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5日 星期三

陈振强:小麦秆绘出大世界

乡村频道记者 陈建华 胡震杰

陈振强:小麦秆绘出大世界

麦秆,为农作物小麦成熟后脱粒后的秸杆。

这是百度百科对麦秆的解释,短短一句话介绍的背后其实就是想说,它是一种废料。

而且在人们的潜意识里,麦秆的作用第一印象无非就是做饲料、肥料或者燃料,深加工的话大约就是造纸了。

陈振强:小麦秆绘出大世界

但是,在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手中,就是这一条条微不足道的麦秆,在经过选、漂、熨、刮、贴、描、剪、烙、调、组、审、裱等十二道工序后,竟化腐朽为传奇,成了栩栩如生的花鸟虫鱼,成了美轮美奂的开屏孔雀,成了随风摇弋的梅兰竹菊,成了清新典雅的荷塘清趣,成了雍容华贵的宝相观音,成了千变万化的大千世界,成了千奇百态的芸芸众生。

这位老人名叫陈振强,河南省非遗项目陈氏麦秆画传承人,河南省文化产业研究会手工艺品委员会会长,CCTV三农中国行文化频道工艺文化专家顾问,河南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郑州市首批工艺美术大师。

陈振强:小麦秆绘出大世界

陈振强先生对记者说,麦秆画于东汉时在我国中原地区开始出现,之后流行于唐、宋、明、清各朝代,其特点是精美华丽,富有立体感,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曾一度是皇家宫廷的御用装饰品,和与外国番邦交流的赠送品,距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经过历朝历代工匠艺人的不断努力和提升,如今麦秆画已成为一种完整的艺术形式和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但因麦秆画制作工艺精细而复杂,没有娴熟的技巧和耐久的定力,很难在这一领域有所发展,所以近些年来这一古老工艺制作技术在国内面临失传的状态。

陈振强:小麦秆绘出大世界

为了追逐梦想,他心无旁骛,几十年如一日,潜心研究麦秆画的制作技术,坚持守正创新,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改进蒸、煮、浸、剖、刮、碾、画、剪、烙、贴、烫等十几道工序,并吸收了国画、版画、剪纸、烙画、贴画等诸多种艺术表现手法,“采百家花,酝自家蜜”, 在麦秆画创作领域摸爬滚打了43年后,终于形成了陈氏麦秆画独特的风格,并将麦秆画打造成一件件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品,让这一古老的工艺技术得以传承和流传了下来,成为中国弥足珍贵的文化瑰宝。

也正因为如此,陈振强先生创作的麦秆画作品多次获国家级大奖,并远销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部分麦秆画作品甚至还作为国礼赠送到韩国、日本、新加坡等,中宣部、外交部、全国人大、中央电视总台、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及省市等领导同志在考察指导后均对陈振强先生的麦秆画给予了高度评价。

陈振强:小麦秆绘出大世界

陈振强说,麦秆画是中国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根在中国,一定要让这门民间艺术在自己手上发扬光大,决不能流到国外沦为赚钱的工具,因为他是中国人。

今天,为让麦秆画传统技艺走向更高、更广的发展层面,陈振强先生不但带着麦秆画走进河南大学、中州大学非遗学院、黄河科技学院、河南农业技师学院等高校向上万学生亲自授课示范,使年轻学子直观和深切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爱国热情和文化自信,还吸收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河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河南省轻工学院的大学生们来基地实习学艺,还面向社会开门培训。

陈振强:小麦秆绘出大世界

陈振强先生对记者说,作为一名手工艺者,我要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艺术修养,在新时代的社会背景下,积极探索工艺美术行业发展新思路,在传承技艺的同时,与文化结合,不断创新,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思想融合,发扬大国工匠精神,多为人民出精品,为祖国争光。

上一篇新闻

张裕酒文化博物馆再添珍贵史料 力佐张裕深厚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下一篇新闻

大荔农民画家潘金阳作品印刷成邮票与集邮册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