睦邻友好的邻邦,两国之间密切的历史文化渊源关系,决定了中蒙考古合作的特殊意义。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蒙古高原一直是游牧民族活动的大舞台,匈奴、鲜卑、柔然、敕勒、突厥、回鹘、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都曾在中国北方地区及蒙古国留下了大量的活动遗迹,造就了绚丽多姿、丰富多彩的草原文化。蒙古国境内有着丰富的古代游牧民族文化遗存资源,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其进行调查、发掘及系统的研究,可以弥补考古学文化谱系的空白,以促进草原文化的深入研究。中蒙两国携手利用这些丰厚的文物资源进行合作研究,有利于双方文化资源整合,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同时也为中蒙两国人民增进互信理解、加强沟通、交流搭建了一个重要的平台。

2004年7月,国家文物局、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组成的文博代表团在蒙古国进行了为期8天的考察,与蒙古国教育文化科学部文化艺术正教协调局就双方进行文化方面的合作项目进行了商谈,并决定由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具体组织实施该文化合作项目。

为此,2004年10月,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再次组团赴蒙古国,并与蒙古国游牧文化研究国际学院、蒙古国国家博物馆就合作问题进行了协商。

2005年6月10日,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蒙古国游牧文化研究国际学院、蒙古国国家博物馆共同签订《蒙古国境内古代游牧民族文化遗存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研究合作项目意向书》,中蒙合作考古项目正式启动。根据协定,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负责中方考古队伍的组织工作,每年夏季开展3—4个月调查和发掘工作,每年冬季进行1个月资料整理工作。

2010年和2013年,中蒙双方又分别签订了延长合作时间的补充意向书。在合作项目进行的过程中,中国驻蒙古国大使馆、中国国家商务部、中国国家文物局、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局)、蒙古国教科文部(现为蒙古国文化体育旅游部)、蒙古国科学院等部门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

二、考古调查及发掘工作

10年来,中蒙联合考古队对蒙古国12个省市的60多个苏木进行了调查,共计调查各类遗址150多处,时代涵盖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匈奴、突厥、回鹘、契丹、蒙元、清代等多个时期。中蒙联合考古队的调查及发掘工作主要集中在蒙古国的后杭爱省和布尔干省,考古调查总行程约23000多公里,总发掘面积约12000平方米。

2005年7月至9月,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国家博物馆遥感与航空摄影考古中心、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与蒙古国国家博物馆、蒙古国游牧文化研究国际学院、蒙古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考古队,对蒙古国中东部地区的后杭爱省、前杭爱省、布尔干省、中央省、乌兰巴托市和肯特省等7个省市的30多个苏木进行了调查,共调查文物遗址88处,根据调查情况,考古队对后杭爱省浩腾特苏木的回鹘墓园群重点进行了测绘,并决定将回鹘墓园群作为发掘对象。

2006年6月至9月,中蒙联合考古队对后杭爱省浩腾特苏木乌兰朝鲁巴戈乌布尔哈布其勒山谷3号墓园及胡拉哈山谷1号墓园进行了考古发掘。乌布尔哈布其勒山谷3号墓园坐西朝东,平面呈长方形,由围墙、围沟、祭祀性建筑、墓葬组成。围墙夯筑而成,东西长32.5米,南北宽28.4米。祭祀台基用石头和夯土逐层垒砌,边缘砌栏墙,周围出土了筒瓦、板瓦、莲籽纹瓦当、兽面脊头瓦等建筑构件。台基南侧有1座带台阶式墓道的圆形砖室墓,全长8.7米,墓室被盗,出土了马头骨、狗头骨、牛腿骨。胡拉哈山谷1号墓园坐西向东,由围墙、祭祀性建筑、墓葬组成。墓园平面为长方形,围墙长41米,宽约34米。在清理建筑台基周围倒塌堆积的过程中,发现了1座漠北回鹘汗国时期的砖室墓和8座蒙元时期的墓葬,出土了独木棺、金耳环、铜耳环、罟罟冠等重要遗物。

2007年6月至9月,中蒙联合考古队继续对胡拉哈山谷1号四方形及周边墓葬群进行了考古发掘,此次发掘清楚地掌握了墓园的结构,发现了围墙、门道、建筑台基、储灰坑、排水渠等遗迹。建筑台基和围墙皆用土夯筑而成,台基周围砌石头和砖块,边长12米,高2.25米。台基周围出土了大量砖石建筑构件,台基顶部当初应建有塔式建筑。在墓园及周边地区清理出1座匈奴墓、5座漠北回鹘汗国时期砖室墓及9座蒙元时期墓葬,其中回鹘砖室墓与墓园为同一时期营建。匈奴时期及蒙元时期的墓葬大多数为竖穴土坑墓,少量墓葬为土洞室墓。匈奴墓出土了陶器、铜器、骨器、铁器、木器、殉牲骨等遗物,回鹘汗国时期的墓葬皆为带有墓道的砖室墓,墓室结构多样,出土遗物有陶器、木弓箭、骨弓柄附件、丝织品、皮靴、金耳环、钱币等,其中一件骨弓柄附件上刻有突厥鲁尼文。蒙元时期墓葬出土了金耳坠、金纽扣、金饰件、珍珠、织金锦袍等遗物。

