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31日 星期四

江西日报文化赣鄱:红土山茶分外香

来源:江西日报-江西新闻客户端

江西日报文化赣鄱:红土山茶分外香

张秀峰 温居林 李建华

9月14日晚,赣州大剧院内,赣南采茶歌舞剧《一个人的长征》正在上演。这部戏是赣南艺术创作研究所为建党100周年创排的剧目。

湘江突围、黎平篝火、遵义遇险、泸定行乞……当晚的观众中,很多是前来赣州出席全国工商联携手知名民营企业,助推赣州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大会的代表。他们被剧中主人公骡子用生命践行信仰的故事深深打动,又被赣南采茶戏的艺术魅力震撼。“谢谢赣南,以这样一种非常艺术、非常美好的形式,给我们上了一堂党史教育课。”

江西日报文化赣鄱:红土山茶分外香

1

连续几天演出,杨俊显得有些疲惫。他是舞台上那个朴实憨厚,为了承诺,历尽千难万险追赶红军队伍的骡子,也是赣南艺术创作研究所的所长。谈起红色题材的戏剧创作,他觉得这是红土地上的文艺工作者应该有的文化自觉,是这片红土地赋予他们的责任。

血性、忠诚、无畏、坚忍、牺牲……赣南这片红土地的红色历史中沉淀着感天动地的精神。赣南的文艺工作者们知道,把这段历史讲给今天的人、后来的人听,把这种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是他们的使命。1993年,他们创排了大型赣南采茶歌舞剧《山歌情》。初出茅庐的导演张曼君带着一帮年青的演员,凭着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恋和对这段历史无限的崇敬,把苏区青年的情感和信仰在舞台上表现得感人肺腑。该剧荣获了第三届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四届“文华大奖”、首届“曹禺戏剧文学奖”,主演龙红凭借贞秀这个角色获得了“中国戏剧梅花奖”。2009年,他们复排了《山歌情》,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献礼演出——来自赣南山野的小戏第一次在国家大剧院绽放。

深挖红色历史,他们发现,历史馈赠的不只是一份责任,还有一座创作的“富矿”。

江西日报文化赣鄱:红土山茶分外香

《山歌情》剧照

2011年,他们创排了大型赣南采茶歌舞剧《八子参军》,这部剧改编自瑞金下肖区七堡乡农民杨荣显八个儿子参加红军并全部壮烈牺牲的真实故事。此剧讲述了战火的无情,也歌颂了老区人民的坚韧——杨大妈将8个儿子送上战场,7个阵亡。为了给杨家留下一根血脉,部队首长命令老八满崽回家侍奉老母,而杨大妈一番疼惜后,决然地再度送满崽出征。2013年,该剧被选调进行全国巡演,开创了我省地方戏曲全国院线巡演的先河。此外,这部剧还获得第十二届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十四届文华奖“文华优秀剧目奖”、国家艺术基金2014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等荣誉。

2014年,他们又创排了《永远的歌谣》。用美丽的采茶歌舞讲述了一个苏区干部好作风的故事:1931年夏天,中央红军取得了第一、第二、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可是,为了配合反“围剿”,乡亲们错过了春播。严峻的夏荒威胁着苏区群众。兴国县龙潭村年轻的村苏维埃主任李龙槐发动大家筹粮、捐粮,并把自己的粮食送给群众。他还凭借超人的智慧和坚定的信念从地主家借得粮食,保证了全村人顺利地度过了夏荒,而他自己却在借粮中英勇献身…… “山歌年年唱,灯笼夜夜亮,一代传一代,一帮接一帮。” 这曲朴实隽永的“歌谣”获得第十四届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主演杨俊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