2008年6月至9月,中蒙联合考古队对蒙古国后杭爱省浩腾特苏木浑地壕莱山谷5号、6号回鹘墓园进行了考古发掘。5号墓园坐西向东,由围墙、围沟、门道、建筑台基组成。墓园内共有5座建筑台基,皆用夯土方式建成,部分台基的边缘砌砖。1号方形建筑台基位于墓园中央,台基东部建有斜坡形砖砌踏道。2号台基位于1号台基东侧,边缘砌砖并用白灰罩面。3号建筑基址破损严重,其周围的倒塌堆积中有大量的浅粉色白灰墙面。4号建筑台基位于1号台基与墓园西围墙之间,并与二者相连。5号台基位于1号台基南侧1米处,依围墙西南角而建。5号墓园中出土的遗物主要为砖、瓦类建筑构件。另外在5号墓园内共发现了3座墓葬,其中4号墓是与建筑台基同时期营建的回鹘墓,由斜坡式墓道、甬道、和圆形墓室三部分构成,早期被盗,尸床上方的室壁上残存一段面积约2.3平方米的彩绘壁画,壁画图案为五朵形状相同的宝相花,四角间以花朵作为角饰。6号墓园围墙平面为长方形,东西长19.4米,南北宽14.5米。其中在该墓园内发现两座建筑台基,并发现有两座墓葬。

2009年6月至9月,中蒙联合考古队对后杭爱省浩腾特苏木乌布尔哈布其勒山谷5号墓园进行了考古发掘。墓园坐西向东,围墙边长65米,墙外挖有围沟,东墙中部设门道。墓园内有3座建筑,1号建筑位于墓园中央,2、3号建筑对称分布于1号建筑的东南、东北两侧。建筑均已倒塌,台基被大量砖瓦建筑构件所覆盖。墓园内共计发现5座打破1号建筑的蒙元时期墓和1座夹藏在台基之中的回鹘墓。回鹘墓与墓园同时期营建,墓葬由墓门、甬道、墓室组成,在地表上起建,并暗藏在1号台基内部,全长10.3米,墓室直径3.9米,墙壁残高0.89米。墓室和甬道之间出土了大量被扰动的人骨和少量动物骨骼,人骨分属于3个个体。墓园中出土的遗物有砖、莲花纹瓦当、兽面脊头瓦、陶器、骨器、铜器、石质建筑构件等。

2010年6月至9月,中蒙联合考古队对后杭爱省浩腾特苏木都根乌珠尔遗址和阿德根哈里雅尔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共计清理了25处遗迹,其中3处为长方形石头堆积,7处方形石板堆积,11处圆形石头堆积,3处喇嘛庙废墟,1处附属于喇嘛庙的垃圾坑。阿德根哈里雅尔遗址经发掘后确认为清代的屯兵遗址。该遗址分为东、西2部分,西部的房屋为地面式,地表暴露出47条大小不一、形制多样的火炕,东部共计有291余处排列整齐的房屋,全部为半地穴式,门向南开。考古队对遗址东部的2处房屋和遗址西部的5条火炕进行了发掘。这个遗址应是清朝军队深入漠北蒙古高原协同喀尔喀部抗击准噶尔部时的驻扎营地之一。

2011年7月至9月,中蒙联合考古队对后杭爱省浩腾特苏木赫列克斯浩莱山谷5、6号墓园进行了考古发掘。两座墓园皆坐西向东,由壕沟、围墙、门道、台基式建筑构成。5号墓园中央的建筑台基内暗藏着砖砌墓室,是将祭祀性台基建筑和墓葬组合在一体的一种特殊结构。墓室直径3.6米,残高1.25米。墓室填土内出土了少量人骨。6号墓园边长12.5米。东围墙及东壕沟的中部留有2米宽的门道,门道上方原来存有土木结构的门廊建筑。6号墓园中央有一个方形建筑台基,台基用石头和夯土交替向上铺筑。台基周围出土了砖瓦类建筑构件、陶器、银器、铜钱等遗物,其中一件筒瓦刻有突厥鲁尼文。