江西日报文化赣鄱:红土山茶分外香

《一个人的长征》剧照

如何将文艺创作与党史教育有机结合,讲好红色故事?赣南艺术创作研究所的艺术家们一直在思考、一直在探索。为庆祝建党100周年,他们又推出了《一个人的长征》。经过60天的创排,今年4月25日举行了首场公演,获得观众一致好评。该剧讲述了赣南地区一个名叫骡子的青年马夫,讲信义、重承诺,在长征途中带着红军留下的黄金孤身追赶红军部队的故事。该剧入选了中宣部、文旅部、中国文联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剧目,国家艺术基金“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舞台剧和作品主题创作资助项目”、文旅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等。截至9月15日,该剧已演出27场。

2

赣南采茶戏源自安远县九龙山麓的茶篮灯舞,有着400多年的历史,它是江西境内采茶戏的宗门,号称“采茶始祖”。在赣南,它被乡亲们誉为 “一年四季都在盛开的山茶花。” 2006年,赣南采茶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赣南艺术创作研究所作为赣南采茶戏传承保护单位,始终把守护这朵“山茶花”视为自己的职责使命,不倦地为传承、保护、普及、提升赣南采茶戏努力。

他们称自己的戏为“山野小戏”,但他们从不妄自菲薄,他们知道这来自山野的“小戏”有多美,他们知道,自己守护的是一件稀罕宝贝:当年,戏剧泰斗田汉来到赣南,看了原汁原味的《九龙山摘茶》,激动得手舞足蹈,称其为“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从20世纪50年代起,不断有音乐家来赣南采风,他们把赣南采茶戏的“斑鸠调”融入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把赣南采茶戏的“长调”改编成了《十送红军》,还用赣南采茶戏的音乐元素创作了《红星照我去战斗》……因为懂得,所以自信;因为懂得,所以珍惜。

为了传承和普及,他们开展了非遗进校园工作,与多所中小学校联合开办了赣南采茶戏传习所,给孩子们讲采茶戏的历史沿革、舞台表演、音乐唱腔等,在孩子们的审美中种下一颗叫“戏剧”的种子。他们还与赣州电视台合作举办“我来演采茶”电视大奖赛,在赣州掀起了学采茶戏和看采茶戏的热潮。

为记录赣南采茶戏的传承创新史,他们对自己的剧种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研究,出版发行了赣南采茶戏艺术丛书系列,对赣南采茶戏各类资料进行了全方位的挖掘、整理;收集整理了传统剧目文本52个,传统音乐曲牌400余首,整理收集了23首赣南采茶戏《男腔曲牌》,全部进行了录音保存。

一个剧种的发展,既要传承经典,重视优秀传统剧目,又要创新和丰富新创剧目创作与艺术表演。

江西日报文化赣鄱:红土山茶分外香

《搭船巧遇》剧照

他们先后改编了传统赣南采茶小戏《试妻》《补皮鞋》《搭船巧遇》《睄妹子》等一大批优秀剧目,用原汁原味的戏剧之“瓶”盛上时代精神的“酒”,受到了观众的欢迎。其中,《试妻》《补皮鞋》获第二届“汤显祖戏剧奖·地方戏曲经典传统小戏、折子戏”大赛一等奖等多个奖项。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他们不断拓展剧种的外延,为其注入现代性的品格,以赢得更广泛观众的共鸣。譬如在《永远的歌谣》《八子参军》等剧目中,他们立足于赣南采茶戏丰富的音乐素材,在巧妙活用传统曲牌的同时,借鉴了歌剧形式,引进了时尚的节奏,运用和声配器的方法,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赣南采茶戏音乐样式。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前些年在很多地方剧种纷纷消亡的情况下,赣南采茶戏深深扎根乡土,茁壮成长。他们用美丽的采茶歌舞讲述传统的故事、讲述革命的故事,还用它讲述当代故事、身边故事。这些好剧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每年,他们要下乡送戏200多场 。“每次下乡演出,乡亲们都会准备好各种好吃的,摆得满满当当,我们演到哪儿,他们追到哪儿。看着乡亲们听得如痴如醉的样子,我们懂得了艺术的价值,艺术工作者的价值。”