2012年6月至8月,中蒙联合考古队对后杭爱省浩腾特苏木巴彦朝格图山夯土台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该夯土台呈方形,边长13米,高2.3米,以浅黄色黏土夯筑而成。夯土台东侧有斜坡形夯土踏道,踏道长22米、宽4米。夯土台顶部有一盗坑,盗坑内出土了少量人骨和大量动物骨骼。该夯土台与回鹘都城哈剌巴拉嘎斯古城遥遥相望,可能是古城外围的烽燧。发掘其间,联合考古队还对前杭爱省、后杭爱省、巴彦洪格尔省的12处遗址进行了调查。

2013年7月至8月,中蒙联合考古队对苏赫巴托省德力格尔汗山周边地区进行了考古调查,调查总行程约1500公里,调查了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匈奴、突厥、契丹和蒙元时期的文化遗存共10余处,重点调查了乌兰朱和新石器时代遗址、乌兰朱和文化青铜时代的墓葬区、查干额力格岩画群、恩格尔布查匈奴墓地、德力格尔汗山布拉格突厥文碑铭、毕其格图石壁文字遗存等重要文物遗址。德力格尔汗山是蒙古国东部地区各个时期考古学文化遗存较为集中分布的区域,这里分布着新石器时代到蒙元时期的许多文化遗存。通过此次考古调查,我们对德力格尔汗山地区各时期考古学遗存的分布规律、文化特征及属性有了较深的认识

2014年6月至9月,中蒙联合考古队对布尔干省达欣齐楞苏木詹和硕遗址和后杭爱省乌贵诺尔苏木塔林和日木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詹和硕遗址由2个圆形土台组成,1号土台清理后发现房址1座、窑炉1座、灰坑1座、墓葬5座。房址为半地穴式,长10米,宽7米,建于匈奴时期。5座墓葬全部为竖穴土坑式,分别属于回鹘、契丹等不同时期。2号土包清理后发现1座匈奴时期房屋和1座突厥墓。塔林和日木遗址由东、中、西3座城址组成,此次发掘地点为西城中央的墩台,发现了1座柔然时期的竖穴土坑墓,出土了陶罐、金头饰、弓弭、铜项饰、铜手镯及指环、铁剑等遗物。

2015年6至9月,中蒙联合考古队对蒙古国布尔干省布雷杭盖苏木宝拉格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宝拉格遗址位于布尔干省布雷杭盖苏木,在该遗址共发掘了1座祭祀台基、1座砖窑、1座葬马坑。祭祀台基为山谷中心处的1座坐西朝东的大型覆斗形土台,土台建于平地之上,最高为1.95米。基底呈方形,东西长17.2米,南北长16.9米。土台顶部平面呈方形,边长约10米。平面上的四个角分别放置扁平的石块,推测应为1座亭式建筑的台基,用途可能与祭祀有关。砖窑呈椭圆形,东西向外长径5.85米,内长径4.5米,窑门位于窑室的东北方向,拱形券顶门,两侧窑壁由土坯垒砌,门内填满了倒塌的土坯和砖,据推测该窑应为馒头形。葬马坑坐落在一处朝向东北的阴坡上,地表为石堆,清理发现一具完整的马骨。对和日木塔拉遗址的考古发掘重点清理了其中一处土台遗迹,并在2号城址的中心土台的东侧发掘了1座晚期的石堆墓遗迹。

中蒙联合考古队通过调查,初步掌握了蒙古国境内古代游牧民族文化遗存的分布情况,为研究蒙古高原游牧民族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积累了大量基础性资料。后杭爱省匈奴墓葬的发掘,为进一步研究古匈奴人的丧葬制度、生活习俗以及人种提供了新的资料和线索。塔林和日木遗址中发现的柔然墓葬,是在蒙古高原上发现的第一座能够确认为柔然时期的古代墓葬。后杭爱省浩腾特苏木四方形遗址的发掘,弄清楚了其结构和功用,明确了文化属性,即属于称雄于蒙古草原的回鹘汗国的可汗家族或贵族墓园,从而修正了过去考古学界将之视作为单纯的祭祀性遗址的错误认识。浑地壕莱山谷5号墓园中发现的回鹘壁画墓,是蒙古国境内首次发现的第一座壁画墓。布尔干省达欣齐楞苏木詹和硕辽代墓葬的考古发掘,首次在蒙古国中西部地区发现契丹墓,是辽代西北边疆防御体系建置的实物例证。后杭爱省浩腾特苏木乌布尔哈布其勒山谷5号墓园蒙元时期墓葬的发掘,发现了类型多样的墓葬结构和独木棺葬具,反映了蒙元时期漠北草原地区蒙古族这种特殊丧葬习俗的流行与普及。后杭盖省浩腾特苏木阿德根哈里雅尔遗址的发掘,发现了规划整齐、成排分布的清代兵营遗址,这个遗址应是清朝军队深入漠北蒙古高原协同喀尔喀部抗击准噶尔部时的驻扎营地之一,为研究清代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内容提供了全新的考古学资料。

三.学术会议、文物展览与考古报告出版

2009年夏季,中蒙联合考古队成功地在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召开了“古代回鹘考古学文化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蒙古、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国的考古、历史文化学者围绕中蒙联合考古工作所取得的收获进行了热烈的探讨,对于中蒙联合考古队将蒙古国四方形遗址确定为回鹘墓葬这一重大学术成果表示高度赞誉。2015年8月21日,中蒙联合考古队在蒙古国国家博物馆中心展厅举办了“草原游牧民族与丝绸之路暨中蒙联合考古研究十年成果展”。此次成果展主要以考古出土遗物为主,按时代序列布展,展示了匈奴、鲜卑、柔然、回鹘、契丹、蒙元、明清等不同时期出土文物150余件组。这次展览全方位地展示了中蒙合作考古在考古研究、文物保护与修复等方面的成果与优势。开幕至今,展览吸引了来自世界上多个国家的学者与游客前来参观,观众对于中蒙合作所取得的学术成果高度评价,取得了良好的展示效果。另外,中蒙两国考古学者编写的3部考古报告及相关学术论文等科研成果,也在此次展览进行了展示。

考古报告出版是考古发掘研究水平提升的重要标志,中蒙联合考古队及时地对考古发掘资料进行整理,出版了3部(4册)考古研究报告书,撰写了10多篇简报及学术论文,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蒙古国境内古代游牧民族文化遗存考古调查报告》为“蒙古国游牧民族文化遗存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研究合作项目”成果之一,是2005、2006年度中蒙联合考古队对蒙古国后杭爱省、前杭爱省、布尔干省、中央省、肯特省、苏赫巴托省、东戈壁省、南戈壁省、中戈壁省等10个省市的40余个苏木进行考古调查的学术报告,重点介绍了蒙古国境内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匈奴、突厥、契丹、蒙元和明清等多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存,内容涉及到岩画、赫列克苏尔、鹿石、四方墓、城址、碑刻、庙宇等诸多种类,基本上涵盖了蒙古高原游牧民族文化遗存的主要内容。《蒙古国后杭爱省浩腾特苏木乌布尔哈布其勒3号四方形遗址发掘报告》是“蒙古国境内古代游牧民族文化遗存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研究合作项目”成果之二,是2006年度中蒙联合考古队对后杭爱省浩腾特苏木乌兰朝鲁巴戈地区乌布尔哈布其勒3号四方形遗址的考古发掘报告。本考古报告对发掘清理的四方形遗址的布局、结构以及砖室墓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并推断这种四方形遗址是8—9世纪活动于蒙古高原的回鹘文化遗存,应当是回鹘贵族或可汗的陵寝。该考古报告在全国文博考古十佳图书评选中,获得了“2008年度全国最佳考古发掘报告奖”和2010年度内蒙古自治区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二等奖。

《蒙古国后杭爱省浩腾特苏木胡拉哈山谷1号墓园发掘报告》为“蒙古国境内古代游牧民族文化遗存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研究合作项目”成果之三,是2006、2007年度中蒙联合考古队对蒙古国后杭爱省浩腾特苏木胡拉哈山谷1号墓园的考古发掘报告。报告对墓园及周边区域的1座匈奴墓、6座回鹘墓葬和17座蒙元时期的墓葬的形制结构以及出土文物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上述考古发掘报告首次以汉文与西里尔蒙古文两种文字编写出版,详细地介绍了中蒙合作考古取得的重大成果与学术收获,是中国考古学术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界的闪亮展示,引起了世界各国考古学者的极大关注,标志着中蒙合作考古项目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另外,为了全方位地总结中蒙考古合作工作开展10周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10月4日至7日,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蒙古国游牧文化研究国际学院还在蒙古国乌兰巴托市举行了中蒙考古合作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主办方回顾了中蒙考古合作的历程和收获,描绘了美好的合作新前景,各国学者纷纷围绕草原考古学文化充分展开研讨,获得了重大的学术成果。在本次会议的开幕式上,蒙古国科学院还授予中国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永志博士“忽必烈汗”勋章,以表彰中国考古队在中蒙合作考古工作中的突出贡献。这些纪念活动在中蒙考古交流合作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标志着中蒙考古合作工作进入了深化发展的全新阶段。

(原文刊于:《内蒙古日报》2015年10月23日第08版)

上一篇新闻

2017日本花园节选手作品大赏「完整版」|外赠一段最佳团队描述!

下一篇新闻

暖气来了!躲在暖洋洋的被窝里刷剧才是冬天应该有的样子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