江西日报文化赣鄱:红土山茶分外香

《补皮鞋》剧照

2013年,赣南艺术创作研究所成为39家“全国地方戏剧创作演出重点院团”之一。他们把赣南采茶戏从田间村头演进了人民大会堂、演进了国家大剧院 、演进了央视的舞台,演遍了全国。他们还多次赴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日本、韩国、保加利亚、希腊等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演出。

在他们的精心呵护和辛勤浇灌下,赣南采茶戏这朵长自山野的山茶花灿烂绽放。

3

每一次看赣南艺术创作研究所的演出,专家们都会感叹:一个基层院团竟然有着如此蓬勃的创造力、如此昂扬的精气神!

深入到幕后,我们会发现他们为锻造队伍的精气神和创造力付出的努力。

为让赣南采茶戏传承发展后继有人,赣南艺术创作研究所开展了“名师高徒”活动,返聘了陈宾茂、潘桃桃等11位退休艺术家,对青年演员进行一对一的传帮带。老艺术家们把自己满肚子的本事一点一点地教给青年演员。所里还给青年演员创造机会,每年派出多名艺术骨干到中国音乐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北京舞蹈学院等高等艺术院校及省级院团进修学习。杨俊把个人获得的人才奖励资金30万元贡献出来,设立了“赣南采茶戏演员培养基金”。

他们还组织实施了“赣南采茶戏振兴工程”,面向全市开展赣南采茶戏司鼓、声腔、舞蹈、表演、编导等各门类培训,每年定期举办赣南采茶戏精品小戏研修班。

他们还针对具体剧目开展专门的提升工程,以戏带功,培养人才。为了创排《永远的歌谣》,他们把演员送到中央戏剧学院进修了两个月;为了创排《一个人的长征》,他们专门聘请老艺术家传授采茶戏基本功,系统训练舞蹈男女提沉、穿手等组合,赣南采茶戏三绝“扇子花”“矮子步”“单水袖”组合……一部部戏下来,演员的业务不断精进。

德是立命之本,艺为事业之基。除了业务上的精雕细刻,赣南艺术创作研究所更注重青年演员的艺德塑造。

“戏比天大,业精于勤”是这支队伍的信条,而这个信条来自传承。所里精心布局了老中青三代人的艺术架构,前辈们的到场不仅是传艺,更是树德。年轻人说:“身边的前辈就是榜样。”

江西日报文化赣鄱:红土山茶分外香

《八子参军》剧照

所里的年轻演员经常会回忆起华飞老师,这位爱了一辈子采茶戏的“老采茶”,从于都县采茶剧团退休后,被请到所里带年轻演员。“他是一位标准的老艺术家,对艺术一丝不苟,把舞台看得比命重要。”“他会根据每个年轻演员、每部戏的特点,制定出一对一的排练计划。白天在排练厅教,晚上备课,那种认真、执著的劲头,我们看在眼里,丝毫不敢懈怠。”

杨俊回忆起,有一回华飞老师作为导演随队下乡演出。在帮着搭台的时候,从台上摔下来。大家着急地要送他上医院,老人坚决制止了:“戏比天大!”

后来,杨俊在演出《永远的歌谣》时摔断了肋骨,在创排《一个人的长征》时,脚趾甲掀翻了……所有这些,他都忍着,他要求自己不能因为自己的伤对舞台有一点点影响。“从前辈艺术家的身上,我懂得了,作为演员,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师傅们说,戏比天大,相比舞台,几根肋骨、两片趾甲盖,何值一提!”

一支朝气蓬勃的队伍,带着一个古老而美丽的剧种,正在振翅高飞!

图片制作:魏薇

复审:冯星星

终审:邵平

监制:吴志刚 邱虎

本文来自【江西日报-江西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上一篇新闻

倚邦大街这家茶庄,1930年开拓泰国分公司,创造海外普洱茶帝国

下一篇新闻

贵州茶叶出口,一半以上出自凤冈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